熊曉龍+朱再昱
【摘 要】福建省南平市首創的科技特派員制度實施10多年以來,取得了明顯成效。本文通過文獻整合,總結國內外有關科技特派員制度的研究,分析了近幾年科技特派員研究進展情況,給與研究評述與展望。
【關鍵詞】科技特派員;研究現狀;綜述
一、科技特派員制度
科技特派員制度是一項源于基層探索、群眾需要、實踐創新的制度安排,主要目的是引導各類科技創新創業人才和單位整合科技、信息、資金、管理等現代生產要素,深入農村基層一線開展科技創業和服務,與農民建立“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共同體,推動農村創新創業深入開展。相應中央推進農村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精神。
二、國內研究現狀
我國實施的科技特派員制度作為源于基層的農村科技服務體系的創新,一些專家學者從“南平經驗”,到 “寧夏模式”,再到 “浙江模式”、“廣東模式”等,對科技特派員制度的作用進行了比較深入的剖析和充分的挖掘。研究主要集中于兩個方面:一是對科技特派員制度本身的研究。二是運作模式與成功經驗總結。關于科技特派員農村創業的現有研究主要有:
科技特派員農村創業基本內涵研究。溫鐵軍(2009)認為科技特派員農村創業是指科技特派員帶著科技成果、生產項目和部門資金等生產要素深入村邊地頭,下到農村第一線創業服務,辦企業、建基地、搞園區、做示范,將起到促進城市資源向農村流動的作用。曾業松(2009)認為科技特派員的核心是科技,為農業和農村提供科技服務,把科技成果轉化為生產力??萍继嘏蓡T的特點是特,帶著特定項目、享受政府制定的特殊優惠政策,派出的是有技術特長、擁有特殊科技資源,具有特別奉獻精神和創業熱情的科技人員。科技特派員的關鍵是“派”,顯示了政府的積極有為,體現了政府及有關部門把“三農”問題放在重中之重的地位。科技特派員的趨勢是創新、創業。張雨(2009)認為科技特派員創業行動的發展目標是培育提升地方產業、培養鍛煉科技創業型人才、建立新型農村科技服務體系、帶動農民增收致富。
科技特派員農村創業模式研究。李建華等(2009)對福建省科技特派員在推動和引領農民創業實踐中采用的農村專業合作組織、示范基地、實體承包、自辦企業四種模式進行實證研究分析,認為科技特派員引領農民創業,無論采取哪一種模式,必須充分實現與農村經濟建設的整合,因勢利導,形成富有本地特色的創業模式。丁自立等(2010)從科技特派員創業鏈的模式進行研究,認為科技特派員創業鏈主體就是具有實力的產業技術聯合體,其高級形態就是產業技術聯盟??萍继嘏蓡T創業鏈基本單元就是科技特派員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民專業技術協會、大學、科研機構和中介組織??萍继嘏蓡T創業鏈的核心是利益共同體,本質是科技創業,推動產業鏈優化升級,培育和壯大區域優勢特色產業,促進區域經濟發展,具有關聯關系的創業集群。
科技特派員農村創業的影響因素研究。孔祥智等(2008)認為不同專業、不同領域的科技特派員與農戶建立“利益共同體”、提供有償服務的可能性不同,收益不同,導致其積極性也不相同。傅新紅等(2010)認為現階段影響科技特派員工作態度的主要因素是科技特派員制度的完善程度和政策環境的保障程度,政府應主抓省級特派員,首選來自財力、物力豐厚部門的人員作為特派員,建立健全項目資金管理制度,同時要明確特派員收益合法性。馬常青(2010)分析了制約金融支持科技特派員創業鏈的因素主要有:國家政策支持缺乏系統性,難以激發金融支持的主動性??萍继嘏蓡T創業鏈沒有形成規模,難以調動金融支持的積極性。農村金融信貸品種單一,難以滿足科技創業多元化需求。
研究形式上。耿衛新(2013)介紹河北省科技特派員現狀和存在的問題,莊志勇(2013)介紹了湖南當地苗木實踐和取得的成績和經驗,張萬寬(2015)從政府視角對科技特派員做了功能定位與政策研究。
三、研究評述與展望
目前國內研究主要集中在實踐方面,主要是以一些調研報告、政府總結報告、一些新聞報道以及少數公開發表論文的形式,對科技特派員農村創業一般采用“現狀——問題——對策”進行規范性研究,用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方法不多,應用實地調研數據建立計量經濟模型進行研究佐證的更為鮮見。
第一、目前國內的相關研究提出的實踐方面的比較多,很好的反映了現實情況,但是研究方法顯得單一。逐漸有借鑒外國模式的論文出現,增加了可以研究的模式,從過去的福建模式到現在的多個地方科技特派員模式,增加了實證研究的樣本,更具科學性。今后將更多的應用實地調研數據建立計量經濟模型進行研究佐證,論文形式會更加豐富??萍继嘏蓡T研究得到更大的重視。
第二、視角開始多元化,開始有政府視角、體制改革視角,經濟學視角。從單個特派員和農戶視角研究比較少。主要是以制度建設研究為重點,角度視野不夠廣泛,今后可以更多結合農民和科技特派員角度的需求與問題進行研究,研究農民確實需要什么幫助,研究農戶和特派員之間的問題。在完善制度建設基礎上發揮農戶與特派員的積極性。探索科技特派員相關法律,融資,組織結構等方面的問題,保證科技特派員制度的穩定可持續。
第三、建立科學合理的科技特派員制度績效評價體系和評價方法。不斷完善科技特派員制度績效評價的指標體系、評價方法和評價模型。
【參考文獻】
[1]程杰.科技創業為“三農”服務——“三農”專家溫鐵軍談科技特派員制度[J].中國農村科技,2009(4):26-28.
[2]曾業松.科技特派員基層創業仍需引導[J].中國農村科技, 2009 (2):39-41.
[3]張雨.科技特派員創業行動投融資機制理論探索[J].農業經濟問題,2009 (7):59-62.
[4]李建華,劉建宏.科技特派員引領農民創業的模式選擇研究——以福建省為例[J].福建農業學報,2009(4):380-383.
[5]丁自立,焦春海,郭英等.科技特派員創業鏈的內涵、特征及培育策略[J].農業科技管理,2010(4):45-47.
[6]孔祥智,李圣軍.科技特派員:產生背景、運行特征和對策建議——福建省南平市案例分析[7].農業技術經濟,2008,(5):16-21
[8]傅新紅,李君,許蕾.農業科技特派員工作態度影響因素分析[J].中國科技論壇,2010(7):142-148.
[9]馬常青.金融支持科技特派員創業鏈:問題及建議——以天水市為例[J].中國金融,2009 (21):83.
[10]耿衛新.河北省科技特派員制度存在的問題[J].合作經濟與科技,2013(5):67-68.
[11]莊志勇.科技特派員服務模式實踐與思考[J].現代農業科技,2013(20)291,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