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林嶺+楊明珠
〔摘 要〕黃賓虹窮其一生研究用筆用墨的方法規律,并透過筆墨的表面現象,看到了“筆墨精神”。他的筆墨藝術的繼承與創新是非常具有代表性的,對現代山水畫創作的發展有很大啟發。本文以黃賓虹先生研究的筆墨藝術為研究對象,分析他的筆墨藝術的傳承和創新,研究其對現代山水畫創作學習的一些啟示及影響。
〔關鍵詞〕 筆墨藝術 山水畫 黃賓虹 繼承 創新
在我國近現代繪畫史上,有“南黃北齊”之說,其中“南黃”說的就是浙江的畫家黃賓虹先生,可見先生的藝術功力和成就非同一般。黃賓虹先生長于山水、花卉并重視寫生。黃賓虹從筆墨中找到中國畫發展創新的途徑,窮其一生研究用筆用墨的方法規律,他透過筆墨的表面現象,看到了“筆墨精神”及筆墨精神所表達的自然生命節律與神韻之內美①。
所謂筆墨,乃由傳統水墨畫工具材料功能所規定,在長時間的技巧訓練中形成的外型、寫意、表趣方式和手段,是唯水墨畫才有的“話語”②。毛筆、水墨按照一定程式和技巧在紙、絹上作畫產生的光澀、枯潤、曲直、方圓、厚薄、齊亂種種效果,這些效果引出的剛柔、遒媚、老嫩、蒼秀等種種感受,畫家內在世界、外在操作與這些效果、感受的諸種關聯,以及人們在創作、欣賞過程中形成的對它們的感知方式與習慣,都凝結在筆墨話語之中③。
一、黃賓虹對筆墨藝術的傳承
傳承是傳統繪畫的基礎。注重“傳承”、“臨摹”是學習傳統繪畫的主要方法。黃賓虹先生在傳統筆墨研究這個問題上,做了重點臨摹和理論研究。
黃賓虹先生從小就得到了父親的摯友倪逸甫先生的指導,得到了“當如作字法,筆筆宜分明方不至于為畫匠也。”④的繪畫真言,從而牢牢將繪畫的根基扎在書法的土壤里。黃賓虹先生模仿了很多筆墨情感充沛,用筆有力,畫面疏淡清逸風格的新安畫派的前輩們,他們的畫與當時柔弱萎靡的畫風有所區別。黃賓虹先生此時的作品章法上雖多師承古人,但非常注重用筆的力度和厚重程度。早年他主要是臨摹古人的作品。從六歲就開始對家藏的書畫作品行“仿效涂抹”;十三歲以后,又對董其昌和查二瞻畫“又習之數年”;而后,再“遍求唐、松畫章法臨之,又有數幾十年”。先生早年潛心研習傳統,遍臨諸家,取明代吳門畫派、新安畫派、金陵畫派的筆墨立場,他強調線條的作用更注重用筆的松動靈秀的特性,在臨摹時會注意對作品的分析,意臨畫作。黃賓虹先生在晚年曾談論其青少年時,這樣說過“遇有卷軸,必注觀移時,戀戀不忍去”或“臨之一再,摹之再三,至有會心始罷。”這一時期黃賓虹先生踏踏實實對古畫進行臨摹鉆研,為后期的革新奠定了基礎。
黃賓虹先生曾道:“以古人為師不如以大自然為師,可得山川之性靈;師古人不如師自然,在大自然當中獲得的東西,是取之不盡用之不完的。”先生走的是一條“由傳統中入,從傳統中出”的山水畫藝術創作之路。黃賓虹先生先“臨之一再,摹之再三”,然后再“搜盡奇峰打草稿”去寫生,讓筆墨與大自然的真山真水融合,進入“外師造化中得心源”的境地。中國畫論一向注重師法自然,先生雖然臨摹的時間要長于師法自然的時間,但仍極力倡導寫生,稱“得之于壯游”。黃賓虹先生一生看遍大江名川,在掌握客觀自然的內在規律的基礎上,將自然界的山山水水隱于胸中。在這一過程中,使傳統筆墨的研究得到升華,擁有了更深刻的筆墨認識。他把臨摹古畫獲得的技法融入到大自然的寫生當中,技法也逐漸在寫生中變得嫻熟。
自此之后,他的藝術風格在領悟自然和錘煉筆墨的基礎上,開始了由“白賓虹”向“黑賓虹”的過渡期。在桂粵寫生,黃賓虹先生大量的寫生作品以真山真水為范本,加上自己過去多年積攢的“鉤古畫法”經驗,章法上以個人獨特的遠近法,畫面上的虛實處理取勝。巴蜀之游,是黃賓虹先生在繪畫上產生飛躍的契機,他將筆墨和大自然渾然統一,使作品呈現一種“黑密厚重”、“渾厚華滋”的風格特征。在北平的十一年的作品中,黃賓虹終于在古人的藩籬中獨辟蹊徑,形成了自己特有的中國畫精神面貌——“渾厚華滋”的藝術風格。完成了向“黑賓虹”時期的藝術轉變。
二、黃賓虹對筆墨藝術的創新
中國繪畫最根本的繪畫語言就是“筆墨”,它是我們研究傳統山水畫最基本的要素,在山水畫創作中,離不開對傳統筆墨的研究,而想要深入地研究傳統,就要求更有效地對古人的作品進行臨摹。黃賓虹山水畫是怎樣從筆墨中來實現自己的追求創新的呢?這從他的畫記中可以找到答案:“由古至今,畫史之多,其不善變而入歧途者,夫復何恨。何哉?變其所當變,體貌異而精神自同;變其所不當變,精神離而體貌亦非也⑤。”“嘗悟筆墨精神千古不變,章法面目,可可翻新”⑥。“撫躬自問,返本而求,自體貌以達于精神,由理法以期于筆墨”。“名家歷代真跡以古人之精神萬世不變,全在用筆之功力”⑦。從以上畫論中可以看出,“體貌”就是指章法面目,“精神”就是指筆墨。并且把筆墨升華為筆墨精神,筆墨精神就是由筆墨展示的“純全內美”,這構成了黃賓虹山水畫藝術的核心。
在實踐當中,黃賓虹先生將墨法總結為濃墨、淡墨、破墨、潑墨、焦墨、宿墨、漬墨七種墨法并為己所用,構建出屬于自己的“七墨”體系。黃賓虹先生提倡宋代繪畫的淋漓盡致,墨飽筆酣,之后形成了自己“黑密厚重”和“渾厚華滋”的藝術之風。
黃賓虹先生的“七墨法”說實際上是對傳統的“五墨”和“六墨”論說的總結和發展,從傳統中“入”又從傳統中“出”,除舊創新的境界,承上啟下,一生不輟地實踐研究精神,為中國山水畫創作發展開創了一片新的天地。黃賓虹先生作為一代文人藝術家,他的藝術文化思想滿載著中國文化更高層次的精神,因此,他將傳統中深厚的文化素養及審美、情操,通過山水畫的筆墨圖式,來衍化成為一種特殊的精神符號,在中國現在的畫壇上具有現代化的意義。清代畫家石濤提出“筆墨當隨時代”的筆墨時代論,把中國山水畫創作的立腳點放在了時代的步伐上,使得筆墨創作和時代密不可分。山水畫作為中國畫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只有不斷地進行發展和創新,才能跟得上時代的腳步。黃賓虹先生曾說過:“我們要學習傳統,更要學習現代人”。現代中國山水畫家在新時代的環境的熏陶下,既要表現出畫家本人的當時當代內心思想,又要在新時代的環境下不斷地研習筆墨傳統,只有這樣山水畫家的作品才能受到現代人們的普遍認可。與石濤提出“筆墨當隨時代”的筆墨時代論相應出現了一批富有創新精神的畫家,他們的作品與時代緊密相結合。如山水畫家李可染先生,黃賓虹先生的這一成就促進了李可染先生以“渾厚”為核心風格的成型。又如賈又福先生,他師承李可染,李可染又師承黃賓虹,賈先生也同樣繼承了黃賓虹先生的創新精神。他在山水畫上做了更進一步的創新,用對顏色的感悟,在太行山寫生的作品中加入了濃厚的金色和黃色,來表現山體的光感和氣勢。
山水畫是隨著時代的進步而不斷發展的,尤其是在近現代國畫大師黃賓虹先生的影響下,傳承傳統和創新傳統過程中,很多具有創新精神的大畫家,隨著時代的筆墨特征找到了屬于自己的位置。
創新是發展著的創新,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需要時間去積淀,水到渠成自然就會有創新。有些現代藝術家往往以“破舊立新”的形式作為他們的金科玉律⑧。為了所謂的標新立異,義無反顧徹底地推翻傳統,以求能夠以一副全新的面貌示人。在黃賓虹先生看來,忽略傳統筆墨的創新是很難進行發展的,傳統是需要不斷發展的,那么沒有創造也就沒有所謂的發展。黃賓虹先生作為20世紀以來的一位借古開今的著名國畫大師,他的筆墨理論及實踐對現代的山水畫創作乃至當下的意義,是一種文化的自覺。
結語:通過對黃賓虹先生筆墨藝術的研究,讓我們對這位著名的國畫大師有一個更深刻的認識。分析先生筆墨傳承,認識到研習傳統筆墨的重要性,研習時更要以古人的筆墨理論為祭奠。黃賓虹先生的筆墨藝術創新,使我們體會到其筆墨藝術的博大精深及蘊含的民族性意義,要在傳統這個巨人的肩膀上進行創作研究,掌握好“入”與“出”之間的關系,看清楚自己所在的時代背景深入筆墨理論和實踐研究,在山水畫創新過程中要自覺地堅持民族文化的價值觀,發展中國畫獨特的筆墨藝術語言。
注釋:
①李璐璐.淺析黃賓虹山水畫筆墨. 數位時尚(新視覺藝術), 2013年01期.
②郎紹君.筆墨論. 美術研究,1999年01期.
③葉璇.中國畫繼承與創新. 藝術審美批判,2009年07期.
④黃賓虹自題.山水畫.
⑤高薦.結合中國美術史淺析中國山水畫意境的營造.大舞臺, 2012年10期.
⑥黃賓虹.致傅雷書.1945年.
⑦盧宗業.黃賓虹《黃賓虹畫語錄》藝術價值賞析. 大眾文藝, 2013年05期.
⑧杜鈺洲.破舊立新 任重道遠. 中國紡織,2011年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