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楊
(西安醫學院,陜西西安710021)
“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背景下的醫學生創業創新實踐研究
蔡楊
(西安醫學院,陜西西安710021)
從“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背景與意義出發,結合高校人才培養模式存在的問題,提出學校、教師、學生三者樹立創業、創新理念,制訂具體規劃,落實有效措施,找出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背景下探討和研究醫學生創業、創新的新途徑。
醫學生;就業;創業;創新;社會實踐
“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號召是李克強總理2014年9月在達沃斯論壇上公開發出的,他認為,體制的創新,可以激發億萬人的創造力,也可以改變億萬人的命運。兩年來,在我國96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迅速掀起了“大眾創業”“草根創業”浪潮,形成“萬眾創新”“人人創新”的新態勢。
目前,我國處于順應時代潮流的階段,鼓勵大學生創業創新、發展大眾創業平臺、宣傳創業優惠政策、為大學生創業提供優惠等,都是政府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新舉措。但是長期以來,由于種種原因,高校大學生尤其是醫學生缺乏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導致其就業難。“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理念是今后醫學高校人才培養模式研究應該探討的主要問題與方向,能從根源上解決大學生尤其是醫學生就業難問題。我們應該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大背景下有效提升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探討新型人才培養模式下的創業、創新理念問題,從根本上解決醫學生就業問題。
2.1 重理論、輕實踐是高校教育的一大弊端
目前,多數高校設置了就業、創業相關課程,比如就業課、職業生涯規劃課等,這些只能使大學生在課堂上學習到與創業、創新相關的理論知識,并不能將其很好地運用于實踐。為了提高大學生實踐技能,學校可以組織社會實踐活動,讓學生把理論知識運用到實踐中,真正做到活學活用,并最大限度地學會應對今后創業中存在的種種風險。
2.2 師資力量薄弱,結構需要調整,教學水平有待提升
一是高校對創業、創新教育沒有足夠的認識,缺乏雄厚的師資力量,創業、創新基礎教育投入甚少。經調查,大多數高校創業、創新方面的師資力量主要為專、兼職輔導員以及就業部門教師,他們缺少創業、創新基本理念、基本知識和經驗,大多數情況下只能紙上談兵。二是創業、創新教育是一項長期工程,但高校往往更愿意支持那些可以在短時間內獲得經濟回報的課題、項目或工作,忽視了對學生創業、創新教育的投入。三是近年來高校雖邀請了有社會影響力、經驗豐富的企、事業單位優秀人才或者成功人士來校做講座,為學生傳授他們在創業、創新過程中積累的寶貴經驗,但這僅僅是在形式上、表面上做了一些工作,沒有形成一套完整的教學體系,因此不可能取得實質性的教學成果,也不能為學生創業、創新提供指導。
2.3 學生創新能力和創新意識有待進一步提高
當前高校教育大多還停留在高中的應試教育階段,學校、教師、學生只注重課堂理論知識的學習和考試成績,不太關注操作能力培養,造成學生普遍缺乏創新意識和創造能力。因此,高校創業、創新教育一定要注重學生創新能力培養。任何創業項目都要在創新的基礎上進行,只有創新能力得到提高,才能更好地在各方面鍛煉自己,提高自身綜合能力。同時建議學生在校期間積極參與一些創業、創新項目,為自己積累寶貴經驗。
2.4 缺乏配套的創業支持體系
創業有一定風險性,不是人人都能成功。現階段,大學生的可支配資金多數來源于父母,且他們與社會接觸不多,人際關系較簡單、經驗不足等,造成在實際創業過程中必然要面臨大大小小的問題。國家為了支持、鼓勵高校畢業生自主創業,相繼出臺了很多優惠政策,如,國家對自主創業的大學生發放一定比例的創業資金,但是這些資金僅能解決一些創業初期遇到的問題,大學生創業、創新更需要的是技術層面的指導以及寶貴經驗。實踐證明,由于缺乏相應的創業配套體系支持,我國高校畢業生在創業、創新的道路上缺乏相關技術指導。
(1)高校應提供創業、創新服務平臺及社會實踐基地。首先,搭建創業、創新服務平臺,積極組織學生參加各種有意義的校園內、外實踐活動,讓學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華,從而積累更多社會經驗。其次,建立社會實踐基地,將學生定期送往公立、民營、集團化醫院實踐與學習,培養學生陽光、積極的心態,培養其為患者服務、治病、防病、救死扶傷理念。
(2)加強高校與社會、醫院之間的合作,為更多在校生提供創業、創新機會。在李克強總理提出的“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理念指導下,高校應加強重視,具體規劃,與醫院或企業共同進行訂單式人才培養。第一,校領導班子應將創業、創新教育融入大學人才培養計劃,做到全覆蓋、分層次、有重點地進行教育,經常研究創業、創新趨勢,為學生創業、創新打下思想基礎。第二,學校與醫院、企業合作實施訂單式培養,定期邀請醫院、企業創業名流到校開辦講座、培訓,傳授社會經驗;也可選派優秀學生到醫院、企業實習,達到相互學習的目的,讓學生在實習、實踐過程中實現自我價值。第三,要有資金支持,由學校投入一部分,企業贊助一部分,設立創業、創新基金,達到既加強高校與企業之間的聯系,又解決大學生創業、就業問題的目的,實現學校、學生、企業三者互利共贏。
(3)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不斷提升專業素質和教學針對性。
①提升教師創業、創新素質。一是教師要對國家創業、創新政策有一定了解和正確認識;二是教師要對學生創業、創新活動給予指導,在教學過程中既重視理論知識學習,又重視實踐能力培養;三是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形成科學的創業、創新觀念,使學生尤其醫學生的創業、創新更加科學合理。
②提高教師創業、創新教學的針對性。一是加強對創業、創新指導課程的重視;二是提高學生對創業、就業指導課程的興趣,教師所講的創業、就業內容應能深入學生心里,而不是空洞的講解,使學生反感。
③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時代背景下,教師要改變傳統教學模式,強調學生的參與與探究。設計教學情景,帶動學生體驗與研究,使學生直觀了解和靈活掌握創新方法,以便更好地培養發現、解決問題能力。這樣,學生才能在實踐中揚長避短,不斷積累經驗,為以后的工作做好準備。
(4)學生層面形成新型大學生創業、就業體制,鼓勵學生盡早融入社會。學生需要提高對當前創業、就業現狀的認識,通過對影響就業因素的了解,明確創業、就業的形勢,形成科學合理的創業、就業預期。
①響應李克強總理發出的“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號召,了解用人單位信息。通過國家文件、新聞媒體、網絡平臺、學校就業指導部門等獲取國家創業、就業政策,制定創業、就業規劃,選擇創業、就業方向。
②合理評估自身價值。學生要將自身要求與自身條件相結合,正確選擇創業、就業方向。一是評估自身素質,二是評估自身學習能力、實踐能力、工作能力、社會交往能力、溝通能力。
③制訂職業規劃。在合理評估自身價值的基礎上,科學、合理地制訂職業規劃,按照職業規劃選擇創業、就業方向。
綜上所述,“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是今后社會發展的方向,醫學生要對創業、創新理念有一個清楚的認識,在創業、就業過程中不斷做出調整,認識到只有勇于創新、不斷改變,才能進入社會、適應社會,才能為社會進步與發展做出貢獻。
G455
A
1671-1246(2017)13-0001-02
陜西省級課題“新醫改對培養管理全科醫學生就業觀念轉變的指導與研究”(2016FKT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