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趙蕾
(河南工業大學 河南 鄭州 450001)
我國體育對外援助發展歷程研究
□ 趙蕾
(河南工業大學 河南 鄭州 450001)
本文研究的是我國體育對外援助的發展歷程。在研究開展的過程中,文章將我國體育對外援助的發展歷程分為起步形成階段(1950-1964年)、初步發展階段(1965-1970年)、快速增長階段(1971-1978年)、結構調整階段(1979-1991年)以及理性回歸階段(1992年至今)等五個階段進行了系統的梳理,希望能夠借此抓住歷史發展的脈搏,為當前我國體育對外援助工作的開展提供一定的參考與借鑒。
對外援助 體育 發展歷程
體育對外援助,不但是各國體育對外交往的重要方式,同時也是國家外交政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指的是援助國或者是國際組織向被援助國或者是國際組織以無償或優惠的方式提供與體育相關的硬件,如:體育器材、體育設施等以及與體育相關的軟件,如:體育教練員、體育專家以及體育科研信息等幫助的行為,也可以說是以體育為手段所進行的一切對外援助行為。體育對外援助不但有助于國家利益的維護和國家形象的提升,同時對于我國與其它國家良好關系的鞏固也具有積極的作用。因此,為了抓住歷史發展的脈搏,充分發揮體育對外援助的積極作用,本文就針對我國體育對外援助的發展歷程進行了梳理,希望能夠借此為當前我國體育對外援助工作的開展提供一定的參考與借鑒。
在這一階段我國的體育對外交往中,我們實際上更多的是以輸入為主、以對外學習為主的,這一階段的主要特征就是通過輸入和對外學習來逐步的建立起我國的體育制度,并在普及和發展我國群眾體育的同時,來逐步的提高我國的體育運動水平。所以說,在這一階段,我國的體育對外援助工作相對來說還是較少的,所以在梳理我國體育對外援助的歷程時,就將這一階段劃分為我國體育對外援助的起步階段。
在這一階段,我國的體育對外援助工作是從無到有,逐步開展起來的。在1957年,經過了中央的同意和周恩來總理的批示之后,原國家體委就向越南派出了新中國第一位體育援外教練員,而這也正是我國體育對外援助工作的第一步,自此之后,我國體育對外援助工作正式拉開了序幕。在這一時期,我國的體育對外援助工作主要是針對社會主義陣營的國家開展的,例如:古巴、柬埔寨以及越南等等。但是到了20世紀60年代初,我國也開始逐漸的與一些新興的亞非拉國家進行了體育交流,并開展了體育對外援助工作,如,在1962年我國就向加納派出了一支體育教練員隊伍,為加納的體育發展提供了智力支持和技術支持。
在1965年之后,我國的體育對外援助工作為了配合和促進國家外交政策的順利開展,原國家體委在1965年專門成立了援外辦公室,而自此之后,我國的體育對外援助工作開始正式進入了發展階段。在這一階段,我國做出了一系列的體育對外援助舉措,例如:1965年,中華人民共和國體育運動委員會就向剛果(布)青年和體育部無償捐贈了一批體育器材;1966年5月我國向索馬里派出了一支體育教練員隊伍,與此同時還向阿爾巴尼亞派出了一支體育教練員隊伍;同年的6月,我國向法國派出了一名體育教練員,在法國從事體育工作;1966年為了順利舉辦第一屆亞洲新興力量運動會,中國向柬埔寨無償援助建設了一座體育館、一個可以供上千名運動員住宿的國際村,同時還捐贈了一批體育器材和一部分大會經費;1967年我國還向剛果(布)派出了體育援外教練。
雖然說,這一時期我國的經濟發展并不理想,甚至由于“三線建設”規模過大和文化大革命,使得我國的經濟遭受了巨大的損失,遇到了新中國成立以來最為困難的一段時期。但是在這一時期我國的體育對外援助工作仍然是非常頻繁的,我國克服了重重的困難向第三世界無償進行了體育援助,這不僅為我國與其它國家的友誼奠定了基石,同時也使得我國的體育對外援助工作逐漸進入了發展階段。
1971年10月25日,聯合國大會正式通過并恢復了我國在聯合國的一切合法權利,中華人民共和國重新了進入了聯合國。而中國之所以能夠順利進入聯合國,與我國對第三世界國家的無私援助是分不開的,正是我國的無私援助才取得了他們的信任與支持。這其中就包括了體育對外援助所做的貢獻。
1971年我國恢復了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中國對外交往也出現了歷史性的轉折。中國領導人根據這一時期的國際形勢提出了“一條線”和“一大片”的戰略思想,即:按照大致的緯度劃了一條連接從美國到日本、土耳其、巴基斯坦、伊朗以及土耳其和歐洲的戰略線(一條線),并團結這一戰略線以外的國家(一大片)。因此,在這一階段不但處于停滯狀態的中國體育運動訓練工作和體育國際賽事參與工作開始恢復,為了配合國家新制定的戰略發展思想和政策路線,我國體育對外援助工作也開始迅速發展,外派的體育援外教練員人數急劇增多,據統計在1971-1978年間,我國共派出了485名援外教練員,援助的對象涉及到了亞洲、歐洲、非洲以及南美洲和北美洲的58個國家,不但有“一大片”范圍的第三世界國家還包括了巴基斯坦、墨西哥以及伊拉克和阿富汗等“一條線”戰略中的部分國家,成為了這段時期體育對外援助人數最多的國家之一。除此之外,1971年中國分別向伊拉克、幾內亞以及尼泊爾等國家援助了一批體育器材,并在同年援助尼泊爾建設了一個可容納3.5萬人的體育場;1972年我國應索馬里政府要求援建了面積約21萬平方米,可容納觀眾3萬人的摩加迪沙體育場,援助敘利亞共和國建設了占地面積7.6萬平方米,建設面積2.1299萬平方米,可容納觀眾7000余人次的大馬士革體育館,并向毛里塔尼亞和科威特以及加納等國家援助了大量的體育器材;1973年援助塞拉利昂建設了占地面積12公頃,總建筑面積達3.3474萬平方米,可容納觀眾3萬人的西亞卡·史蒂文斯體育場;1974年援助貝寧建設了占地面積約13公頃,總建筑面積為4.88043萬平方米的友誼體育場。
由此可知,在1971-1978年我國體育對外援助工作進入了快速增長的階段,無論是對外援助的教練員數量還是對外援助的體育器材亦或是對外援建的體育場館項目數量都呈現出了急劇增加的態勢。
1978年,我國的第十屆三中全會確立了以經濟建設為重心的發展方向,相應的我國的國家戰略重點也就轉到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層面上來,而我國的體育對外援助工作為了服務于我國經濟建設的大局,也做出了有針對性的調整。所以,在1978年之后,從1979年開始到1991年為止,我國開始進入了體育對外援助的調整階段。為了配合我國外交政策的重新調整,我國體育對外援助工作也進行了及時的、有針對性的調整,進入了結構調整的階段。開始從“平等互利、形式多樣、講究實效、共同發展”的思想出發,將快速增長階段的“一條線”、“一大片”戰略轉變為“量力而行、盡力而為”,也就是說,在物質和資金援助上要量力而行,但是在精神上要盡力而為。
所以,在這一時期,我國的體育對外援助工作相較于以往所開展的體育對外援助工作而言出現了明顯的變化。例如:在我國體育對外援助的發展和增長階段,我國曾經受被援助國的要求援建了一大批“紀念碑”式的體育場館,但是在援建之后卻發現,這類體育場館不但需要大量的建設和維修保養費用,而且在建成之后利用率并不高。所以,如果過多的援建類似的項目,是不符合我國的經濟實際的,勢必會給我國的財政造成負擔。因此,我國就及時調整了體育對外援助的政策,根據本國的經濟實際,確定了原則上不再援助“樓、堂、館、所”這一類別的項目,以便能夠更加有效的利用體育對外援助資金。
在這一時期對我國的體育外援政策進行了合理調整的同時,我國體育援外“盡力而為”的精神也得到了充分的體現。例如:我國的體操教練蘇師堯在被外派到科威特工作之后,在科威特辛勤執教十年,培養了大批的體操運動員,被科威特體操協會秘書長稱贊為“科威特體操的開拓者、科威特體操之父”。中國外派到馬來西亞的羽毛球教練方凱翔在1988年舉行的湯姆斯杯賽上淘汰了當時的世界頭號羽毛球大國印度尼西亞隊奪得了亞軍引起了極大的轟動。而上述這些案例也驗證了這一時期我國體育對外援助政策調整的成功。
在進入了20世紀90年代之后,國際形勢發生了一系列新的變化,這種變化主要體現在幾個方面:一是,持續了近半個世紀的冷戰結束,國際形勢緩和,“和平與發展”開始成為了時代發展的主題;二是,全球化的趨勢日益明顯,各國之間的相互依存程度越來越高;三是,多極化的趨勢同樣也日益明顯,各國之間的多極化發展成為了這一時期的一個重要特征。面對新的國際形勢,在中國共產黨第十四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確立了新的改革總目標,即:要在20世紀末初步建立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而新的歷史任務對我國體育對外援助工作也提出了新的要求,為了適應改革的需要,我國的體育對外援助政策和相關機構也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1998年,為了更加科學、更加合理、更加高效的開展體育對外援助工作,國家體育總局成立了人力資源開發中心,并在人力資源開發中心下設了辦公室、人才信息部、人事代理部、國際人才交流部和人才服務部等多個部門。另外,為了確保對外援助工作的順利開展,在這一時期,我國還建立了以商務部、外交部以及財政部等三個部門為主,23個部委和地方省區商務部門共同參與的對外援助管理體系,這一對外援助管理體系的建立為我國體育對外援助工作的開展提供了極大的支持。同時,面對國際形勢的新變化,我國的體育對外援助工作也出現了諸多的變化,其中最為突出的一點就是以經營性質為主的市場化援助行為日漸增多,而以往發展歷程中出于人道主義目的、政治目的和外交目的的援助行為開始減少,逐漸步入了理性回歸的階段。例如:1995年我國國務院下達了《關于援外工作有關問題的批復》之后,我國體育援外教練制度開始更加科學規范,不但派出的援外教練員人數開始趨于穩定,而且在援助地區分布和不同援助地區的人數分配比例等層面也均保持在一個較為合理和穩定的水平,為我國外交工作的推進和世界體育運動水平的提升做出了積極的貢獻。
通過全文的分析可知,我國體育對外援助的發展經歷了起步形成階段、初步發展階段、快速增長階段、結構調整階段以及理性回歸階段等五個主要的時期,在半個多世紀的發展歷程中,隨著國際形勢的變化和我國國情的不斷發展,在促進國家外交局面的改善,提高國家地位等方面發揮了重要的作用。而在未來較長的時間內,體育對外援助作為我國重要的外交形式,仍然肩負著重要的責任,為了能夠在日漸復雜的國際競爭形勢下,充分發揮其應有的作用,仍需進一步的改革、發展和完善。
[1]張曉義,李光欣.20世紀60年代中國體育外交回顧[J].體育文化導刊,2013(3).
[2]王福剛.新中國體育外交發展歷程[J].遼寧體育科技,2011,33(4).
[3]俞大偉,黃亞玲.20世紀70年代中國體育外交的歷史回顧[J].體育文化導刊,2014(5).
[4]王荷英,戴志鵬.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體育外交政策的演進研究[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2014,28(1).
G812
A
1006-8902-(2017)-10-Z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