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姜杉
(長春工業大學 吉林 長春 130012)
終身體育視角下對高校體育教學改革的創新與優化研究
□ 姜杉
(長春工業大學 吉林 長春 130012)
高校體育教學對于大學生身心素質的發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隨著社會對人才需求質量的不斷提升,體育教學如何打破以往僵局,進而有效貫徹終身體育理念是目前高校體育教學工作中所面臨的重要課題。尤其是高校體育教學在面臨各種挑戰和沖擊的背景下,教學改革的實施更需要與時俱進,進而對現有教學模式進行重新審視和優化,以期推動高校體育教學質量的實質性提升。本文將從終身體育思想的重要性談起,進而闡述目前高校體育教學存在的不足,最后探究創新和優化教學改革的對策與路徑,旨在為高校體育教學的可持續健康發展提供些許助力。
終身體育 體育教學 高校 改革 創新
高校作為人才培養的重要場所,是大學生步入社會之前知識、能力和身體儲備的重要轉折階段。隨著社會競爭的日益激烈,企業用人需求也在隨之變化,從以往單一注重理論知識型人才逐漸向能力與身心健康并重而轉變。這就對高校體育教學提出了新的考驗和壓力,一方面,學生對于終身體育的認知較弱,參與體育鍛煉的積極性不高。另一方面,受傳統教學思想影響,體育教學仍存在諸多缺陷和弊端。因此,高校體育教學改革勢在必行。近年來,改革的號角已經吹響多年,但是實施效果并不理想,很多改革僅停留在表面形式中,教學質量依然有待于加強。因此,這就需要高校體育工作者應該以終身體育思想作為改革的指引方針,并深刻反思現有教學中存在的問題,進而對體育教學工作進行全新的優化和改進,以取得時效性的改革成果。
終身體育思想是高校體育教學改革的重要理念,是提高大學生終身體育意識和行為的指引目標。眾所周知,高校階段是大學生接受體育教育的最后階段,因此,終身體育對于大學生將來的成長極為關鍵。也此同時,大學生身心相對比較成熟,對于體質健康和運動鍛煉的認識和理解也較為深入。因此高校體育教學要抓住這一絕佳的特定時期,使教學效果能夠極大提升。不僅要教會學生掌握科學的訓練方法,同時還要使學生具備至少一項以上比較擅長的運動項目,以便于學生長期堅持。此外,堅持終身體育行為將是學生一輩子的財富,而且也是推動個人綜合素質和全民健身的重要途徑。
終身體育健身觀是高校體育教育培養的終極目標,也是長期目標,終身體育健身觀的形成需要經歷長期的培養,高校體育課程則成為了培養該目標的重要陣地,終身體育觀的形成能夠讓學生終身受益。學校體育不只是教會學生某些項目的運動技術,而是要著重解決學生在校期間受到的體育教育能使其終身受益的。在體育教學工作中,應選擇具有較高鍛煉身體價值的教材內容,突出“少而精”,盡可能從促進學生健康的角度考慮,力求教材難度不太大,易于開展,最好能延續到學生參加工作,進社會,適合于成年人,甚至老年人的鍛煉內容。如:中長跑、籃球、排球、武術、健身操等。教材應突出業精而不單一的特點,把培養學生終身體育能力與習慣及課外能自覺獨立鍛煉身體的行為模式置于系統的運動技能之上。在運動素質全面發展的基礎上,要求學生真正自己有特長的一些終身體育項目,包括相應的鍛煉方法和有關基礎理論知識,達到終身受益的目的。
3.1、終身體育意識較為淡薄
傳統高校體育教學較為注重理論、競技和實踐,然而缺乏終身體育思想的指導,學生的學習目的并不明確,因此學習效果并不理想。當然這與目前高校體育教學過分注重體質和教學任務關聯很大。終身體育意識的培養是一個不間斷的持續過程,需要在教學內容、方法和模式中有效并及時滲透,然而多數學生在體育課堂上較為關注專業和技能學習,而教師也熱衷于相關練習的指導。師生對終身體育意識的淡薄,是目前教學中普遍存在的問題。
3.2、學生鍛煉時間較為缺乏
調查顯示,大學生主動并堅持體育鍛煉的比例并不高,這直接造成了學生體質下降的情況。究其原因在于:首先,學生在入學前所掌握的特長運動項目并不多,而且對于鍛煉的興趣并不濃厚。其次,計算機、智能手機對大學生的影響很大,很多學生沉迷于網絡游戲和各種手機APP,進而將鍛煉身體的想法拋之腦后。最后,學生思維觀念的固守。很多大學生以學習和就業壓力大作為借口,無法為鍛煉提供分配固定的時間。
3.3、教學內容和方法缺乏創新
目前高校體育教學內容和方法一直沿用傳統的教育模式,教學毫無新意導致學生興趣不足,因此教學效果很難保證。此外,教師仍以自我為中心,教學中的隨意性較強,這就造成了學生無法從課堂教學中得到實質性的收獲,從而導致學生終身體育行為受到了極大限制。大量重復性和毫無規律的教學內容使學生的抵觸心理十分嚴重,因此學生對于體育學習逐漸失去了信心和樂趣,這也是終身體育與學生距離越來越遠的重要原因。
3.4、教學評價缺失實效
一直以來,高校體育考核模式多采用課堂表現、理論及運動技能評價相結合的方式。然而此種教學評價缺乏對差異化學習的關注,尤其是學生的努力程度無法得到體現,這勢必會對投入程度十分努力,然而收效甚微的部分學生造成打擊,進而影響了其對體育運動的自信和勇氣。此外,經常與教師互動且溝通融洽的學生會取得很高的成績,這也導致了學生群體對體育評價不公平現象的不滿。
4.1、轉變體育教學觀念,樹立終身體育作為指導思想
首先,高校體育教學要摒棄原有陳舊教學思維和模式,并將終身體育作為體育教學改革的理念和思想,進而完善教學內容、進度和模式。其次,教學改革要以提高學生身心素質和運動技能為目標,以為終身體育的落實提供堅實保障。同時在課程設置中,加大對學生終身體育意識的培養,使學生明確終身體育的重要意義及對人生的影響和幫助。只有學生發自內心地理解和接受終身體育思想,才會更好地配合教師教學,進而成為課上、課下積極參與體育教學和鍛煉的驅動力。最后,高校體育教學大綱也要及時更新,不斷充實與終身體育相關健身、保健和體育娛樂方面的知識,進而構建完善的體育教學體系,以凸顯對學生運動興趣、習慣和動機的培養。
4.2、結合網絡信息技術更新教學手段
隨著互聯網的快速發展以及信息技術的應用普及,網絡科技成為了高校教育改革的巨大推動。體育教學也要與時俱進,大力攝入和應用最新的教學方法和手段。一方面,體育教學要重視對微課、慕課教學形式的應用,這樣可以最大限度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同時確保體育教學的新穎和實效。另一方面,教學方法的選取要因材施教,針對不同學情采取特定的教學模式。由于體育教學中學生的身體條件和基礎并不一致,如果采取一視同仁的方法,勢必對個體差異化造成影響。此外,體育教師還要多利用互聯網資源,從而為學生創設多元化的教學氛圍,通過寓教于樂的方式,不斷促進學生體育素質和能力的提升。
4.3、重點培養學生養成科學的鍛煉習慣
首先,體育教學要有目的地培養學生的鍛煉習慣,并堅持以學生為本的原則,重點提升學生養成科學的鍛煉習慣。其次,體育教師要將鍛煉身體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傳授給學生,使學生能夠明確和掌握運動前、運動中和運動后的方法,并在運動時間和強度的選取上給予合理的指導,并注重實效性。最后,鼓勵學生堅持體育實踐,使學生能夠長期堅持,并制定完善的規劃方案,使學生能夠點滴的養成終身鍛煉的習慣。
4.4、構建教學內外一體化新路徑
堅持終身體育作為指導思想,勢必會為教學改革提供方向和指引。終身體育的特點不僅僅在于長久性,同時也體現了其無處不在和隨時隨地的特征,因此,高校體育教學改革要確保形成對學生體育鍛煉指導的常態化。而構建教學內外一體化之路可以為學生參與體育鍛煉提供開放式和多元化的保障。一方面,高校要大力對體育場地、設備和器材進行更新和投入,以為體育教學提供更優質的服務。另一方面,積極鼓勵學生組建校內體育社團和俱樂部,并開展體育竟賽和活動,使學生能夠切身感受體育的樂趣和魅力,以確保終身體育教育氛圍的最佳實現。
總之,高校體育教育要大力貫徹終身體育思想作為教學改革的指導,以推動學生身心素質全面推動的同時,進而實效地提升學生對終身體育的感悟和收獲。隨著時代的發展,終身體育的重要性日益凸顯,培養學生良好的鍛煉習慣已經成為了高等教育體育教學的重要方向及目標。雖然目前在教學中仍存在諸多不足,只要高校及體育教育工作者及時轉變觀念,并在改革中全力突破和創新,一定會為推動體育教學的可持續健康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
[1]岑海龍.終身體育背景下高校體育教學改革創新研究[J].當代體育科技,2015(17).
[2]王丹.淺析高校體育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終身體育意識[J].才智,2011(24).
[3]高琦.基于終身體育理念的高校體育教學改革研究[J].當代體育科技,2014(28).
[4]譚小燕,晏雪飛.高職院校體育教學中終身體育教育的滲透[J].新校園(上旬),2016(5).
[5]韋經富.淺談終身體育教育思想對高校體育教學改革的影響[J].右江民族醫學院學報,2013(5).
[6]董娜.教育資源的開發與高校體育教學改革[J].中國高新區,2017(12).
[7]董燕.普通高校體育教學俱樂部的運行機制研究[J].中國高新區,2017(12).
[8]高峰.高校體育教學中教學交往的缺失與建構[J].中國高新區,2017(12).
[9]任雙全,張忠子.基于陽光體育的高校體育教學模式創新體系構建[J].民營科技,2017(05).
[10]陳建宇.高校體育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人文素質[J].西部素質教育,2017(13).
G807
A
1006-8902-(2017)-10-Z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