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 芳
馬克思利益正當性思想及其當代價值
倪 芳
利益范疇是唯物史觀的基本范疇,利益正當性問題與社會目的、社會批判密切相關。伴隨著唯物史觀的確立,馬克思對于“正確理解的利益”的認識逐漸由理性哲學層面轉向政治經濟學層面。在馬克思的思想框架中,正當利益是符合人類共同利益的個人利益,每個人的全面自由發展是利益正當性的根本價值目標,實現利益正當性的主要途徑在于推動社會經濟基礎的歷史演變。回顧馬克思的利益正當性思想,對于構建我國社會主義利益和諧社會,打造萬眾創新的利益共建格局,健全完善利益共享機制,具有重大的理論指導意義。
利益正當性;唯物史觀;利益和諧;利益共建;利益共享
馬克思說:“人們奮斗所爭取的一切,都同他們的利益有關。”〔1〕現實利益難題是促使馬克思轉向經濟學研究的主要動因,“利益范疇是歷史唯物主義全部發展的萌芽”。〔2〕馬克思對利益范疇的界定是“現實的個人”為了滿足自身需要在實踐活動中所形成的社會關系,探討利益問題必然會涉及現實社會利益格局的價值判斷問題。
馬克思關注的利益問題主要是與社會目的、社會批判高度相關的利益正當性問題。馬克思認為,“既然正確理解的利益是全部道德的原則,那就必須使人們的私人利益符合于人類的利益”。〔3〕在馬克思的論述中,多次出現對平民階層正當利益的肯定以及對特權階層非正當利益的批判。正當利益是合理的、有節制的、全面的多數人的個體利益,是符合人類社會共同利益的普遍性利益,有利于實現全體社會成員的全面自由發展利益,利益正當性得以充分實現的社會,社會群體之間的利益依存與合作占據主導態勢。而非正當利益是狹隘的、貪婪的、片面的少數人的自私利益,是有悖于人類社會共同利益的特殊性利益,少數人為了謀取非正當利益往往會損害多數民眾的全面自由發展利益,充斥著非正當利益的社會,社會群體之間的利益對立與沖突占據主導態勢。
我國目前正在大力推動全面深化改革,改革意味著利益關系的調整。社會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必然會出現利益主體的多樣化和利益關系的復雜化。為了維護改革發展穩定的大局,推動社會利益改革的健康發展,深入探討馬克思的利益正當性思想不僅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發展的需要,更是對時代訴求的有力回應。
馬克思在揚棄黑格爾理性主義思想的基礎之上構建了歷史唯物主義理論,伴隨著其世界觀的根本轉變,馬克思對于利益正當性問題的認識和闡釋也開始超越了應然的法哲學層面,進入到實然的政治經濟學層面。
首先,《萊茵報》時期社會現實的強烈沖擊使馬克思直面利益正當性的難題,開始質疑黑格爾將國家法律視為正當利益的必然代表。
青年時期的馬克思受黑格爾的理性主義思想影響頗深,黑格爾的法哲學和國家哲學構成了馬克思早期世界觀的主體框架。馬克思贊同黑格爾的觀點,“法典就是人民自由的圣經”,〔4〕利益是絕對精神異化的產物,必須被“地上的神物”國家統攝其中,國家法律作為普遍性規范,是普遍理性的化身,規定著人們的正當利益。
1842年關于林木盜竊法的辯論激發了馬克思對于非正當的特權利益的強烈批判,第一次強勢沖擊了馬克思原先的理性主義世界觀,馬克思開始質疑現實生活中的國家法律能否代表普羅大眾的正當利益。這場辯論的核心議題是當地貧苦農民在森林里撿枯枝是否違法。同情貧苦農民的馬克思認為,撿枯枝行為不是盜竊,這種做法符合窮人的習慣法,“這個階級不僅感覺到有滿足自然需要的欲望,而且同樣也感到有滿足自己正當欲望的需要”。〔5〕貧民撿枯枝只是為了滿足自然的生存需要,習慣法保護這些社會底層民眾的正當性的利益需要,萊茵省議會所制定的法律不應該與這種產生于人類長期自然史的習慣法所背離。然而這場辯論的結果卻是非正當的特殊“利益占了法的上風”。
馬克思強烈譴責了特權階層私人利益的非正當性本質,他說,“私人利益空虛的靈魂從來沒有被國家觀念所照亮和熏染”,〔6〕特權階層的私人“利益就其本性來說是盲目的、無節制的、片面的,一句話,它具有無視法律的天生本能”。〔7〕立法者出于狹隘卑鄙的自私心理,為了謀取自己的非正當利益不擇手段,國家法律已然淪為其攫取私人利益的利器,國家法律理應遵循的理性精神蕩然無存,非正當的私人利益違背了人類社會的共同精神。少數人的私人利益取代全體民眾的普遍利益成為了國家法律制定的最終標準,反轉的社會現實使馬克思深感苦惱,馬克思開始重新思考正當利益的現實根基何在。
其次,馬克思從批判黑格爾的“市民社會”范疇開始逐步創立唯物史觀,認為正當利益的實現不能寄望于階級國家的法律規定,而應著眼于“現實的個人”的生產實踐活動的發展。
黑格爾在《法哲學原理》中指出,市民社會是“各個成員作為獨立的單個人的聯合”,局限于私人利益的市民社會必須依從于代表普遍利益的國家,國家高于社會并決定社會。馬克思將在黑格爾那里帶有貶抑意味的“市民社會”范疇揚棄為構筑唯物史觀的基礎范疇。馬克思認為,“家庭和市民社會都是國家的前提,它們才是真正活動著的;而在思辨的思維中這一切卻是顛倒的”,〔8〕利益的生產與分配是市民社會的核心問題。馬克思正是以“市民社會”為鑰匙,開啟了新的世界觀唯物史觀的創立。馬克思指出:“這種歷史觀就在于:從直接生活的物質生產出發闡述現實的生產過程,把同這種生產方式相聯系的、它所產生的交往形式即各個不同階段上的市民社會理解為整個歷史的基礎。”〔9〕
馬克思從唯物史觀出發指出,正當利益不是源于抽象的法律規定,而是深深植根于“現實的個人”滿足需要的實踐活動。“現實的個人”的首要利益是進行物質生活資料的生產,因此,物質生產實踐過程中所形成的利益關系規定著社會利益關系的總體基調。在馬克思看來,資本主義利益關系有悖于利益正當性,忽視勞動者的全面發展利益,以剝奪大部分勞動者的正當利益為代價來滿足少數資本家的私人利益,導致部分群體的特殊利益與整體社會共同利益之間的日益對立。伴隨著生產社會化程度的不斷提高,私有制作為滯后的生產關系形式會日益束縛社會生產的發展,經過“積極的揚棄”過程必然會為社會公共所有的生產資料形式所取代,憑借占有生產資料去奴役剝削他人勞動的社會制度會逐漸退出歷史舞臺,勞動者結成利益聯合體共同占有生產資料,占有自己的勞動產品,從而獲得解放自由個性的必要物質條件,所有社會成員都能夠實現自己的正當性利益。
以上分析表明,馬克思對于利益正當性問題的研究思路經歷了一個整體性的視角轉變過程。現實利益難題激發了馬克思對于非正當的特權利益的猛烈抨擊,同時也讓他重新審視黑格爾的法哲學,通過對黑格爾“市民社會”范疇的揚棄創立了歷史唯物主義,從“現實的個人”的生產實踐活動的發展出發為利益正當性理論注入了新的生機與活力。
馬克思對利益正當性問題的闡釋既有宏觀層面的社會共同體分析,也有微觀層面的個人利益需求分析,主要圍繞三個方面展開:一是個人利益如何符合人類整體的共同利益;二是人的生存發展利益的多重內涵與異化勞動批判;三是社會經濟利益基礎的歷史演變的必要性與階段性。
馬克思對于“正確理解的利益”最直接的論述是“必須使人們的私人利益符合于人類的利益”,〔10〕這表明馬克思首先是從個人利益與共同利益之間的辯證關系出發來考察利益正當性的問題,他認為正當利益應該是符合人類共同利益的個人利益,而不是與社會目的相背離的私人利益。
自然形成的分工造成了個別利益與共同利益之間的對立統一關系。在馬克思看來,“共同利益恰恰只存在于雙方、多方以及各方的獨立之中,共同利益就是自私利益的交換”,〔11〕共同利益是以各自獨立的個人利益為其實現的現實根基,同時也反過來制約著個人利益,人類社會交往的不斷擴展客觀上必然會產生共同利益如何維系的現實難題。
馬克思將維系共同利益的人類共同體大致分為兩種類型:“虛幻的利益共同體”與“真實的利益共同體”。在馬克思的闡述中,人類社會的必然趨勢是從利益沖突占據主導地位、缺乏利益正當性的“虛幻的利益共同體”逐步發展到利益依存占據主導地位、利益正當性得以充分實現的“真實的利益共同體”。
私有制與階級社會逐漸登上歷史舞臺,導致個別利益與共同利益之間的裂痕日趨擴大加深,迫切需要一種緩和利益矛盾的代表機構來維持社會利益秩序的基本運行,國家形態應運而生。馬克思說:“正是由于特殊利益和共同利益處于一種對立關系之中,共同利益才采取國家這種與實際的單個利益和全體利益相脫離的獨立形式,同時采取虛幻的共同體的形式。”〔12〕階級社會中的國家機構在馬克思看來是“虛幻的”,是一種并不穩固的共同體存在。私有制條件下的國家,作為階級統治的工具,實際上維護的是少數統治者的私人利益,表面上卻以共同利益代表的面目出現,干涉壓制被統治階級的正當利益訴求,導致社會利益裂痕加深以及斗爭起義的頻繁發生。歷史事實一再證明,階級國家社會整體利益關系的非正當性決定了利益矛盾是不可調和的。
在馬克思看來,“只有到了共產主義社會,國家消亡之后,共同利益才與個別利益完全融合”,〔13〕人類社會才有可能形成“真實的利益共同體”。正如恩格斯所說:“社會的利益絕對地高于個人的利益,必須使這兩者處于一種公正而和諧的關系之中。”〔14〕未來的新社會是建立在高度發達的生產力和人們普遍交往的基礎之上,伴隨著私有制、階級與國家的逐漸消亡,個人利益與共同利益沖突斗爭的現實根源日益被消解,每個社會成員的個人利益與社會整體利益是根本一致的,所有人可以共同享有社會創造出來的福利,人類超越了“政治解放”走向“社會解放”,致力于為絕大多數人謀利益的社會才是能夠真正實現利益正當性的“自由人聯合體”。
在馬克思的論述中,人類理想社會的價值指向應該是“以每一個個人的全面而自由的發展為基本原則的社會形式”,〔15〕馬克思理論主要是圍繞人的自由解放的核心命題展開的,將每個人的全面自由發展視為人類社會利益正當性的根本價值所在。“自由的有意識的活動恰恰就是人的類特性”,〔16〕人作為完整、豐富、具體的生命存在,不僅有經濟利益訴求,還有政治、文化、社會交往等各方面多樣化的利益訴求。
個體利益不僅局限于基本層次的生存利益,還包括更高層次的全面發展利益。正如馬克思所言:“對不希望把自己當愚民看待的無產階級來說,勇敢、自尊、自豪感和獨立感比面包還要重要。”〔17〕個體獨立自主的全面發展利益比生存利益更能彰顯人類的主體自覺性,更能證明和充實人的本質力量,更能體現人是社會存在物而不只是自然存在物,因此,對人的行為活動也能夠產生更為強大的推動作用。
馬克思將勞動實踐視為人類實現自身全面自由發展利益的最根本的實踐活動,他提出,“勞動是自由的生命表現”,〔18〕勞動是人類生命活動的主要表現形式,體現了人的本質力量,是人們獲取生活樂趣的主要方式。馬克思把勞動劃分為兩種類型:自主勞動與異化勞動。自主勞動能夠讓人在勞動過程中肯定自己、獲得自由,是人的自覺自愿自樂的勞動,與之相反,異化勞動卻讓人在勞動過程中否定自己、喪失自由,是人在外在力量強迫下不得已而為之的勞動。
資本主義社會利益關系的非正當性集中表現為資本主義剝削制度下所產生的異化勞動嚴重戕害了勞動者的生存利益與全面發展利益。資本為了追求剩余價值的最大化罔顧人的發展價值,將勞動者視為機器的附屬物而不是具有獨立尊嚴和多樣化利益需求的生命體,漠視勞動者對于工作條件、工作安全和工作福利的改善訴求,異化勞動把原本體現勞動者生命價值的積極活動貶低為勞動者為了謀生需要不得不為的消極活動,造成人的類本質的異化,損害了勞動者作為人本身所需要滿足的正當的生存利益和全面發展利益。
馬克思指出,人的全面發展利益的實現需要經過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個人的全面性不是想象的或設想的全面性,而是他的現實關系和觀念關系的全面性”,〔19〕全面發展的個人是社會實踐的歷史產物。在未來的新社會,伴隨著生產實踐活動內容和形式的豐富多樣化,社會交往和社會聯系突破各方面的局限性向縱深擴展,人的能力素質也會不斷提高,每個人全面自由發展才會有更堅實的社會基礎和更廣闊的躍升空間。
馬克思超越了德國古典哲學傳統的理念思辨范式,轉而從歷史唯物主義的社會生產視角分析考察利益正當性如何實現的問題。馬克思反對抽象空洞的道德說教,認為世界上不存在先驗的永恒的正當利益,“權利決不能超出社會的經濟結構以及由經濟結構制約的社會的文化發展”。〔20〕人類的實踐活動不斷豐富利益正當性的多重內涵,為其充分實現提供更高水平的社會物質文化條件,“真正成為人類社會發展基礎和動力的并不是正義、道德等思想觀念,而是社會生產”,〔21〕因此,構建利益正當性社會的根本途徑在于推動社會經濟基礎的歷史變遷。
在馬克思看來,資本主義社會利益關系的非正當性本質決定了社會利益形態演變的必然性。資本主義非正當利益關系產生的根源是生產資料私有制,資本主義私有制導致了剝削現象、異化勞動以及社會財富分配兩極化的出現,異化勞動損害了人的全面自由發展的根本利益,財富的兩極化則不斷侵蝕著社會共同利益的基礎。
利益分配的不合理歸根到底是由利益生產方式的不合理所決定的,交換流通領域的形式正當掩蓋了生產領域的實質非正當,勞資利益之間的不等價交換主要表現為資本對勞動力剩余價值的最大化榨取。剩余價值的存在導致資本主義利益關系具有兩極化的特點,“在產生財富的那些關系中也產生貧困;在發展生產力的那些關系中也發展一種產生壓迫的力量”。〔22〕在資本積累的過程中,社會利益的鴻溝會日益擴大,一方面大部分財富集中于少數資本家的手中,另一方面勞動者付出夜以繼日的辛勤勞動卻備受貧困和疾病的折磨,不同階級之間利益獲得的巨大差距必然會導致階級沖突的不斷升級,從而直接推動社會利益結構的變革。資本主義社會的利益矛盾是不可調和的,即使出現階段性的調整緩和但是仍然無法得到根本的解決。
共產主義利益關系是對資本主義利益關系的積極揚棄,超越形式正當,實現實質正當,超越政治解放,實現人類解放。解決資本主義利益關系非正當性的根本路徑是變革原有的經濟基礎建立生產資料公有制,是全體社會成員“在協作和對土地及靠勞動本身生產的生產資料的共同占有的基礎上,重新建立個人所有制”。〔23〕伴隨著社會集體財富的充分增長以及社會產品的極大豐富,人類才有可能超越以往所有社會形態狹隘自私孤立的視野局限,尊重每位社會成員的個性發展與獨立性,真正實現“各盡所能,按需分配”。
從上面的論述可以看出,馬克思關于利益正當性的思想觀點主要是基于對資本主義社會非正當利益關系的現實批判而闡發的。馬克思認為,所謂“正確理解的利益”應該與社會總體目的相一致,有利于增進人類社會的共同利益,能夠使人超越“異化勞動”狀態實現獨立積極的“自主勞動”,滿足人的全面自由發展的根本利益。當然,利益正當性社會的充分實現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須具有高度發達的生產力水平和廣泛的社會交往基礎,這就需要經歷長期的社會經濟文化結構的歷史演變過程。
我國目前正處于社會主義初階階段,現階段生產力的發展水平還不夠發達,這是我國社會主義利益關系形成與發展的現實起點,多種所有制共同發展與多種分配形式并存具有其歷史合理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是社會和諧,實現全體人民的共同富裕,讓全體人民能夠共享國家社會改革發展的利益成果是中國共產黨始終堅持不懈的追求。
其一,“利益和諧”是社會主義利益關系正當性的集中體現,既有利于夯實社會共同利益的基礎,也有利于實現每個人的全面自由發展利益。
2004年我國首次提出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歷史目標,2006年我黨通過《關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闡明了構建和諧社會的整體實施框架。我國經過幾十年的改革開放和市場機制轉型,不斷完善社會利益激勵機制,推動社會利益結構優化升級,奠定了社會主義利益關系正當性的物質基礎,社會主義利益關系總體上處于相對和諧穩定的發展態勢,同時體制轉型過程中也出現了一些“發展中的問題”,主要表現為社會群體之間利益差別日趨擴大,“社會利益關系更趨復雜,特別是受經濟文化發展水平等多方面限制,統籌兼顧各方面利益難度加大”。〔24〕為了國家的長治久安以及社會利益關系的健康發展,我們有必要全面深化利益關系改革,解決制約經濟社會向前發展的瓶頸問題,維護社會主義利益關系的和諧穩定,有效保障全體社會成員的正當利益。
“利益和諧”有利于維系和擴大社會共同利益的現實基礎。現代社會分工更加精細,專業化程度更高,社會結構錯綜復雜,社會群體之間彼此的依賴程度更高,任何一環出現斷裂都會造成風險傳遞與疊加,損及整個社會系統的共同利益。社會主義制度安排的核心是充分實現每位社會成員的正當利益。“一個健全的制度將盡可能使每個利益主體的權利和責任明確并相互對稱,使個人努力與個人報酬對等”,〔25〕各得其所應得,允許存在一定程度的利益差別,但同時應注意將利益差別控制在相對合理的區間,避免利益差距過大。黨和政府“要正確把握和妥善處理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現階段群眾共同利益、不同群體特殊利益的關系”。〔26〕只有對社會利益進行合理的正當性的分配,管控縮小不同群體之間的利益差別,才能增進彼此之間的相互理解、相互信任與合作意識,推動利益群體之間的利益協商與利益合作向更高的層次演進,維護社會共同利益的和諧可持續發展。
“利益和諧”有利于實現每位社會成員的生存利益與發展利益。每個人的自然稟賦與抱負能力都不相同,單一的市場機制作用所形成的利益格局容易傾向于能力杰出者而忽視“最少受惠者”,資源獲取不足會限制“最少受惠者”實現自身全面自由發展的空間。因此,構建利益和諧的社會關系需要特別關注“最少受惠者”群體的生存與發展利益,“最少受惠者”群體正當利益的實現程度反映了社會整體的文明水平。充分發揮政府的宏觀調控力量,堅持“以人為本”,最大程度地保障“最少受惠者”群體能夠享有比較富足的物質生活與精神生活,特別是在涉及切身利益的公共事務中可以獲得更多的表達權與參與權。每位社會成員所獲得權利、資源、機會越充沛,意味著他們謀求自身自由全面發展利益的可能性空間越大,這正是馬克思利益正當性思想的根本價值訴求。
其二,“利益共建”是社會主義利益關系和諧發展的生產力基礎,“萬眾創新”是我國新常態形勢下經濟發展與生產力提高的第一驅動力。
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主要矛盾是社會成員日益增長的經濟文化需要同相對不足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我國的國民生產總值已經躍升至世界第二,然而人均國民生產總值與發達國家相比仍然有不小的差距。因此,現階段我國建設社會主義的中心任務應該是努力推動全社會積極參與“利益共建”,更好地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首要特征是能夠創造出較高水平的社會生產率,增加資源供給的多樣性與豐富性“將蛋糕做大”是社會走向共同富裕“利益共享”的重要物質前提。
通過“萬眾創新”推動社會經濟向更高水平發展,全社會合力共建社會主義和諧利益關系的物質基礎,是新形勢下發展的必然要求。習近平指出,“一個是科技創新的輪子,一個是體制機制創新的輪子,兩個輪子共同轉動”,〔27〕才能夠有力推動國家經濟結構的轉型升級,創造出更高水平的社會生產率。
創新型國家戰略的重中之重是加快關鍵核心技術的研發步伐,包括高端制造技術、網絡信息技術、人工智能技術、新能源技術、生物技術等。關鍵核心技術創新能夠開辟新領域、發展新產業、引領新需求、創造新的經濟增長點,同時還可以優化改造傳統產業,推動傳統產業走向資源節約、高效環保的新型發展之路。創新是一項各方合力的社會系統工程,各種體制機制創新是科技創新的現實土壤。體制機制創新包括國家治理機制創新、市場運行機制創新、社會激勵機制創新等。通過全面深化改革推動國家治理機制創新,實行簡政放權,政府職能從管理型向服務型轉變,促進各種生產要素在市場領域中的自由流動與合理配置,有效減少企業創新的政策環境成本。深化市場運行機制創新,完善和落實知識產權保護法,加大對創新型企業的融資貸款和稅收優惠力度,為企業的科技研發活動提供法律、政策和財政支持。加強社會激勵機制創新,提高科研人員的待遇,維護企業家的合法權益,積極打造國家、企業、高校、各科研機構聯動共建的社會創新體系。
其三,“利益共享”是實現社會主義利益關系和諧的必由之路,需要不斷完善體制內的“利益共商”模式,同時進一步改革健全利益初次分配與再分配機制。
2011年習近平在講話中指出,我國走的是共同富裕的道路,必須“做到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2015年我國在制定“十三五”規劃時詳細闡述了“共享”的發展理念,強調“使全體人民在共建共享發展中有更多獲得感”。
打造多元化利益群體之間制度化的“利益共商”模式是構建社會主義“利益共享”格局的前提基礎。公共政策制定過程中不同社會群體之間、公眾與政府部門之間的良性互動可以確保利益制度安排的普惠性與共享性。各級政府部門應該充分聽取不同社會群體的意見,對于公眾的利益訴求給予及時的回應,想民眾之所想,急民眾之所急,健全完善保障公眾有序表達和協商的各項政治制度,包括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和政治協商制度,重視各種社會團體的理性發聲,加大公共政策制定過程中的公開度和透明度,為各利益群體之間實現改革成果“利益共享”提供比較完備的程序保障。
“完善勞動、資本、技術、管理等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的初次分配機制”〔28〕是構建社會主義“利益共享”格局的重要保障。勞動報酬是國民收入初次分配的主體部分,絕大多數社會成員的收入主要來源于勞動收入,“如何實現勞動者工資合理增長是改善當前收入分配狀況的關鍵”。〔29〕馬克思認為,勞動者的活勞動才是價值創造的唯一源泉。我國是社會主義社會,實行以“按勞分配”為主體的分配制度,以肯定勞動者的價值貢獻為根本分配原則。黨的十八大報告明確提出要逐步“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勞動報酬的增長速度應該與國家經濟的增長速度以及企業效益的增長速度同步。為了保障勞動者共享企業發展紅利的權利,政府需要加大勞動監督和勞動保護的執行力度,同時還應該努力推動企業與勞動者之間形成關涉勞動報酬提高等勞動者相關權益的定期集體協商機制。
加快建設以稅收和社會保障為主的再分配制度是構建社會主義“利益共享”格局的關鍵環節。我國當前所大力推行的再分配制度改革注重的是“以人為本”,以推動社會成員特別是低收入群體的全面發展為根本目的。設計合理、落實有效的利益再分配制度才能夠充分發揮“削峰填谷”的正向功能。稅制改革的基本方向是調節不同社會群體之間的利益差距,增加對高收入群體的征收比例,降低對低收入群體的征稅額,以“形成有利于結構優化、社會公平的稅收制度”。〔30〕運行良好的社會保障制度是維護社會主義利益關系和諧穩定的“安全閥”。政府在總體性增加民生投入的同時還需要特別注重合理公平地配置公共資源,進一步加大對農村地區、偏遠地區的公共財政支持,通過社保機制改革逐步提升適應城市流動人口需求的公共服務質量。最亟需社會保障的群體往往其繳費能力也最有限,因此,在確保社會保障制度可持續運行的前提下,社會保障支出應該更多地考慮低收入群體的生活需求而逐步有區別地淡化社保待遇與繳費額的相關度。
綜上所述,馬克思對于利益正當性的研究視角經歷過根本性的轉變,“物質利益難題”引發了馬克思對黑格爾法哲學的質疑,通過揚棄黑格爾的“市民社會”范疇逐步確立了歷史唯物主義。馬克思從唯物史觀出發,將正當利益規定為“現實的個人”在社會實踐活動中不斷發展形成的符合社會目的的社會利益關系。利益正當性應該符合人類社會的共同利益,促進每個人的全面而自由的發展,體現人生命活動的自由本質,其充分的實現需要經歷社會經濟基礎演變的歷史過程。我國正在努力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偉大事業,深入研究馬克思利益正當性的思想理論,有助于推動社會主義利益關系的和諧發展,在“利益共建”、“利益共商”中不斷完善“利益共享”機制,充分調動起全體人民投身社會主義建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共同奮斗。■
[1][4][5][6][7]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87、176、252、261、288.
[2]譚培文.馬克思主義的利益理論——當代歷史唯物主義的重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19.
[3][9][10][12]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35、544、335、536.
[8]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10.
[11]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99.
[13]王偉光.利益論[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33.
[14]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98.
[15]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683.
[16][18]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57、184.
[17]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218.
[19]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36.
[20]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08.
[21]林近平.馬克思的“正義”解讀[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120.
[22][23]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708、832.
[24][26]胡錦濤文選(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273、426.
[25]洪遠朋.論利益——洪遠朋利益理論與實踐研究文集[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4:90.
[27]習近平關于科技創新論述摘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6:65.
[28][30]十八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冊[C].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4:145、148.
[29]蔡昉,張車偉等.中國收入分配問題研究[M].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6:59.
Theory of Marx's Legitimate Interests and Its Contem porary Value Ni Fang
The category of interest is the basic category of historical materialism,legitimate interests are closely related to social purpose and social criticism.With the establishment of historical materialism,Marx’s understanding of the “correct understanding of interests” gradually shift from the philosophy field to the political economics field.In the framework of Marx’s thought,legitimate interests are personal interests in accord with the common interests of mankind,the overall free development of everyone is the basic value goal of the legitimate interests,and the main way to realize the legitimate interests lies in promoting the historical evolution of the social economic base.Reviewing Marx’s theory of legitimate interests is of great theoretical significance for building a socialist harmonious society of interests,creating a new pattern of public innovation and common construction interests and perfecting the mechanism of shared interests.
legitimate interests,historical materialism,harmonious interests,common construction interests,shared interests
A8
A
1003-6547(2017) 09-0001-08
倪芳,復旦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博士研究生。
責任編輯:魏 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