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開大學 逄錦聚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經過長期努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這是對我國發展新的歷史方位的科學論斷,也是貫穿黨的十九大報告的主線。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具有歷史的必然。在新中國成立近七十年、改革開放近四十年取得成就的基礎上,黨的十八大以來的5年,我國取得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輝煌成就,同時在理論上也實現了一系列開拓創新,開辟了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發展新境界,形成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這是新時代最鮮明的特征和根本的理論指南。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具有重大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不僅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發展史上、中華民族發展史上,而且在世界社會主義發展史上、人類社會發展史上都是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大事件,意味著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迎來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明前景;意味著科學社會主義在21世紀的中國煥發出強大生機活力,在世界上高高舉起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意味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制度、文化不斷發展,拓展了發展中國家走向現代化的途徑,給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發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獨立性的國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選擇,為解決人類問題貢獻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邁向新時代,首先要深刻認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的鮮明特征和豐富內涵。第一,這個新時代是承前啟后、繼往開來、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繼續奪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的時代。這個新時代既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時期的延續,又是全中國人民在21世紀新歷史條件下奪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的嶄新時代。第二,這個新時代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而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新時代。我國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指日可待。但是,在發展中也面臨不平衡不充分的困難和挑戰。生產力發展多層次,城鄉結構、產業結構、地區結構、供需結構、分配結構、產品結構不協調;生產方式需要轉變,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需要深化,國民經濟的總體質量和效益需要進一步提高,后發潛力需要進一步發揮。在這樣的條件下實現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新目標,任重而道遠。第三,這個新時代是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斗、不斷創造美好生活、逐步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時代。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之一是共同富裕。經過幾十年的發展,我國人民生活有了極大提高,但是在分配領域還存在收入差距過大的問題,而且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人民日益增長的需要已經從物質文化的需要擴展到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環境等更高層次和更寬領域。不斷發展生產力,創造美好生活、逐步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是新時代賦予的重大使命。第四,這個新時代是全體中華兒女同心協力、奮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時代。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近代以來中華民族最偉大的夢想。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今天,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在已經取得成就的基礎上,繼續奮斗,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偉大目標,是新時代賦予我們的偉大使命。第五,這個新時代是我國日益走近世界舞臺中央、不斷為人類作出更大貢獻的時代。當今世界,一方面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社會信息化、文化多樣化持續推進,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時代潮流更加強勁;另一方面人類也正處在一個挑戰層出不窮、風險日益增多的時代。在這樣的背景下,辦好中國的事情同時為世界的發展治理貢獻智慧和力量,構建命運共同體,謀取全人類的發展和福祉,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的要求和責任。
邁向新時代,關鍵在行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是宣言書,是動員令。黨的十九大提出了新時代進行偉大斗爭、建設偉大工程、推進偉大事業、實現偉大夢想的行動綱領。作為理論工作者,要認真學習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刻理解和把握新時代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牢固樹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在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基礎上,認真研究和把握國家未來發展面臨的一系列重大戰略問題,在理論上不斷拓展新視野、作出新概括,進一步構建、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