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剛
從2006年開始,建設創新型國家成為國家戰略的核心取向①。2012年之后,國家密集出臺了包括實施創新驅動發展、“互聯網+”、“中國制造2025”和“雙創”在內的系列國家戰略。繼“世界工廠之后”,如何成長為全球科技創新中心成為中國經濟發展基本議題。
成為一個創新國家,對中國而言,不僅意味著“中國奇跡”能否得到延續,而且意味著中國能否為世界和人類的繁榮和和平發展做出更大的貢獻。作為一個擁有悠久歷史文化傳統的發展中大國,在成為一個創新國家的過程中,中國所創造出的制度和文化會具有更強的包容性、獨特性和示范價值。因而,如何成為一個創新國家?既是學術界必須回答的問題,也是理論創新的源泉。
一
對自主創新道路的探索,始于1979年且貫穿于中國經濟改革和開放的全過程。無論是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還是市場取向的漸進改革方式和工業化過程中持續的市場創造,都屬于世界經濟發展史中的創新之作。
“中國奇跡”的產生源于中國掌握了工業化成功的關鍵秘訣,即把農村改革和工業化作為國家工業化的第一步。農村改革和工業化不僅解決了糧食問題,而且在滿足短缺經濟條件下市場對輕工業產品高強度市場需求的過程中,創造出啟動城市工業化所需的包括能源、動力、原材料和裝備在內的中間產品市場需求。
在以城市為主導的工業化第二階段,國有經濟改革和外資的大規模引進在滿足農村工業化創造的中間產品市場需求的同時,進一步創造出新的國際市場和現代服務業市場需求。2001年,日本學者率先提出中國開始成長為“世界工廠”。2005年開始,中國進入工業化的第三階段,即從制造經濟向創新經濟的轉型發展階段。
二
中國創新經濟源于制造業的轉型升級。在成為“世界工廠”之后,如何擺脫因外源型技術進步帶來的“低端鎖定”②,成為政府和產業界制定和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直接動力來源。
制約中國制造業升級的因素主要包括四個方面:一是技術來源的外源型,即中國制造的技術主要來源于發達國家成熟產品和標準化生產技術的引進、消化和吸收;二是服務業滯后,包括專業批發市場和小批發市場在內的零售業、物流及供應鏈體系和研發設計產業嚴重滯后于制造業升級的需求;三是科技與經濟“兩張皮”,在創新基礎設施與產業發展之間存在著創新系統失靈;四是政府政策的取向是優化投資環境和招商引資,而不是構建創新創業環境。
經過十年的努力,中國制造業升級中存在的四個方面制約因素幾乎同時被突破。
首先,以創新為導向的創業活動和科技型中小企業的發展,使內生型技術逐漸成為經濟增長的來源。深圳手機產業的創新發展是一個范例,充分利用包括安卓和3G技術進步帶來的窗口期,依賴創新型創業活動和科技型中小企業的發展,深圳手機產業打破了跨國公司主導的技術和產業雙重壟斷,形成了從模仿創新到開放創新的創新生態系統和生產組織模式。
其次,為了突破傳統零售批發和供應鏈系統對制造業升級的制約,以阿里巴巴為代表,新興互聯網企業把互聯網技術應用于零售和供應鏈服務,推動了中國電子商務經濟體的爆發式增長。以互聯網平臺為主導的新型商業生態系統的出現,不僅引發了零售業革命和供應鏈體系變革,而且開始向制造和現代服務業領域持續滲透。
再次,創新主體的多元化和新型混合組織的發展,逐漸消除了創新基礎設施和產業發展之間的創新系統的系統失靈現象。創新主體的多元化不僅表現為創新型創業活動和科技型中小企業的發展,而且表現為創業型科研院所和“創客”群體的涌現。創新主體的多元化及其互動中形成的新規則,正在改變資源配置的機制和制度結構。
最后,以2005年無錫市制定和實施“530”計劃為標志,構建創新創業環境成為政府政策的新取向。創新生態系統,尤其是產業創新生態系統是構建創新創業環境的重心。為了激發企業家精神和促進新知識的創造及其商業化,政府在培育創新生態系統的主要角色是集聚創新資源和有效地促進創新主體之間的互動和知識重組。
隨著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深入推進,歷經十年的艱辛探索,中國特色的創新經濟初現端倪。對新經濟基本形態和特征的認識,是制定新的創新國家建設思路和戰略的前提和基礎。
三
我們正在努力塑造的經濟形態是以“雙創”為導向的新經濟。新經濟是以第二次信息科技產業革命為基礎,以數據為關鍵投入要素的新興經濟形態。新經濟不僅包括以互聯網、物聯網、云計算和大數據為代表的新興產業,而且包括新一代信息技術向其他產業的融合和滲透中所形成的新產業、新業態、新組織和新模式。
正在我國興起的新經濟不同于20世紀90年代的美國新經濟。20世紀90年代的美國新經濟是第一次信息科技和產業革命的結果,以IT產業為主導。而當前的新經濟則是第二次信息科技和產業革命推動的,以互聯網、物聯網、云計算和大數據產業為主導。同時,互聯網與實體經濟的持續融合構成了新經濟發展和演化的主導邏輯。在某種程度上,是否“在線”已經成為區分傳統經濟和新經濟的基本標準。
新經濟是以第二次信息技術為主導的新科技和產業革命推動供給側適應消費結構變遷過程中出現的一系列新經濟現象。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主導者是創新創業活動,“雙創”是新經濟發展的基本驅動力。
新經濟屬于實體經濟,即新實體經濟。盡管有些企業家和學者存在著互聯網經濟屬于虛擬經濟的認識,但是總體看,互聯網經濟不是虛擬經濟,而是在推動實體經濟發展過程中形成的新實體經濟。尤其是隨著互聯網向實體經濟的持續滲透,在變革實體經濟的過程中,新經濟發展將持續帶來包括生產方式、生產組織方式、流通方式、制造模式和生活方式在內的一系列新變革。
長期以來,在發展戰略的制定和實施中,我們更多地依賴對傳統經濟,尤其是工業經濟發展邏輯的理論認識。可以說,工業化思維仍然在影響和制約著當前經濟工作的思路和方法。對新經濟的科學認識,將促使我們打破固有思維,重新思考新階段經濟發展的動力和機制,進而制定有效的策略。
四
創新驅動發展和創新國家建設戰略是一個長期和復雜的系統工程。正像改革開放三十多年我們走過的路一樣,不可能一帆風順,在體制機制上都需要展開新一輪改革和創新。尤其是在轉型發展的開始階段,需要解放思想,凝聚社會共識。
首先,比較優勢不再是中國經濟增長動力的主要來源,基于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的諸多“痛點”和瓶頸地帶的“雙創”活動產生的競爭優勢,正在成為我國經濟增長動力的新來源。在動力機制轉換期,不要再奢望短期內依靠比較優勢招商引資就能實現經濟觸底反彈,因為作為新的經濟增長動力來源的創新創業活動,需要一個孵化和加速的過程。創新創業中新知識的創造和商業化不僅難以彎道超車,而且充滿不確定性。
諸多困擾我們的經濟和社會的“痛點”和瓶頸則成為創新創業的誘因。例如,食品安全、教育公平、醫療健康、人口老齡化、產業競爭力不強、環境污染、大城市病甚至南海問題,都是引發創新創業的重點領域。通過激發企業家精神完成對諸多“痛點”和瓶頸問題的解決,進而推動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是創新驅動發展的重要動力來源。
其次,從制造經濟向創新經濟轉變的微觀基礎是普遍激發的社會企業家精神和良性運行的創新創業風險社會分擔機制。對于一個創新經濟和創業社會而言,企業家精神包括廣義和狹義兩個方面:狹義的企業家精神主要指以新知識的創造及其商業化為導向的創業活動,而廣義的企業家精神則泛指一切勇于承擔風險的創新活動,例如,政府的改革創新行為。
作為創新經濟微觀基礎的企業家精神主要指狹義的企業家精神,在知識經濟條件下,企業家精神表現出新的特征,即擁有企業家精神的創新創業主體的多元化,以及不同領域企業家精神互動融合涌現出的協同創新和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現象。
在創新創業多元化主體中值得重點關注的一個群體是包括大學生在內的年輕人,因為這個年齡階段所富有的夢想和想象力是創新的重要起點。愛因斯坦曾說,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從科學發展的角度講,所謂的專家都是過去知識的積累者,而對于涉及未來發展的新知識而言,沒有專家,只有新知識的創造者和學習者。在接受和創造新知識方面,尤其是科技和經濟發展的新領域,年輕人具有天然優勢。
當然,對于大學生創業社會各界觀點不一。有的觀點認為,大學生涉世不深,缺乏社會資源和管理能力,創業失敗可能是常態,甚至會給他們帶來終生的消極影響。然而在以新知識的創造及其商業化為導向的創新創業活動領域中,這種認識是消極的。因為,對于涉及經濟和社會“痛點”問題的新技術和新知識,專家同樣缺乏知識和經驗,需要的是積極的探索精神、容錯機制和寬松氛圍。
建立創新創業風險的社會分擔機制,是激發全社會企業家精神的基本制度安排。創新創業是需要承擔不確定性風險的活動,然而成功的創業又帶來社會福利的增加。因此讓創業者個人承擔創業的風險,不符合創新經濟發展的基本規律。只有形成有效的創新創業風險的社會分擔機制,才能使更多的創新創業活動涌現出來。
再次,在創新經濟中,政府的主要職能是幫助和推動創新創業生態系統的形成和發展。政府的角色在于完善基礎設施,發展人力資本,優化研發、稅法和監管環境,以及分擔風險,強調私人部門才是推進創新創業活動的主力軍。為了實現協同創新和大眾創業萬眾創新,需要政府做的是提供包括物理空間在內的基礎設施,而不是替代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作用。
在從制造經濟向創新經濟的轉變中,市場的資源配置方式呈現出一種新的組織方式。其中,“平臺+中小企業+服務”在資源配置過程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平臺集聚服務資源和技術資源,服務中小企業,尤其是創新創業者。在創新經濟條件下,平臺不僅指包括大學科技園、孵化器和眾創空間在內的產學研結合的新型混合組織,而且指網絡平臺企業。例如,隨著阿里云計算技術的成熟和擴散,阿里巴巴已經成為創新創業活動的關鍵平臺,是杭州市創新創業生態系統的核心節點。培育和引進創新平臺,尤其是網絡平臺,加快形成創新創業生態系統,是創新經濟發展的重要途徑。
最后,加快改革現有的教育體制。國家的未來在于年輕人,而年輕人的未來在于教育。在知識經濟條件下,教育不僅要向學生提供新知識,而且要教給學生創造知識和未來的能力。大學不能僅僅從事教學活動,而且要培養企業家精神,成為創業活動的策源地。
2016年5月在本·古里安大學參加第三屆創新創業會議時,作者聆聽到以色列前總統佩雷斯的演講。在演講中,佩雷斯指出,中國和以色列的共同之處都是在“一窮二白”的基礎上建設和發展起來的,而創新則是改變貧困和落后的根本途徑。
十年間,中國建設創新國家的實踐印證了佩雷斯的觀點。把發展創新經濟作為國家戰略的核心取向,有著深遠的意義和內涵。因為,創新不僅是一國經濟發展和國際競爭力提升的根本驅動力,更為重要的是,伴隨創新經濟發展而沉淀的創新能力、制度結構和文化形態才是國家軟硬實力和全球影響力的真正依托。在知識經濟時代,作為經濟新形態,創新經濟是高度開放的,所創造的制度和文化同樣是有活力的、開放的和包容性的。成為一個創新國家,是中國對世界的貢獻和承諾,是中國故事的精彩華章。
注釋
①2006年1月10日,時任中共中央總書記胡錦濤在全國科學和技術大會上首次提出建設創新型國家目標。
②“低端鎖定”是指因為過度依賴外源型技術和缺乏自主創新能力,中國制造企業僅僅處于低附加值產業或產業鏈的低附加值環節而無法擺脫的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