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對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文化“融合論”的反思

2017-03-10 10:32:13黃仕成
理論與現代化 2017年6期
關鍵詞:融合文化

黃仕成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必然要求處理好馬克思主義和中國傳統文化的關系,不能把兩者置于“非此即彼、冰炭不可同爐”[1]的關系中,所以我們提出馬克思主義和中國傳統文化要“相結合”或“相融合”。本來,對于馬克思主義和中國傳統文化的關系而言,無論是“結合”還是“融合”,只要明確兩者的功能和定位,都是不存在爭議的問題。但是,在當代中國傳統文化熱的背景下,我們注意到另一種現象,那就是強調“融合”否定“結合”,由此產生關于馬克思主義和中國傳統文化一系列的“融合論”。在這種“融合論”看來,“結合”的視角是造成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局限性的原因之一。“在相當長的一個時期,我們談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而不談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思想文化特別是儒家道德主義相融合。這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一個重大局限。”[2]為此,要實現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就必須強調“融合”而不僅是“結合”。對此,有學者明確指出,“但是我不同意有的同志將儒學與馬克思主義相融合的提法”[3]。由于馬克思主義和中國傳統文化的關系從深層次上涉及中國現代化意識導向的明確性問題,對此,筆者對馬克思主義和中國傳統文化的關系是“結合”還是“融合”的問題進行反思,筆者認為倡導馬克思主義和中國傳統文化的“結合”仍然是正確的視角。

一、“融合論”產生的現實根源

馬克思主義和中國傳統文化的“融合論”是相對于馬克思主義和中國傳統文化“相結合”而言的。在“融合論”看來,現實問題產生的原因之一就是馬克思主義和中國傳統文化僅僅是結合而沒有融合,由此認為馬克思主義和中國傳統文化不僅要“結合”,但更要“融合”,“融合”比“結合”更加合理。

“融合論”表達了人們對馬克思主義和中國傳統文化高度統一的主觀愿望,有一定的現實基礎。從現實狀況看,改革開放近四十年來,市場力量的作用和地位愈加明顯和重要。在從計劃經濟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轉變中,人們對馬克思主義和中國傳統文化關系的認識也經歷著轉變,這種轉變伴隨著經濟、政治和文化各方面的歷史辯證法。由計劃經濟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轉變,最重要的是人們財富觀念的更新,人們的道德、信念、理想和價值判斷都在市場經濟的作用下生成。在市場經濟作用下生成的財富觀成為一種價值取向,這種價值取向的工具性或目的性越來越與人們的需要捆綁一起,人們的生存需要和生存規則純粹市場化,器物性的力量逐漸取代理論的力量,成為人們生存的大邏輯。這種大邏輯就是財富的工具性和目的性不斷日常化,財富的元素不斷滲透政治和文化等領域,經濟、政治和文化等領域的界限不斷模糊,財富的力量成為主宰這一切的有效共識。財富視角不僅成為人們日常生活行為和規范的重要方向,人們把這種思路看作經濟決定論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財富成為解決這種紊亂的重要觀念,馬克思主義所倡導世界觀和價值觀似乎成為一種烏托邦。財富不僅成為基本生存的需要,還成為主體自我實現的需要,由此經濟所決定的不僅僅在于上層建筑,還關乎現實個人的主體生成。主體的道德、情感和品行等方面都受到財富的統攝,在這種情況下,財富暴力顯而易見。人們試圖從中國傳統文化中找到調和財富矛盾的思想,“被人們習以為常而加以贊揚肯定的多半不正是傳統的東西嗎?”[4]中國傳統文化中蘊含許多調整財富暴力的思想,如管子說“衣食足則知榮辱”,《史記》說“君子富好行其德”等,在貧富差距懸殊的情況下,無論貧富貴賤,中國傳統文化都能提供一個禮儀善的共同體,賦予人們嶄新的活動意義。這在一定程度上顯示中國傳統文化的時代魅力,由此從實際效用的角度挑戰馬克思主義的地位。

以上狀況可以歸結為兩個方面:一方面是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現實困境引起人們對馬克思主義的有效性懷疑,馬克思主義陷入被邊緣化的境況,“融合論”為了回答人們對馬克思主義的質疑,從理論本質的高度抓住馬克思主義的內核,懷著強烈的理論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去證明馬克思主義指導人們解決現實困境的有效性;另一方面是誠信和仁孝等觀念缺失所引發的道德爭議。這一爭議的焦點在于馬克思主義是否具有行之有效的道德規范,當人們看到馬克思主義指導下的中國社會仍然出現道德危機的時候,不得不理性思考馬克思主義道德功能的有效性,不得不重新估算中國傳統文化對當代道德建設的作用和地位。從這個兩方面看,“融合論”提出馬克思主義和中國傳統文化本質要素的融通,這樣既能避免非此即彼的合法性質疑,也能為解決現實問題提供積極方案。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大眾化和時代化的背景下,“融合論”正是因為緊緊立足于現實需要,牢牢抓住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文化之間的辯證關系,由此獲得人們的肯定和較強的生命力。

可見,“融合論”對馬克思主義和中國傳統文化的關系進行“升級”,即不僅要“結合”,更要“融合”,后者比前者更為合理。這樣似乎證明,隨著時代發展,馬克思主義和中國傳統文化的關系不斷得到科學的調整和全面的兼顧。

二、“融合論”的特點與問題

從當前的研究狀況看,“融合論”主要從融合路徑和融合目的上對馬克思主義和中國傳統文化的關系進行探討,從其研究結果看,“融合論”內部也存在一定分歧,尤其是融合目的的差異。

第一,在融合的內涵上,采取化約思維,把馬克思主義僅僅看作是一種文化,把傳統文化單一化為儒家文化。在此之后,馬克思主義和中國傳統文化的關系就是外來文化和儒家文化的關系。這種“融合論”側重于解釋學的視角融合,認為我們可以對馬克思主義和中國傳統文化的內涵進行調適,并把兩者的關系形容為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乾坤”范疇,體現了視角融合理論的科學性和可行性。此外,為了克服解釋學本身的不足,“融合論”借助歷史資料進行解釋,把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與之前中外文化交流的“佛教”進行比擬,并認為這種“融合”就是馬克思主義和中國傳統文化“融合”的典范,但必須指出,“佛教”是一種宗教,而馬克思主義是一種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這兩者存在本質上的差別,并不具有可比性。

第二,在融合的路徑上,采用理念分疏和優劣互補的方法論。在共同因素列舉的方法論看來,馬克思主義和中國傳統文化能夠相融合,主要在于兩者具有共同的性質,“融合論”從三個方面來說明馬克思主義和中國傳統文化的共同性:其一是包容開放的理論特質;其二是注重實踐,強調知行合一;其三是以人為本,重視民眾的力量。“融合論”不僅從馬克思主義和中國傳統文化本身找共同點,還從馬克思主義和中國傳統文化研究者的身上找共同點,他們不僅把這些共同點看做馬克思主義研究者所堅持,還看作是中國傳統文化研究者所堅持的基本內容,由此尋找對話的共同點。但“融合論”在因素列舉上是存在分歧,在這些“融合論”看來,有的列舉是存在問題的,特別是在唯物論上,認為馬克思主義的唯物論與中國傳統文化的唯物論存在本質的區別,在此基礎上,他們提出優劣互補的方法論原則。在優劣互補方法論原則下,馬克思主義和中國傳統文化相融合的可行性在于它們各自的優劣互補,例如馬克思主義的世界性和民族性能夠彌補中國傳統文化的狹隘性,中國傳統文化能夠補充馬克思主義在人生觀和認識論上的缺失等等,由此才能更好地實現馬克思主義和中國傳統文化的融合。

第三,在融合的目的上,“融合論”存在巨大分歧。“融合論”不僅說明了馬克思主義和中國傳統文化能夠融合和怎么融合的問題,還說明融合的目的。在馬克思主義和中國傳統文化相融合的目的上,“融合論”內部主要存在三種不同的目的:一是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把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融入中國化馬克思主義中,最終是促進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的發展,這可以稱為“馬體中用”;二是把馬克思主義融入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現代化中,實現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主導性,即吸收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方法,堅持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主體地位,用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來指導人們的行動和思維,這可以理解為“中體馬用”;三是強調馬克思主義和中國傳統文化互為融合,互相促進,最后形成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和現代化的中國傳統文化,這可以看做是“中馬共進”。

從以上特點看,“融合論”在探討馬克思主義和中國傳統文化的共同性和互補性上取得一定效果。然而,“融合論”存在不少問題。“融合論”把馬克思主義和中國傳統文化定位為文化,或者進一步解讀為外來文化和本土文化、客位文化和主位文化。從廣義的文化內涵看,馬克思主義和中國傳統文化都是文化,但提到“融合”的視角時,倘若還是對兩者做出文化的定位,那立場是否明確的問題。對于“融合論”的論證方法而言,似乎也只有文化的定位,才能實現馬克思主義和中國傳統文化的融合,由此,“融合論”在論證上也存在循環論證的失誤。

“融合論”采用化約的思維,過分強調馬克思主義的文化功能,同時在敘述中國傳統文化的時候,又過分強調儒家文化中的精神內核,認為馬克思主義和中國傳統文化在精神上的融合才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得以進行的根本保證。這反映了“融合論”對馬克思主義的內涵和價值的精神構建,把世界觀、方法論和價值觀進行割裂,在一定程度上肢解了馬克思主義。之所以會肢解馬克思主義,是因為中國傳統文化作為一種歷史資源,我們對這種資本本身的創造性轉化是對其某些優秀因素的汲取,而不是整個體系,而且馬克思主義是整體性意義上的方法論,“融合論”的觀點就是缺乏這種整體性意識,這樣既不利于中國傳統文化的現代化,也不利于實現馬克思主義整體性上的方法論自覺。有人對此進行反思,指出目前“視野融合”的錯誤根源在于對馬克思主義和傳統文化本質性的認識偏差,認為對兩者的把握應該更具時代要求,做出新的定位之后才能解決怎么結合的問題。“融合”是不同的事物合成一體,它具有溶解和調和的意思,把馬克思主義和中國傳統文化進行融合,就是要溶解和調和兩者,最終合成某一事物,從這一點看,無論是主張視閾融合還是對視閾融合的批判,主要的問題還是在于對馬克思主義和中國傳統文化“是什么”的重申。只有正確認識馬克思主義和中國傳統文化“是什么”,明確馬克思主義和中國傳統文化在中國改革發展中的位置和關系,才能真正地、切實地進一步探索怎樣結合的問題。

“是什么”的定位問題是相對于他者而言的,從社會制度的變革看,馬克思主義是我國占指導地位的意識形態,是作為社會主義社會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強調整體性。中國傳統文化是從古至今延續下來的身份標示和中華民族精神家園構建的來源,是一種歷史文化資源,強調因素性。可以說,前者是關于社會主義制度問題,后者是關于民族特色問題,雖然兩者都具有規范的意義,也正是這一點意義,決定兩者絕不是水火不容的關系,但是盡管如此,社會主義制度和民族特色仍然具有不同話語生態,這絕不是“融合論”所能融合的。

馬克思主義從人類社會發展的規律上,揭示不同社會形態的更替的過程,在定位上,它的方法指導性遠遠高于它的文化寬容,這既是與資本力量對抗的力量保證,也是作為時代文化精華對文化本身的超越。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思想不是取消民族性,而是繼承和發展民族性,中國傳統文化的位格是人文教化和民族性,它具有高度的文化寬容而不是支配性,如果強調中國傳統文化的支配性而貶低它的文化寬容,這正是封建主義的重要特點,從歷史發展的客觀規律講,這是歷史的倒退而不是進步。所以,在馬克思主義和中國傳統文化的定位上,有一條基于社會主義先進制度的紅線,但“融合論”最大的問題就是沒有清醒地認識和牢牢地握住這根紅線,必須再次強調,這里的“融合論”并不是把一切使用“融合”這一詞語的觀點,而是指以儒家文化去“化”馬克思主義的“融合論”,這實質上是在“融合”的視角上儒化馬克思主義,然而“以儒學取代馬克思主義成為今天的國家意識形態這種觀點即使有害的,也是違背歷史規律的”[5]。由此,從文化的定位上,在對馬克思主義進行因素的肢解和對中國傳統文化進行功能性的構建時,所得出的一系列見解,看似合情合理,實際上是缺乏現實意義和理論價值的。

無論主觀構建如何,“融合論”所造成的問題都不會隨人的意志為轉移的。既然“融合論”所提到馬克思主義和中國傳統文化的密切聯系和因素列舉,在“結合”中就已經強調,為什么還要提倡“融合”,如果僅僅認為結合存在聯系不夠緊密,而提出“融合”,融為一體,這種做法真的需要深刻反思。

三、重申“結合”的意義

在“融合論”看來,馬克思主義和中國傳統文化的“結合”是機械的、物的思維,這是對“結合”的誤讀誤判。“融合論”是要把馬克思主義和中國傳統文化的關系引向神秘的地方,但“凡是把理論引向神秘主義的神秘東西,都能在人的實踐中以及對這個實踐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決”[6]。對于馬克思主義和中國傳統文化的關系而言,“人的實踐以及對這個實踐的理解”就是“結合”的過程,“融合”的神秘性需要用“結合”去破除。

“結合”的視角是肯定“間隙”的合理存在,這一“間隙”不僅是我國先進的社會制度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差距的精神反映,還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必然要求。馬克思主義和中國傳統文化的“結合”源于毛澤東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概念的提出,1938年,毛澤東在黨的六屆六中全會的政治報告中指出:“我們是馬克思主義的歷史主義者,我們不應該割斷歷史……把國際主義的內容與民族形式分離起來,是一點也不懂國際主義的人們的做法。我們則要把二者緊密地結合起來”[7]。可以看到,毛澤東倡導的是馬克思主義與我國歷史遺產相結合,毛澤東強調“要把兩者緊密地結合起來”,而不是“融合”以此表達這種“緊密”,就考慮到理論與現實之間的“間隙”,也正是由于毛澤東尊重發展的客觀規律,才有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這一創造性的思路。在中國社會主義建設和發展中,理論和實際的“合理間距”一直存在,并發揮積極效果。從鄧小平理論到“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強調發展的方向性,再到科學發展觀,乃至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都是馬克思主義基礎原理和中國實際相結合的過程。這種中國實際就包括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實際,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正是在這一層意義上把馬克思主義視為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把中國傳統文化本身視為一種現實狀況,也正是在這種意義上,馬克思主義和中國傳統文化的關系不是文化與文化的關系,而是理論與實際的關系。概而言之,中國傳統文化是中國實際的重要部分之一,隨著中國社會主義發展理念的更新,馬克思主義和中國傳統文化相結合的過程更加明顯,如今“國家治理能力和治理體系現代化”“一帶一路”和“人類命運共同體”,都是發展理念的產物。

發展是一種“合目的”的社會變遷,從歷史唯物主義看,“合目的”是一種實踐的可能而不是歷史客觀規律的必然,能不能做到“合目的”的發展,主要在于人的能動性是否與歷史發展客觀規律的結合,這種結合不能是“融合論”所提出的“相互調適”,只能是主體能動性不斷接近和運用歷史發展客觀規律的過程,這就是“合理間距”的問題,這是“結合”和“融合論”的最大區別。換言之,馬克思主義和中國傳統文化的結合,就是承認兩者的“合理間距”。所謂的“合理間距”,就是承認主體能動性的有限性,就是承認現實與理論、歷史狀況與歷史目的之間的差距,更具體地講,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存在的局限性在于人們對現實規律的運用等方面的不充分,而不是因為“結合”的視角本身。“由此,在結合視角上,不是消融兩者,而是凝聚,從整體上把握兩者,實現馬克思主義和中國傳統文化的緊密聯系,以此才能獲得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和中國現代化的發展。相比較而言,“融合論”所追求的緊密聯系,把馬克思主義和中國傳統文化融為一體,看似比結合所倡導的關系更加密切,但基于矛盾客觀性而言,是不符合歷史發展規律的,反而顯得主觀臆斷。

實現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合目的”的發展,需要尊重馬克思主義所揭示的歷史客觀規律和中國傳統文化在心性教化上的作用。馬克思主義和中國傳統文化“必須結合,能夠結合”[1]33-36,這是既否定了把兩者置于絕對對抗的狀態,也指出了“融合論”不切實際的做法,這種對馬克思主義和中國傳統文化既對立又統一的關系的把握,是對兩者本質和功能的清醒認識。

四、堅持“結合”,慎提“融合論”

我國對馬克思主義和中國傳統文化關系的思考,總體是結合不同時期的實際情況,對馬克思主義和中國傳統文化關系進行補充、延伸與深化,也正是因為這樣,現實情況的變化促使“結合”理念的不斷深化和完善,以滿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需要。“融合論”是近些年來興起的一種論調,何謂“融合”,“融合”就是使兩者變為同一種東西,變成一種混合物,分不清兩者的本質和功能。這樣不僅會不利于馬克思主義方法論自覺的構建,模糊正確的歷史觀與是非觀,而且還會誤判中國傳統文化的性質,把中國傳統文化看做一種國家意識形態而不是一種歷史文化資源。這樣的后果必然會導致歷史虛無主義與文化復古主義。從這一點而言,“融合論”和“結合”是兩條不同的道路。

倡導馬克思主義和中國傳統文化的結合,已經明確了結合什么,對于“融合論”所列舉的因素,結合的視角也有探索,雖然兩者視角都存在對馬克思主義和中國傳統文化的理念分疏,但基本的立場和目的不一樣,所踐行的歷史觀和道路是不一樣的。“結合”是堅持歷史唯物主義辯證唯物主義方法論的體現,從凝聚馬克思主義和中國傳統文化的力量上致力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它包括創立社會主義新中國的民族復興,也包括中華民族的文化復興”[1]4,這正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道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道路的可行性和可持續性,在馬克思主義和中國傳統文化的關系上,就是要促進世界觀、價值觀和方法論的結合,而且這種結合是在整體性的意義上講的。相反,從“融合論”對因素的選擇性挖掘和融合目的的差異看,“融合論”所要堅持的道路是消融本質,構建一個主觀想象的文化共同體,由于缺乏共同的原則,“融合論”在對馬克思主義和中國傳統文化的理念分疏,在其內部存在對馬克思主義和中國傳統文化不同的肢解,這是從解釋者本身去選擇,而不是把馬克思主義和中國傳統文化本身作為研究對象。馬克思主義不同于其他思想學說,它“變成一種改造社會的運動”[8],馬克思主義變革的是整個社會環境,最終使人向自由全面發展的方向發生變化,這是馬克思主義“改變世界”的實踐指向。除了理論指導,馬克思主義還是中國社會主義制度的理論依據,建立社會主義制度,從生產關系的變革上徹底改變了中國的大環境,為中國落后的生產力提供巨大的發展動力,這是從社會制度和社會結構的意義上講的。由此,堅持馬克思主義和中國傳統文化的結合,就是需要明確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意義,這是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指導思想。馬克思主義和中國傳統文化的“融合”最大危機是消融馬克思主義的革命性,這種革命性是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改革發展聯系在一起的,模糊和淡化馬克思主義的革命性,過分強調它的文化性,這種本末倒置的做法,只會陷中國傳統文化于漂浮的境地,同時缺乏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保障,中國傳統文化的傳統和發展沒有評判的依據,就難以實現傳統文化與當代世界文化的對話。

列寧說:“沿著馬克思的理論的道路前進,我們將愈來愈接近客觀真理(但絕不會窮盡它);而沿著任何其他的道路前進,除了混亂和謬誤之外,我們什么也得不到。”[9]“融合論”是源著本身對馬克思主義和中國傳統文化關系的“主觀構想”前進的,在全球化和現代化的時代下,這只會淡化馬克思主義的真理觀,偏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道路。只有馬克思主義和中國傳統文化的“結合”,才能走出一條通向中國現代化的新路。

參考文獻:

[1]陳先達.馬克思主義和中國傳統文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3.

[2]江暢.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結合還要融合[N].大眾時報,2017-3-15.

[3]趙逵夫.論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傳統文化的融合[J].甘肅社會科學,2017(2):198.

[4]李澤厚.中國現代思想史論[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8:80.

[5]鄧純東.對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文化關系的幾點思考[J].特區實踐與理論,2015(6):13.

[6]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35-136.

[7]毛澤東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34.

[8]陳先達.陳先達文集:第2卷[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2015:12.

[9]列寧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04.

猜你喜歡
融合文化
文化與人
中國德育(2022年12期)2022-08-22 06:16:18
一次函數“四融合”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金橋(2022年2期)2022-03-02 05:42:50
“國潮熱”下的文化自信
金橋(2022年1期)2022-02-12 01:37:04
村企黨建聯建融合共贏
今日農業(2021年19期)2022-01-12 06:16:36
融合菜
從創新出發,與高考數列相遇、融合
寬窄融合便攜箱IPFS500
《融合》
現代出版(2020年3期)2020-06-20 07:10:34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国产天堂久久综合| 亚洲欧洲综合| 国产精品免费入口视频| 青青操国产视频| 波多野结衣视频一区二区| 欧美日韩91| 婷婷色狠狠干| 老熟妇喷水一区二区三区| 免费va国产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第一在线观看视频| 国产午夜小视频| 亚洲六月丁香六月婷婷蜜芽| 色哟哟色院91精品网站 | 色偷偷综合网| 狠狠综合久久| 国模极品一区二区三区| 中文字幕调教一区二区视频| 在线精品亚洲一区二区古装| 国产av色站网站| 波多野结衣一区二区三区四区视频| 青青网在线国产| 国产精品青青| 不卡色老大久久综合网| 国产欧美日本在线观看| 成人韩免费网站| 91年精品国产福利线观看久久 | 国产国产人成免费视频77777| 国产精品亚洲天堂| 亚洲成在线观看| 99精品福利视频| 亚洲国产亚综合在线区| 欧美有码在线观看| 浮力影院国产第一页| 最新国语自产精品视频在| 国产区网址| 制服丝袜国产精品| 久久动漫精品| 亚洲第一区欧美国产综合| 日本三级黄在线观看| 欧美国产日本高清不卡| 四虎影视无码永久免费观看| 日本免费a视频| 在线视频亚洲色图| 亚洲男人的天堂久久香蕉| 国产欧美视频综合二区| 国产制服丝袜91在线| 激情在线网| 国产 在线视频无码| 欧美日韩导航| www亚洲天堂| 91久久夜色精品国产网站| 日韩精品专区免费无码aⅴ| 日韩欧美一区在线观看| 丰满人妻中出白浆| 亚洲AV色香蕉一区二区| 欧美在线黄| 久久 午夜福利 张柏芝| 在线观看精品国产入口| 国产福利影院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欧美一区国产| 在线a网站| 欧美激情福利| 四虎永久在线视频| 欧美色综合网站| 欧美一级色视频| 免费女人18毛片a级毛片视频| 国产在线观看人成激情视频| 色综合久久久久8天国| 欧美国产三级| 国产一区二区丝袜高跟鞋| 无码中文字幕乱码免费2| 亚洲综合天堂网| 亚洲精品第一在线观看视频| 日韩免费中文字幕| 欧美国产日本高清不卡| 中文字幕欧美日韩高清| 亚洲 欧美 偷自乱 图片 | 亚洲日韩高清在线亚洲专区|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深田咏美| 国产亚洲精品资源在线26u| 蜜芽一区二区国产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