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曉華
返本開新建設現代“家文化”
胡曉華
優良的傳統“家文化”是寶貴的文化遺產,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內容,是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深厚滋養,對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豐富現代“家文化”、帶動形成良好的社會風氣有著重要意義。遼寧“家文化”植根于中華“家文化”沃土,融合各地、諸家思想,并不斷吸納和創新,形成了鮮明的地域特點。在當今社會變革、社會轉型期,我們要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風,根據時代變化,“返本開新”、“守正出新”,在傳承中弘揚、在弘揚中創新,建設現代“家文化”,通過家庭“小細胞”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家庭“生根”,從而形成社會大家庭的良好“家風”,以良好的家風匯聚成社會清風。
返本開新;建設;現代;家文化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孟子曰:“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可見家是國的基礎,國是家的延伸,在傳統文化的精神譜系中,國與家、社會與個人都是密不可分的整體。“小家”同“大國”同聲相應,同氣相求,同命相依,自覺融家庭情感與愛國情感為一體。家庭是精神成長的沃土,我國傳統文化中的家國情懷的邏輯起點在于家教的養成,家風的涵養。
“國之本在家”。家是個人修身的第一所學校,立德樹人,崇德向善是個人走向社會作貢獻的起點。以家為基點,以家訓(立家規、重家教)為重要手段,由長輩和族長對子弟族眾進行形成良好教養,注重修身處世,治家興業的訓示,型塑其行為舉止、禮儀規范、道德境界,是形成良好家風的基本條件。家訓,也稱家誡、家范、宗規、族訓、家語等等。家風是一個家庭所具有的風氣、風貌,是一個家庭的“性格”,它附麗于家庭教養而存在。可見,家文化即是一個家庭(家族)的生活樣式,家風是家文化的集中體現。
習近平總書記早在2015年參加春節團拜會時指出:“家庭是社會的基本細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學校,不論時代發生多大變化,不論生活格局發生多大變化,我們都要重視家庭建設,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風,發揚光大中華民族傳統家庭美德。”〔1〕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八屆六中全會上要求領導干部要注重家庭家教家風,教育管理好親屬和身邊工作人員。在中紀委十八屆六次全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又強調:“領導干部要把家風建設擺在重要位置,廉潔修身,廉潔齊家。”〔2〕習近平總書記的講話為我們研究新的歷史階段現代“家文化”建設指明了方向。
“家文化”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內容,是老祖宗留給我們的寶貴文化遺產,是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深厚滋養,對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豐富現代“家文化”,以好的家風支撐起好的社會風氣有著重要意義。
自古及今,“家文化”源遠流長。“家文化”的核心內容承載著我國優秀文化傳統美德和實踐智慧。了解家文化可以從家庭開始。“家文化”以家訓形式體現,在先秦便已有之,如《周公誡子》就是我國最早的古訓,說的是周公告誡兒子禮賢下士的立國道理。在著名的典故《孔鯉過庭》中,孔子訓導兒子說:“不學詩,無以言”,“不學禮,無以立”,這便是孔氏家族以詩禮傳家的祖訓出處,也成為中華民族的詩禮傳家之特色。“忠厚傳家遠,詩書繼世長”成為千古不衰的普通百姓家訓。
最早成系統的家訓之作是東漢著名學者班昭的《女誡》 (其兄班固著有《漢書》,班昭為之續成),書中提出女子“四德”之儀(婦德、婦言、婦容、婦功)并作了具體解釋。
最具代表性的“家訓”著作《顏氏家訓》,作者顏之推,山東臨沂人,他由南北朝再入隋,一生歷仕四朝,“三為亡國之人”,飽嘗離亂之苦,所著的這部體系宏大的家訓,內容分為子弟教育、家庭關系、道德修養、為人處世和討論學問等方面,且還有很高的文學價值。
知名度最高的“家訓”類著作是《了凡四訓》。作者袁黃,是明萬歷年間進士,曾任縣令、兵部職方主事。他所說:“務要積德,務要包荒,務要和愛,務要惜精神。從前種種,譬如昨日死;從后種種,譬如今日生:此義理再生之身。”〔3〕他所說的這種蕩人心魄的言辭,充滿正能量。
最著名的家風興家是在山西省聞喜縣裴柏村,此村被稱為“中華宰相村”。據《裴氏世譜》統計,裴氏家族在歷史上曾出過宰相59人,此外還有大將軍59人、中書侍郎14人、尚書55人、七品以上官員不完全統計在3000人以上。源于周秦,盛于隋唐,延及宋元明清。裴氏綿延不絕2000多年且“將相接武、公侯一門”背后的密鑰是重教、廉潔、自強不息。裴氏曾有家規,“子孫考不中秀才者,不準進入宗祠大門”,“子弟為官者,如貪污則死后不得入祖墳”。現在的裴柏村,誰家生了孩子,門口都會掛上“自強不息”的牌匾,書寫牌匾的毛筆和硯臺也是一并釘在門上,以示銘記祖訓并躬身踐行。重教為根,廉潔為本。優良家風與嚴謹家訓不斷蔭澤后人。
最有趣的家訓類故事是《六尺巷》。講的是安徽桐城張氏家族“退讓之德”的故事。清朝康熙年間,時任禮部尚書、文華殿大學士張英老家的宅基地被鄰居吳氏越界占用,兩家相爭不下,家人就寫信給遠在京城的張英,張英在來信上批示:“一紙家書只為墻,讓他三尺又何妨。長城萬里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家人接信,理解了張英的“家訓”,在原有的地界上退后三尺筑墻。吳家見賢思齊,也退讓三尺。因此,也就形成了傳唱不衰的“六尺巷”。桐城張氏家族,一世祖自明初洪武年間由江西鄱陽遷至桐城,耕讀傳家,門風清正,代有子弟被尊為鄉賢,在科舉仕途上人才輩出。張氏一門,厚德載物,福澤綿延,有“父子宰相(張英、張廷玉),“三代得謚”(張英(文瑞),張廷玉(文和)、張若渟(勤恪),“六代翰林”。如此顯赫的家族,在鄉在朝沒有劣跡,這得益于良好的家訓家風。張英著《聰訓齋語》(聰訓齋是張英書房的名字,齋語是他教子良方、治家格言的總匯),張廷玉著《澄懷園語》(雍正帝將圓明園中一處園林賜予張廷玉居住,張將此宅命名“澄懷園”,并以“澄懷園主人”自號,《澄懷園語》是張廷玉治家格言和五十多年的為政之道)被后世尊為《父子宰相家訓》。
中紀委網站開“家規”專欄倡“孝義”首推“江南第一家鄭義門”。浙江省浦江縣鄭宅鎮,鄭氏家族自宋到明初,合族而居15世,歷宋、元、明三朝,綿延330余年。鄭氏家規提出“仕德”:子孫為學,須以孝義治家修道。子孫出仕者須奉公勤政。出仕若恃貴自尊,以驕宗族將以“不孝”論罪;如有貪腐者,生則削譜除族籍,死則牌位不許入祠堂。鄭氏“仕德”家訓立德不朽、行之一身、則一身正;行之一家,則一家興。三朝共培育官員169人之多,其中文臣武將兼而有之,有禮部尚書,翰林院待詔等。當然鄭氏子孫中也有不仕者,無論他們勤耕鄉里或著書立說,或懸壺濟世,都履孝義之道。朱元璋問其“治家之方”,鄭沂說:“謹守祖宗成法”,并呈上《鄭氏規范》。朱元璋嘆道:“家有法守之,尚能長久,況國乎!”朱元璋親書“孝義家”以賜。
最有教益影響力的是紅色家風。老一輩革命家毛澤東、朱德、劉少奇、周恩來等都有良好的家風,至今被人們廣泛傳揚。例如劉少奇夫人王光美和兒子劉源胸懷大義和剛直不阿堪稱一流家風。王光美平反后,正確對待劉少奇和自己在“文革”中的遭遇,我親眼見到她在韶山毛主席紀念館的留言簿上留言:“深切懷念毛主席,學生王光美”。而且她還非常關心照顧毛主席的兩個女兒的生活。從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家風中,讓我們看到紅色家風目標引領的科學性、沒有特權的平等性、不謀私利的廉潔性、家風黨風的一致性,彰顯的是堅守以德齊家的共產黨人的先進性、純潔性的本質和品格,在現實生活中劃清公與私、情與法、善與惡的界限,始終保持共產黨人的政治定力和政治本色。
綜上所述,傳統的家訓、家教、家風承載著優秀傳統美德,是精神文明建設與社會教化非常寶貴的精神資源,也是中華民族文化傳承的公共資源和思想營養,對豐富“現代家文化”,對當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對中華兒女的成長有著重要的養成作用。
為了保證現代化社會持續穩定發展,開展產品監測預警與過程風險分析預警工作十分重要,是確保農業健康有序發展的基礎,也是推動社會經濟持續增長的關鍵。為此,相關部門需加強產品監測預警與過程風險分析預警工作重視,推動其效用在農業發展中全面發揮,為提高核心競爭力提供有效依據。
紅山文化是距今5000多年前的一支新石器時期文化,其主要分布在西遼河上游地區。紅山文化的重要特征是敬天崇祖的原始信仰。遼寧省喀左東山嘴祭祀遺址、建平牛河梁遺址群都是紅山文化祭祀活動的實證。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廟是供奉祖位,祭祀先祖,祈求先祖降福避禍、神靈護佑的場所。牛河梁女神廟中供奉的女神像是當時先民崇祖和祭祀的女神塑像,應是我國祖先崇拜的源頭。換言之,中國傳統家庭、家族和祖宗崇拜是從紅山文化起始的。
綜觀兩千多年來東北這片土地上的開發史,既是一部多民族的遷徙融合史,也是一部多文化融合史。自秦開卻胡,燕人涉遼以來,無論是民族“東移”,還是從中原大地走向遼闊黑土地的開墾者,他們剛毅的性格,在開發凍土地中形成了豪爽、恢弘的氣質。東北地區是鮮卑、契丹、女真、蒙古、滿族的發祥地和主要活動場所,以他們為統治民族建立的政權長達八九百年。契丹建國前后,已受中原漢族傳統文化的影響,圣宗朝以后,正統觀念逐漸受到契丹統治者重視,道宗曾說契丹文化“彬彬不異中華”。遼朝實行所謂“以國制治契丹,以漢制待漢人”的“因俗而治”制度,但在遼朝對高麗、西夏的交往中,都以中國正統自居。可見,中國傳統文化對古代東北地區文化的影響是十分厚重的。
明代建筑起山海關,“關東”一詞隨之出現,明清時期是“關東文化”形成與發展的關鍵階段。“闖關東”主要指中原子民從原家族成員中遷徙分流,漂泊到關外扎下根來,開枝散葉,再匯聚成一個群落。家族文化是家族生命和家族歷史的特殊文書。他們“闖關東”始終不會忘記敬天法祖,總會彰宗祖之德,以振門第家聲,激勵和倡導自己和后輩窮不失義,達不離道。“闖關東”的移民從中原農耕社會走向關東游牧社會,交通閉塞、商賈罕通、經濟結構單一,要生存就得力耕,要發展就得靠苦讀。在漫長的艱苦開基創業過程中,他們沒有忘記誠信尚義的祖訓,沒有丟棄崇文重教的傳統,經過多年的磨合沉淀,將山東人的齊魯文化、河北人的燕趙文化通過“闖關東”與本地文化結合,實現本土化,形成了關東文化。這種文化既保留了祖宗文化,又有移民在遷徙磨練中形成的移民文化。以柳條邊為標志的“封禁”與“闖禁”,構成了東北人口開發史和民族關系史,其中的文化融合形成了東北人開放包容、聚力同心、勤勞大氣的性情特點。家訓家風造就人有兩種形式,一是大家族的家規家訓;另一種是普通家庭長輩的身體力行,言傳身教。關東文化中的家教以身教和言教為主,雖然“家訓”留存極少,但祖宗的崇拜卻極為豐富。“香火”不絕是中國人古老的宗教心理,家訓家風是中國人獨特的文化和倫理觀念。家訓對頌思祖德,啟勵后人,寄托情思,品德傳承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家風是各守其家之美,無關人在何方,也無關財富多寡,重在對家族的禮敬與操守的堅守。
從鮮卑到契丹,從女真到滿族,也在不斷地吸取豐富的多元文化。滿族是一個崇佛尊孔的民族,相傳努爾哈赤稱自己是“曼殊”(滿語“觀音菩薩”)。相傳皇太極將族名改為滿族就是用的“曼殊”諧音。福臨入主中原棄皇權入空門,始終說自己是從五臺山下界而來。連慈禧也稱自己是“老佛爺”。清代有作為的幾代皇帝都加封孔子,讀經教子。清代皇族始終堅持“庭訓”,每天早起第一件事就是頌讀太祖、太宗的教誨。乾隆皇帝每日早膳后,必讀先皇“實錄”、“圣訓”一卷,之后才開始處理政務。可見,清代皇族也把“家文化”作為傳家寶。
新中國成立之初,黨中央把東北作為工業基地,從祖國四面八方選調一批又一批優秀干部和大批專業技術人員入遼興業。這批新中國的建設者成為新中國的“長子”,他們豪情滿懷,帶著良好的學識和家風在這片土地上創業,不僅成就了新中國的工業基地,而且涌現出一批批孟泰、王崇倫、雷鋒等英雄模范人物,成為新時代的楷模,他們的家訓、家風久久地在東北這片土地上回響。在改革開放的新階段,又涌現出雷鋒精神的傳承人郭明義,他用行動詮釋著“幫助別人,快樂自己”的家風。大梨樹村黨支部書記毛豐美把“干”字家訓發揚光大為“村訓”,建成中國最美鄉村。權力和財富是難以傳承的,只有家風才代代相傳。而一個優秀的家風不僅成就一家優秀,而且對社會的養成也有重要的意義和作用。
中原是圣賢教化、詩書禮樂和仁義道德家訓最集中的地方,鄉里族長為增強宗法社會的凝聚力,以“家文化”達到和敬、和親、和順的目標。而遼河流域海納百川地融合各地、諸家思想,以高度包容的胸襟,或融會貫通,或鉤深致遠,以多元融合文化為其理性思維,禮法治理。也以不斷吸納和創新開拓了廣闊的天地。歷史上雖然有“北雄南秀”的地域文化之說,但其文化之根還是扎在深厚的中華“家文化”的沃土之中。
中華優秀的“家文化”是圍繞個人與他人、與家庭、與社會、與國家的關系展開,最核心的是愛國愛家的價值觀;倡導的是仁孝誠信、禮義廉恥、厚德載物、剛健不息的文化精神;強調社會生活中的義利關系,倡導重義輕利、克己為人的處世原則。這些安身立命的修身之道是符合社會發展的基本原則,符合人類崇德向善的基本道德的,是我們中華民族重要的文化資源和精神價值內涵。這些都是我們生活的學問、實踐的學問。
中華傳統文化是一個古老而又常新的文化體系,歷經五千年風雨而薪火相傳,面對無數次挑戰沖擊而不失自我和自信。在我國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轉型中,文明在社會變革中體現為文化傳統、樣式、基本價值觀念和精神特質的傳承與弘揚。“家文化”是中華文明和文化中最具影響力、生命力,價值最高的文化傳統之一。
傳統“家文化”承載著中華優秀文化的精髓。在當今社會變革、社會轉型期,傳承這一文化使命重大而又緊迫。習近平總書記在提出“要重視家庭建設,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風”后強調:要深入挖掘和闡發中華傳統文化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的時代價值,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成為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習近平總書記這個講話明確指出了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深入挖掘傳統文化的時代精神內涵。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從國家、社會、個人三個層面提出了基本要求。而我國傳統“家文化”是中華文明的“DNA”,它的傳家強調個體的修身立德,與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的個人價值準則相互契合;同時,傳統“家文化”又充滿了家國情懷,與國家層面的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與社會層面的自由、平等、公正、法制也緊密相連。我們應在民主、科學、理性、平等、多元、包容的現代精神視域下審視這些“家文化”的基因,結合新的時代、新的思想文化資源發揚光大。
在社會轉型期的當下,人們普遍感嘆家風式微。尤其是勤儉持家、和順齊家、謹慎保家、詩書起家、忠孝傳家……這些傳統內容的“家文化”開始淪落。隨著現代社會的發展和家庭結構變化,尤其是新生代“家文化”傳統缺失,缺乏“規矩”。在市場經濟浪潮中,有人傾覆,有人彷徨,也有人秉持清正的家風立足,使之“立身有本,用世亦良”而處世長遠。這說明傳統的家文化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既可能衰微,也可以與“世德”并舉,與“世業”并稱。如今,盡管家訓家風概念已漸模糊,然而“家文化”的內核尚存,人們也開始反省和重視“家文化”的傳承和培養。
社會實踐已經使人們普遍感到:決定一個人教養的并不是他的家境,而是他的家風。有人說:家有萬貫沒有家教也是空的。有人甚至說:“我們家可能沒有太多文化,但不能沒有家教。”“家文化”是植根于我們中華民族文化共同體的做人道理,這些修身的道理、齊家的道理、治國的道理是亙古不變的。“家文化”建設不僅是家庭建設內容,也是構建家國命運共同體的組成部分。“家文化”建設不只是傳承傳統“家文化”,還要根據時代變化,“返本開新”、“守正出新”。我們應在傳承中弘揚,在弘揚中創新,應用傳統文化的“老家底”,打好現代小家庭的“好底色”。通過家庭“小細胞”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家庭“生根”,形成社會大家庭的人文環境,從而形成社會大家庭的“家風”,以良好的家風匯聚成社會清風。
我們在建設現代“家文化”途徑中還應有兩個基本判斷:一是在人類社會由氏族——家族——家庭的演變中,家庭形態由世系(宗)與聚居(族)的統一已變成小型分居的新結構。有家就有愛,無論怎么演變,家的基本功能沒有變,家仍然是修身立德的場所,家庭仍然是人生的第一所學校,是人生走向社會的起點。二是我們已經從農耕文明發展到工業文明,社會結構已經發生了巨大變化。家庭最主要的生產、教育功能,延伸到單位、學校之中;家庭的生活,情感職能,也被分解到組織、單位、學校、社區之中。組織、單位、學校和社區等社會組織,已經與家庭一道,共同構成社會的基本細胞。因此,現代家文化建設,要與家庭建設、民風建設、社會風氣建設相結合,以此共同促進社會風氣的升華。在實際工作中,應把價值導向與需求導向有機結合,把精神引領與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融合,把倡導熏陶與自覺踐行緊密結合。可通過在組織中開展“曬家訓”、“傳家風”等活動,通過傳揚“家文化”積累正能量。在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指引下,遼寧“家文化”建設正在興起,一個創建文明家庭,建設家風文化;評選文明家庭,選樹家庭榜樣;推出《家的味道》等宣傳活動,起到了有力的推動作用。
“家風”與“官風”具有相互影響的關系,但“官風”對“家風”又起主導作用。從社會關系層面看,“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可見政風、黨風對社會風氣、民風具有引領作用。“廉潔齊家,自覺帶頭樹立良好家風”已寫入“中國共產黨廉潔自律準則”第八條。因此,我們應把正家風作為政風、黨風建設的基礎性工程,把愛黨、愛國、愛家有機結合,把彰顯共產黨人先進性和純潔性的本質與品格加以引導,使“家文化”建設成為公務員的必修課。
2017年5月3日,中共遼寧省委召開了家庭家教家風工作會議,并制發《關于加強家庭家教家風建設的意見》。李希書記提出圍繞“愛國傳家、敬業興家、誠信立家、孝善安家、勤儉持家、廉潔守家等方面開展工作”。并要求深入開展主題實踐活動,積極探索實現的有效途徑和方法。省委的一系列舉措,必將有力地促進遼寧省家文化的建設和發展。
道德風氣的改善和提升,需要一大批有德之士群體推動,需要組織教育、家庭教育、社會教育同時發力才能成功。我堅信本次研討會能為遼寧省現代“家文化”建設、傳播和弘揚盡綿薄之力。■
[1]習近平.在2015年新春團拜會上的講話.北京:新華網,http://news.xinhuanet.com/2015-02/17/c_1114401712.htm
[2]習近平.在第十八屆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第六次全體會議上的講話[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12.
[3]袁黃.了凡四訓[M].尚榮,徐敏,趙銳,譯注.北京:中華書局.2016:37.
責任編輯:白 沙
Carrying Forward in Inheritance to construct Modern “Family Culture”
Hu Xiaohua
The excellent traditional “family culture” is valuablecultural heritage,which is an important content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deep nourishment of socialist spiritu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It has important significance for cultivating and practicing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enriching the modern “ family culture” and forming a good social atmosphere.The “ family culture” of Liaoning is rooted in the fertile soil of Chinese “family culture”.It has formed distinctive geographical characteristics through the integration of various thoughts,constantly absorbs and innovates.In the period of today’ s social change and transformation, we should attach importance to family,family education and family trait.The construction of modern “family culture”needs to carry forward in inheritance and innovate in carrying forward.The construction of modern“family culture”needs to root socialist core values in the family so that a good family trait develops into social refreshing breeze.
carrying forward in inheritance,construction,modern,family culture
G32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6547(2017) 10-0057-06
胡曉華,遼寧省政協原常務副主席,遼寧省文化交流協會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