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曉玲
日常文化活動中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研究
孫曉玲
日常文化活動是指與日常生活密切聯系的廣大群眾的文化活動。主要指的是群眾作為社會實踐的主體根據美的規律進行自我完善的客觀需要,在滿足社會化的過程中所逐漸形成的文化活動。本文分析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視角下的我國日常文化活動存在的幾個問題,繼而研究如何加強在日常文化活動中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從而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提供有力的平臺和依托。
日常文化活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問題;對策
文化是人類在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特指社會意識形態。日常文化活動是指與日常生活密切聯系的廣大群眾的文化活動,主要指的是群眾作為社會實踐的主體根據美的規律進行自我完善的客觀需要,在滿足社會化的過程中所逐漸形成的文化活動。日常文化活動與非日常文化活動相比,具有主體的廣泛性、內容的豐富性、載體的多樣性、商業化屬性、娛樂性等特征。日常文化活動在價值觀形成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首先,日常文化活動方式的選擇體現了人的不同的價值追求;其次,日常文化活動增加了人們之間的交往,為和諧社會的構建和健康向上價值觀的培養提供了良好的人文環境;再次,日常文化活動的豐富,不僅增加了人們的文化消費選擇,在促進自身身心和諧的同時,也有利于價值觀的傳承和發展。
那么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視角下,我國日常文化活動存在哪些問題,又如何解決呢?
研究表明,當前在日常文化活動中,日常文化活動的主體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目標認同存在很大的差異性。喬阿妮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問題研究”中對價值認同提出如下觀點:“價值認同的過程是價值主體對來自于外部的價值信息進行比較、鑒別、選擇、攝取,在此之后,與自己內在價值結構融為一體,并在長期的日常文化活動實踐活動中逐漸構建而成。社會通過一定的價值文化信息載體試圖影響價值主體時,價值主體總是以自己的價值圖式‘審視’該信息,并根據自身需要和經驗,選擇和吸納與之相適合的價值理念和價值規范。”〔1〕價值主體在個體的價值結構與社會傳導的價值文化信息相符合的時候,就會產生價值認同傾向和認同意愿。陳延斌、周斌老師在中國省域民眾核心價值觀調查報告中指出:“當前社會各界對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認知狀況總體較好。但各職業、各階層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認知和認同程度差異較大?!闭J為中央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十分必要和及時,從高到低依次為事業單位職工93.2%、公務員89.4%、學生86.7%、國企員工77.6%、農民55.5%?!?〕勿庸諱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本質體現,其合法性基礎源于人民群眾對理論的根本認同。
當前,我國群眾日常文化活動在城市和鄉村開展得轟轟烈烈,構成了我國群眾文化事業建設中極具時代和民族特色的重要組成部分。廣大人民群眾在參與日常文化活動的過程中,不僅促進了自身文化素質的提升,而且能切身感受社會主義的核心價值理念。然而,我國當前正處在一個社會轉型期,社會轉型帶來的日常生活轉型,在一定程度上會使得群眾的價值觀念出現某種程度的混亂,也給廣大民眾帶來一定程度的心理困惑和心理恐懼,在宗教信仰中尋找精神寄托的人也越來越多。同時,無論在農村還是在城市,一些落后、不良的文化活動如打牌、迷信、賭博等仍不同程度存在,這些對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構建是非常不利的。
在農村,改革開放以來,伴隨著農民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農民朋友對精神文化的需求也在不斷增強,求知、求美、求樂、求健康、求參與成為廣大農民的共同要求。然而,農村不同于城市,大多數農村勞動力以農為主兼營他業,白天干活兒晚上空閑成為農村生活的主要特點,而白天繁重的體力勞動又使他們疲憊不堪,晚上想休閑娛樂也沒有城市那樣的公園和廣場可去,因此,只能看看電視就睡覺了。農閑時,農民整天無事可做,打牌由于簡單易學、成本較低,因而輕松取代電視成為農民文化娛樂的主要消遣,有時為了追求刺激帶些彩頭,由最初的簡單娛樂發展成為聚眾賭博的也不少,由此引發的打架斗毆等惡性事件也時有發生。
在城市,自進入21世紀以來,文化消費在城市居民整個消費中所占的比重越來越大,市民的總消費支出當中,文化消費支出所占比例較高,同時也存在著文化消費結構不合理的現象:諸如城市居民文化消費在被動接受型文化消費類型上(如看電視、上網等)過于集中,而在知識性含量較高的文化消費項目上以及需要一定投入的教育培訓上,參與率明顯不足。還有文化消費觀念落后,具體表現在:多數市民沒有把文化消費當作提升自身文化素養和知識水平的必要途徑。以上海為例,國家統計局上海調查總隊梁繼凱老師在“上海市民文化消費現狀與需求研究”中指出:“上海市民文化消費,市民選擇支出較多的文化消費項目比重排在前三位的依次是“外出旅游”(38.1%)、“上網”(22.6%) 和“看電視”(15%),對于“近一年中,您參與過以下14項中的哪些項目”這一問題,從市民的參與率來看,“看電視”(99.3%)、“閱讀書刊”(86.7%)、“逛公園和綠地”(82.6%) 和“外出旅游”(81.5%) 四個文化消費項目列前四位,均超過八成;“運動健身”(71.7%) 和“上網”(70.1%) 兩項超過七成?!薄?〕
綜上所述,我們不難看出,無論城市還是鄉村,民眾的消費模式都過于單一。電視以其低廉的價格、巨大的信息量、生活化的語言、便捷的欣賞渠道等特點,占據了民眾文化娛樂方式的大半江山。有68.2%的受訪者將“看電視”作為自己“最喜愛或在日常生活中經常參與的文化娛樂形式”。毋庸諱言,影視文化不僅反映了一個國家、民族、社會的特定意識形態,而且與大眾心理構成一種對應關系,繼而引導著觀眾的消費方向并使之潛移默化地接受其價值觀。如何在影視文化中自覺抵制西方國家價值觀的有意識滲透,繼而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民眾的日常文化生活也是我們面臨的一個課題。
現代傳媒作為日常文化產品的載體,在消費文化商業化的過程中,逐利的本性使其片面迎合部分受眾群體的低級趣味和需要,從而放棄自身應該承擔的社會責任。20世紀90年代以來,伴隨著我國大眾傳播市場化、娛樂化的就是傳媒低俗化。
針對日常文化活動主體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同上存在的差異,一定要使廣大群眾明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的目標,也就是習近平總書記在十八屆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體學習時強調的:“要通過教育引導、輿論宣傳、文化熏陶、實踐養成、制度保障等,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化為人們的精神追求,外化為人們的自覺行動?!比魏我粋€社會都需要有引領該社會民眾行為的核心價值觀,作為意識形態領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的目的簡言之就是“內化于心,外化于行”,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贏得社會民眾的廣泛認同并取得權威地位,一定要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理念融入到日常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正像習近平總書記所講的,“要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影響像空氣一樣無所不在”。
因此,就需要建立健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日常文化活動的理論認同機制,借助各種載體進行正確的輿論引導、創造豐富健康的文化活動環境,以期達到群眾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目的。
朱晨靜曾歸納了意識形態認同的“政治權威認同、個人權威認同、宗教權威認同、理性權威認同和無意識權威認同”等幾種模式,其中最理想的一種狀態就是無意識認同,它是指一種意識形態已經融入到社會政治、經濟、文化乃至個人生產、生活的各個層面和各個領域,包括一切日常生活領域和非日常生活領域,成為人們難以察覺、無法擺脫的“政治無意識”。
日常生活的轉型需要用馬克思主義哲學來解決人們精神世界的內在沖突與由此而來的心靈痛苦問題,也就是要通過對馬克思主義的普及宣傳,通過各種形式比如文學藝術、電影電視、報刊雜志、禮儀引導,構建文明的日常文化活動環境,在日常文化活動中來潛移默化地引導人們的價值觀,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因此,我們要開展豐富多彩的日常文化活動,以習近平總書記所說的“潤物細無聲”的理念將核心價值觀的精髓融入到日常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使人們在日常文化活動中不自覺地接受,繼而轉換為自覺地踐行,以達到“以文化人”的目的,即習近平總書記所說的“努力用中華民族創造的一切精神財富來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在這一問題上,我國歷史上和現在都有很多有益的嘗試,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國民革命時期,廣大民眾就是在言簡意賅的口號宣傳中理解了我黨的政治主張。在當時老百姓的生活中,隨處可見的標語、布告,經常性召開的各種報告會、演講會,各種形式的宣傳隊、話劇等都成為人們日常文化生活的一部分,廣大民眾在不知不覺中就了解到了黨的政綱和主張。
當前無論是城市還是鄉村,人們經常能看到一些漫畫形式的、剪紙形式的、繪畫形式的關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宣傳圖,生動、藝術、形象地解讀著核心價值觀的內容,這和我們前面所提到的口號宣傳有著異曲同工之妙。此外,日常文化活動中百姓喜聞樂見的、流行于全國的廣場舞,適合兒童傳唱的童謠等舞蹈、音樂形式都可以成為價值觀培育的載體。2014年9月5日,中宣部宣教局、中央文明辦三局、教育部基礎教育一司、團中央少年部聯合在北京召開《核心價值觀童謠100首》出版使用座談會。2014年上半年,河北省圍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核心內容和“中國夢”主題創排了廣場舞。目前《核心價值觀之歌》、《唱響核心價值觀》等16首精選歌曲配套的廣場舞已經由河北電視臺錄制完成,并制成教學光盤發放到農村、社區舞蹈隊,供廣大群眾學習。而“唱響核心價值觀 共跳百姓健康舞”活動旨在讓廣大群眾在載歌載舞、強身健體中傳播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促進良好社會風尚的形成。
除此之外,我們還必須創新和改善目前日常禮儀教育的方式方法,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以潛移默化的方式滲透到人們的日常文化生活之中,逐漸轉化為人們的日常生活理念,形成國家所倡導的核心價值觀念與人們日常文化生活所堅持的行為規范相互促進的良性關系。重視禮儀活動,一是將經過選擇、加工的優秀禮儀文化相互傳遞,進而實現民族禮儀文化的代際傳遞。二是在傳承、吸收傳統禮儀文化精髓的基礎上進行創新,利用新媒體新技術,完成傳統與現代的完美結合,從而重建一套適合現代的文明禮儀活動,促進禮儀文化現代化。
同時,對傳統節日的內涵進行有效的激活和重構,通過加強儀式感增強人的幸福感。一方面,有效地激活傳統節日所承載的優秀民族內涵是文化自覺的要求,國家宣傳部門要采用多種形式宣傳和介紹傳統節日的文化意義,激發國民對傳統節日的關注、熱愛、向往之情,進而有效地“激活”傳統節日所傳遞出的愛國、團結、和諧、忠孝、仁愛、誠信等寶貴內涵。另一方面要對傳統節日內涵進行有意識的“重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精髓是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要將這一精髓注入傳統節日文化內涵中,通過賦予傳統節日改革創新的時代精神,并結合傳統節日本來就涵括的愛國主義等民族精神,從而完成對傳統節日精神內涵層面的“重構”。最后,還應創新傳統節日的文化符號即傳統節日的表現形式,改進舊時代相對粗鄙、自發性的節日慶?;顒樱慊罟澣瘴幕顒有问?,完成傳統節日外在符號形式的時代性“重構”。如此才能切合時代要求,增強傳統節日的時代魅力,吸引廣大民眾的關注和熱愛,使之成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一個重要依托和載體。
文明社區、文明城市的建設也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環境培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城市是一定區域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是現代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現代化文明的發源地和擴散地。城市以它特有的優勢對周邊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產生重要的示范、輻射和帶動作用。大力開展創建文明城市活動是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促進城市文明進步乃至整個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途徑。要以“科普進社區、文化進社區、衛生進社區、法律進社區”為依托,圍繞建設“居民自治、管理有序、服務完善、治安良好、環境優美、文明祥和”的文明社區創建工作的重要抓手,把社區建設成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社會生活共同體。
總之,我們要通過積極健康文明的社會環境的構建,引導人們明辨是非,謹防迷失方向,做到愛國、愛黨與擁護社會主義制度的統一。
在日常文化活動中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要選擇科學的培育方式,堅持正確的培育原則,建立健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載體。正如毛澤東同志所指出的那樣:“我們不僅要提出任務,而且要提出解決完成任務的方法。我們的任務是過河,但是沒有橋或者沒有船就不能過。不解決橋和船的問題,過河就是一句空話。不解決方法問題,任務也只是瞎說一頓?!薄?〕可見,科學的培育方式、正確的培育原則、完善的培育載體是實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目標的重要保證。在這方面美國在意識形態工作中的經驗非常值得我們借鑒。諸如美國政府借助強化學校教育,進行有意識的宣傳;利用媒體傳播進行核心價值觀的滲透;重視對其公民進行政治觀教育等。
當前我們在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載體培育時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首先,強化日常文化活動中家庭、社會教育載體的作用。2013年12月3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十八屆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體學習時曾指出:“堅守我們的價值體系,堅守我們的核心價值觀,必須發揮文化的作用?!蔽幕膫鞒幸欢x不開教育,在這當中,家庭教育是基礎。注重家教、注重家風,這是對中華民族傳統家庭美德的發揚,有利于促進家庭和睦,繼而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家庭里生根、在親情中升華。此外,在我們身邊,有著大量的、精心制作的“圖說我們的價值觀”作品,無論在城市還是在鄉村,無論在路旁、建筑圍擋、櫥窗展板還是在公共交通工具上,都有著數量眾多的創意新穎、生動感人的闡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公益廣告,甚至一些公園、廣場等公共設施,都有機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元素。這些,事實上就是充分發揮了社會教育的力量,是將社會作為一個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大課堂,而社會是人民群眾日常文化活動的主要場所,因此,在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的過程中,要充分發揮好群眾日常文化活動中家庭、社會教育載體的作用,通過廣泛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宣傳教育,引導人們追求高尚的道德理想,引導人們講道德、尊道德、守道德。通過強化教育的方式,一方面加強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另一方面就是將中華傳統美德與具有當代價值的文化精神結合起來,弘揚時代精神。
其次,在當今這個信息社會里,我們應該充分利用現代傳媒和網絡這一載體,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現如今,網絡已像一張無形的大網,伸向了世界的每一個角落,可以說目前對人們特別是青少年影響最大的傳媒工具就是網絡了,因此,借助網絡這個平臺,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融入到其中去,開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新領域勢在必行。
來自中國市場與媒體研究的數據表明,在上海,18至34歲的居民使用的所有媒體中,互聯網占到了33%,電視占28%。報紙、廣播、電視、電影、互聯網等借助文字、聲音、圖像等技術,尤其是互聯網,以數字化的形式囊括了之前所有的媒體形態,形成了無所不包的超級載體,越來越多地影響著我們的日常生活。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內容具有高度抽象性,表現為深奧的理論文字,人們往往難以直接理解和接受。具有抽象性和概括性的教育內容如果融入到各種日常文化活動載體中,會變得更具體化、簡單化和通俗化,從而容易被人們真正理解和接受。因此,我們要高度重視新興媒體輿論陣地,加強正面思想引導,努力營造良好的網絡輿論環境。
再次,理論研究和宣傳部門要有針對性地設計載體,積極搭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宣傳平臺,以增強理論對民眾的吸引力。我們可以根據“微時代”媒體傳播的特點,充分利用“微信、微博、微電影”等載體,努力在“微”字上下功夫,不斷擴大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網上傳播和宣傳力度;我們還可以借助傳統媒體作為載體,比如說廣播、電視、報刊、雜志等,來進行先進典型宣傳,諸如中央電視臺連續十多年開展的“感動中國人物年度評選”活動,在全社會產生了極大反響,形成了良好的社會影響;我們還可以借助建立規范禮儀制度,以此作為載體,通過莊嚴、具有儀式感的活動,利用重大紀念日、祭奠日、民族傳統節日等開展有教育意義的活動,增強人們的凝聚力,弘揚主流價值觀。
習近平總書記在十八屆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體學習時曾指出:“一個國家的文化軟實力,從根本上說,取決于其核心價值觀的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在日常文化活動中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可以有效整合社會意識。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也指出:“好的文藝作品就應該像藍天上的陽光、春季里的清風一樣,能夠啟迪思想、溫潤心靈、陶冶人生,能夠掃除頹廢萎靡之風?!币虼?,“廣大文藝工作者要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旗幟,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生動活潑、活靈活現地體現在文藝創作之中,用栩栩如生的作品形象告訴人們什么是應該肯定和贊揚的,什么是必須反對和否定的,做到春風化雨、潤物無聲”。
文以載道是中國自古以來就有的傳統,可以說文化藝術從來就不是單純的娛樂消遣,社會主義的文化藝術更不能追求“娛樂至死”。當前,社會主義文化藝術的重要使命就是要在各種文化藝術中表達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以近些年“韓劇熱”為例,據2005年10月24日《中國青年報》“青年調查”版的報道——《韓劇的溫情抓住了中國人的心》,調查證實恰恰是韓劇內容宣揚和諧的“傳統—現代”價值觀,是其在我國社會轉型時代背景下魅力根源之所在。由于劇中對傳統文化的認同和對民族性的尊重、唯美純真的情調、東方式的諒解寬容精神等受到觀眾的認可。有鑒如此,我國的影視作品也應致力于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作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傳播者,當代文藝工作者要了解自己所承擔的莊嚴的歷史使命,在創作文化產品的過程中,自覺地將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涵的內容融入其中,通過優秀的文化產品影響人、感染人、教育人,在感染群眾中增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影響力和輻射力。當前,要努力提升文化藝術的價值品位,要注重發揮優秀的精神文化產品和健康的娛樂活動對人們思想觀念、道德情操潛移默化的影響功能,只有這樣,才能按照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內在要求,使社會主義文化藝術更好地承擔起宣傳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職能。通過大力發展積極健康,寓教于樂的文化藝術,更好地抵制低俗、庸俗和媚俗之風?!?/p>
[1]喬阿妮.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問題研究.北京交通大學碩士學位論文,P5.
[2]陳延斌,周斌.中國省域民眾核心價值觀調查報告[J/OL].人民論壇·學術前沿,2013-05-31.
[3]梁繼凱.上海市民文化消費現狀與需求研究[J].統計科學與實踐,2013(7):38-39.
[4]毛澤東選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91:139.
責任編輯:嚴 瑾
Research on the Cultivation of Socialist Core Values in Daily Cultural Activities
Sun Xiaoling
Daily cultural activities refer to the cultural activities of the masses closely associated with daily life and mainly refer to the cultural activities gradually formed in the process of socialization and the objective demand of self-improvement of the mass by the law of beauty.This paper analyzes several problems of our daily cultural activit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ocialist core values cultivation,and then studies how to strengthen the infiltration of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 in daily cultural activities so as to provide a powerful platform and support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t core value system.
daily cultural activities,Socialistcore values,problems,countermeasures
G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6547(2017) 10-0069-06
本文系遼寧省教育廳人文社會科學項目“高?;ヂ摼W輿情管理體系建設研究”(課題編號:LGW101613)的階段性成果。
孫曉玲,沈陽理工大學思政部副教授,法學碩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