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華,鄧艷芳,張夢全
(福建衛生職業技術學院,福建 福州 350000)
健康服務業發展背景下醫藥衛生高職院校師資培養路徑探析
吳華,鄧艷芳,張夢全
(福建衛生職業技術學院,福建 福州 350000)
在健康服務業快速發展的大環境下,醫藥衛生高職院校獲得發展機遇的同時也面臨師資培養的挑戰。為保證醫藥衛生高職院校的長期發展,建立切實有效的師資培養路徑,培養一批滿足社會需要、符合健康服務業發展要求的優秀職業技術教育人才迫在眉睫。醫藥衛生高職院校師資隊伍培養一方面可考慮借鑒高職院校師資培養的普遍路徑,另一方面要體現醫藥衛生高職院校特色。
健康服務業;醫藥衛生;高職院校;師資培養
2013年9月28日國務院發布了《關于促進健康服務業發展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意見》)等一系列措施,表明我國對健康服務業的發展極其重視,并加大財政投入和建設力度,健康服務業在我國發展空間大,前景樂觀[1]。在健康服務業快速發展的大環境下,醫藥衛生高職院校獲得發展機遇的同時也面臨師資培養的挑戰。為保證醫藥衛生高職院校的長期穩定發展,建立切實有效的師資培養路徑,培養一批滿足社會需要、符合健康服務業發展要求的優秀職業技術教育人才迫在眉睫。本文在借鑒高職院校師資培養路徑相關經驗的基礎上,探索在健康服務業發展背景下,體現醫藥衛生高職專業特色的師資培養路徑。
《意見》中將健康服務業定義為:以維護和促進人民群眾身心健康為目標,包括醫療服務、健康管理與促進、健康保險及相關服務,涉及藥品、醫療器械、保健用品、保健食品、健身產品等支撐產業,覆蓋面廣,產業鏈長。健康服務業在我國起步較晚,僅占國民生產總值的4%~5%,遠低于發達國家,甚至低于許多發展中國家。健康服務業還存在以下問題:產業結構單一,市場份額小,知名品牌少,產業帶動作用不大;服務資源分布不平衡,供求矛盾突出;體系不完整,產業鏈較短;教育體系不健全,從業人員素質不高,相關人才欠缺等[2]。隨著國民經濟的快速發展,人們對健康服務的需求逐漸增加,當前健康服務業的發展已經不能滿足需求。隨著新一輪醫藥體制改革的深入,基本醫療保險制度已經初步建立,為健康服務業的進一步發展創造了良好條件。《意見》中明確規定了2020年健康服務業的發展目標及當前健康服務業的主要發展任務,指出應堅持深化改革、創新發展,強化科技支撐,拓展服務范圍,鼓勵發展新型業態,提升健康服務規范化、專業化水平,建立符合國情、可持續發展的健康服務業體制機制,以滿足人們對健康服務的需求,使健康服務業成為推動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力量[1]。
當前醫藥衛生高職教育進入一個新的發展時期,《意見》的出臺雖為醫藥衛生高職院校進一步發展創造了機遇,提供了良好的平臺,但也對其師資培養提出了更加多樣性、多層次及更高水平的要求。合理規范建設師資隊伍是醫藥衛生高職院校培養適應健康服務業發展與社會發展需要的多樣化、多層次技能人才的重要保障,也是保證醫藥衛生高職院校教育水平提高和教育事業持續穩定發展的重中之重。因此,如何加快高職院校師資隊伍建設,確保教育質量,形成辦學特色,從而更好地服務于經濟建設,是當前高等職業教育改革與發展的迫切任務。建設一支既適應高職教育需要,又能滿足當前健康服務業發展要求的高效運轉和良性循環的師資隊伍,是當代醫藥衛生高職院校師資培養的目標和面臨的挑戰[3]。切實有效的師資培養路徑是合理規范師資隊伍建設的重要前提,因此,在健康服務業快速發展的大環境下,醫藥衛生高職院校最終將面臨的挑戰是:如何探索出切實有效的師資培養路徑,以保障學校師資隊伍建設,促進學校教育事業穩步發展,滿足社會對健康服務業不斷增長的需求。
3.1 醫藥衛生高職院校師資培養要求
醫藥衛生高職教育實踐性、實用性強,對教師除學歷方面的要求外,還對其實際工作背景有特別要求,即“雙師”素質要求。醫藥衛生高職院校“雙師型”師資隊伍包括兩層含義,即“雙師型”結構與“雙師型”素質。“雙師型”結構是指醫藥衛生高職院校教師隊伍包括校內專任教師及校外兼職教師兩種類型;“雙師型”素質是指醫藥衛生高職院校教師不僅要具有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質、職業道德素質,掌握一定的教育學、心理學、職業教育學、職業教育心理學、職業教育方法概論等知識,有較強的教學能力及教學、教研素質和創新能力,掌握一定的教育教學規律,懂得如何把最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學手段融入課堂,能夠很好地把知識和技術傳授給學生,掌握并精通本專業理論知識、技術和相關行業知識、職業技術,還應該具備指導學生實踐的技能,有較強的動手能力、解決現場突發性技術問題能力、現場解說和示范能力,能讓學生理解所學知識,掌握操作技能。即教師除具備教學素質外,還應具備指導學生實踐的素質[4]。
3.2 醫藥衛生高職院校師資培養現狀
3.2.1 醫藥衛生高職院校師資隊伍建設存在的問題“雙師型”師資要求教師既是專業技術方面的專家,也是教學專家,這實際上是一個很高的標準。目前我國醫藥衛生高職院校“雙師型”師資隊伍建設依舊停留在文字表述上,面臨實踐困境[5]。同時,由于醫藥衛生高職教育發展迅猛,無論是從學歷水平、專業職稱還是知識結構、學術水準和實踐能力來說,現有師資隊伍顯然不能滿足醫藥衛生高職院校要求,教師隊伍“數量不足、質量不高、專業不深、結構不全、缺乏特色”[3]。目前“雙師型”師資隊伍存在觀念陳舊、知識結構單一、動手能力差、兼職教師短缺、職稱評定標準不利于“雙師型”師資隊伍建設等問題[4]。因此,探索一條以“雙師型”師資隊伍為目標的醫藥衛生高職院校師資培養路徑迫在眉睫。醫藥衛生高職院校師資隊伍培養一方面可借鑒高職院校師資培養的普遍路徑,另一方面要體現醫藥衛生高職院校特色。
3.2.2 醫藥衛生高職院校師資培養普遍路徑 目前,眾多學者對高職院校師資培養路徑提出了自己獨到的見解,如曹俊明[6]提出了高職院校師資培養的8條路徑:(1)樹立“師德先行”理念,加強教師職業道德修養;(2)加強課程教學實踐,培養教師教學能力;(3)安排教師到企業工作,提高職業能力;(4)實行三級責任制,培養教師課程建設能力;(5)走校企合作道路,培養教師社會服務能力;(6)鼓勵教師積極參加校外職業技能競賽和校內實踐鍛煉,提高實踐動手能力;(7)實行導師制度,加強青年教師的培養和考核;(8)完善兼職教師的聘任和考核機制,充實、穩定教師隊伍。羅益奎[7]提出師資培養的3個途徑:(1)建立教師資格認定機構,把好高職師資隊伍質量關;(2)采取多種方式對高職院校師資進行培訓;(3)建設高職師資培訓基地,充分發揮基地培訓作用。韓海燕[4]的研究從樹立職業教育新理念,實行上崗資格制度、技能培訓制度、崗位聘任制度、獎勵激勵制度、有效保障制度等方面提出了“以能力為本位”的“雙師型”教師的培養措施。涂三廣[5]提出了職業教育教師隊伍建設的3個途徑:(1)探索德國“學徒制(雙元制)”模式,以“雙結構”組合模式培養“雙師型”教師;(2)借鑒英國和美國的經驗,以“雙資格”證書模式培養“雙師型”教師;(3)創新我國現存職業技術師范大學師資培養模式,以“雙導師+雙證書+雙基地”模式培養“雙師型”教師。這些見解為醫藥衛生高職院校師資培養路徑的探索奠定了基礎。
4.1 加強教師職業道德與修養教育
在健康服務業快速發展背景下,職業道德與修養是一名教師應具備的最基本素質及最重要品質,在任何時候都不能被忽視。因此,應鞭策教師不斷提高自身修養與師德。高職院校教師職業道德包括職業理想、職業責任、職業態度、職業紀律、職業技能、職業良心、職業榮譽等方面[6]。醫藥衛生高職院校要做好新入職教師崗前培訓工作,明確新進教師應具備的基本職業道德;定期組織專題會議與培訓,提高在職教師職業道德。此外,還要樹立“師德先行”理念,強化教師角色意識,增強教師提高自身修養的動力;組織教師認真學習理論知識,明確提升自身修養的方向;安排教師投身教育實踐,積累情感體驗;樹立師德典范,發揮榜樣的示范作用;鼓勵教師不斷自我激勵,磨練毅力[6]。
4.2 “引進來”與“走出去”相結合
為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多樣化、多層次健康服務需求,醫藥衛生高職院校有必要開設健康相關學科專業,實現“引進來”與“走出去”相結合的師資培養路徑。“引進來”是指學校根據新開設專業的需求,招聘具有相關技能的專業課教師,如開設中醫美容專業,招聘中醫專業及美容專業教師;開設助產專業,招聘護理、助產教師等。“走出去”是指學校鼓勵在職教師參加校外專業培訓,考取健康服務業相關技能鑒定證書,如養老護理員、育嬰師、營養師、按摩師證書等。可選擇部分高水準職業技術院校作為證書認定機構與培訓考核基地,對教師進行相關產業理論與操作培訓,培訓既可采取脫產方式,也可利用業余時間進行,考核合格者方可獲得健康相關產業技能鑒定證書,具備進行相關專業技能鑒定的資格。
4.3 實行三級責任制
新開設的健康相關學科專業在課程建設上必定不完善,為促進其穩定發展,切實有效地培養出滿足社會需要的技術人才,學校可以實行三級責任制,以提高教師課程建設能力,完善健康相關學科專業課程建設。所謂三級責任制,即教研室主任(專業負責人)負責專業課程體系建設,包括制定人才培養方案和專業教學標準等;骨干教師(課程負責人)負責某門課程的課程建設,包括制定課程標準、編寫教學大綱、開展精品課程建設等;一般教師負責制定所授課程教學方案,包括教學情境的設置、教學方法的設計等,在具體做法上可以開展課程設計比賽活動,以提高教師課程設計能力[7]。
4.4 實行教學技能培訓制度
要提高健康相關學科專業水平,一方面需要提高教師課程建設能力,另一方面需要提高教師教學能力。因此,醫藥衛生高職院校應加強課程教學實踐,培養教師掌握和運用教學大綱能力、掌握和運用教材能力、編寫教案能力、“說課”能力、選擇和運用教學方法能力、教學應變能力、設計板書能力等,充分發揮教研室集體備課、集體教研的作用,開展公開課、示范課活動,組織內部聽課、外部進修,舉辦短期培訓班與研討會等,培養教師教學能力。
4.5 實行導師制度
新入職教師既給學校注入了新鮮血液,又適應了多層次、多樣化健康相關學科專業需求。因此,對新入職教師的培養與正確引導必不可少。學校可實行校內導師制度,安排經驗豐富的導師對新進教師進行入職輔導,導師手把手地向新進教師傳授教育教學經驗,悉心指導其成長;開展青年教師課件制作比賽、課堂教學比賽、說課比賽、課程設計能力比賽、教學能力測試等活動,使新入職教師盡快實現教師角色的轉換,逐步適應教學工作崗位;請行業企業專家作為校內專任教師的導師,讓教師快速了解行業最新發展動態、最新技術等,以適應新開設的健康相關學科專業需求。
4.6 走校企合作道路
健康服務業快速發展的最終目的是為社會服務,因此,醫藥衛生高職院校教師不僅要有教書育人能力、指導實踐能力,還要具備社會服務能力[8]。而這一目標實現的重要途徑之一就是校企合作。校企合作為教師提高實踐能力搭建了很好的平臺,醫藥衛生高職院校應鼓勵教師投身社會建設活動,如進行健康相關產品(醫療器械、康復輔助器具、保健藥品等)的研發等。學校安排一名專業骨干教師專門負責聯系1~2家企業,跟蹤企業業務發展狀況,參與企業相關活動,聯絡雙方合作事宜;創造條件使專業骨干教師成為企業的技術員、工程師,使教研室主任成為企業部門經理,使系主任成為企業副總經理;借鑒美國社區學院辦學模式,積極引導教師為社區服務,通過一系列活動的開展,密切學校與社區的聯系,促進社區和諧發展;通過服務活動增強教師社會服務意識,提高專業技能,拓寬工學結合途徑,帶動專業和課程建設[9]。
4.7 實行獎勵激勵制度
當前醫藥衛生高職院校教師普遍存在負擔過重、科研壓力大等情況,為促進健康服務業發展,滿足社會對健康服務的需求,學校必定會在一定程度上要求在職教師在一定時間內取得相關證書,進一步加重了教師工作負擔與壓力,甚至帶來一定的負面作用。為此,學校應該鼓勵教師積極參加專業實踐鍛煉及職業資格證書考核或專業技能鑒定,對取得專業資格證書者給予獎勵;加大教師實踐培訓的物質激勵,如教師按學校計劃到企事業單位參加實踐鍛煉期間,學校應當視情況給予適當補助,提高教師實踐進修的積極性[10]。
4.8 實行有效保障制度
健康相關學科專業的建設與穩定發展離不開政策支持和財務保障。醫藥衛生高職院校應盡快落實《意見》中的相關內容,即加大人才培養與培訓力度,積極開設健康相關學科專業。學校要投入一定的經費,積極為在職教師校外培訓創造條件,提高教師專業水平、技術應用能力和“雙師”素質。在職稱晉升方面,現行教師職稱評定中存在重論文輕教學、重研究輕應用傾向,導致教師把時間和精力放在完成論文、發表著作等硬指標上,對健康相關學科專業實踐活動缺乏責任感和積極性[11]。建議學校既要重視學術性,又要重視實踐性;既要重視講課時數,又要重視講課效果;既要重視學歷,又要重視對學校的貢獻和分析、解決問題能力。
4.9 完善兼職教師聘任和考核機制
為滿足多樣性、多層次健康服務業發展需求,醫藥衛生高職院校可引進兼職教師。對兼職教師的聘任要突出能力本位,不過分拘泥于學歷和文憑,可適當聘任相關健康產業專家、技術骨干,并將他們同專職教師一樣進行考核和管理[7]。要為兼職教師建立教學工作業務檔案,根據其工作年限和工作業績逐步提高待遇,從而穩定一批骨干教師,充實師資隊伍[7]。
醫藥衛生高職院校“雙師型”師資培養任重而道遠,既需要通過切實有效的路徑提高師資隊伍建設質量,也需要國家政策的鼓勵與支持。在健康服務業快速發展的大環境下,醫藥衛生高職院校獲得發展機遇的同時也面臨師資培養的挑戰,需要建立切實有效的師資培養路徑,既保證醫藥衛生高職院校的長期發展,也培養一批滿足社會需要、符合健康服務業發展要求的優秀職業技術教育人才。以上師資培養路徑是在高職院校師資培養路徑的基礎上設想的,其有效的實施需要社會、政府的支持以及學校自身的努力。
[1]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國務院關于促進健康服務業發展的若干意見[J].中國實用鄉村醫生雜志,2014(3):1-4,5.
[2]任歡.中國學者對健康服務業研究概況綜述[J].經濟研究導刊,2014(36):44-45.
[3]曹廣輝,趙曉峰.高職師資培養途徑的探討[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2(12):29,33.
[4]韓海燕.高等職業師范教育“雙師型”師資隊伍建設的研究[D].長春:吉林農業大學,2006.
[5]涂三廣.我國職業教育教師隊伍建設的三條路徑[J].教師教育研究,2015,27(2):99-106.
[6]曹俊明.高職院校師資培養途徑探索[J].科技信息,2009(33):587.
[7]羅益奎.高職院校師資培養路徑之探討[J].人力資源管理,2009(9):139,141.
[8]姬玉明,朱旭.創新高職師資培養途徑:從“雙師”向“三能”的跨越[J].南通職業大學學報,2006,20(4):21-23.
[9]陳曉曦,王永生,牛忠光,等.從世界技能大賽看我國“雙師型”職教師資的培養[J].職業教育研究,2014(7):86-88.
[10]馮文麗.應用型高校實踐型師資培養途徑與對策[J].金融教學與研究,2012(5):61-64.
[11]呂秀萍,方俊芝.高校實踐型師資培養路徑探析[J].社會科學論壇,2012(12):225-229.
G451.2
A
1671-1246(2017)01-0006-04
注:本文系福建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重點課題(FJJKCGZ15-0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