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林繁,張曉麗,歐春明
(1.深圳市寶安區松崗預防保健所,廣東 深圳 518105;2.深圳市光明新區人民醫院,廣東 深圳 518106)
三級預防管理對原發性高血壓患者血壓及并發癥的影響
葉林繁1,張曉麗2,歐春明1
(1.深圳市寶安區松崗預防保健所,廣東 深圳 518105;2.深圳市光明新區人民醫院,廣東 深圳 518106)
目的 探討三級預防管理對原發性高血壓患者血壓及并發癥的影響。方法 選擇2014年1月至2015年5月于深圳市光明新區人民醫院就診的76例原發性高血壓患者進行分析,以隨機數字表法分組,觀察組與對照組各38例。對照組采取自服藥治療,給予常規健康教育,觀察組接受三級預防管理,觀察兩組患者血壓及并發癥控制效果。結果 干預后,兩組患者血壓水平均有下降,觀察組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顯著性(P<0.05);觀察組心肌梗死、腦梗死、高血壓眼病、高血壓腎病、心律失常等并發癥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顯著性(P<0.05)。結論 三級預防管理可提高原發性高血壓患者血壓控制效果,對降低并發癥發生風險具有顯著效果,也利于患者遠期預后,值得臨床推廣。
原發性高血壓;三級預防管理;并發癥;血壓
原發性高血壓為高發性慢性疾病,主要表現為收縮壓或舒張壓顯著升高。近年來,隨著人們飲食結構改變、生活水平提高,高血壓發病率逐年上升。原發性高血壓患者血壓處于持續上升狀態,會引發多種并發癥,如心腦血管病變、腎功能損傷等,是導致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1]。高血壓患者需要長期服藥控制血壓水平,但是有學者發現[2],單純依靠患者自服藥治療難以獲得滿意的并發癥預防效果。因此,本研究將三級預防管理應用于原發性高血壓治療中。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4年2月至2015年3月于深圳市光明新區人民醫院就診的原發性高血壓患者76例,以隨機數字表法分組。觀察組38例,男性21例,女性17例,年齡41~79歲,平均年齡(60.4±8.5)歲;I級15例,II級13例,III級10例。對照組38例,男性20例,女性18例,年齡40~75歲,平均年齡(61.1± 8.6)歲;I級18例,II級14例,III級6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無明顯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無高血壓病史;于我科首次確診為高血壓;符合原發性高血壓診斷標準[3];知情同意。排除標準:合并心腦血管疾病、腎病、眼病者;妊娠期、哺乳期女性;無法隨訪者;伴有系統性疾病者。
1.2 方法
對照組采取自服藥治療,并給予健康宣教。觀察組接受三級預防管理,具體方法為:(1)一級預防:限制每日鹽攝入量,堅持體育鍛煉,控制體重;針對患者存在的心理問題進行疏導,指導家屬幫助患者減輕心理壓力與社會壓力,監督患者戒煙、戒酒,保持健康生活習慣及合理膳食。(2)二級預防:主要目的為預防高血壓病情加重,預防并發癥發生。在醫生指導下合理服藥,注意不同藥物的適應證及禁忌證,根據病情變化及時調整治療方案,必要時可聯合用藥。(3)三級預防:主要包括搶救重癥高血壓患者,并實施康復治療與并發癥預防方案。
1.3 觀察指標
(1)分別在首診時、干預一年時進行血壓測量,比較兩組患者舒張壓與收縮壓變化。(2)記錄兩組患者治療期間并發癥發生情況。
1.4 統計學處理
以SPSS 20.0軟件對所有數據進行統計學處理,計量資料與計數資料分別進行t、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顯著性。
2.1 血壓水平變化
兩組患者干預前血壓無明顯差異,觀察組干預后血壓水平低于對照組,差異有顯著性(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血壓水平比較(±s,mmHg)

表1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血壓水平比較(±s,mmHg)
組別n觀察組對照組38 38 t值 P值舒張壓干預前105.61±6.18 106.17±6.47 0.385 0.700干預后85.12±3.84 99.51±5.07 13.947 0.000收縮壓干預前172.51±12.03 171.52±12.18 0.356 0.722干預后132.01±6.92 153.84±9.31 11.600 0.000
2.2 并發癥發生率比較
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顯著性(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n(%)]
高血壓是一種高發于中老年人群的慢性疾病,分為原發性與繼發性,繼發性高血壓病因明確且獨立,高血壓僅為臨床表現;原發性高血壓無明確病因,患者需要通過長期服藥控制病情發展[4]。原發性高血壓本身無明顯癥狀,但是由于長期處于高血壓狀態,可能威脅機體多器官與系統功能,對患者生存質量造成嚴重影響。
高血壓引發多器官功能損傷,其主要機制包括:(1)高血壓可引發冠狀動脈硬化,使心肌供氧、供血減少,同時增加心肌耗氧量,引發心肌梗死、心律失常、心絞痛等心臟疾病[5];(2)外周循環阻力增加,會使左心室長期處于負荷狀態,形成代償性擴大、肥厚;(3)高血壓會引發小動脈形成微動脈瘤,血壓驟升導致動脈瘤破裂而發生腦出血[6];(4)高血壓會加速腎動脈粥樣硬化,形成高血壓腎病。預防原發性高血壓并發癥,對改善患者健康及生存質量有重要意義。三級預防管理是根據患者病情及自身需求而形成的管理模式[7]。本研究顯示,觀察組干預后血壓水平及并發癥發生率均低于對照組(P<0.05),提示通過三級預防管理可有效控制血壓,從而起到預防并發癥發生的目的。
已有研究表明[8],三級預防應用于原發性高血壓管理效果滿意,可降低并發癥發生風險,本研究結果與之相符。高血壓一級預防為消除病因及易患因素,通過制訂防治措施,指導患者合理膳食、合理用藥、適量運動,保持健康生活狀態,提高自我保健意識;高血壓二級預防為早發現、早治療,對35~40歲的就診者,必須進行血壓測量,可為患者建立個人健康檔案,對其血壓、血脂情況進行定期檢測,起到預防作用;高血壓三級預防即減少高血壓致殘及病死率,恢復患者生活能力。目前,高血壓防治規范提倡非藥物治療,通過改變生活方式,糾正不良習慣,達到控制血壓的目的[9]。當血壓難以控制時,再選擇適當藥物進行治療。有學者研究發現[10],三級預防管理不僅能控制血壓,對患者疾病知識知曉率、治療依從性的提高也具有顯著作用。本研究未對患者疾病知曉程度、治療依從性進行系統分析,但發現,觀察組血壓及并發癥發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可見三級預防管理對降低病死率、致殘率具有確切效果。
綜上所述,三級預防管理應用于原發性高血壓治療,可提高血壓控制效果,從而達到預防并發癥發生的目的,對提高患者生存質量,改善預后具有重要意義,值得臨床推廣。
[1]張翎.社區高血壓分級管理及預防措施的效果評價[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2,28(3):76-77.
[2]鄭英奇,崔蝶,楊燕琴,等.社區高血壓病群組看病管理實施效果的初探[J].中國慢性病預防與控制,2012,20(2):230-231.
[3]周倩倩,李應東.從“治未病”理論看高血壓的三級預防[J].甘肅中醫,2011,24(3):19-20.
[4]劉國君.高血壓的三級預防及社區綜合干預工作分析[J].實用心腦肺血管病雜志,2011,19(10):1640-1641.
[5]曾靜,高薇薇,唐遠平,等.社區三級預防及護理干預對高血壓病患者血壓的影響[J].現代臨床護理,2011,10(11):12-14.
[6]劉曉紅,曾長佑,胡志勇,等.麗水市區居民高血壓患病及影響因素分析[J].實用預防醫學,2016,23(3):339-341.
[7]蘇慶杰,吳碩琳,周經霞,等.急性缺血性腦血管病患者一級預防中高血壓防治現狀[J].中國神經精神疾病雜志,2011,37(9):527-530.
[8]宋忠海.三級管理模式在高血壓病治療與預防中的價值[J].中西醫結合心腦血管病雜志,2012,10(12):1521.
[9]程旻娜,李新建,王玉恒,等.上海社區高血壓疾病細節管理對高血壓患者知識知曉率的影響研究[J].中國全科醫學,2011,14(4):394-397.
[10]李新建,胡善聯,程旻娜,等.社區高血壓非藥物綜合干預成本效果分析[J].中國衛生經濟,2011,30(2):48-50.
R544.1
B
1671-1246(2017)01-015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