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久夏,馮康虎,李盛華,申建軍
(甘肅省中醫院,甘肅 蘭州 730050)
有限內固定配合外固定架治療復雜Pilon骨折效果觀察
王久夏,馮康虎,李盛華,申建軍
(甘肅省中醫院,甘肅 蘭州 730050)
目的 探討有限內固定配合外固定架治療復雜Pilon骨折的微創手術方法和臨床效果。方法 收集甘肅省中醫院2011年10月至2014年9月收治的復雜Pilon骨折患者52例,其中觀察組26例,采用有限內固定配合外固定架治療;對照組為同期住院治療的26例復雜Pilon骨折患者,采用切開復位內固定治療。隨訪6~18個月,比較兩組患者踝關節功能、骨折愈合時間、住院時間及并發癥發生率。結果 觀察組和對照組踝關節功能評定優良率分別為92.3%、73.0%,差異有顯著性(P<0.05);觀察組骨折愈合時間為(17.2±1.9)w,對照組骨折愈合時間為(19.9±2.7) w,觀察組顯著優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為7.7%,對照組為23.1%,差異有顯著性(P<0.05);觀察組術后住院時間少于對照組,差異有顯著性(P<0.05)。結論 有限內固定配合外固定架治療復雜Pilon骨折具有提高關節功能優良率,損傷小,縮短骨折愈合時間,有效減少住院時間的優點,是治療復雜Pilon骨折的理想手段。
有限內固定;外固定;Pilon骨折
Pilon骨折多由高處墜落、交通意外等高能量損傷引起,常造成脛骨干骺端波及關節面的粉碎性骨折,有75%~85%的患者發生腓骨遠端骨折,損傷可致脛骨負重關節面不同程度碎裂,部分患者可能出現距骨塌陷,局部軟組織損傷較為嚴重[1]。復雜Pilon骨折常表現為粉碎性骨折、高度不穩定和關節面破壞嚴重,因而治療難度較大[2]。由于脛骨遠端血供不佳,軟組織覆蓋較為薄弱,常引起較多并發癥,如骨不愈合、皮膚感染、壞死及關節功能障礙等,并且致殘率較高,預后不佳。目前,臨床上常根據Pilon骨折的軟組織損傷程度以及骨折分型采取不同手術方案[3],常見方案為切開復位內固定、外固定以及有限內固定配合外固定技術,盡量恢復踝關節面的解剖關系。有國外學者[4]提出,Pilon骨折的腓骨固定并非完全必要,目前國內學者多選擇一并進行固定治療,利于患者術后早期功能鍛煉,盡量避免并發癥發生[5]。本研究比較有限內固定配合外固定架與切開復位內固定術治療復雜Pilon骨折的臨床效果,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甘肅省中醫院(以下簡稱我院)2011年10月至2014年9月收治的52例復雜Pilon骨折患者。52例患者中,男30例,女22例;年齡19~70歲,平均年齡(40.6±2.1)歲。按Ruedi-Allgower骨折分型,所有患者均為Ⅲ型。其中,開放性骨折16例,閉合性骨折36例;交通意外18例,高處墜落傷26例,砸傷7例,摔傷1例。開放傷患者均急診行清創縫合術及跟骨牽引。患者均出現明顯的局部腫脹,張力性水皰43例。所有病例均經X線或CT檢查確診為Pilon骨折。
1.2 診斷標準
符合脛骨Pilon骨折診斷標準[6]。
1.3 納入標準
(1)新鮮骨折,損傷至入院時間≤3 d;(2)Ruedi-Allgower分型Ⅲ型的Pilon骨折;(3)隨訪臨床資料完整;(4)無感染。
1.4 排除標準
(1)惡病質、糖尿病、服用免疫抑制劑及嚴重肝腎疾病等有手術禁忌證者;(2)臨床資料、調查資料缺項>20%者;(3)合并腦血管疾病致肢體運動感覺障礙或精神疾病者;(4)先天畸形或關節功能障礙者;(5)既往有患肢踝關節周圍骨折病史者。
注:本文系甘肅省自然科學基金項目(1208RJZA170)
1.5 療效評價標準
依據Mazur踝關節功能評分[7],比較兩組臨床療效。評價標準:(1)優:>92分,踝關節活動正常,步態正常,踝關節無腫脹;(2)良:87~92分,踝關節略腫脹,步態正常,踝關節活動度可達3/4;(3)可:65~86分,踝關節活動度僅達1/2,活動時有痛感,需服藥;(4)差:<65分,跛行步態,踝關節腫脹較明顯,行走或靜止時有痛感。
2.1 分組方法
52例患者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26例。觀察組采用有限內固定配合外固定架治療,對照組采用切開復位內固定治療。兩組患者性別、年齡、Ruedi-Allgower分型及軟組織損傷程度差異均無顯著性(P>0.05)。本研究所有項目均經我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2.2 手術方法
2.2.1 觀察組 開放性骨折患者入院后急診行清創縫合術,再擇機行有限內固定配合外固定架治療[8];閉合性骨折患者入院后及時手法復位并行跟骨牽引固定,配合消腫等對癥治療,觀察患者損傷局部腫脹情況,待出現皮膚皺紋,腫脹消退后再行有限內固定配合外固定架治療,手術時間在傷后一周左右[9]。對于伴腓骨遠端骨折的患者,先行腓骨后外側小切口顯露腓骨骨折斷端,直視下復位,基本達到解剖復位要求后以1/3管狀鋼板或張力帶鋼絲局部固定;再行小腿遠端脛骨前內側彎向踝弧形切口,內外側兩切口間距>7 cm,顯露患者脛骨遠端骨折斷端。由于損傷位于內踝關節面,因而要充分暴露斷端,并盡量去除斷端之間的軟組織、骨折碎片,直視下復位,務必保證關節面平整和關節面修復。關節面復位后予以螺釘固定,若采用螺釘固定效果不佳可換用克氏針進行局部固定,此處不用支撐鋼板固定。術后根據患者復查情況于6~8 w拆除克氏針。復位后出現關節面局部塌陷缺損者,行自體髂骨或同種異體骨植骨,保證脛骨遠端關節面平整。術后常規預防性使用抗生素,及時換藥并觀察切口局部軟組織情況,囑患者早期開展功能鍛煉[10]。
李某,男,35歲,因車禍致左踝關節腫脹疼痛伴活動障礙一小時入院,患肢腫脹明顯。入院后消腫并行骨牽引,傷后8天明顯消腫后行有限內固定配合外固定架治療,見圖1~5。
2.2.2 對照組 采用切開復位內固定術。伴有腓骨骨折者先行腓骨后外側小切口入路,脛骨遠端采用小腿前內側凸向內踝切口,內外側兩切口間距>7 cm[11]。腓骨采用重建鋼板或1/3管狀鋼板固定,常將此鋼板放置在腓骨后側,以增加前方軟組織瓣的寬度。進行脛骨遠端關節面重建時,應充分暴露斷端,并盡量去除斷端的軟組織、骨折碎片,直視下復位,務必保證關節面平整,以克氏針或布巾鉗臨時固定。復位后出現關節面局部塌陷缺損者,行自體髂骨或同種異體骨植骨,保證脛骨遠端關節面平整,再用鋼板、螺釘固定,依次縫合切口并放置引流。術后常規預防性使用抗生素,及時換藥并觀察切口局部軟組織情況,囑患者早期開展功能鍛煉。

圖1 術前X線正位片

圖2 術前X線側位片

圖3 術后X線正位片

圖4 術后X線側位片

圖5 術后外觀照
2.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7.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先行方差齊性檢驗(α=0.10)。兩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或秩和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顯著性。
3.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兩組患者術后踝關節功能恢復較好,觀察組優良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顯著性(P<0.05),見表1。
3.2 兩組骨折愈合時間及住院時間比較
觀察組骨折愈合時間為(17.2±1.9)w,對照組骨折愈合時間為(19.9±2.7)w,觀察組顯著優于對照組(P<0.05)。術后住院時間,觀察組明顯少于對照組,差異有顯著性(P<0.05),見表2。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n(%)]
表2 兩組骨折愈合時間及術后住院時間比較(±s)

表2 兩組骨折愈合時間及術后住院時間比較(±s)
觀察組對照組P組別 例數26 26骨折愈合時間(w)17.2±1.9 19.9±2.7<0.05術后住院時間(d)14.2±2.8 16.1±5.3<0.05
3.3 兩組并發癥發生率比較
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為7.7%,對照組為23.1%,差異有顯著性(P<0.05),見表3。

表3 兩組并發癥發生情況[n(%)]
Pilon骨折作為一種比較常見的下肢高能量性損傷,約占下肢骨折的1%,脛骨骨折的3%~10%。該類型骨折常造成負重關節面嚴重損傷,合并腓骨不同程度骨折,極易引起局部軟組織損傷。因而有學者提出Pilon骨折的治療要以保護骨和軟組織活力、恢復關節解剖關系、保證踝關節早期康復鍛煉為主,并且盡量達到骨折愈合和關節功能恢復良好,圍手術期或者保守治療應該同時避免感染、創傷性關節炎等常見并發癥。但是,目前的臨床治療方法均存在各種缺陷,對復雜Pilon骨折的治療方案爭議不斷。
4.1 手術時機
對于復雜Pilon骨折手術時機的選擇目前存在較大爭議,國外研究認為,手術宜在傷后36 h內完成,但臨床研究發現該觀點存在嚴重缺陷,即術后極易導致局部皮膚壞死、感染等并發癥。目前國內較多學者提出,如果局部軟組織損傷較輕,骨折后8 h內進行手術療效較好;對于開放性骨折,應該在及時清創的前提下,待患者身體情況可以耐受時進行手術治療,該方法可以有效降低感染幾率,對保護局部軟組織具有重要作用;對于嚴重的復雜Pilon骨折,首先行跟骨骨牽引術,對癥治療,待局部腫脹明顯消退后再進行手術,手術時間常在損傷后2~3 w[12]。本研究遵循上述原則,臨床療效顯著[13]。
4.2 手術方式
目前,針對損傷較小的Pilon骨折,尤其是軟組織保護良好的患者手術方式選擇爭議較少,對損傷較為嚴重的復雜Pilon骨折患者的手術方式選擇存在較大爭議。傳統的切開復位內固定術常會引起較多并發癥,并對患者足踝關節功能恢復有較大影響。針對上述問題,現階段部分學者采用有限內固定配合外固定架治療復雜Pilon骨折。臨床研究認為,該方法相較于傳統切開復位內固定術能有效減少局部軟組織損傷,甚至部分患者可以達到局部閉合復位,大大提高了局部軟組織保護作用且固定效果牢靠,術后可以根據情況適時調整外固定架,根據應力法則促進骨折愈合[14]。此方法可以減輕傳統開放性手術造成的局部軟組織損傷,并且能夠解決單純外固定架無法進行關節內骨折解剖復位的問題,對于開放性Pilon骨折療效確切[15]。本研究發現,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并且患者術后踝關節功能恢復情況明顯優于對照組,借助外固定架的應力刺激,患者骨折愈合時間較對照組明顯縮短。
綜上所述,有限內固定配合外固定架治療復雜Pilon骨折,固定牢靠、療效確切、操作方便,具有術后關節功能恢復優良率較高、并發癥較少、骨折愈合較快、住院時間較短等優點,臨床上可根據具體情況合理運用。
[1]陳大偉,李兵,俞光榮.Pilon骨折的研究現狀和外固定支架治療[J].中華創傷雜志,2013,29(10):1011-1014.
[2]陳大偉,李兵,俞光榮.Pilon骨折的切開復位內固定治療進展[J].中華創傷骨科雜志,2013,15(3):235-239.
[3]Assal M,Ray A,Stern R.Strategies for Surgical Approaches in Open Reduction Internal Fixation of Pilon Fractures[J].Journal of orthopaedic trauma,2015,29(2):69-79.
[4]Kurylo J C,Datta N,Iskander K N,et al.Does the Fibula Need to be Fixed in Complex Pilon Fractures?[J].Journal of orthopaedic trauma,2015,29(9):424-427.
[5]Zelle B A,Gruen G S,McMillen R L,et al.Primary arthrodesis of the tibiotalar joint in severely comminuted high-energy pilon fractures[J].The Journal of Bone&Joint Surgery,2014,96(11):91.
[6]董喆,馬延輝,王磊.Pilon骨折的手術策略[J].中國骨與關節損傷雜志,2015(S1):46-47.
[7]方欣,謝金兔,顧曉民.Ruedi-AllgowerⅢ型Pilon骨折兩種手術方法療效分析[J].中國骨與關節損傷雜志,2012,27(10):947-948.
[8]劉宗超,華強,王振龍,等.開放性Pilon骨折兩種治療方法的療效比較[J].中國骨與關節損傷雜志,2014,29(1):88-89.
[9]林國葉,劉航濤,黃玉棟.切開復位內固定術治療Pilon骨折的手術時機選擇[J].中國骨與關節損傷雜志,2014(8):46.
[10]劉欣,王磊,陳先,等.早期介入康復治療對Pilon骨折手術后踝關節功能的影響[J].中國康復醫學雜志,2014,29(3):269-271.
[11]王斌,汪志中,張帆.鎖定加壓鋼板與解剖鋼板內固定修復Pilon骨折的比較[J].中國組織工程研究,2015,19(13):2091-2095.
[12]申建軍,馮康虎.有限內固定結合外固定治療B、C型Pilon骨折[J].臨床骨科雜志,2014(3):353.
[13]王久夏,李盛華,宮玉鎖.微創治療復雜Pilon骨折的療效觀察[J].中國中醫骨傷科雜志,2014(10):8.
[14]臧建成,秦泗河.從Wolff定律和Ilizarov張力—應力法則到骨科自然重建理念[J].中國骨傷,2013(4):287-290.
[15]陳東,劉國輝,楊述華,等.外固定支架結合有限內固定和植骨治療Pilon骨折[J].臨床骨科雜志,2010,13(1):71-73.
R683
B
1671-1246(2017)01-015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