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海斌,蔣 銳,楊麗潔,金 娟
(常德職業技術學院,湖南 常德 415000)
高職院校專業課程資源建設實踐與思考
——以健康評估課程為例
姜海斌,蔣 銳*,楊麗潔,金 娟
(常德職業技術學院,湖南 常德 415000)
課程資源建設是提高教學效率、提升課程品質的有效途徑。對于高職院校而言,基于學生學習實際開展專業課程資源建設有利于提高人才培養質量。通過健康評估課程資源建設實現三方受益:教師在課程理念更新、課程改革能力、資源篩選與加工能力、教學能力及實踐教學指導能力5方面獲得明顯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特別是實踐操作成績明顯提高,自主學習愿望和能力得以增強;資源建設為課程注入活力,既豐富了課程內涵,又增強了對學生的吸引力。集體備課、互聽互評及經常性頂崗實踐是提高教師課程資源建設能力的有效途徑。
課程資源建設;健康評估;專業課程
課程資源是課程與教學信息的來源,是為課程提供服務的因素和條件。課程資源涵義廣泛,廣義的課程資源指有利于實現課程目標的各種因素,狹義的課程資源僅指形成課程的直接因素來源[1]。課程資源按照功能特點,又可分為素材性課程資源和條件性課程資源。素材性課程資源主要作用于課程,同時又能成為課程的素材或來源,包括知識、技能、經驗、方法等;條件性課程資源包括直接決定課程實施范圍和水平的人力、物力、財力、場地、設施設備等,其特點是作用于課程卻并不是形成課程的直接來源。高職院校專業課程是高職教育運行系統的核心,課程資源開發質量和水平直接反映高職教育的辦學理念、辦學水平、教師水平和整個辦學系統的運行效率[2]。常德職業技術學院于2011年啟動了全院課程改革與建設工作,健康評估課程于2012年獲得重點立項。課程組以“課程目標明確、課程內容豐富、教學效果明顯”為目標開展資源建設,4年來積累了一些經驗,取得了階段性成果。
1.1 制定課程目標,整合課程內容
課程目標是期望學生學習某門課程后,在知識、技能、態度等方面所能達到的狀態,它是課程價值觀的具體體現,是課程的靈魂,也是指導和規范課程實施的最關鍵準則[3]。課程目標是綱,課程資源是目,綱舉目張,課程資源建設必須服務于課程目標。合理確定課程目標是課程資源建設的關鍵,也是起點。健康評估在高職護理專業課程體系中起著橋梁作用,對學生職業能力培養、職業素養養成及后續臨床專業課程學習起著重要的支撐作用。因此,根據護理崗位能力及專業課程教學需要將健康評估課程目標確定為:(1)逐步養成嚴謹求實的工作作風和高度負責的工作態度;(2)會采集病史資料;(3)會進行系統重點的體格檢查,能夠識別異常體征并解釋其臨床意義;(4)會收集和處理實驗室檢查項目所需標本,并能解釋檢查結果的臨床意義;(5)會進行心電監護操作,并能識別常見異常心電圖;(6)會書寫各種護理文書。圍繞課程目標,對教材(《健康評估》,李曉莉、蔣銳主編,世界圖書出版公司出版)內容進行整合:(1)根據護理崗位臨床工作實際,刪除“護理診斷”部分,“影像學檢查評估”只講授各種檢查的主要適應證及檢查前準備工作;(2)綜合專業課程體系教學內容,將“功能性健康型態與心理、社會評估”及“身體評估”中的專科檢查劃分到相應課程講授,避免重復。
1.2 建設課程團隊
教師既是課程的開發者和研究者,又是課程實施的組織者與指導者,課程計劃的執行、課程目標的實現,都必須建立在教師的教學活動基礎上[4],教師本身就是最重要的課程資源[5]。因此,教師團隊水平直接關系到課程資源建設與利用質量。從強化教師課程理念,提高教師教學能力、實踐教學指導能力及素材性資源的篩選加工能力著手,建設課程團隊。全體教師圍繞課程目標共同制訂教學方案,進行單元設計,針對教學單元集體備課,使教師對每個教學單元的重點難點、教什么、怎么教、需要哪些資源等都了然于胸。教師之間采取相互聽課評課的辦法,取長補短,糾正單元設計的不足和教學實施過程中的偏差。團隊教師每年利用暑假進行一個月的臨床實踐,既提高了自身臨床能力,又能及時掌握臨床護理崗位工作需求變化,同時還為課程教學提供了真實、豐富的素材資源。
1.3 重視學生資源
課程的教學對象是學生,忽視了學生實際,再好的教學也只是空中樓閣、對牛彈琴。因此,從廣義角度來說,課程資源建設必須重視學生參與。學生的經驗包括現有知識、技能、情感、態度及學習能力等,是重要的課程資源、學習的起點,也是后續學習的基礎條件和必要準備。教學是根據學生的認知能力和經驗水平而進行的,脫離學生的認知能力和經驗水平,就不可能有成功的教學[6]。高職院校學生的實際情況是大多數學生基礎較差,缺乏良好的學習習慣及獨立思考、發現問題、解決問題能力,喜歡動手,不喜歡動腦。課程資源建設的所有環節都必須圍繞學生實際展開。為此,不僅要掌握學生已有的知識、技能、素質情況,還要歸納總結出能夠激發學生強烈興趣的各種教學方法與手段、工具、設施設備、方案等要素。
1.4 選擇教學方法與手段
針對高職院校學生實際情況,理實一體化教學模式及相應的教學方法是比較理想的選擇。健康評估課程采用理實一體化教學模式,綜合運用角色扮演、邊講邊練、案例教學、PBL教學、現場教學等多種方法,教學效率和學習效率明顯提高。例如,學習“共濟失調步態”時,教材上的文字描述雖然形象具體,但學生還是無法想象共濟失調步態的具體特征,讓學生按照文字描述進行模擬演示,沒有一個人能完成。此時插播一段視頻,學生觀看了共濟失調患者行走時的真實狀態后,絕大多數人能正確模擬共濟失調步態。又如,學習“呼吸音、啰音、心音、心臟雜音”時插播音頻,學習“蜘蛛痣、肝掌、蝶形紅斑”等插入真實圖片,這些例子在課程教學中不勝枚舉。資源的利用,既有助于突破重點難點,又激發了學生學習興趣,教學效果大不相同,這也正是教學資源的魅力所在。
1.5 改造教學環境與教學場所
課堂教學環境和教學場所無疑屬于課程資源范疇,同樣影響教學效果。課堂教學環境是由師生以學習內容為中介,在特定場景中因情感互動而形成的學習氛圍[7]。課堂教學環境直接影響教師和學生情緒,而兩者的情緒又直接影響著講課與聽課效果。傳統教學注重的是現成知識和信息的傳遞與灌輸,只要求記憶、存儲知識,這對高職生而言尤其不適合。課堂教學中,必須堅持“教師是主導、學生是主體”,師生共同參與、協同配合。教師需要從教態、教學語言、講評等方面著手,營造寬松和諧的教學氛圍。傳統的“教室+實訓室”的教學場所安排無法適應理實一體化教學需要。課程組利用現有資源將教學場所設置為一體化教室和教學醫院兩部分:根據健康評估課程教學需要,把相關實訓室改造成包括護士站、案例討論室、模擬病房、圖文閱讀室在內的一體化教室,而現場教學則利用附屬醫院的教學病床進行。
1.6 建設網絡課程
受課程教學時數限制,教學內容不可能面面俱到,素材性資源不可能一一展示,技能訓練也不可能讓每個學生都在課內熟練掌握。留下一定的空間讓學生自學,更有利于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與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建立切實輔助學生自主學習的網絡課程,能有效服務教學、促使教學目標實現。課程組依托世界大學城網絡學習平臺初步完成了健康評估網絡課程建設工作。網絡課程包含課程說課、整體設計、單元設計、教學課件、教案、電子教材、學習指南、視頻資料、音頻資料、圖片資料、技能訓練案例、習題集、考核標準及方法13個欄目,另外還開辟了師生交流區。
1.7 成效
健康評估課程資源經過4年建設,收獲頗多。對于課程團隊而言,資源建設使每個教師都在課程觀念更新、課程改革能力、資源篩選與加工能力、教學能力及實踐教學指導能力等方面獲得明顯提高;對于學生而言,豐富的教學資源有效激發了其學習興趣,使學習成績特別是實踐操作成績明顯提高,同時也增強了自主學習愿望和能力;對于課程本身而言,資源建設為其注入了活力,使其變得有血有肉,既豐富了課程內涵,又增強了對學生的吸引力。
課程資源是課程實施不可或缺的基本要素。能否積極、合理地開發、利用課程資源,關系到教師專業化、課程與教材建設,也關系到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轉變[8]。然而,課程資源開發并不是一個簡單的過程,個人能力、時間、精力、條件等主客觀方面的限制,都可能導致一線教師在課程資源開發上力不從心[9]。信息技術的高速發展,使得一線教師能夠方便快捷地獲得大量現成的課程資源。基于上述原因,高職院校以對現有課程資源進行收集、篩選與加工為主要方法開展專業課程資源建設不失為明智之舉。專業課程資源建設必須牢牢把握以下幾點:(1)以專業人才培養目標、職業崗位能力需求及課程在專業課程體系中的作用為依據,合理制定課程目標、整合教學內容。(2)課程團隊的主動性、課程改革理念、專業視野下的資源篩選加工及利用能力是資源建設最重要的基礎。集體備課、互聽互評及經常性的臨床實踐是解決上述問題的有效途徑。(3)針對學生學習情況進行課程資源建設,并使學生參與其中。超越了學生實際學習能力的資源建設,必然會造成人力、物力、財力的浪費。課程資源建設與利用的過程本身就是課程的實施過程,從某種意義上說,重要的問題不在于學校為教師和學生提供了怎樣的課程資源,而在于教師和學生在多大程度上參與到課程資源建設中來[8]。(4)課程資源建設要緊扣課程目標和“助學、助教”宗旨,資源的篩選與加工不必一味追求“高、大、上”,應盡可能選取直觀、實用的資料。教學中所用到的視頻、音頻、圖片、案例等素材性資源最好來源于實際,這樣更有利于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
專業課程資源建設是一個復雜而長期的系統工程,僅憑教師的自發行為難以達到預期目標。課程資源建設屬于專業建設范疇,是高職院校深化教育教學改革的重要環節,應建立長效機制。首先,從思想上重視專業課程資源建設,將其納入專業建設之中;其次,建立健全相關制度,為課程資源建設提供充足的人力物力支持,保證課程資源建設的延續性;再次,鼓勵教師積極參與課程資源建設,將教師的自發行為轉變為學校層面的共同行為。
課程資源的建設與利用,與教學模式和學習方式的轉變密切相關,其最終目的是為了服務于課程教學、服務于專業人才培養。高職教育人才培養“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走產學結合道路”,其目標為培養面向生產、建設、服務和管理第一線的高技能人才。這意味著高職院校專業課程資源建設只有緊跟職業崗位實際需要,才能確保課程資源始終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1]吳剛平.課程資源的理論構想[J].教育研究,2001(9):59-63.
[2]周舟.論“通風與空調工程”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J].教育與職業,2009(21):123-124.
[3]張健.致思:一個被完全忽視的高職課程目標[J].職業技術教育,2013,34(10):29-33.
[4]曹元應,房功思,芋芙蓉,等.病原生物學課程資源的整合與利用[J].合肥師范學院學報,2014,32(3):108-109.
[5]徐佳,吳剛平.教師教育課程資源建設的問題與策略[J].高等教育研究,2007,28(9):49-53.
[6]何雪梅.教師不可忽視的課程資源:學生的經驗[J].現代教育科學,2008(3):56-57.
[7]朱光俊.提高大學課堂教學質量的途徑探析[J].教育與職業,2011(3):161-163.
[8]鄧友平.課程資源開發與利用的問題與對策[J].課程教材教法,2009,29(3):7-9.
[9]周曉燕,董國平.從開發到篩選:對教師與課程資源關系再認識[J].中國教育學刊,2010(11):54-57.
(*通訊作者:蔣銳)
G423.07
B
1671-1246(2017)01-0141-03
注:本文系常德職業技術學院課改重點項目(201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