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維良
紅河州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管理中心
收支缺口視角下對我國養老保險可持續發展的措施探討
李維良
紅河州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管理中心
近年來,伴隨我國城鎮職工養老保險規模的進一步拓展,再加上老齡化趨勢的進一步加劇,養老保險現階段面臨的壓力越來越大,收支缺口已經成為社會各界高度重視的問題。鑒于此,本研究基于收支缺口的視角,提出幾點我國養老保險可持續發展的措施,旨在為促進我國養老保險事業的發展貢獻自己的綿薄之力。
養老保險;收支缺口;可持續發展
自從我國養老體系開始全面實施部分積累制的運營體系之后,我國開始逐步形成完全符合我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保障體系。通過十多年的發展,我國社保基金與覆蓋范疇得以有效的發展,取得了理想的效果。在看到成績的同時,我們也需要意識到我國養老保險開始逐漸暴露出來的投資收益、收支平衡等方面的問題,并且隨著近年來我國老齡化趨勢的不斷發展,“未富先老”的情況越來越突出,導致收支缺口開始呈現為不斷拓展的態勢,在較大程度上制約了我國養老保險的發展[1]。因此,如何解決養老保險收支缺口,促進養老保險可持續發展就成為社會各界共同關注的焦點。
現階段,養老保險繳納金額呈現為持續增長的態勢,使得越來越多沒有工作企業的老年人群體不得不放棄繳納養老保險。鑒于此,我們應當綜合參考當前收入水平,適當降低養老保險費率政策,使得更多的群體參與到養老保險中來,能夠給予企業更多的資金發展。而當企業不斷發展壯大的過程中,其納稅金額自然也會顯著增長,政府再將對應的稅費投入到養老保險補貼,能夠在一定程度上緩解收支不平衡的現狀。與此同時,還應當進一步加大養老保險覆蓋范疇,具體來說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的途徑:首先,政府應當主動在各地鄉鎮區域設置養老保險宣傳人員,主動向廣大人民群眾進行養老保險相關知識的宣傳,使得他們更好的了解相關內容;其次,應當逐步嘗試在各個農村建設相關的養老繳納部門,為廣大村民養老保險的辦理提供科學的渠道。最后,政府應當定期調研各個地區養老保險發放的具體情況,盡可能保障每個區域養老保險均能夠達到最低要求。除此之外,綜合參考歐美發達國家養老保險最低年限,我國明顯偏低。綜合參考我國當前經濟發展水平,應當適當提升養老保險最低年限,同時根據經濟發展進行動態調整,從而有效保障養老保險的收支平衡。
現階段,我國基本養老保險繳費率達到了28%,使得大多數企業、個人均對養老保險產生一定程度的抵觸情緒。作為政府強制性的一種制度,稅收的作用在于有效保障納稅人稅金方面的收繳,所以大部分國家均是通過建立社會保險稅來均衡養老保險收入。針對上述情況,我國可以積極嘗試吸收借鑒發達國家相關經驗,針對社保稅務進行改革。具體來說,應當采用立法的途徑來有效保障稅務制度本身的權威性、強制性,必須要建立統一的標準,將滿足相關條件的人納入進來。針對收水執行標準與執行方法來說,主要可以參考以下兩種方案:其一是日本所采用的消費稅,針對消費稅進行上調來保障養老保險的收入,具體上調比例通常控制在5%~10%;其二則是西方發達國家所采用的比例賦稅制,企業與員工分別承擔50%[2]。縱觀上述兩種方式,其分別具有不同的優劣勢。日本消費稅方式更為關注社會整體方面的福利,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個人收益有所弱化;而西方發達國家比例賦稅制更為注重個人收益,相應的執行缺乏靈活性。綜合參考我國當前發展情況,可以嘗試在比例賦稅制度的基礎上科學引入消費稅制度,盡可能均衡養老保險方面的福利性與公平性。
通過選擇漸進式的延遲退休方式,使得老年人群體能夠具有一定程度的緩沖期,能夠提前進行適應,以便于促進老年人群體能夠更好的支持相關政策。延遲退休年齡已經成為我國養老保險未來主要的發展趨勢,然而因為廣大人民群眾的不理解,當前對于延遲退休仍舊存在較大的爭議。因此,我們需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其一,退休年齡逐步延遲盡管能夠緩解養老保險收支缺口,然而其會導致我國本就十分嚴峻的就業難題進一步加重,政府應當積極應對就業困境制定針對性的政策;其次,盡管我國退休年齡明顯低于發達國家,但我國平均人口壽命也明顯低于發達國家,這就需要政府嘗試借鑒日本所采用的彈性推廣模式,使得廣大人民群眾能夠更好的接受延遲退休。
綜上所述,養老保險本身具有促進社會公正、分散風險以及穩定社會等作用,養老保險能夠實現可持續發展,關系到我國未來的發展。這就需要我們正視當前養老保險存在的收支缺口問題,針對收支缺口背后的因素進行深入的分析,同時積極吸收借鑒發達國家相關經驗教訓,基于我國實際情況制定針對性的發展策略,通過各方面措施全面保障我國養老保險健康、有序的發展。
[1]張雋.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基金收支缺口的成因與對策——以安徽省安慶市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基金為實例[J].經營管理者,2016,(25):104.
[2]李建賓.河南省城鎮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基金收支缺口變化情況分析[J].人才資源開發,2014,(03):2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