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卉
西南大學
淺談“螞蟻森林”在碳金融領域的未來發展前景
李 卉
西南大學
當由于人類活動導致的氣候變暖嚴重威脅到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時,低碳經濟成為全人類必然的選擇。如何在保護環境的同時發展經濟成為國際社會、國家和企業共同關心的問題,在人們制定各種協議來互相約束時,舊的經濟形態必然被淘汰,新的商機也不可避免出現。本文結合當前我國碳金融的發展情況,從主觀和客觀兩個角度分析了“螞蟻金融”未來在碳金融領域發展的可能性以及面臨的問題,并對其具體發展方向做了簡單設想。
螞蟻森林;碳金融;綠色金融;碳賬戶
繼2008年“偷菜游戲”風靡一時后,最近,又一個名為“螞蟻森林”的線上公益活動在人群中掀起一陣熱潮。“螞蟻森林”最開始是支付寶為其首期“碳賬戶”打造的一款公益行動,用戶通過手機記錄步行等支付寶認可的一系列可以減少碳排放量的行為,在支付寶中收取自己或好友的能量來養一顆虛擬的樹。這棵樹吸收17.9千克能量后,由與“螞蟻森林”合作的環境保護組織——阿拉善see基金會在內蒙古自治區阿拉善盟的沙漠地區種下一棵梭梭樹,用戶的支付寶中收到一封標有獨立樹苗編號的電子植樹證書。毫無疑問,“螞蟻森林”是繼“余額寶”又一大受歡迎的支付寶衍生功能。目前來看,“螞蟻森林”對支付寶的價值主要還是體現在擴大用戶群體、引導社交流向和提升品牌公益形象三個方面。但是不難看出,因其對低碳生活的大力倡導以及將用戶積累的能量轉化為具有實際價值的樹苗,如若合理運營,“螞蟻森林”在綠色金融領域的發展前景將非常值得期待。
(一)什么是綠色金融
綠色金融指金融部門把環境保護作為一項基本政策,在投融資決策中要考慮潛在的環境影響,把與環境條件相關的潛在的回報、風險和成本都要融合進銀行的日常業務中,在金融經營活動中注重對生態環境的保護以及環境污染的治理,通過對社會經濟資源的引導,促進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其中包括兩層含義:一是指出“綠色金融”的作用主要是引導資金流向節約資源技術開發和生態環境保護產業,引導企業生產注重綠色環保,引導消費者形成綠色消費理念;二是明確金融業要保持可持續發展,避免注重短期利益的過度投機行為。
(二)綠色金融在中國
綠色金融在我國首次被提出是在2015年9月,由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的《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總體方案》里,其中第45條明確提出“要建立我國的綠色金融體系”,且之后連續出現在“十三五規劃”和2016年兩會中,足以看出綠色金融是我國未來發展的一個戰略重點。目前我國綠色金融的發展涉及綠色信貸、綠色債券、綠色基金、綠色保險、綠色證券、綠色基金、碳金融幾個主要領域,其中碳金融領域發展時間最短,是綠色金融的價值創新和最新機遇。
(一)什么是碳金融
所謂碳金融,就是指服務于旨在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各種金融制度安排和金融交易活動,主要包括碳排放權及其衍生品的交易與投資、低碳項目開發的投融資以及其他相關的金融中介活動。通俗講,就是把碳排放當做一個有價商品,進而可以進行現貨、期貨等等的買賣。
(二)碳金融在中國
然而,不論是從國際市場還是中國市場來看,當前碳交易市場的主要參與主體還是以政府、企業、銀行以及其他機構為主,并沒有過渡到個人層面。尤其在中國市場,碳金融目前的發展還處于初期,相對國際碳金融市場發展比較落后。中國屬于發展中國家,且目前正處于經濟加速發展并升級轉軌的關鍵期,這決定了中國的碳金融發展必須探索開拓一條符合中國特殊國情的中國特色發展道路。
“碳金融”這個概念對許多中國居民來說還很陌生,但是提到“低碳經濟”、“節能減排”等名詞,大家都很熟悉。并且事實證明,大多數中國人都很樂意參與到與這些概念相關的公益活動中,加之當前中國資本市場正處于蓬勃發展中,相信如果將“碳金融”這一蘊含金融創新等眾多理念和發展可能的新概念普及到大眾之中,一定會為中國碳金融市場的進一步發展注入新活力。
(三)“螞蟻森林”發展碳金融的可能性
2016年8月27日,阿里巴巴旗下的螞蟻金融服務公司為其產品——支付寶平臺上的4.5億實名用戶量身打造的“碳賬戶”正式上線。“碳賬戶”是繼資金賬戶、信用賬戶后螞蟻金服在支付寶推出的第三大賬戶,用來測量用戶日常活動的碳減排量。可以看出,“碳賬戶”的理念和螞蟻金服致力打造的為小微企業以及個人消費者提供普惠金融服務的生態系統不謀而合。而且鑒于螞蟻金服將綠色金融作為其未來發展的三大戰略領域之一,“碳賬戶”顯然可以看做是其在綠色金融的分支——碳金融市場的一次大膽嘗試。
支付寶的“碳賬戶”將打造全世界最大的低碳生活衡量、交易、共享平臺作為目標,不僅可以記錄用戶的低碳足跡,而且可以為用戶提供綠色減排活動形成碳資產的交易賬戶。因此,如果未來“碳賬戶”發展成熟,用戶完全可以實現碳資產的買賣與投資。
本文開頭提到的“螞蟻森林”便是“碳賬戶”計劃項目第一階段的一款公益行動設計,螞蟻金服和北京環境交易所合作,研發出一套計算減排量的方法,涵蓋網購車票、地鐵出行、生活繳費、預約掛號、ETC 繳費、步行、線下支付和電子發票,后續還會接入共享自行車、綠色包裹和電動汽車充電樁。這還只是個開始。未來如果打通更多環節,將能更好地定義每個人的碳賬戶。碳賬戶只要定義好,并且被合理運轉起來,就意味著有交易的可能,這樣金融上的意義就大了。
不管是從綠色金融未來發展的良好勢頭,還是從“螞蟻森林”自身所具備的優勢條件來看,“螞蟻森林”在碳金融領域都有著極大的發揮空間。在此,僅從三個方面對其未來可能發展的方向做簡單的設想。
(一)買方賬戶
“螞蟻森林”可以與線上線下的商家合作,通過折扣等優惠活動,鼓勵消費者通過支付寶付款購買低碳環保型商品,如節能減排汽車、環保家具、可循環利用日用品等,并且在碳賬戶中為用戶積累相應的能量,累計能量越多,在之后付款時享受的優惠力度也就越大。這樣,由于“螞蟻森林”的間接導流作用,商家勢必要向支付平臺分成更多的利潤,因而就為支付寶帶來一筆可觀收入。
(二)賣方賬戶
商家也可以設立自己的碳賬戶并在“螞蟻森林”中積攢能量,而商家的能量計算標準又與其所提供的低碳環保型商品的比例與實際銷量掛鉤。這里可以大膽設想碳賬戶在未來得到國家和法律的正式認可,從而商家可憑賬戶中積攢的能量的到相應的稅收優惠。當然,這在法律上具體操作的難度相當大,具體可見下文談到的碳金融發展存在的問題。
(三)賬戶交易
基于上述兩個方面的構想,不論是買房還是賣方,當其碳賬戶中的能量有所剩余,超過自身需求時,就可將其賣出,轉讓能量的所有權從而獲得相應報酬。必然的,有供必有求,這樣,儲存在碳賬戶中的能量作為用戶的一項資產就有了一個專門的交易市場。如果發展到相當成熟的程度,完全可以形成以能量為標的物的投資活動。
從上面三個方面分析,如果未來“螞蟻森林”要進一步發展,用戶所積累的能量的用途必須要全方位拓展,不能僅僅拘泥于當下的線下植樹這一個功能。在對“螞蟻森林”未來在碳金融領域的發展做美好設想的同時,其現階段發展所表現出的弊病和現實中所面臨的嚴峻的客觀環境同樣不可小覷。如果不能正視并及時合理地應對這些“短板”,那么對未來做任何設想都沒有意義。
(一)“螞蟻森林”的自身局限
1.功能升級缺乏創新
前段時間,“螞蟻森林”在其平臺新增了樟子松和沙柳兩種認領樹種,并將線下種植區域拓展到庫布齊沙漠和鄂爾多斯地區。這一改變遭到不少用戶詬病,因為種植樟子松和沙柳所需的能量都遠遠大于原先的梭梭樹,人們紛紛稱被支付寶“套路”了。拋開用戶的評價不談,這次功能升級本身也沒有多少實質性的價值,因為不管如何改變,依然只是在種樹。稍作了解就不難發現,這次所謂的升級只不過是因為“螞蟻森林”又和中國綠化、億利兩家基金會達成了合作。然而,不管樹的種類、種植區域如何擴大,又有多少家基金會加入合作,當前的這種運營模式在目前看來并沒有顯現其贏利點。在互聯網產品淘汰更新如此迅速的今天,長此以往單一發展下去,“螞蟻森林”還能走多遠,真的不得而知。因此,“螞蟻森林”需使其功能發展格局更加立體、多元化,并且盡快間接地在碳交易方面大膽試水,防止因束手束腳而被別人搶占先機,錯失機遇。
2.用戶體驗不夠完善
隨著人們初期種樹熱情的逐漸消退,“螞蟻森林”在用戶體驗方面的種種不足漸漸表現出來。比如通過“螞蟻森林”團隊在阿拉善種植基地的現場直播,不少用戶在一堵梭梭樹真容之后,失望地表示梭梭樹與自己想象的差距太大。盡管這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于“螞蟻森林”事先對用戶的科普力度不夠,但也從側面反映出當前的功能模式并不能很好地滿足每一個用戶的需求。因而,“螞蟻森林”向其它領域拓展的任務也就更加緊迫,只有做到最大程度的為每一個用戶提供優質的產品體驗,才能使自己的用戶群體更加穩固,為未來的發展打好流量基礎。
3.盈利模式定位不明確
正如上面所提到的,目前“螞蟻森林”的線下種樹都是由所合作的基金會買單,然而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如果“螞蟻森林”一直不能找到合適的盈利方式,無法為其合作伙伴帶來收益,那么總有一天會失去資金支持,未來的發展規劃自然也就流“流產”了。
(二)我國碳金融發展所面臨的難題
由于碳金融市場目前在我國還屬于一個比較新興的領域,許多都是未知,因此其發展還存在不少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缺乏良好的政策體系和法律支持
碳金融涉及面廣,參與度高,政策性強。構建碳金融體系是一個系統工程,需政府和監管部門共同的激勵政策支持。目前我國的環保政策、法律體系還很不完善。缺乏政府建立的協調機制,財稅、環保及外匯管理等各項配套政策就無法相輔相成,宏觀指導作用的發揮也將受到限制。
2.缺乏有效的內在激勵和外在監督
我國企業、個人的“綠色消費”意愿和環境保護及社會責任感還不夠強烈,這使得碳金融在我國的發展缺乏穩定的參與基礎。
3.缺乏專業的碳金融人才
碳金融人才特別是綜合性高端人才是中國發展碳金融所必需的核心資源。目前國內碳金融專業人才匾乏,嚴重限制了碳金融的多元化、全方位發展。
4.碳金融參與主體不夠完善
目前民間資本在碳金融市場的參與度還不夠高,一定程度上束縛了碳金融市場業務的推廣和多方資金的流入,也就使得我國的碳金融市場活力大大減弱。
從去年8月到今年年初,短短不到半年,就有超過2億的用戶在“螞蟻森林”安營扎寨,這樣的成果可以說算是十分成功的。“螞蟻森林”整個產品最關鍵的一點在于,能量種下的樹,是真的樹。然而,這也恰恰是其在向真正的碳市場交易過渡階段最燒錢的一點。因此,未來“螞蟻森林”想要長足發展,在碳金融領域的試水是十分重要的。將當前的“互聯網+公益”模式延伸到“互聯網+公益+金融”模式,使得公益和環保跟現實商業的邏輯產生良好互動并有效運轉,這樣綠色行為才能真正產生可以在市場上進行交易的價值。如果未來真的得以實現,不僅對“螞蟻森林”來說是一次意義重大的產品升華,對碳金融——環保與金融的交叉領域的影響也非同尋常。通過改變產品和技術的力量,使碳金融行業的發展登上一個全新的臺階。
[1]查成偉,綠色金融與金融可持續發展,金融縱橫,2010年05期;
[2]薛淑玲,孫宏,綠色金融支持低碳經濟發展的模式與措施,經濟導刊,2011年10期;
[3]張淼淼,中國碳金融發展模式研究,首都經濟貿易大學碩士論文;
[4]賈愛娟,秦建明,低碳經濟下的企業商機,科技創新與生產力,2011年01期;
[5]彌塵,螞蟻金服宣布上線“碳賬戶”,支付寶從此能種樹,IT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