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富強
(中共山東省委黨校黨建部,山東 濟南 250103)
執政資源嬗變視角下國共兩黨地位的歷史逆轉及當代啟示
申富強
(中共山東省委黨校黨建部,山東 濟南 250103)
執政地位不是一勞永逸的,因為執政資源不是一成不變的。中國國民黨在大陸期間,其執政資源的狀況是怎樣的,又是如何流失并導致其崩潰的?而在這一歷史時期,中國共產黨又是如何不斷汲取執政資源并發展成為一個在全國執政黨的?從執政資源的嬗變考察國共兩黨地位的歷史逆轉,不僅可以更科學地回答這些問題,而且有著重要的現實啟示。 〔關鍵詞〕執政資源;中國國民黨;中國共產黨; 執政地位;執政道路
事物由量變到質變是一個不變的規律,執政地位也是如此,能否獲取和擁有足夠的執政資源是政黨能否取得執政地位和維護執政地位的關鍵因素。從執政資源的嬗變審視國共兩黨歷史地位的逆轉,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和現實意義。
從執政資源的視角來看,1927年,國民黨之所以能夠建立新的南京政權,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國民黨在孫中山的領導下,曾經為反帝反封建的中國民主革命作出了標志性貢獻,社會影響力大,歷史資源豐厚;另一方面,蔣介石在孫中山逝世后,繼續享用了因國民黨改組帶來的政治資源和意識形態資源,“如果沒有孫逸仙1923—1924年同中國共產黨人和蘇聯組成的統一戰線,國民黨十之八九不可能取得全國的政權”*[美]費正清、費維愷:《劍橋中華民國史(1912—1949)》(下),劉敬坤等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4年版,第119頁。。在經濟資源方面,蘇聯1923—1926年“三年間為國民黨提供的軍火和財政援助累計超過3000萬金盧布。正是在蘇聯的強力輸血下,國民黨擁有了較強的人力物力資源,北伐軍才迅速成長為中國政治版圖中的一支決定性的力量”*③ 宋鴻兵:《貨幣戰爭》第3冊,武漢:長江文藝出版社,2014年版,第70、80頁。。1927年,蔣介石發動“四一二”政變,和帝國主義及封建勢力結成了反革命聯盟,在“1927年4至5月,僅僅兩個月間,蔣介石就獲得了4000萬銀元的融資”③,經濟資源愈發充沛。
取得執政地位的同時,國民黨的歷史資源卻隨之受損。“為什么呢?他們都不過是中國民族資產階級的代表,他們為自己的利益要革命,卻又沒有力量去完成革命,他們為自己的利益要工農革命勢力起來,卻又害怕工農革命勢力起來以后妨礙他們自己的利益。因為這樣,所以他們總不免妥協動搖?!?《惲代英全集》第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第237頁。伴隨著國民黨這種“妥協動搖”,在革命勝利的緊要關頭,“他們就一腳踢開了這些人民大眾,獨占革命的果實”*《毛澤東選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81頁。。這種行徑使其歷史資源大打折扣。
從組織上看,國民黨取得全國政權以后,出于自身的利益,吸收任用了大批土豪劣紳加入國民黨和擔任基層政權管理者,“終使一領導革命的政黨,逐漸變為爭權奪利的集團”*唐德剛:《李宗仁回憶錄》,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365頁。。以山東省為例,根據當時《山東省政府公報》的數據,從1930年9月到1931年7月,不到一年的時間里,山東108縣中,因貪贓瀆職等原因被撤職的縣長就多達55人*丘濤:《中華民國反貪史制度變遷與運行的衍異》,蘭州:蘭州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第205頁。。敗退臺灣后,蔣介石在反思國民黨為什么會失敗時說,我們所以失敗,第一在于制度沒有建立,第二在于組織不健全??梢?,其存在組織上的嚴重問題是一個不爭的事實。
權力的運用模式也影響著政治資源的穩定。1931年11月29日,著名的國民黨左派人士鄧演達在上海被秘密殺害。宋慶齡得知后于同年12月19日公開發表《宣言》,嚴厲指出,中國國民黨早已喪失其革命集團之地位,至今已成為不可掩蔽之事實。亡國民黨者,非其黨外之敵人,而為其黨內的領袖。宋慶齡在國民黨內的地位和影響非同一般,這些話證實了蔣介石的獨裁深深影響著國民黨權力資源的鞏固。
能否形成精神文化以及利益認同是意識形態資源能否維持和擴大的基礎。民族資產階級曾經是國民黨革命和奪取執政地位的重要資金來源方。但出于自身特殊利益,國民黨執政后開始培植和發展新的官僚資本、保護買辦資本和依靠國外資本。“以紡織業為例,1930年,民族資本工廠增加紗錠14余萬枚,在華日本工廠則增加40—50萬枚。1931年,民族資本工廠增加6萬枚,在華日本工廠則增加10萬余枚”*⑥ 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中國共產黨歷史》第1卷(1921—1949)(上冊),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2011年版,第231、232頁。。這種極大的差異,使民族資產階級的“不滿和失望情緒與日俱增,同國民黨政權的裂痕日漸擴大”⑥。國民黨意識形態資源隨之流失。
經濟資源的擴大為國民黨維護執政地位提供了重要支撐?!?927年南京國民政府建立以后,由于國際形勢的變化,使中國又獲得了一次短暫的發展機遇。1927年―1936年,中國的工業增長率達8%以上,社會經濟呈現快速上升趨勢。到1936年,中國工農業產值達到了近代以來的最高水平,其他各項現代化制度也都初具雛形。據統計,這一時期中國電力工業年平均增長9.4%;煤炭工業為7%;水泥工業為9.6%;鋼為40%”*楊紅林:《日本侵華終結“黃金十年”》,《環球時報》2006年6月8日 。。由于經濟的持續發展,教育建設也呈現出上升勢頭,因而,這十年甚至還被“許多在華很久的英美和各國僑民”稱為“黃金十年”*栗愛斌、宋紹松:《美軍戰將龍虎榜》,北京:北京聯合出版公司,2012年版,第84頁。。這一階段,某種程度上來說,相比經濟資源,國民黨的歷史、政治和意識形態資源卻不盡人意,甚至在減弱。不能根據執政環境的變化科學施政,使國民黨喪失了第一次擴大執政資源的歷史機遇。
中共在大革命失敗后決定獨立進行革命,逐漸匯聚起自身的執政資源。
三灣改編和古田會議不僅使中共的組織資源日漸成熟,而且其意識形態資源更加符合實際并得到擴大。1927年9月,秋收起義余部向井岡山進軍的途中,在江西永新縣三灣村,毛澤東領導部隊進行了改編,把黨的支部建在了連上。1929年12月28日至29日,紅四軍第九次黨代會在福建上杭縣古田村召開。大會一致通過了毛澤東代表前委起草的《中國共產黨紅軍第四軍第九次代表大會決議案》,即《古田會議決議》(約3萬余字,共8個決議)。“《古田會議決議》的中心思想是要用無產階級思想進行軍隊和黨的建設。在軍隊建設方面,明確規定了紅軍的性質、宗旨和任務,指出‘紅軍是一個執行革命的政治任務的武裝集團’,這個軍隊必須服從于無產階級思想領導,服務于人民革命斗爭和根據地建設。這個規定,從根本上劃清了新型人民軍隊同一切舊軍隊的界限”*②③ 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中國共產黨歷程》第1卷(1921—1949)(上冊),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2011年版,第292~293、293、293頁。;“在黨的建設方面,決議著重強調了加強黨的思想建設的重要性”,“決議強調要注重調查研究,堅決反對各種形式的主觀主義,‘教育黨員要用馬克思列寧的方法去做政治形勢的分析和階級勢力的估量’,‘使黨員注意社會經濟的調查研究,由此來決定斗爭的策略和工作的方法’”②,否則脫離實事求是的原則,“就要墜入空想和盲動的深坑”③,并提出發展黨員的具體條件等一系列標準等。正確的思想指引和明確革命目標使中共及其軍隊的自身建設得到升華。
人民群眾的信任和擁護使中共的公信資源開始擴大。1930年8月,紅一、三軍團合建為紅一方面軍,全軍3萬余人,成為全國當時實力最為強大的紅軍部隊。在此后一年多時間里,紅一方面軍在以朱德為總司令,毛澤東為總政委、總前委書記的具體領導下,先后粉碎了國民黨對蘇區進行的第一、二、三次“圍剿”,并擴大了贛南、閩西根據地,使其連成了5萬多平方公里、擁有250萬人口和21座縣城的、全國最大面積和實力最強的中央革命根據地。伴隨著“打土豪,分田地”的宣傳和實施,1931年11月19日,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成立,中共開始局部執政。
公信資源的大幅增加,進一步豐富了中共的歷史資源。以對待腐敗為例,“中央蘇區首先加強了懲處力度,對影響惡劣的腐敗干部予以公審槍決;其次,成立了工農監察部(工農檢查委員會)和審計委員會等加大了監督力度和審計力度;再者,就是從1932年3月起,利用中央蘇區機關報《紅色中華》開辟專欄給予曝光,這是當時的一大創舉,可謂開了中共輿論監督的先河”*申富強:《中國共產黨中國特色執政道路研究》,華中師范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2年。。另外,蘇區還制定了有關法律,依法開展反腐。如1933年12月15日發布的《關于懲治貪污浪費行為的第二十六號訓令》中就規定:“貪污公款在五百元以上者,處以死刑”*《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法律文件選編》,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224頁。等。經過一系列強有力的反腐措施,蘇維埃政府成為空前的真正的廉潔政府。
長征使中共的歷史資源厚重、政治資源擴大、意識形態資源升華。長征途中,中共在遵義會議上確立了毛澤東在中共中央的實際領導地位,此后,其充分利用國民黨執政資源和執政能力的局限,擊退上百萬國民黨的追兵阻敵,縱橫十余省,長驅二萬五千里,最終于陜北勝利會師,打開了新的革命局面?!胺稚⒃谶@片國土上不同區域內的紅軍,歷盡苦難和犧牲轉戰大半個中國,令之前從未見過共產黨人和工農紅軍的百姓了解到他們的政治信仰與社會理想,反對剝削和壓迫,建立公平和平等,而工農革命將給予勞苦大眾一個嶄新的人民共和國?!?王樹增:《長征,信仰的力量》,《新華文摘》2016年第22期。長征途中,中共還高舉全民族團結抗戰的大旗,推動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形成,吹響了全民族覺醒和奮起的號角。廣大人民群眾深刻認識到,中國共產黨指引的道路是人民群眾翻身得解放的正確道路。實踐證明,長征盡管使中共的總兵力損失將近四分之三,但“經過長征,黨和紅軍不是弱了,而是更強了”*習近平:《在紀念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人民日報》2016年10月22日。。
西安事變對于國共兩黨來說都是一個拓展執政資源的歷史機遇。當時,“南京若再繼續對日妥協,其‘合法性’資源將損失殆盡”*高華:《革命年代》,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27頁。。中共審時度勢,最終使西安事變和平解決。1937年“七七事變”爆發后,中共隨即又主動于7月15日將《為公布國共合作宣言》送交蔣介石,表示愿意接受改編并擔負抗日前線的職責。同月31日,蔣介石發表了《告抗戰全體將士書》,正式宣布抗日。“全國人民精神振奮,各種抗日組織如雨后春筍,抗日武裝風起云涌,海外僑胞紛紛捐款,并派兒女回祖國參加抗戰,全國一派新氣象”*嚴如平、鄭則民:《蔣介石傳》(1937—1975)(下),北京:中華書局,2013年版,第384頁。。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形成,國共第二次合作的實現極大緩解了廣大人民群眾對國民黨的負面印象,其政治資源得到加強,歷史資源也得到激活和進一步豐富。同時,國民黨的意識形態資源也隨之擴大。
中共方面確定了在政治上取攻勢、在軍事上取守勢的指導思想。中共領導人毛澤東于1941年1月20日發表談話,要求國民黨當局以大局為重,懲辦禍首,釋放葉挺,廢止一黨專政,實行民主政治,并揭露國民黨的反動目的,聲討國民黨政權的罪行。同日,中共還發布了重建新四軍軍部的命令,并要求八路軍和新四軍做好隨時反擊國民黨武裝進攻的準備。同時,中共還積極聯合和團結各民主黨派、無黨派人士一起行動采取反制措施。3月19日,中國民主政團同盟在重慶成立,共同推進民主改革和反對內戰。代表國民黨執政當局的“蔣從來沒有如現在這樣受內外責難之甚”*④ 《毛澤東文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29頁。。同國民黨遭受的巨大“責難”相比,中共的堅定立場和維護抗戰大局的態度贏得了來自多方面的同情,“亦從來沒有如現在這樣獲得如此廣大的群眾(國內外)”④。從而提高了在全國的政治地位,擴大了執政資源。
政治資源方面。1941年11月6日,皖南事變后,出于大局考慮,毛澤東在陜甘寧邊區參議會上強調:“中國共產黨的主張就是要團結全國一切抗日力量打倒日本帝國主義,要和全國一切抗日的黨派、階級、民族合作,只要不是漢奸,都要聯合一致,共同奮斗?!?⑨ 《毛澤東選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07、1044頁。這一時期,中共始終堅持抗日民主政權的“三三制”,團結了眾多的黨外力量。1942年1月28日,中共作出了《關于抗日根據地土地政策的規定》,2月6日又發出《關于如何執行土地政策決定的指示》,施行較溫和的“減租減息”土地政策?!耙环矫娴刂饕獪p租減息,改善農民的生活;另一方面,農民要交租交息,以照顧地主、富農的利益。減租的辦法是‘二五減租’(即把原租額減少25%)。減息的辦法規定年利率一般為一分(即10%),最高不超過一分半(15%)。”“正租以外的雜租、勞役和各種形式的高利貸一律取締”*⑦ 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中國共產黨歷史》第1卷(1921—1949)(下冊),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2011年版,第562、600頁。。1942年,陜甘寧邊區農民所交的公糧,從1941年總收成的13.58%降為11.14%⑦。這一系列決策贏得了眾多贊譽,使中共的政治資源變得更為廣泛。
經濟資源方面。1939年春,毛澤東在延安號召抗日根據地自己動手發展經濟。陜甘寧邊區還專門成立了生產委員會,專門負責指導生產工作,提高抗日根據地的生產自給能力。到1943年,陜甘寧邊區的工業發展迅速,公營紡織廠由1938年的1個增加到23個,年產量由125匹增加到32928匹;另外還有造紙、化工、制藥、煉鐵等工業,基本克服了中央蘇區當時的經濟困難。1945年,邊區的耕地面積由1937年的862.6萬畝擴大到1425.6萬畝,邊區農民大部分實現了糧食自給自足。手工業合作社達到591個,每月生產總值達32億元(陜甘寧邊區貨幣),各類商業合作社達435個,社員24萬人*梁星亮、楊忠虎、宋煒:《中國共產黨延安時期局部執政史論》,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98~100頁。。大生產運動和經濟建設,把“解放區內全體人民的力量都動員起來了。所有這一切,使得中國解放區在強敵壓迫之下,在國民黨軍隊的封鎖和進攻的情況之下,在毫無外援的情況之下,能夠屹立不搖,并且一天一天發展,縮小敵占區,擴大自己的區域,成為民主中國的模型”⑨。當時,連“過去對中共不滿的士紳……也滿天贊譽”,他們甚至還認為國民黨的“中央政府與他們差的太遠了”*[美]費正清、費維愷:《劍橋中華民國史(1912—1949)》(下卷),劉敬坤等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4年版,第700~701頁。。“抗日民主政權因而贏得了廣大抗日根據地人民的擁護和支持,取得了最可靠的政治合法性基礎,民力、物力源源不絕”*梁星亮、楊忠虎、宋煒:《中國共產黨延安時期局部執政史論》,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59頁。。其經濟資源極大增強的同時也增強了政治資源。
歷史資源方面。中共局部執政的陜甘寧邊區延續了在蘇區的優良傳統,這里“一沒有貪官污吏,二沒有土豪劣紳,三沒有賭博,四沒有娼妓,五沒有小老婆,六沒有叫化子,七沒有結黨營私之徒,八沒有萎靡不振之氣,九沒有人吃磨擦飯,十沒有人發國難財”*《毛澤東選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718頁。?!八麄兡钅畈煌模皇强箲鹋c人民的整個利益。因為他們有全體人民做后盾,他們在一切困難面前都有著充分的信心和勇氣,也有著高度的工作熱忱”*《陜甘寧邊區政府文件選編》第4輯,北京:檔案出版社,1988年版,第263~264頁。。據當時美軍觀察組的卡羅爾·卡特寫道:“共產黨……士氣高昂,與國民黨的狀況截然不同。國民黨內士氣低落,……國民黨政府非常腐敗?!薄肮伯a黨最大的魅力就是簡樸。他們的目標是勤奮工作和簡單生活,而他們的精力、活力和真誠使他們與腐敗化的國民黨形成鮮明對比。”*[美]卡羅爾·卡特:《延安使命:1944—1947美軍觀察組延安963天》,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4年版,第56頁。中共在革命斗爭中積累的優秀歷史資源得到進一步豐厚。
同時,中共始終為了維護抗戰大局和中華民族的共同利益而忍辱負重,使得其意識形態資源也進一步得到加強。當時,廣大人民群眾包括中共在內的各政治力量,為了振作大后方軍隊的士氣,早日奪取抗戰的勝利,都希望國民黨進行改革。但“國民黨總是埋怨盟國軍火接濟不夠,可是如果政府不改組,老的政策不改變,雖有大量坦克、飛機等新式武器,也是無濟于事的”*⑦⑧ 《毛澤東文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222、223、1109頁。,國民黨直接統治的區域的軍事、政治、財政、經濟各方面的嚴重危機“便會無法挽救”,而“解放區雖然非常困難,但是沒有危機”⑦。1945年4月27日,在歷史緊要關頭,中共非常清醒地要求進行整風和生產兩大運動,“進一步地、普遍地去推廣這兩大運動,以為其他各項戰斗任務的基礎”,而“果能如此,中國人民的徹底解放,就有把握了”⑧??梢姡瑑牲h對如何把握歷史機遇、拓展自身執政資源的認知差異是多么的巨大。
抗日戰爭勝利使國民黨的執政資源得到空前增加。1945年8月15日,日本正式向全世界無條件投降,中國人民迎來了浴血奮戰后的勝利。國民黨及蔣介石的聲望如日中天,無論在國際還是在國內都達到了頂點。同日,國民黨執政的中華民國政府和蘇聯簽訂了《中華民國與蘇聯友好同盟條約》,蘇方承諾給予中國的各種援助,完全歸國民政府擁有和支配;也是在同日,美國總統杜魯門發出日軍受降的第一號命令,命令所有在中國(東北除外)的日本海陸空軍,只能向國民黨政府及其軍隊投降*《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史編年(1949年卷)》,北京:當代中國出版社,2004年版,第224頁。。其執政資源急劇擴大。
在這種歷史條件下,中共領導人毛澤東率代表團于1945年8月29日飛赴重慶。經過妥協和讓步,10月10日,雙方簽署了國共“雙十協定”。中共提出承認自己及解放區合法地位的要求的同時,也已明確表示承認國民黨的領導地位,愿意“徹底實現三民主義”,“擁護蔣先生,承認蔣先生在全國的領導地位”*《毛澤東文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20頁。。當時,對于國民黨,不僅老百姓普遍“沒有想到過有可能被中共打敗的問題”,而且“許多共產黨員也沒想到果真能打敗國民黨”*高華:《革命年代》,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352~353頁。。如果國民黨遵守“雙十協定”,“愿意放棄其錯誤的現行政策,同意民主改革”*《毛澤東選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69頁。,不搞內戰,兌現諸如“耕者有其田”等政治承諾,那么必將能夠擴大因抗戰勝利帶來的豐富的政治資源、意識形態資源,鞏固自己的執政地位。
內戰加速了國民黨政權經濟資源的崩潰。以蔣介石為代表的國民黨政權執政風險意識極其低下,被抗戰勝利帶來的利好沖昏了頭腦,無視中共已有黨員120余萬、正規軍120萬、解放區人口已超過1億、民兵已達220萬*《毛澤東文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26~27頁。等現實,反而一意孤行,仍企圖通過自己的“槍桿子”維持其一黨獨裁的執政地位。1946年6月,其完成軍事部署之后,在抗戰后國內滿目瘡痍、哀鴻遍野、百廢待興的情況下,撕毀《雙十協定》,悍然發動了全面內戰。這種極端濫用武力再次發動內戰的行徑,不僅遭到廣大人民群眾最強烈、最徹底的反對,也使當時的美國對華特使馬歇爾、駐華大使司徒雷登感到不安。馬歇爾認為,共產黨之軍隊及民眾力量,已大至不容忽視的程度,縱使采取最殘暴之方法予以毀滅,亦非純賴軍事行動所可奏效。司徒雷登認為:“中國政府在目前,系以軍事上之冒險行為,以應政治調整之需要。內戰之延續將使國家經濟日益枯竭,并使任何恢復發展經濟之企圖成為笑談。”*牛釗:《蔣介石敗退臺灣后的反省》,《炎黃春秋》2003年第1期。也是在這種情況下,1947年七八月間,美國駐華軍隊司令魏德邁對國民黨領導的政府提出強硬批評,并嚴厲地警告說:“他們的生存取決于果斷的政治和經濟改革”,但“國民黨方面輕蔑地回絕了魏德邁的改革要求”*⑥⑧ [美]費正清、費維愷:《劍橋中華民國史(1912—1949)》(下卷),劉敬坤等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4年版,第782、782、735~736頁。,最終導致美國所決定的“對國民黨的政府實行有限援助的政策”“并沒有使任何人滿足,也沒有任何收獲。它不能延緩國民黨政府在中國大陸上的災難”⑥。而事實也正是如此,以1948年6月為例,國民黨政權政府財政赤字達4345656億元法幣,而其當月的收入只占支出的5%。以上海為例,1948年8月底到1949年4月底,物價指數上升135742倍,原定額發行20億元的金圓券,到1949年5月竟達679458億元*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中國共產黨歷史》第1卷(1921—1949)(下冊),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2011年版,第782頁。,僅僅幾個月,其價值就已形同廢紙一般。
同時,國民黨的意識形態資源和政治資源也開始快速流失。日寇投降后,“來自重慶的趁火打劫的接收大員,成了這一時期的象征。根據流行的說法,這種人關心的是五子,即條子(黃金)、車子、房子、日本女子和票子”⑧,“因為接收的太不像話,以致街頭巷尾流傳有‘人心思漢’(漢謂漢奸)、‘收復失地,喪盡人心’等語。可憐八年浴血抗戰的結果,最后卻帶來了一場‘勝利的災難’”*《陳誠回憶錄——抗日戰爭》,北京:東方出版社,2009年版,第142頁。。這些官員在大會小會上義正言辭的大講三民主義,而在現實生活中,卻完全放棄了理想信念,極盡豪華奢侈之能事,民眾怨聲載道。
與國民黨執政資源急劇流失相比較,中共在解放區內不但一直堅持抓好自身建設,而且實行民主,積極推行“土改”,努力恢復生產,發展經濟,從而極大地獲取了執政資源。這無疑從另一個方面說明:國民黨抗戰勝利后實施的一系列錯誤執政策略,使其第三次喪失了擴大執政資源、鞏固執政地位的歷史機遇。
中共政治資源對國民黨的徹底超越。1949年4月1至15日,國共雙方代表以中共提出的八項和平條件為基礎進行談判,擬定了《國內和平協定(最后修正案)》,但國民黨政權仍拒絕簽字。4月20日午夜,中國人民解放軍百萬雄師突破國民黨軍的長江防線,4月23日占領國民黨政權首都南京,國民黨政府被迫遷往廣州。據統計,從1946年7月至1949年7月三年中,國民黨損失了569萬人,其中被俘虜的人數達到了70%,即415萬人,而俘虜中有287萬變成了解放軍。中共“就依靠這批由敵人手中解放過來的戰士,依靠這批由敵人手中繳獲過來的武器彈藥,回過手來戰勝了敵人”*《周恩來選集》(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346~347頁。。
中共的歷史資源在政治動員能力上也完勝國民黨。1949年8月,美國在當年《美國與中國的關系》白皮書中指出國民黨蔣介石政權太腐化,其領袖不能應變,其軍隊喪失斗志,其政府不為人民所支持。 而中共在三年解放戰爭期間,僅東北解放區就有160萬人參軍,在華北也有近百萬人參軍,山東解放區也多達60萬人參軍。另外,山東解放區還出動支前民工580萬人,東北解放區參加支前的民工也多達313萬人*李新、陳鐵健:《最后的決戰(1947—1949)》,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86頁。。各解放區的農民還將糧食、被服等物資源源不斷地送往前線,積極配合解放軍作戰,這與國民黨執政資源的不斷流失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另外,在選人用人上,國共兩黨也存在著巨大差異,影響著兩黨意識形態資源的消長。毛澤東講“五湖四?!保Y介石搞“黃埔浙江”*何虎生:《毛澤東蔣介石用人之道比較》,《人民論壇》2011年第31期(上)。。如,1945年4月,中共在延安召開第七次代表大會,王稼祥獲得的選票因沒有達到半數而落選。在中共七大第二十次會議上,毛澤東向全體代表發表了《關于第七屆候補中央委員選舉問題》的講話。在會上,他力薦王稼祥并列舉了王稼祥的歷史功勞,最后王稼祥以第二高票當選候補中央委員。王稼祥的當選對于中共團結來自不同地方、不同部門的同志,有過意見分歧甚至沖突的同志,犯過錯誤的黨內同志,發揮了很好的作用。而蔣介石是依靠“黃埔系”起家的,而且他主要使用“日本士官系”、“保定系”、“黃埔系”的所謂嫡系。他在關鍵崗位的用人問題上還講究同鄉淵源,最典型的一個例子就是被稱為“蔣介石的影子”的陳誠,陳誠的“火箭式”成長,與其“保定系”、“黃埔系”和浙江人的身份不無關系。又如,蔣介石的妻兄宋子文和連襟孔祥熙,在其擔任國民政府最高領導人的20余年里,始終掌控著國民黨政權的財政大權。蔣介石的任人唯親也無疑是國民黨離心離德、加劇執政資源生變和流失的一個重要誘因。
執政資源的嬗變,終于不可避免地造成了國共兩黨的地位發生了歷史性的逆轉。1949年10月1日,擁有了足夠執政資源的中共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從此由一個局部執政的黨成為了一個在全國執政的黨,并開啟了長期的全面執政道路;同時,也標志著國民黨從此失去了在全國的執政地位,由一個在全國執政的黨變成了一個局部執政的黨。
綜上所述,人民群眾對執政者也是有著“聽其言,觀其行”衡量標準的。雖然國民黨曾經領導過辛亥革命,提出過“民主、民權、民生”和“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以及“耕者有其田”等執政理念和領導抗日戰爭取得勝利而擁有過豐厚的執政資源,但是其政治諾言永遠是一張不可能兌現的空頭支票,因此其最終被廣大人民群眾所拋棄是歷史的必然;而中國共產黨在這一歷史時期始終不忘初心,堅持和最廣大的人民群眾站在一起,全心全意為他們謀福祉,最終獲得了在全國執政的足夠資源,實現了歷史性的華麗轉身。實踐證明,一個執政黨僅有先進的執政理念及政治綱領而不能正確地把握歷史機遇、與時俱進地實施改革和兌現諾言,并積極加強自身建設,保持純潔性和先進性,就不可能始終代表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和先進生產力的發展方向,因此也就很難有效預防和抵御執政風險,也就無法擴大及真正擁有足夠的執政資源,那么挫折失敗就是難以避免的。這一點,對于當前的中國共產黨以及世界上的其他執政黨在繼續深刻變化的時代背景下如何有效執政,擴大執政資源,走好執政道路,都有著毋庸置疑的重要啟示。
[責任編輯:魏 磊]
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項目“中國共產黨干部任用中的五湖四海原則研究”(項目編號:15BDJ044)的階段性成果。
申富強,男,法學博士,中共山東省委黨校黨建部教師,中國社會科學院當代中國研究所博士后流動站研究人員。
D26
A
1002-3909(2017)01-005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