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調查,2016年度高職生的就業率為91.1%,比本科生總就業率低兩個百分點。這種狀況,在今后的幾年內不會自然解決,單純依靠現有的就業崗位,是無法滿足高職院校畢業生的就業愿望,緩解他們的就業壓力。因此,必須尋找一種途徑作為突破。
高職院校在思想上要培養大學生轉變就業觀念。據對兩所學院學生選讀高職院校的原因做了一次調查,共發放問卷200份,回收190份,有效問卷190份。其中30%的學生是因為沒有考上普通高校,由父母選擇上高職的;49.5%的學生是抱著學一技之長為以后找工作就讀高職院校的。8%的學生是通過其他人介紹選擇就讀高職學校的。喜歡該專業而就讀高職院校的僅占12.5%。絕大多數同學都是抱著既來之則安之的學習態度來學習的,沒有正確的專業認識。對以后的就業過度的依賴父母、親朋好友及學院的推薦。
(一)李時椿認為,“社會和家庭的不信任、相關政策的不完善和落實情況、銀行貸款難等問題也是制約大學生創業的重要因素”。社會沒有給學生提供一個便利、有效的創業實踐平臺、創業氛圍,而學校內部因為創業教師、創業課程等一些創業教學資源的缺乏等這些外在因素,導致本來具備創業激情的學生,因為沒有具備專業的創業知識與實踐而不得不放棄自己的夢想。應積極發揮小微企業就業主渠道作用。引導銀行業金融機構針對小微企業經營特點和融資需求特征,創業產品和服務。
(二)學院建立創業基地。建立創業孵化基地。整合校內資源,進一步完善創業實踐功能區,將現有經營實體分為創業實踐店、創業示范店、創業孵化店和創業工作室。創業孵化器的建設可以采取社會與學校共同承擔建設,發揮各自的優勢、采取多種形式,從而為高職學生的創業提供一個更好的平臺。
(三)學院積極支持學生創業。幫助學生處理好學業與創業的矛盾,建立支持創業團隊實施創業的靈活機制,在教育指導上有一定針對性,在管理制度上要有一定靈活性,支持創業團隊開展實體經營起步。
根據2015年揚州職業大學麥可思報告,就業量最大的前8位職業及月收入是醫療保健/緊急救助、銷售、建筑工程、財務/審計/稅務/統計、行政/后勤、幼兒與學前教育、中小學教育、機械儀器登記表。就業量排名靠后的是生物技術及應用、地理信息系統與地圖制圖技術、物業管理、紡織品檢測與貿易、園林工程技術、報關與國際貨運、房地產經營與估價。麥可思-揚州市職業大學2015屆畢業生社會需求與培養質量跟蹤評價,2015屆畢業生的工作與專業相關度為65%
2015屆畢業半年后月收入較高的專業是軟件技術(5031元)、體育服務與管理(4502元)、音樂表演(4111元),畢業半年后月收入較低的專業是小學教育(2167元)、醫學檢驗技術(2295元)、旅游管理(2394元)
根據以上數據。學院設置課程方面對實踐教學環節的重視程度不夠。綜合實訓課程的開設不足。教材實用性、實踐性不強,沒有體現高職院校教材的特色。
(一)學院應開設綜合性實踐課程序,配套實施相應指導教材。加強對學生實訓、實驗、實習以及畢業設計等環節的實踐教學,同時在教育中應推陳出新,豐富課程數量,推進課程改革,保證高職學院教學質量。
(二)根據地方產業的需要,利用自身的辦學優勢,建立品牌專業,精心培育,以質取勝。在勞動力市場上形成優勢和名牌效應,贏得用人單位的信任,使學校的招生與就業形成良性循環,走出一條解決高職院校畢業生就業與創業問題的新路子。
(三)進一步提高專業與地方產業的契和度,完善提升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
根據對江蘇省揚州技師學院及揚州職業大學的調查中筆者發現,學生對以后理想的就業是工作環境好,工作體面、收入比較高。他們大多數都不愿從事體力勞動,他們都認為,勞動依然有高低貴賤之分。求職目標定位起點高,都不愿從基層做起,從簡單工作做起的思想準備,都想一步到位。因此,高職院校的學生要樹立“先就業、后擇業,先生存后發展”的就業思想,打破一步到位,從一而終的舊觀念舊思想。打破“等、靠、要”的消極的就業觀念,依靠自己良好的心理素質和技術特長去謀取一份良好的職業。樹立跨地區跨行業的就業思想,到國家需要、社會需要的地方,充分發揮自己的創造性,在創業中實現自己人生價值。鼓勵高職院的學生到農村去創業。
(一)通過對兩所學院的調查發現,教師的創業教育理念淡薄。學院應密切關注創業教育的關鍵問題、熱點和難點問題,積極支持教師積極開展創業教育的意識和能力。積極培育創新創業教育、創業服務、創業孵化等可持續發展機制,積極探索高年級學生的創業成果和創業經驗順利傳遞到低年級學生的有效途徑,擴大學校在創業教育理論研究領域的影響力。
(二)建設一支專業化、創業型的師資隊伍。建設一支專業化、創業型的師資隊伍,是保證學校開展就業創業教育,培養學生創業精神、能力的基礎。
1.聘請成功創業經驗的人才為校兼課指導教師,定期來校,通過講座的形式,結合自身的創業經歷、切身體會,向學生們傳授創業過程中的成功經驗,以及如何培養自己的創業精神與能力、如何面臨困難時是如何解決難題。通過講座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可以擺脫枯燥的理論知識,增強實際操作感。
2.定期邀請社會政府職能部門如工商、稅務、社會保障部門的人員到校進行創業師資的培訓、政策咨詢、業務指導及協調服務等相關工作。
3.鼓勵創業教育課程的教師每年到公司、企業中去進行調研,收集大量的案例,進行歸納、分類分析。在創業教學課程中采取理論講授與大量的案例相結合的方式,傳授學生創業知識,激發學生的創業潛力。
為了掌握用人單位對學校人才培養工作、就業服務工作,畢業生職業適應能力及工作表現的評價,揚州職業大學對典型用人單位進行了問卷調查,共發放問卷600份,回收463份,其中有效問卷451份。畢業生從上崗到工作適應情況來看,90%以上的畢業生能很快或較快適應工作。根據以上數據分析,因為學校重視崗前培訓,畢業前的頂崗實習經歷,將書本理論知識和社會實踐相結合,使得畢業生能較快適應工作。
要改變這一現狀,高職院校應通過調研等方式緊密追蹤本校學生的創業以及就業情況,找出目前高職院校學生在創業就業中存在的各種問題,分析其中原因,針對高職院校的創業就業教育體系、創業就業實踐平臺、校企合作方案和學生就業價值觀等方面找出對策,并根據改革的實際情況做出適當更改,進而解決高職院校學生創業就業中出現的問題,提升高職畢業生的核心競爭力,最終實現高職院校創業就業教育體系的改革與發展
[1]李時椿.大學生創業與高等院校創業教育北京國防工業出版社.2004(10):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