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沁怡 (上海大學音樂學院 200444)
普通高校藝術素質課程設置問題初探
——以上海市普通高校調研為例
常沁怡 (上海大學音樂學院 200444)
藝術課程設置在普通高校藝術素質教育中十分重要,本文以上海市普通高校藝術素質課程設置現狀調研為依據,重點分析了普通高校課程設置中出現的課程類別、課程類型、課程內容、課程數量等方面的問題,并探討了問題的成因提出解決的措施和建議。
普通高校;藝術素質教育;課程設置
在現行的藝術素質教育體系中,藝術課程在普通高校藝術素質教育中占有核心地位,它在藝術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已不言而喻,它與呈補充作用的課外藝術活動共同搭建了現行高校藝術素質教育的總體框架。在藝術課程中,課程設置至關重要,它與藝術教育的質量密切相關,其構架和模式直接反應出藝術課程的目標。
1.政策層面
上世紀末,國家教委出臺的《全國學校藝術教育總體規劃1989——2000年》首次提出要在普通高校開設藝術選修課,明確了藝術教育在高等教育中的地位。1996年,國家教委下發了《關于加強全國普通高等學校藝術教育的意見》,許多高校開始重視發展藝術素質教育,建立了獨立的藝術教育機構,引進專職藝術教師,為課程教育的發展提供了必要的保障。本世紀初,為規范藝術課程,教育部制定并頒發了《全國學校藝術教育總體規劃2001——2010年》(下簡稱《2001藝術教育規劃》)和《學校藝術教育工作規程》,對課程設置提出了具體要求,指出要“開設各種藝術類選修和限定性選修課程,滿足學生的不同需求。”2006年教育部關于《全國普通高等學校公共藝術課程指導方案》(下簡稱《方案》)中對保障課堂教學的有序實施提出了具體要求:(1)“普通高等學校應將公共藝術課程納入各專業本科的教學計劃之中。”(2)“每個學生在校學習期間,至少要在藝術限定性選修課程中選修1門并且通過考核。對于實行學分制的高等學校,每個學生至少要通過藝術限定性選修課程的學習取得2個學分;修滿規定學分的學生方可畢業。”(3)在藝術課程設置上也給出了具體的方案,“藝術限定性選修課程包括《藝術導論》《音樂鑒賞》《美術鑒賞》《影視鑒賞》《戲劇鑒賞》《舞蹈鑒賞》《書法鑒賞》《戲曲鑒賞》。”“有條件的學校,應將任意性選修課程納入學分管理。”
可以看出,教育部的《方案》是對《2001藝術教育規劃》中課程與教學目標的進一步提升。在《方案》中建立了具體的課程設置體系:以藝術限定性選修的8門課程為核心課程,以具有特色的藝術任意性選修課程為鋪助課程。同時配套作品賞析類、藝術史論類、藝術批評類、藝術實踐類等藝術任意性選修課程。這不僅豐富了藝術限定性選修課程的內容,滿足了不同學生的興趣和需求,而且也鼓勵了教師的科學研究。同時要求普通高校將公共藝術課程通過藝術限定性選修課程的2個必修學分落實到每一個學生,真正達到普及藝術教育的目的。
2.現狀調查
本人選擇了上海市八所普通高校進行調研,這八所高校在近年來參加各類省部級國家級藝術展演比賽中屢次獲獎,并被上海市教委授予“上海高校藝術素質教育基地”的稱號,其藝術素質教育工作在上海地區具有代表性。以下是現狀描述:
(1)藝術素質教育的課程類別
普通高校的藝術素質教育的課程類別,可歸為兩類:藝術任意性選修課和藝術限定性選修課。在八所高校中,有兩所高校開設了上述兩種類別的課程,有三所高校只開設了藝術限定性選修課,另有三所高校只開設了藝術任意性選修課。
(2)藝術素質教育的課程類型與課程數量
八所高校的藝術素質課程的類型大致有三類:藝術實踐類、藝術欣賞類、藝術理論類。本人對各校2015年—2016年學年的藝術類選修課進行了統計,有的學校藝術類課程總數近40門,而有的學校僅有不到10門,有的學校藝術欣賞類課程高達78%,而藝術理論類課程僅占4%,同時,在各校藝術類課程中,藝術欣賞類課程數都占有很高的比例。
(3)學生問卷調查
本人對各校的學生進行了隨機無記名問卷調查。共發放300份,收回291份,下面對與課程相關的問卷結果進行描述。
a.選課的數量上,有67%的學生選修過2門以上的公共藝術課程
b.在公共藝術課程的三種類型中,83%的學生喜歡欣賞類課程,54%的學生喜歡技能類課程,有31%的學生希望對理論類課程有興趣。
c.對于公共藝術音樂課程的內容,喜歡流行音樂的占84%,喜歡西方古典音樂的占83%,而喜歡中國民歌、民樂和戲曲的學生只占15%、21%和10%。
從上述調研的情況來看,上海市八所高校都面向全校本科生開設了藝術類任意性選修和限定性選修課程,課程類型全面,課程內容較豐富,有的高校開設的課程數量較多,從選課的人數來看能夠覆蓋所有學生。但在課程類別、課程類型、課程內容、課程數量等方面還存在一些問題。
問題一:課程類別。八所高校中有三所高校只開設了藝術任意選修課,對學生并沒有學分的限定要求,這樣只能保證有興趣的學生接受藝術教育,而不能將藝術教育政策落實到每一位學生。同時,藝術任意選修課的開設類型及內容都由授課教師自由安排,其課程本身就具有很大的隨意性,而課程的選修人數往往與教師的教學工作量掛鉤,許多教師不得不迎合學生的口味大量開設學生較喜歡的流行音樂、通俗藝術、電影藝術等內容的課程,這樣藝術課程的內容和類型比例就會嚴重失衡,從而偏離了藝術教育的方向。因此,在課程設置中開設藝術限定性選修課十分重要,它對保證藝術教育的質量、實現藝術教育目標起到積極作用。
問題二:課程類型。八所高校全都涉及藝術技能類、藝術欣賞類、藝術理論類三種課程類型,但類型比例不均衡。三種課程類型中藝術欣賞類課程的數量占到總課程數量的40%以上,有的高校甚至超過70%,而藝術理論類課程開設的非常少,有的高校還不足10%。學生中喜歡輕松、易懂的藝術欣賞類課程占絕大多數,而對專業性較強的藝術理論類課程有興趣的只有30%,但藝術理論對藝術欣賞的專業引導不可或缺。許多教師在藝術欣賞類課程教學中就發現,大多數學生的藝術基礎理論薄弱,藝術欣賞只能停留在感官感知層面,很難提高欣賞層次。同時,藝術實踐類的課程比例也較低,多數高校是由于師資力量缺乏、硬件設施不足等問題,無法滿足多數學生對技能類課程的需要,但實踐類的課程是對其他兩類課程的有益補充。因此,在課程設置中要增加藝術理論課程和藝術實踐課程的數量,提高其比例,使課程類型均衡發展。
問題三:課程內容。只有兩所高校在其限定性選修課中涉及了《方案》課程設置體系中的核心課程,但因教師研究方向的關系并未開全,而其他六所高校的課程內容大多由授課教師自行決定,這樣的課程設置具有很強的隨意性,往往不成體系,無法突出高校藝術素質課程的重點和方向。同時,八所高校的藝術課程內容多偏重音樂藝術,且西方藝術的比例則遠遠高于中國民族藝術,當然有超過80%的學生喜歡西方音樂藝術,而對中國民族民間音樂有興趣的學生還不足20%,其原因一方面是社會的藝術導向問題,另一方面是高校中相關師資力量的不足,據了解各高校從事藝術課程教學的教師中研究中國民族音樂的不足20%。因次,在課程設置中要平衡音樂與其他各類藝術,同時應當加強中國民族民間藝術的課程建設。
問題四:課程數量。八所高校中有四所高校一年中開設公共藝術課程超過了25門,而有50%的高校課程數量則不足15門。在這些高校中,有兩所高校的學年選課人數不到20%,也就是說,這兩所學校每年只有不足五分之一的學生選修公共藝術課程。學生的選課人數與開設課程的數量密切相關。這幾所高校中有的高校沒有設置專門的藝術素質教育機構,而開設公共藝術課程的教師是全校有興趣、有能力的老師,這樣的師資狀況隨意且不穩定,不利于藝術素質課程的正常教學;有的高校雖然設置了專門的藝術素質教育機構,但教師人數太少,致使開設公共藝術課程數量較少,不能滿足學生的更多需求。因而,加強師資力量對保障課堂教學十分重要。
1.確立高校藝術素質課程的目標
從調研來看,多數高校的藝術課程設置與《方案》提出的課程設置不同。《方案》是以培養學生的藝術素質為課程目標,因而課程設置體系偏重于藝術的普及。這樣的課程目標是否與當代大學生對藝術的認識和需要相吻合?在學生的問卷調研中,大多數大學生在中小學階段普遍接受過系統的藝術基礎教育,具備一定的藝術素質,其中超過25%的學生有過專門的藝術學習經歷,由此看來,高校藝術素質教育的課程目標應高于藝術普及階段,而應進入深入理解藝術的層面。因此,在高等教育階段應以發展學生的藝術素質、提升其創造藝術和體驗藝術的能力為課程目標。
2.高校藝術素質課程設置應“個性化”
調研中,各高校的教學體系不同,有的高校已經實行通識教育將藝術教育課程劃入某一通識板塊,在這種情況下,藝術素質教育課程應突出“個性化教育”,從本校的課程體系、學生結構特點、培養目標等實際狀況出發,建立導向明確、結構清晰、層次鮮明、內容深入、比例均衡的個性化藝術課程體系。
3.師資隊伍要可持續發展
課程設置中出現的課程類型和課程內容比例失衡、課程數量不足等問題,與師資缺乏直接相關。《方案》中明確指出了各高校所需配備藝術教師的數量:“各校擔任公共藝術課程教學的教師人數,應占在校學生總數的0.15%-0.2%,其中專職教師人數應占藝術教師總數的50%。”按照這個比例,如果具有兩萬本科生的高校,應具備30-40位公共藝術課程教學教師,其中專職藝術教師人數不少于15-20人。另外,要保證教師隊伍的穩定持續發展,還應提供教師的發展空間,給予相關老師的教學工作的認可,并給予其評定高級職稱的可能性等。
另外,課程設置的有效實施必須以相配套的制度來保障,如《專職藝術教師工作考核制度》等,以保障課程體系的順利實施,提高課程教學質量,實現藝術素質教育的目標。
[1]郭聲健.藝術教育[M]. 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1.
[2]郭聲健. 音樂教育論[M].湖南:湖南文藝出版社,2004
[3]馬達.音樂教育科學研究方法[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5
[4]阿普爾.意識形態與課程[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5]鐘啟泉.教學原理[M]. 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