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慧蘭
(文縣第一中學,甘肅 文縣 746400)
中學生德育存在的問題與對策分析
尤慧蘭
(文縣第一中學,甘肅 文縣 746400)
中學階段是青少年人生成長的重要時期,是樹立正確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關鍵時期。學校是中學德育的重要場所,課堂教學是對中學生進行德育的主要途徑,然而,在教學實踐中德育課程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德育課堂缺乏活力,因此應創新德育方法,發揮德育功能。
中學生;德育;存在問題
德育工作是學校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學校德育工作的效果直接影響著學校立德樹人教育目標的實現。但是,在實際工作中還存在一些問題,現將存在的問題及其原因介紹如下。
(1)在思想觀念上,受主客觀條件的制約,很多教師對思想政治課的德育功能認識不足,重智育輕德育,重學業輕品德,忽視對學生價值觀的引導。
(2)在教學內容上,很多教師將學校德育與思想政治教學混為一談,教學內容單一,脫離了中學生的生活實際,使得德育課堂枯燥、乏味。
(3)在教學手段上,很多教師忽視了德育的情感因素,一味地對學生進行道德說教,不能創設有效的教學情境,使德育課堂缺乏說服力和感染力。
2.1 應試教育壓縮德育課的生存空間
以分數來選拔人才的應試教育往往在教育實踐中形成“唯分數論”的局面,使在高考中沒有“分數地位”的德育課在教育實踐中的空間被文化課所擠占。尤其像筆者所在的經濟不發達地區的中學,重智育、輕德育,重學業、輕品德的現象很普遍,有些學校的德育課學時被文化課所占用。
2.2 德育教學方法脫離實際生活
受制于教學隊伍的素質和教學方式的陳舊,大部分中學的德育課往往只停留于課堂,并沒有很好地走進生活,離開了生活實際的德育較為抽象,無法真正發揮德育的功能。
2.3 德育課堂重說教缺乏感染力
我校地處西部不發達地區,受各種主客觀因素的制約,教師的德育觀念及方法較為陳舊。很多教師片面地認為自己的任務就是教好課,人為地把德育與知識傳授相割裂,很多教師只是“空談道理”,使得學生覺得這是一種無聊的說教,沒有感染力。
3.1 提高認識,重視思想政治課的德育功能
《中學德育大綱》指出:“思想政治課是向學生較系統地進行社會主義思想品德和政治教育的一門課程,在諸途徑中居于特殊重要地位,它以課程教學為主要形式,用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理論觀點和社會科學基礎知識武裝學生,逐步提高學生的思想政治覺悟和認識能力,培養他們的社會主義道德品質。”可見,思想政治課是學校德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德育工作的主渠道[1]。雖然其他學科都有育人的責任,但是不像政治課那樣,整個教學都著力于思想品德和政治教育。因此,如何充分發揮思想政治課的德育功能,首先要做的工作是提高師生對于德育工作的認識,發揮思想政治課的德育功能。
3.2 創設情境,增強德育課堂的說服力
道德教育從理論上來講是一種剛性教育,它具有的嚴肅性和抽象性易使學生產生一定的心理屏障,從而降低教育的實效性。教育者通過創設一定的情境,可以增強德育課堂的實效性。例如,高二思想政治課中“人生的真正價值在于貢獻”這一內容歷來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個難點,如何讓學生把這一觀點內化為自己的道德品質并外化為道德行為,我校一名教師通過創設教學情境,收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上課時,教師先講了一個故事:有人曾向上帝請教有關天堂與地獄的事情,上帝帶他分別看了地獄和天堂,其實二者并沒有什么區別,都是一群人圍著一鍋湯,只是湯勺的柄的長度超過了他們的手臂,但是天堂里的人卻比地獄里的人幸福,因為天堂里的人通過相互喂湯的辦法,人人都喝到了湯,而地獄里的人只顧自己,所以只能望“湯”興嘆。講完故事,教師讓學生在創設的情境中探討:天堂為什么是天堂?經過討論,學生得出一致的結論:天堂之所以是天堂,就是因為天堂里的人懂得先用湯勺喂別人,然后大家都喝到了湯。于是教師強調:社會對個人的尊重以個人對社會的貢獻為基礎,人生的真正價值在于貢獻。合理的情境設置,不僅能夠營造課堂氣氛,而且能讓德育課堂充滿活力。
3.3 以情感人,增強德育課堂的感染力
德育過程是知情意行的統一。“情”指品德情感,品德情感是運用一定的品德標準評價自己和別人言行時產生的一種內心體驗,對品德行為起著巨大的調節作用,所以教師在德育課堂教學中要特別引起學生情感上的共鳴。例如,我校一名教師講“文化的繼承與發展”這一內容時,在給學生講述優秀傳統文化逐漸被國人遺忘的種種表現時,情緒激動,大聲說著:“中華文化是我們的根,中華民族精神是我們的魂。作為中國人,如果我們連根都丟了、魂都沒了,我們還叫中國人嗎?我們還是炎黃子孫嗎?看看這些,情何以堪?可嘆!可恨!”話音剛落,教室里響起雷鳴般的掌聲。教師用富有感情色彩的語言,引起學生情感上的共鳴,對學生的心靈產生強大的沖擊力[2]。
3.4 回歸生活,創新德育的教學方式
課堂是學生接受知識的主要途徑,學生對于德育知識吸收效率的高低取決于教師的教學方式。長期以來,由于受應試教育的影響,一些人認為德育課就是知識課,把德育課僅僅局限于課堂教學,單純地給學生傳授一些道德知識。久而久之,學生完全成了接受、背誦知識的容器,學生沒有參與、體驗、經歷的過程,毫無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可言,嚴重割裂了道德與生活的關系,造成德育課教學效果不好。為了適應素質教育與新課改,筆者認為應改革“說教式”的德育課堂教學模式,把德育課堂還給學生,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另外,教師的角色應該由知識的傳授者轉變為學生生活的“教練員”,一方面監督學生的品德行為,另一方面給予相應的行為方法指導,協助學生將德育理論付諸實踐。以我校為例,作為縣級唯一一所封閉式中學,采用回歸生活創新德育的教學方式,教師與學生同吃、同住,用自己的言傳身教為學生樹立榜樣,把德育與生活融為一體,使學生形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綜上所述,思想政治課是德育的主渠道,對于德育這種略顯特殊的教育,可以不受傳統課堂的限制。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言:“先生不應該專教書,他的責任是教人做人;學生不應該專讀書,他的責任是學習人生之道。”融入生活的德育可以說是連接“知”與“行”的絕佳方法。
[1]劉強.思想政治學科教學新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王道俊,郭文安.教育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G630
A
1671-1246(2017)04-015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