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泰森 袁偉 王慶國
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產業結構調整
——以河南省為例
◎鄭泰森 袁偉 王慶國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適應和引領新常態的重大決策,現階段河南產業結構調整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積極推進工業、農業、服務業轉型升級,充分發揮網絡經濟的引領作用,加快新舊產業和發展動能轉換,建成先進制造業強省、高成長服務業強省、現代農業強省和網絡經濟強省。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河南 產業結構調整
新常態下,河南經濟正在經歷速度變化、結構調整、動力轉換的復雜轉型過程。河南省像全國一樣,經濟發展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變,經濟韌性好、潛力足、回旋余地大的基本特征沒有變,經濟持續增長的良好支撐基礎和條件沒有變,經濟結構調整優化的前進態勢沒有變,但是也面臨著經濟增速下降、實體企業盈利下降、財政收入增幅下降、經濟風險發生概率上升等突出的矛盾和問題。為了順利推進經濟轉型,解決這些結構性矛盾和問題,中央提出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用改革的辦法推進結構調整。產業結構調整是經濟結構調整的重要組成部分,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現階段產業結構調整的重心和主線,通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現河南省新舊產業和發展動能轉換,推動產業向中高端邁進,為早日建成先進制造業大省、高成長服務業大省、現代農業大省和網絡經濟大省奠定堅實基礎。
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優化供給結構、補齊創新短板、降低企業成本、釋放工業發展新動能,實現工業順利轉型升級。
1.優化工業供給結構。重點是去除無效供給,擴大有效供給。主要途徑是去產能,實施鋼鐵、煤炭行業化解過剩產能實現脫困發展方案,通過“政府引導、企業主體、市場倒逼、依法依規”實現對鋼鐵、煤炭、電解鋁、水泥、平板玻璃等產能嚴重過剩行業的調整,全面完成國家下達的去產能任務,并建立化解過剩產能長效機制,實現產能過剩行業的結構調整。以工業去產能為契機,推動傳統產業結構調整,通過兼并重組、債務和解、破產重組和破產清算等方式妥善處置特困企業,達到市場出清,實現和優化各類資源的重新配置。
2.擴大工業有效供給。重點是推動制造業轉型提質,實施中國制造2025河南行動,推動高成長性制造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向高端突破,增強中高端工業品供給能力。推動河南省工業轉型升級和可持續發展,需要補齊創新短板、釋放工業發展新動能,重點是加快建設鄭洛新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打造具有較強輻射能力和核心競爭力的創新增長極,實施創新創業載體升級工程,推進創新型龍頭企業培育工程和“科技小巨人”培育工程,形成促進創新創業的體制架構和生態系統,激發全社會創新活力和創造潛能。
3.推動工業轉型升級。需要充分發揮工業經濟微觀主體企業的能動性,現階段要著力降低企業成本,使企業輕裝上陣,更好開展自主研發和積極開拓市場,重點是降低企業稅費負擔和用電、融資、物流、資源使用、社會保險等成本,大幅壓減行政費用、出口通關、中介費用、質量檢測等制度性交易成本,有效降低實體經濟綜合成本,增強企業在工業發展和轉型中的活力。
進入新常態后,河南省經濟處于由工業主導向服務業主導的轉型期,消費需求向個性化、高端化、服務化發展,供給側產品落后、創新滯后的問題更加顯現,供需錯配矛盾更加突出,出現了總體性供給過剩和結構性供給不足并存現象。在現階段,培育和發揮服務業的主導作用,重點是補齊現代服務業的發展短板、中高端服務的供給短板。補齊服務業發展短板,要大力發展生產性服務業,推動現代物流業、科技服務業、電子商務服務業等壯大規模、提升層次、創新發展,不斷壯大“金融豫軍”,增加教育、醫療等公共服務的供給。補齊中高端服務供給短板,要實施生活性服務業拓展提升工程,增加旅游、文化、健康、養老等有效服務供給,發展中高端生活性服務業。
推進服務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增強服務業在國民經濟健康穩定發展中的主導作用。完成房地產業去庫存任務,發揮房地產上下游產業鏈在穩增長中的積極作用,完成金融業降杠桿任務,積極防范系統性經濟風險,提高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能力。推進房地產業去庫存,通過有效釋放農民進城購房需求,支持城鎮居民首套自住商品房及二套改善性住房消費,推進棚戶區改造貨幣化安置,擴大商品住房需求;加強房地產市場監測和調控,統籌安排住房建設總量、供應結構,保持商品房供求關系的基本平衡。大力推進去杠桿,加強金融企業杠桿管控,確保各類金融機構杠桿率符合監管指標要求,努力防控各類金融風險;支持企業境內外上市融資,降低企業資產負債率;加強政府債務管理,確保政府債務保持在合理水平,積極防范系統性經濟風險。
新形勢下,以調結構和增效益為重點,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高農業綜合效益和競爭力,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河南省農業結構調整的主要方向。
1.以調結構為目的,推進農業補短板、去產能、去庫存協同進行。根據區位條件和資源優勢,擴大加工糧、飼料糧、專用糧比例,大力發展優質專用小麥、專用玉米、優質水稻,發展優質雜糧和特色經濟作物,積極發展畜牧水產業,完善農業基礎設施,補齊農業發展短板。根據資源條件和供求關系變化,優化糧食品種結構,合理調整糧經比例,壓縮和調減滯銷品種生產,減少無效和低端供給,推進農業去產能。落實國家糧食收儲政策,完善小麥收儲機制,加大與糧食主銷區的對接力度,鞏固深化產銷合作關系,引導銷區在河南省建立異地儲備,加快糧食去庫存。
2.提高農業效益,要積極推進農業降成本和促融合。在農產品價格很難提升的背景下,降成本就是增收入增效益,重點是推廣節本增效技術,集成節肥、節藥、節水、節種、節油等適用技術,在農業適度規模經營的基礎上推進農業機械化,降低農業生產成本。要發揮一二三產業融合的乘數效應,延伸現代農業產業鏈條,積極發展農產品加工業,圍繞農業產前產中產后發展農業服務業,積極拓展農業功能,大力發展農產品電子商務、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增加農業效益。
1.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補產業轉型升級的短板,充分發揮網絡經濟的引領作用,推動工業化信息化的深度融合,增強信息化對國民經濟發展的帶動作用。現階段,河南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產業結構調整,應大力發展基于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等網絡經濟新形態,推動現代信息技術與經濟社會發展深度融合,拓展網絡經濟發展空間。
2.全面推進“互聯網+”行動,加快實施《河南省“互聯網+”行動實施方案》,夯實“互聯網+”發展基礎,推進重點領域開放合作及互聯網深度廣泛應用,帶動產業變革和商業模式、服務模式、管理模式創新,構建現代互聯網產業體系。推動電子商務與其他產業深度融合,實施農村電商覆蓋工程、跨境電子商務提升工程、電子商務物流配送工程、電子商務集聚發展工程,壯大電子商務主體,完善電子商務服務生態鏈,推進電子商務大發展。
3.重視大數據在網絡經濟發展中的作用。開展大數據創新發展行動,推進大數據在電子商務、經濟運行、先進制造、公共服務等領域的應用,推動大數據產業發展,促進大數據商業模式和服務業態創新,完善大數據產業鏈,建設國家大數據綜合實驗區。加快物聯網應用和產業化發展,開展物聯網創新發展行動,推動物聯網在農業生產、交通物流、城市管理等領域的應用示范,實施一批物聯網重大研發和產業化項目,加快發展各類物理、化學、生物信息等智能傳感器產品,發展壯大物聯網骨干企業,加快建設國家物聯網重大應用示范工程試點省。
(作者單位:河南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經濟研究所)
責任編輯:張永輝
注:本文系河南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項目(項目編號:2015BJJ074)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