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波(貴州醫科大學 貴州 貴陽 550025)
新時期高校體育教育中存在的問題與對策
□ 李波(貴州醫科大學 貴州 貴陽 550025)
本文主要以高校大學生為研究對象,運用文獻資料法和比較分析法,闡明高校體育教學和體育教育存在的一些問題,增強高校體育教育的影響力,提出優化高校體育教育改革中的捷徑和方法,進而使目前高校體育教育的重要性影響到當代大學生。經過一系列的研究后,結果表明,高校不重視體育教育是主要問題,針對這一問題旨要轉變學生對體育教育的重視程度和思想意識,增加運動器材和增設運動項目等方式,從而通過這些途徑和方法避免和優化高校體育教學中出現的問題。
體育教育 教育途徑 教育影響 問題對策
針對新時期體育教育出現的問題。諸如:高校設置體育課程的內容重復單調,缺乏創新的方法,也會直接導致大學生厭倦大學體育課程不敢直面困難的畏難心理。有些高校硬性規定把體育課當作普修課,學生接收體育教育的形式成為被動形式,還有一些高校體育課衍生為選修課程,而選修體育課程的大學生人數呈現下降趨勢,學生的上課情緒低落,興趣不濃厚。有效延伸高校體育教學的實效性體現在高校體育教育以及有效的戶外活動上,體育教育對新時期大學生的影響也包括對其身體健康的、積極的促進作用上,更值得引起注意的是高校體育教育不僅能夠培養大學生堅定的思想意志,還可以培養他們團隊合作精神。
改革開放以來,由于受傳統教育思想的影響,高校體育教育側重于運動技術為教學目標,把傳授體育技能作為重要內容,這種教學方式在規范體育教育方面產生積極的影響,并使得體育教學知識技能系統化。但是這種傳習式的教學思想,由于教學過程中墨守成規,在教學內容和授課方式和方法上一成不變,把形式與行為作為統一的規范加以強調,讓學生始終處于被動的學習中,沒有積極性,消極應付,忽視了大學生的個體需求,展示不出個體差異,嚴重影響了學生的個性發展。新時期的大學生,面對日新月異的社會發展,新態勢的教學方法也應該與日俱進,但是傳統的高校體育教育,在體育內涵的正確認識上某種程度上限制了學生和社會對其的清晰認識。其原因有如下四點。
1.1、高校體育教育重視力度不夠
一些高校由于沒有把體育教育工作引起足夠的重視,甚至認為高校教育只是基礎公共課程,甚至把體育教育等同于體育課,禁錮于體育課程這一狹小的范圍內,沿襲傳統的體育教學方式,教學任務還是機械上課,對大學生的體育課外活動缺乏輔導,沒有把體育教育上升到一定高度,僅僅在體育課上有專業的教師輔導,體育課外活動全部由學生自行組織完成。因此,體育課外活動缺少專業的教師組織和專業的指導,正是這樣的隨意性和不確定性甚至是盲目的體育活動,達不到實際的體育活動的鍛煉效果,還會由于缺乏正確的指導導致體育意外事故時有發生。
1.2、體育教育活動場地和器械受限
教學樓、實驗樓在高校擴招以后不斷加蓋,但是高校之大限于大樓面積之大,而不在于操場場地之大,有些高校開展體育教育活動的場地局限,與高校發展速度互不匹配,嚴重滯后于發展速度。還有的高校同時擁有新舊體育場地,新的體育場地為使場地的草皮和塑膠跑道不受破壞,只把體育場地作為擺設不常對學生們開放,有些室內場館還會進行收費,這種有償性的開放在學生教學中成了變現的工具。價位略高的經營性開放場館成了阻擋學生鍛煉的一種無形的絆腳石,導致當代大學生無力甚至不愿承受,從而嚴重影響大學生課外體育鍛煉的效果。現實上,絕大部分高等學校擁有的標準體育場有限,特別是課余時間,運動場地人滿為患,無法有效的開展體育教育活動。因此也將導致一些經濟富裕的學生去健身房鍛煉,也不愿意排隊等候校園中的體育設施。
1.3、沿襲陳舊的體育教育內容和教育方式
高校體育教育教學大綱長期不做變動,教學內容幾乎沿襲中學教學中的體育內容,陳舊的教學內容也與中學時期的教學形式和內容大致相同。而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主導教學進程。沒有一點新意,使得強烈好奇心的年輕大學生失去了學習的興趣,出現厭倦心理,運動中本應該主動的學習過程變成了被動機械的重復運動。導致當代大學生對體育教學興趣全無,進而影響體育教學在高校中的現實意義。
1.4、體育教育中當代大學生自身因素
當代大學生群體大部分是1990年生人,他們在教學過程中也是最具有獨立思想的群體,由于他們中的大多數是獨生子女,這一特殊的環境中成長起來的“90”后學生,他們標新立異、善于表現自我、喜歡冒險,對新生事物有著強烈的好奇心,但是同時也很容易接收新型事物。他們有著開闊的思維,不延續守舊。然而,正因為這些學生的成長環境優越,他們面對挫折失敗,極容易垂頭喪氣,應對困難的能力相對薄弱。從小養尊處優,身體素質與之前的大學生相比要落后,因此,在中學就缺乏體育意識,缺乏體育教育和體育鍛煉。導致高中體育教學相同虛設。甚至有的學校,為了應對高考。幾乎在高三就沒有進行體育教學,再加上高考成績不計體育學分,同學們也是消極對待。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體育課經常被其他學科代替。進入高校后,自覺參與體育運動的時間被新媒體的手機電腦替代。參與體育鍛煉的時間更是所剩無幾。
當代大學生專業知識的學習和自身的身體素質與社會競爭的能力息息相關,甚至大學生的身體素質直接影響到國家新時期骨干力量的培養上。也是我國國際競爭力的最有力的保障。因此,大學生身體素質的優劣關系著自身發展,家庭幸福和社會主義建設。是國家提高人才競爭力的最重要的保障之一。
2.1、可以增強新時期大學生體質和健康意識
毛澤東在1917年的《體育之研究》一文中闡明“體育一道,配德育與智育,而德智皆寄于體,無體是無德智也”。文章中充分說明了體育教育的重要性。中共中央、國務院在《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中明確指出:“健康體魄是青少年為祖國和人民服務的基本前提,是中華民族旺盛生命力的體現。學校教育要樹立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切實加強體育工作”。有研究資料表明:當代大學生在身體素質方面的體質健康下降明顯,尤其是表現在力量、耐力和爆發力方面下降趨勢最突出;超重、肥胖的體形的變化也十分的明顯。據調查:當代大學生由于缺少鍛煉在大學四年期間超重率接近12%,這些現象大大加劇高血壓、心臟病等疾病的年輕態勢。這些疾病也危害著大學生的生命健康。當代評價大學生體質健康的重要指標是耐力、力量和速度等,這也是當今評價人們身體健康的重要指標。體質不達標將嚴重影響大學生的體質健康水平。增強學生體質是強化和改進高校體育教學的重要方式。大力促進高校體育教育,是建設有中國社會主義合格接班人的重要途徑。對改變大學生健康意識具有十分深遠的意義。
2.2、能夠培養當代大學生創造及創新意識
現代的教學理論強調教學過程應該是“探索”知識的過程,尤其是在新時期,更加需要有創新力和創造力的人才。高校體育教育是培養創新人才和大學生創造意識的重要途徑,高校體育教育應該因勢利導當代大學生對新生事物的興趣,潛移默化地融入教學中,摒棄空洞無力的說教和示范教學,充分運用教學目標的綜合性,鼓勵學生進言獻策,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參與的動力,讓學生大膽地嘗試探究新知識。高校體育教學不僅要增強大學生體質更要培養學生終身體育的興趣,把大學生在高校學到的知識變成創造的能力。在寓教于樂的氛圍中培養創造意識。
2.3、可增強當代大學生團隊意識
在高校體育教育中應充分了解每個學生的特點,制定教學內容,在教學中把握教學規律運用新的教學方法,不斷進行研究和改革,培養學生明確的目標、求同存異,活動中互為關心和理解,教師在教學中要及時了解學生的心理意識和認知現狀,共同促進學生團隊意識的不斷增強。
新時期,隨著不斷深化高校體育教育和全面實施高校的素質教育,當代高校體育教育的受眾群體將越來越廣、越來越多。深入研究高校體育教育改進高校體育教育中的不足,制定適用于高校大學生的課程設置,積極促進高校大學生心理和體質的雙重發展。有益于培養當代大學生能力和創造性思維的培養。這也正是新時期高校體育改革適應社會發展的最終目標。因此,深入研究高校體育教育,變革體育教育的研究方向,改變教學思維方式,把新的體育教育措施與全新的教育相輔相成。這種教學方式是社會進步的需求,也是趨勢所向。但是目前為止,高校體育教學中所使用的評價方式仍然沿用傳統的、單一的、結果式的評價方法。
總之,新時期高校體育教育是一門重要的課程,其是一種傳播正確健康理念的最佳學習途徑,并且這種理念會伴隨學生一生的生活中。高校體育教育不僅是一種育人載體也是讓高校學生養成正確生活方式的途徑。特別是當代大學生的行為習慣、價值取向、思想觀念都會潛移默化的受到影響,這也是高校體育教育的育人功能的體現。所以,高校體育教育既可以稱作是大學生身體體質的承載者,也是傳播精神文化的輻射地。我們只有深入研究高校體育教育。探討和把握高校體育教育的發展方向。才能讓高校學生從認識層面上就能夠提高。并最終既能夠自我鍛煉還能夠指導和影響周邊的體育發展并使得自己和影響地都能夠養成終身體育鍛煉的習慣。擴大受益者,拓寬受眾人群。通常高校體育教育學習是大學生步入社會進行體育學習和鍛煉的最高學習機會,也是大學生體育學習的最高教育,是養成終身體育的最重要的階段。有著承前啟后的關鍵作用。因此,高校體育教育同時要培養大學生對體育的濃厚興趣,養成良好的運動習慣,著重培養大學生的體育能力,使體育教學理論知識始終貫穿于體育運動技能和運動技術中。為高校大學生步入社會奠定堅實的基礎。
[1]韋朝貴,賓金生.普通高校體育課教學現狀研究[J].教育與職業,2009(12).
[2]陳淑玲.高校體育課外活動現狀與對策分析[J].教育教學論壇,2013(10).
[3]張友勝,少學時.高校體育課程融合式教學模式研究[J].中國高等教育,2013(4).
[4]張念宏.教育學辭典[M].北京:北京出版社,1957.
G807
A
1006-8902-(2017)-11-Z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