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暢永霞(山西水利職業技術學院 山西 太原 030027)
人文體育思想視域下高校體育教學改革的探討
□ 暢永霞(山西水利職業技術學院 山西 太原 030027)
隨著社會的進步和時代的發展,以人為本、健康第一的人文體育價值觀日漸深入人心,這使得傳統的體育教學思想已不再適應當前體育教學發展的要求,因此,進行高校體育教學改革迫在眉睫。本文以人文體育思想的視角分析了當前我國高校體育教學改革中存在的問題,并闡述了人文體育思想在高校體育改革中的重要性,最后對高校體育教學改革的實施提出了一些建議和對策,旨在促進高校體育的教學的創新與發展。
人文體育思想 高校體育 教學改革
隨著社會信息化程度的提高,傳統的體育教學模式已經無法滿足新課標的要求,只有進行改革,才能滿足我國“人才強國”的戰略需求。“以人為本、健康第一”的人文體育思想是以一種全新的視角來探討我國高校體育教學改革,也是對我國現行的體育教學體系優劣的反思。在人文體育價值觀日漸成熟的今天,高校應樹立人文體育思想,更新高校體育教學模式,豐富高校體育教學內容,提高高校體育教師的科學素養,實現高校體育從應試化教育向人性化教育模式的轉變。
“人文”精神的主要特征為尊重人的本質、人生、人性、人權并承認人在世界中所處的主體地位,在體育上,它提倡以身體活動的方式關心人、愛護人、尊重人的價值,并要求體育成為個人享有的一項權利及個體的需要,是人生的重要組成部分。“人文體育”是指人文主義下的體育教育,也就是以人為本的體育教育,講究的是個人的全面發展,除了要求發展人的體力和技能外,還要求把人的情緒、態度、理想、意識等作為教育價值取向的重要內容,而“人文體育思想”就是指支持這一觀點的精神思想。此種理念在高校體育教學改革中的應用主要表現就是充分尊重大學生與大學體育教師的身體和心理特征,要求教師在教學設計和教學實施環節中充分貫徹落實“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加強對學生的人文關懷,注重引導大學生的個性發揮。
目前,我國高校體育教學中還存在很多問題,嚴重制約了人文體育思想在教學體制改革中的應用,現總結為以下幾點:
2.1、傳統教學理念對體育教學的干擾
依據傳統的教學理念,大學生只能被動的接受知識,嚴重影響了個性發揮,忽略了內心真實的感受。由于傳統的教學理念在教學中的應用時間太過久遠,致使很多大學教師未能完全轉變。作為體育教學,它的目標不僅僅是強身健體,還要以尊重學生個性發揮,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為目標,樹立學生為主體的觀念,徹底摒棄傳統的教學理念。
2.2、體育教學內容缺乏新意
查閱近幾年我國高校體育教學計劃,可知,我國高校體育教學內容并未發生明顯改變。在信息高速變化的當代社會,大學生的個性也變得多樣化,他們樂于展示自我、張揚個性,而傳統的教學內容根本無法吸引他們的注意力,調動他們的積極性,讓他們積極主動的參與到體育項目中去。然而,當前高校的體育項目有限,而大學生真正喜歡的項目可能不在其中,這就嚴重制約了大學生的全面發展,違背了“以人為本”的人文主義思想。
2.3、體育教學理論尚不完善
我國高校體育教學更多注重的是戶外實踐,往往忽略了理論教學的重要性。我國對體育教學的研究起步較晚,教學理論課時和實踐課時劃分不合理,大學教師在教學中過于注重傳授技術,而忽略了理論教學的重要性。理論教學是一切教學的基礎,缺乏理論知識的體育教學是不完整的,也是不科學的,只有掌握好理論知識,大學生才能更好的施展體育技能。
2.4、體育教學方式發展落后
我國體育教學一直沿用傳統的較為單一的教學方式,根本無法滿足大學生的個性需求,嚴重影響了教學效果。豐富體育教學方式,這就要求大學教師轉變傳統的教學理念、接受新的教學方法,并在教學實踐中大膽嘗試,來提升教學質量和效率。
2.5、體育教師隊伍結構不合理
研究表明,多數高校的體育教師隊伍結構存在不合理的情況。首先,高校體育教師的學歷分布不合理,如碩士或博士等高學歷的體育教師較所占比例較少,嚴重制約了高校體育教學及科研創新水平的提高;其次,高校體育教師的知識結構不合理,體育教師的專業多集中在傳統的體育項目上,如籃球、排球、足球、羽毛球等球類項目,而比較時尚的項目拉丁舞、肚皮舞、瑜伽等專項的教師卻很難引進。這些問題是導致高校體育教師隊伍結構不合理的主要原因,也是制約教師隊伍建設的主要因素。
3.1、人文體育思想是現代高校體育教學體制改革的方向
傳統的體育教學觀強調教師的主體地位,弱化了學生的主導地位,而人文體育思想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注重學生的個性發揮,本著“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培育全面發展的高素質人才。因此,人文體育思想備受廣大教育工作者的親睞。人文體育思想日漸深入人心,教育部也對教學指導綱要進行了修訂,例如將“體育課”改為“體育與健康課”;將“達標”改為“合格標準測試”,充分體現了“健康第一”和“以人文本”的指導思想。切實將人文體育思想定為高校體育教學改革的方向。
3.2、人文體育思想能促進高校體育教學的可持續發展
目前,我國高校體育教學方面還存在很多不足,教學制度缺乏可持續性。據統計,我國體育人口的絕大多數為在校學生,這說明當學生出了校門后,便很少有人自覺參加體育鍛煉,便于體育毫無關聯。這說明,高校體育教學只能給學生暫時性的體育指導,而并不能實現學生在體育運動上的可持續發展,距實現體育社會化還有較大差距。
高校體育教師作為體育教學改革的執行者,需做到以下幾點:首先,要加強理論探究,摒棄傳統的教學理念,將人文體育思想貫穿到教學實踐中去;其次,加強校園體育文化建設,督促學生自覺從事體育鍛煉,以達到鍛煉促健康,健康促發展的良性狀態,幫助學生樹立終身體育觀。新時代體育發展要求高校體育應由封閉式教學模式轉向開放式教學,注重與社會的交流,推動全民健身,加快體育社會化進程,這也是我國體育可持續發展的關鍵所在。
4.1、注重學生的主體地位
人文體育思想下高校體育教學改革要求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注重學生的個性需要與發展,從而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主動地進行體育鍛煉。若要實現以人為本的體育教育改革,就要完成以下轉變:一是實現體育教學模式的重心由以教師為主體向學生為主體的轉變;二是從以傳統的體育知識、技術傳授為中心向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自主鍛煉、發展獨立思考能力和創造能力為中心的轉變;三是從維持性學習向創造性學習轉變;四是從一次性體育教學向全社會終身體育教學轉變;五是從課堂教學向課內外一體化教學轉變。
4.2、豐富體育教學內容和課程組織形式
目前,我國體育教學內容單一,課程組織形式缺乏新意,這是制約我國進行人文教育體制改革的主要原因之一。為了響應“以人為本”的高校體育教學改革,各高校應努力豐富教學內容,注重學生個性化、多樣化培養,并建立多元化的體育課程教學組織形式。除此之外,在教學中還應加大終身體育的內容,如乒乓球、棒球、健美操、太極拳等大眾化項目,并根據每個學生的特點及學生生理和心理等方面因素,將競技性的體育與健身體育、娛樂體育等現代體育相結合,豐富高校體育內容,讓學生有更多的選擇。這樣不僅可以滿足學生全面發展的需要,使學生養成良好的鍛煉習慣,還能增強學生的終身體育意識,加快體育的社會化進程。
4.3、重視體育教學設施建設
據調查,我國高校多數存在著體育教學設施不足的問題,尤其是一些私立學校,嚴重影響了學生積極性。這就要求高校必須重視體育教學設施建設,為學生的運動、訓練、群體活動提供充足的體育設施、器材及活動場地。由于一般高校體育場館為了盈利都是對外開放的,高校應在不影響正常體育教學的情況下合理分配安排體育場館的對外使用,并要考慮到學生的經濟狀況和承受能力,對學生做到“內外有別”,可以在某些時間段內對學生無償開放。
4.4、注重高校體育教師人才培養
深化高校體育教學改革不僅需要充足的教學設施,還要有一批高素質、高學歷、高能力的體育教師。教師是進行教學改革的實施者,也是監督者,改革的關鍵在于教師。而作為新時期的大學體育教師,首先應加強自身的文化素養,樹立終身學習的教學理念,不斷提高理論水平和教學水平。此外,高校應定期對教師進行培訓并加大對人才科研的投入,時時優化教師隊伍,提高教師的創新能力哦和科研水平,以促進體育改革的進行。
4.5、建立科學的評價體系
科學的體育教學評價體系在教學中起到反饋和督促的作用。現階段,我國高校體育教學考核是以平時成績和運動項目的技能得分作為最終考核成績,這種評價方式過于單一,并不是合理的評價體系,教學效果并不理想。高校體育教學考核不僅要重視檢查學生的學習和運動技能的掌握情況,還要將學生的心理素質、體育態度、身體健康、適應能力等列入考查范圍,做到更合理、更科學的評價學生成績。
當今社會的發展離不開一次又一次的改革,只有不斷進行改革,才能跟上信息化高速膨脹的時代。傳統的教學模式存在很多不足,高校需從人文體育思想的視角審視這些不足,并對其進行教學改革,摒棄傳統的教學模式,豐富高校體育教學內容,更新高校體育教學理念,提高高校體育教師的科學素養,從而實現高校體育從應試化教育向人性化教育模式的轉變。此外,高校體育教師應履行終身體育的教育理念,幫助學生樹立終身體育意識,培養學生的體育創新意識,進而加快體育社會化進程。
[1]王冕.新時期人文價值觀視域下我國高校體育教學改革探析[J].運動,2014(17).
[2]徐學峰,田福勇.人文體育思想視域下的高校體育教學改革研究[J].保定學院學報,2015,06.
[3]吳澤勇.基于人性化視域探討高校體育教學創新路徑[J].科技資訊,2017,15(10).
[4]陳肖坩.新課程下高校體育教學改革探討[J].知識經濟,2017(11).
[5]馬金鳳.我國高校體育教學改革探討[J].山東體育學院學報,2014,30(2).
G807
A
1006-8902-(2017)-11-ZQ
暢永霞(1973-),女,漢族,山西省臨猗縣人,碩士研究生,山西水利職業技術學院助教,研究方向:田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