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諾劉身強(.上海工程技術大學體育部 上海 060;.上海延安中學 上海 00336)
淺析優化教學環節在體育教學中有效性的研究
□ 劉諾1劉身強2(1.上海工程技術大學體育部 上海 201620;2.上海延安中學 上海 200336)
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如何有效落實新課程目標,如何著眼學生發展,培養學生自主、探究、合作學習的學習方式等依然是我們要深入研究的問題。通過文獻資料、專家調查等多種研究方法對體育教學中優化教學環節進行分析,探尋導致體育教學質量下降的原因,尋找有效對策,從而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加強對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
體育教學 優化教學環節 有效性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指出:“健康體魄是青少年為祖國和人民服務的基本前提,是中華民族旺盛生命力的體現。學校教育要樹立健康第指導思想,切實加強體育工作。”
新課程的實施對教師提出了轉變教學觀念、更新知識結構、關注學生主體和全面發展的要求。教師要通過課堂教學,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考慮學生的“最近發展區”,促進教學環節有效性,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創設新型師生關系,更好地開發學生的智力和非智力,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重視學習體驗,更有利于培養學生的主動性、參與性和創造性,克服教學中的“滿堂灌”、“一刀切”、“吃不飽”、“吃不了”等現象,提高課堂效率。實現課程方案中提出的“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要求。
(1)文獻資料法:通過中國知網、萬方數據庫、期刊網查閱了解與體育教學相關的文獻資料;
(2)專家訪談法:通過走訪、電話、微信等多種方式就本文研究問題咨詢相關專家教授30人,對本文的研究重點問題進行訪談和咨詢。
3.1、優化教學環節是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的關鍵
隨著素質教育的深化實施和基礎教育新課程改革的進一步推進,新課程理念在課堂教學中得到落實,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和教學有效性成為大家關注的問題。課堂教學由教師、學生、教學內容和教學環境組成,處于相互制約、相互促進的動態狀態中。但目前存在教師對備課不重視、有些教師沒有教案就上課,上完課后再補教案,還有一些教師一份教案用多年等現象;在教案制定中教學目標大而全,教學方法、手段單一。上課中部分教師隨意改變教學內容,組織教法以“教”為主;在小學體育課中采用的教法在高中體育課上照搬運用;學生上課注意力不集中,造成學生喜歡體育,但不喜歡體育教學的現象。由于學生可支配時間少,學生終身體育習慣意識不強,學生在課外參加體育活動時間少,主動性不高。體育教師對課外作業不重視,學生長期被動學習的習慣使教師對學生的輔導缺少。課堂教學中對學生的評價還是以教師評價為主,對過程性評價、學生自評和學生互評不夠重視。學校領導存在不重視體育課和體育活動的觀念,對體育教師的工作量不承認。其它學科教師對體育教師的看法,認為體育教師不用備課,不用批作業,上課跑兩圈,發兩個球,學生只要活動的想法還大量存在。
有效教學理論提出教學是有目的的挖掘人的潛力,促進人的身心發展的一種有效的實踐活動。在教學中如何使學生愉快的投入到體育學習中,掌握和運用體育知識、技能,增強體能,促進學生身心發展。優化教學五環節——備課、上課、作業、輔導和評價是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關鍵。
3.2、優化教學環節對教學有效性的影響
(1)備課是教學有效性的前提和基礎。
備課是教師根據學科課程標準的要求和本門課程的特點,結合學生的具體情況,選擇最合適的表達方法和順序,以保證學生有效地學習。教師在專研教材、了解學生的基礎上,要考慮用什么方法使學生掌握這些知識以促進他們能力、品德等方面的發展,要根據教學目的、內容、學生特點等來選擇最佳的教學方法。備課是保證正式上課前的前提和基礎。教師在備課中需要花費大量時間和腦力勞動,雖然上課時間只有40分鐘(或45分鐘),但大部分教師備課時間是2小時甚至更長。在備課中需要注意對課程標準中的教學大綱,教學內容要熟悉和理解。鉆研教材,更新知識,把握教材的重點和難點。了解當前學生的體育知識、技能掌握情況和興趣愛好。掌握班級間,學生間的學習差異。遵循學生身心發展的基本規律。熟悉體育場地器材的情況,考慮不確定因素影響。(如天氣影響)。
備課是教師專業化發展的途徑之一,通過備課教師不斷更新知識結構,提升學習能力。
教師在備課中的文本表現形式是教案,現在稱為教學設計。教案是上課前的預設,可以讓教師在上課前心中有數。由于長期教學活動中教師備課常常以自我為中心,設計也是以教師如何教為主,較少考慮學生的需要和學法。新課程理念提出必須重視以學生為主體的設計,要關注學生的實際水平和可操作性。同時要考慮教案的可靈活性,有助于學生的有效學習和學生個性發展。對不同教齡的教師有不同要求:新教師由于對教材不熟,教學經驗不足,教學能力還欠缺,一定要備詳案,這樣可以使新教師盡快熟悉教學方法和教材內容,完成教學目標。對有一定教學經驗的教師可以寫簡案,可以重點研究教學的重點、難點、教學方式等,形成自己的教學風格。老教師由于多年教學,對教材比較熟,教學經驗豐富,可以提綱式或“腹案”,對自己多年的教學進行總結提煉。
(2)上課是教學有效性的核心。
美國著名后現代主義課程理論家威廉·多爾認為課程展開過程中需要有“適量”的“不確定性”、“模糊性”、“無效性”、“反常性”、“失平衡性”等。確實,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教的過程和學生學的過程都存在不確定因素,特別是一名教師面對幾十名個體差異的學生。課程改革的核心環節是課程的實施,即課堂教學。課程的實施關鍵在教師,教師的教育觀念,角色發生了轉變。原有的“傳道,授業,解惑”已不能滿足當前學生的發展需要,在課程理念中教師在教學中要為學生提供多種學習經歷,豐富學習經驗。由單一傳授知識為共同學習結合,引導和幫助學生尋找答案。在課堂教學中學生的主體地位要獲得體現,教師的角色更多是輔導者、幫助者、組織者、參與者。
體育課程是以身體練習與思維活動緊密結合為特征,以提高學生身體健康、心理健康和社會適應能力為目的的基礎課程,課堂教學實質上是教師組織引導學生進行體育學習的過程。學生在學習中身體活動上有運動負荷的要求:體育教學中一般全課的心率負荷平均在130次/分以上,全課的練習密度為30%左右。學生在學習中還有思維認識過程,體現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的結合,這是與其它課程的明顯區別之處。因此體育課堂是動態的。上課需注意根據教學目標選擇適宜的學習內容,采用多種教學組織形式和有效的教學方法,運用接受性學習方式與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方式結合。給學生留有自主思考和活動的時間、空間。
要符合科學體育運動規律。(在運動前一定要做準備活動,運動后要進行整理放松活動)。
教師在課上通過觀察學生在練習中的表現、表情、參與學習的積極性等主客觀指標及時調整練習內容。課后及時反思。
(3)作業是教學有效性的體現。
檢查作業是教學有效性的體現,通過教學效果反饋指導學生。教師通過布置作業了解學生對知識的掌握運用情況,在文化學習中非常重要。體育課的特點是在課上教師通過觀察、交流、檢查等就可以基本掌握學生學習情況,如知識和技能掌握、運動負荷大小、參與積極性、愉快感等。但是我認為體育課學習也要根據教學內容適當布置作業,一方面可以彌補課上時間少,練習少產生的身體刺激不強,通過練習獲得加深體驗。另一方面培養學生學習興趣,終身體育鍛煉習慣,擁有基本的健身知識。布置作業要注意介紹健身鍛煉的原則和方法,通過針對性練習提高效果。單元教材學習完后,及時了解學生學習掌握情況。在新授課前布置預習,尋找相關資料。對作業要及時反饋和督促修改。“體育作業不是一種強制性課業負擔,而是一種促進學生課外體育鍛煉的建設性、愉快性、接受性的健身實踐策略”。因此,教師在有效設計體育作業時,應以 服務教學目標為宗旨,根據學生的心理特點,綜合考慮學生個體間身體素質、認知結構、個性發展和掌握學習技能發展水平的差異。
(4)輔導是教學有效性的補充。
輔導是課堂教學的輔助形式,是對學生在學習中進行有效的指導或引導。學生先天在體能上有強弱,在掌握技能上有快慢,同一節課學生在學習上會差異很大。教師在課上主要是面對全體學生,輔導的主要對象是有疑慮的學生和學習困難的學生,對學習能力強的學生要及時引導,滿足自身發展的需要。對學習能力和體能差的學生要由易開始、低起點、樹立自信心、體驗成功。輔導需要注意了解學生目前的實際水平,在課上有層次的解決可能出現的問題,提前預防。課后對個體制定針對性方案,彌補課上練習的不足。及時反饋,注重啟發和引導,收集點滴成功,樹立自信心。定期檢查、督促、鼓勵。
(5)評價是教學有效性的動力。
當前新課程改革中,體育評價內容強調由單一向多元轉變,主要從體能、知識與技能、學習態度、情意表現與合作四個方面來評價;評價方法強調由終結性評價向綜合性評價轉變,要求定性與定量評價相結合,絕對與相對評價相結合,終結性與過程性評價相結合;評價方式強調主體多元化,由學生自評、互評,教師評價組成。新課程標準中認為課程評價是課程的基本組成部分,在課程體系中起著重要的激勵導向和質量監控作用。在教學評價中要重視過程性評價和結果性評價結合,教師評價和學生自評、互評相結合的多種方式。在過程性評價中通過客觀記錄讓學生反思學習過程、改進學習方式、提高學習效率、重視成功體驗。在學生自評和互評中教師要鼓勵學生主動參與,逐漸養成終身體育習慣。通過評價指導學生正確運用評價的鍛煉方式,檢測鍛煉效果,使評價成為改進和反思教與學的有效手段,有利于學生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的提高。評價需要注意根據教學內容適時運用評價方式。教師要創設一定教學情景,培養學生自評和互評的過程。評價的標準制定要可操作性,以激勵為主。
堅持“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這一指導思想是對學校教育本質功能的重要定位,它指明在課程的設計目標的確定、課程內容的選擇、課堂教學的組織、形式和方法以及對體育教師的要求和對學生的客觀評價等諸多方面加以解決。“學生是體育學習的主體。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這些表述強調體育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共同發展的互動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以體育教學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的辯證統一。過去的體育教學是以知識技術的傳授為重,教材是中心,體育教師只有教材意識,教學始終是在演“獨角戲”,“新體育課”看重的不是競爭,而在乎每個學生的表現。關注個體差異與不同需求,《標準》要求體育教師必須要拿出相當一部分精力來為那些少數學生另設目標,安排教學內容,提出相應的教學要求,讓個體差異受到尊重,個性得到發展,只有這樣能保證全體學生的共同發展。
教學五環節是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的,學校領導要重視教師專業化的發展,給不同教齡的教師不同的進修和培訓機會,促進教育觀念,知識技能的更新。立足過程,促進發展——是當前體育教學評價改革的特點。重視發展,淡化甄別與選拔,實現評價功能的轉化。重綜合評價,關注個體差異,實現評價指標的多元化。強調質性評價,定性與定量相結合,實現評價方法的多樣化。強調參與互動、自評與他評相結合,實現評價主體多元化。注重過程,終結性評價與形成性評價相結合,實現評價重心的轉移。在給學生減負的時,也要注意給老師減負,如教案的檢查要根據教學經驗有所區別。同時鼓勵教師積極參加課堂教學改革,優化教學環節,只要有利于學生發展、教師發展、學校發展,就要給予鼓勵,同時提供資金、設備的支持。
[1]季瀏.體育與健康課程與教學論[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8.
[2]上海市中小學體育與健身課程標準(試行稿)[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3]查維克.新課程背景下體育課教案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J].體育教學,2007,(6).
[4]王杰塵.談體育課較案的彈性化設計[J].體育教學,2007,(6).
G807
A
1006-8902-(2017)-11-Z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