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邵曉華(湖南機電職業技術學院 湖南 長沙 410000)
勿讓體育場地的不合理利用成為實現全民健身的攔路虎
□ 邵曉華(湖南機電職業技術學院 湖南 長沙 410000)
體育場地是實現全民健身的物質載體,場館的修建質量、合理布局、開放程度等是其功能實現的前提要素。本文將從我國體育場地的發展狀況、建造和使用過程和體現的部分問題展開討論。
體育場地 全民健身 教育類體育場地
現如今,全民健身已上升為我國國家戰略目標,體育產業也成為了我國重點發展產業,持續推動著國民經濟的增長。在實現全民健身、發展體育產業的進程中,體育場地是人民進行體育鍛煉的首要需求,是確保進程穩步發展的基本物質條件之一。盡管我國體育場地數量正突飛猛進,但在建造、使用、管理等方面的問題仍有待深入性的研究。
體育場地是人民進行大量健身活動、舉辦各類賽事活動的基礎載體,是體育產業發展的至關因素之一。
(1)從場地數量看,體育場館的數量是其是否滿足全民健身計劃要求的直觀要素。據國家體育總局的數據顯示,在1995年時,我國體育場地數為61.5萬,在2003年時,達到85萬,而到2013年,數字達到驚人的170萬。對比來看,場地數量幾乎是按倍數性增長,每萬人所擁有體育場館數增加5.87個,用地、建筑等面積的增長更讓人驚詫。詳細到我省,據《湖南省第六次全國體育場地普查數據公報》顯示,截至2013年底,我省擁有各類體育場地已達57565個,人均體育場地面積增長至1.09平方米。因此,可以說我省的體育場地數量和人均體育面積還是能夠滿足全民健身需求的。
(2)從場地種類看,全國各地對于籃球場和全民健身路徑的熱愛依舊不減,這兩類體育場所所占比例和已經過半,而作為國球的乒乓球,它的“專場”數目緊隨第三,所占比也約達15%。我省各類體育場地數量排名靠前的分別是籃球場、乒乓球房(館)、全民健身路徑、小運動場、羽毛球場等且共計49219個,占85.50%。三大球場地方面,足球類場地121個,籃球類場地16239個,排球類場地537萬個。對比2003年,我省體育場地的數量和種類擴增情況甚至優于全國平均水平。除這些運動場地數量的明顯增加,全國各地對運動場所種類豐富化也投入心血,像全民健身器械、城市健身道、登山健身道、戶外活動營地等這些健身場所和器材的增長也是有目共睹的。
(3)從場地的城鄉分布來看,城鄉的體育場數量差距已經漸漸縮小,由之前的不平衡態發展至當前的六四開。但是在場地所占面積上還是有很大差距,城鎮體育場面積有13.37億平方米,占比近70%,而鄉村面積僅僅6.12億平方米,占比約30%。據我國2016年人口普查,城鎮人口占比55.88%,鄉村人口占比44.12%。也就是說在人均用地上,鄉村地區元未達平均水平。這種現象與地區經濟、體育活動宣傳、居民自身鍛煉意識是緊密掛鉤的。
(4)從場地的地區來看,經濟發展水平領先全國的東部地區,加上東部面積廣闊、人民需求較大,其體育場地的建設也領先其他地區,數量達71萬多,占比43%,面積達9.38億平方米,占比48%。中部和西部場地面積分別約占21%,22%,東北部約占9%。
(5)從場地的投資主體來看,國有經濟的場館占總體的30.6%,集體經濟成分占25.5%,私營企業和個人占35%,其余場地一般為外資、港澳或中外合資成分。因此看來,我國的體育場館國有化、集體化程度較高。
雖然我國的體育場地的增長速度讓人喜悅,數量基數也達到了百萬計,但仍有一些實質性問題的存在。
首要問題就是公共體育場地及設施的開放率和使用率不足。現在,一些地方政府依舊熱衷于大型體育場館的建設,而由于城區地段的可用地稀缺,往往這些場館會修在離城區較遠的地段。在使用時,通常是舉辦各種賽事和表演,然后或許提供給專業運動員訓練,或許直接閑置不開放。加上場館開放度和地理位置的問題,人們不僅得花費功夫才能抵達,即使抵達,說不定也只能在場館周邊和允許活動空間極有限的場館內進行運動鍛煉。如此惡性循環下去,這些造價不菲的場館的資源閑置和浪費情況可想而知。
關于公共場地的利用,中國學校操場及體育館的設施的利用一直是令人詬病的。據第五次全國體育場所普查顯示,我國學校體育場館占約全國體育設施資源的65%,但開放率不足三成。而這方面,一些發達國家做得遠好于我們。像日本,他們99%的公立學校的體育場都是對外開放的,并且其他學校所擁有的場地開放率達80%以上,這成為他們實現大眾運動的重要基礎。同樣,像美國、英國等國家,他們的體育設施在相應法律法規管制下達到了很高的對外開放度。
其次就是社區型體育施設的不足。我國很多地區從實質上沒有看重社區型體育場地的建設,很多社區都直接以附近學校、政府、企業單位的體育場所下手,少有正規、科學地組織性引導人民健身運動。若是本地區一旦有此類體育設施分布不均,那么某些社區社區型體育設施缺失的影響就將體現出來,居民無處鍛煉、政府和學校體育設施壓力大等問題立馬就凸顯出來了。
再就是國內健身設施的“魅惑力”不夠。對很多人尤其是學生來說,健身場所功能是否應其所需是很重要的。給愛好籃球的健身者提供排球場,給廣場舞群眾們擺一排乒乓球臺等尷尬處境,怎么可能會讓人們自愿前往場地,使用起健身設備呢?在一些學校、政府單位等健身場所,往往都是只具備籃球場、乒乓球場、健身步徑等大眾化設施,而少見棒球、橄欖球、游泳等設施。單調的健身環境影響了民眾參與健身的熱情,進而阻礙著全民健身的推進。
3.1、場地資源的有效增長和健身設施的齊全
在《體育發展“十三五”規劃》中明確提出了,“十三五”期間,我國將逐步建成三級群眾健身場地設施網絡,推進建設城市社區15分鐘健身圈,努力實現到2020年人均體育場地面積達到1.8平方米的目標,也就說明了體育場地資源健身尤其是社區型健身圈發展的重要性。身邊體育場所的增加是有目共睹的,但仍未達到符合我國國情尤其是健身人口基數巨大的相應要求。像“廣場舞大媽PK籃球小伙們”的現象時有發生,這說明國家還是應該在大眾體育上多花功夫,而不是一味地進軍競技體育。這就需要政府在公共體育服務事業上平衡資金投入,多修建一些大眾性運動場地,并且備齊較大型運動廣場、健身步徑、戶外營地、登山性步徑等易使用、成本低的群眾健身設施。社區型健身圈是我國很多地區的發展盲點,社區以點來設立一些健身器械和小型場地,是有利于校園、政府等單位性體育場地的解放,更能使人們做到“家門口的健身活動”,在促進社區和諧,鄰里友愛方面更是貢獻不小。
除最基本的健身設施的數量和占地面積的增長,提升他們的“魅惑力”也是我們應該考慮的問題。在英國,修建專門開展社區體育活動的社區體育廳時,都會遵循一個原則:“能夠滿足不同層次人民不同的需求”。因此,他們的體育廳除了各種健身設施還包含休息室、飲食室、洗浴間、植物角乃至體育影視室等各種設施。像美國等地,社區體育廳還能用于小型歌舞、演唱會等社區文化活動。我國的社區健身圈也可以取其精華,豐富自身功能,讓人們的社區型健身運動主動化,讓體育資源被積極地利用起來。
3.2、校園體育設施的開放度及管理問題
我國學校類體育場地占據了我國全部體育場地近4成,但鑒于我國校園管理現狀,在課余時間全天開放的操場數不足百分之十,過半操場竟然完全不開放。這種現象的出現并不是學校單方面的拒絕對外使用。實質上,很多學校都嘗試過對外開放,但是因為我們國家在相應法律上的不完善,當學校出現利益受損時,無法可依,無權可維。再加上一旦開放,往往又會面臨安全難題、管理和維護成本增加。此時,如果沒有政府相應援助或有效補助,很多學校也只能再度“閉門鎖?!薄T谟行┑貐^,盡管出臺了倡導校園開放健身設施的政策,但有的學校也只是考慮開放操場等易管理設施,將室內體育館繼續雪藏的做法。
反觀國外做法:除卻開放率極高的日本,美國早在1927年就有32個州通過了法規 “社區可使用學校的建筑作為社區體育中心”,并明確規定了教育機構體育場所的開放要求:在學生放學或放假回家時,這些體育設施必須向社區開放,最大限度的利用起這些體育資設施源。俄羅斯雖然非教育類體育設施十分齊全,但學校體育場所對外也沒有很高限制……
結合我國國情,并以國外管理經驗為借鑒,我覺得開放教育機構體育設施可以從以下入手:
(1)國家應起第一幫手作用。首先制定出專項法律法規,從場地的建設到維護,再到開放制度等環節,節節立法。對應法律體系和管理機制的缺失是校園設施開放體系運營不通的內部因素。當政策出臺后,分明權責,明確開放要求,鼓勵學校推出符合自身的管理和運營方針。國家在初期建設和后期維護上加大資助和扶持,降低學校開放的成本壓力。加大社區健身圈的建設也能極大分擔學校健身場地重擔。
(2)學校也應積極探尋有效途徑。學校都明白一個道理:往往體育設施的開放都面對著安全管理、設備保養等成本的提高,而且很難對大眾進行盈利性開放,一旦沒有政府資助,要么設施開放率降低,要么直接“關門大吉”。學校應當處理好體育教學和大眾運動的關系,實行像身份認證入校、人數適當限制、發布設施安全和賠償告示等,在法律維護下展開設施開放,為我國全民健身注入強大力量。
(3)人民在健身時使用設施時,自身文明健身觀念的提高,維護設施自覺觀的養成,更是推動公共體育設施開放的社會力量。
總之,我們應在體育場地增長的背景下,學會合理利用起現有體育設施,減少體育資源的閑置和浪費,去滿足大眾運動的需要,為全民健身的實現注入強大推進劑。
[1]楊遠波,彭剛毅.對我國體育場館現狀與運營模式的探討[J].體育科技文獻通報,2008,(1).
[2]張洪臣,趙明輝.淺析高校體育場館的建設和運營與管理[J].山西建設報,2009,35(29).
[3]唐迅,冉建.國外學校體育設施及開放現狀述評[J].山東體育科技學報,2008,30(1).
[4]林顯鵬,劉云發.國外社區體育中心的建設與經營管理研究[J].體育科學報,2005,25(12).
[5]王忠杰,崔瑞華.全民健身場館屬性、配置及優化策略[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12,46(8).
[6]朱征宇,付強,馬莉.制約我國區域公共體育服務體系建設的成因分析[J].廣州體育學院學報,2012,32(4).
G818
A
1006-8902-(2017)-11-ZQ
課題項目:湖南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課題,全民健身背景下星沙大學城體育場館社會化互惠運營研究(XJK016CTW004)。
邵曉華(1980-),女,碩士研究生,副教授,研究方向:體育教學、運動訓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