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佟曉麗 劉 紅 張素媛
以問題為導向的教學模式的研究與應用
◎佟曉麗 劉 紅 張素媛
課程建設是高校教學工作的基礎,也是高校教學工作永恒的主題,課程改革一直是課程建設的重點和難點。本文從課程教學模式改革入手,探討以問題為導向的課程教學模式,改變過去教師單向傳授知識的傳統課堂,構建在教師引導下、以學生為主體的實際參與的課堂教學模式,該模式的教學方式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創新能力及實際動手能力。
課程建設 問題導向 教學模式
專業培養目標是以科學的課程設置及課程培養目標的實現來達成的。課程建設是高等學校教學工作的基礎,是高校教學質量的根本保障,更是高校教學改革工作的重點和難點。高等學校重視人才培養方案的制定,強調專業培養目標、突出人才培養特色,而賦予課程的只有單一的、知識傳授的功能,對于課程建設重形式、輕內涵,并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而實際上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的實現最終都將由課程教學來達成。因此,高校有必要從課程改革入手里,以“教”促“學”,將課堂還給學生,將課程教學從簡單的知識傳授向能力提升轉變。本文將探討“以問題為導向”的本科課程教學模式,改變教師單一的講述式課程教學現狀,培養學生對課程學習的認同感和成就感。設定教學目標,制定教學流程,實現人才培養目標與課程教學的完美結合,提升學生的能力和素質。
以問題為導向(Problem-BasedLearning,簡稱PBL)的教學模式也可稱作“問題教學法”,1969年由美國的神經病學教授Barrows首創。在教學中,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以問題為中心,是一種啟發式的教學方法。其以“問題”為教學活動的起點,并貫穿整個教學活動的全過程。問題的選取有一定的科學性,是學生專業領域內的真實問題,這將使學生較早地進入學科專業領域,使所學的內容變得直觀、生動,學習目的更加明確,學習過程也較為輕松。這一模式的運用,將培養學生知識運用的能力、溝通合作及終身學習能力。
以問題為導向的教學模式根據課程培養目標及課程具體內容設計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
(一)“問題”的設計
“問題”是整個教學活動的出發點和歸宿,老師所選擇的問題在一定程度上圈定了學生的認知及課堂內容的范圍與方向。問題的選擇要符合教學大綱,圍繞課程的教學目標以及已有的知識或即將獲得的知識,設計出讓學生感興趣的話題或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問題的設計應充分考慮到學生的實際知識水平,難度適中。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引導學生運用已有的知識和技能去解決問題,同時獲得新知識。不要用自己的觀點去影響學生的判斷。
(二)教學過程實施
1.小組活動。教師設定問題后,要求學生合作完成,小組合作是行之有效的辦法。由8-10名同學組成一個學習小組,復雜的問題可由幾個小組共同完成;簡單的問題可由不同的小組分別完成,尋求同一問題的不同途徑。學生分組后,組長根據問題的實際情況分解任務,小組成員開始資料的查閱、搜集、整理工作。另外,小組成員在一定時期內要保持相對的穩定狀態,以形成良好的學習氛圍及團隊合作關系。
2.課下學習。教師下發問題的同時將解決問題所需的基礎知識或與之相關的學習資料以課下預習的方式布置給學生。教師要保持與學生密切聯系,控制學習進度(可利用微信或者QQ平臺)。
3.問題反饋與解答。學生將課下學習及資料查詢過程中發現的問題反饋給老師,學生共同的問題是課上老師講解的重點。
4.課堂討論。課堂討論是該教學模式的一個重要環節,其關系到課程教學效果和學生參與的積極性,為此師生雙方都要做好相應的準備工作,如預設小組成果展示時間,預估課堂討論時學生可能提出的問題等。這一環節是學生對教師所設計問題的成果展示過程。學生匯報本小組的最終結論,同時提出一些新問題或對其他小組的成果提問,當學生無法回答這些問題或者對問題的講述、理解有偏差時,教師將對其進行講解和說明,最終使每個問題得到圓滿的解決,更加系統地運用知識。學生在這一過程中大量查閱課外資料、參與課堂討論、小組學習等,鍛煉了學生的組織能力、團隊合作能力、自主學習及語言表達能力。課堂討論環節中,教師要調動學生積極性,掌控整個過程,控制課堂節奏,這要求教師具有知識的靈活運用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及嚴密的邏輯思維能力。
5.問題小結。當以上步驟完成后,教師要對學生的學習情況及問題的解決情況及時總結并作出評價。教師要充分肯定學生在這一學習過程中取得的成績,同時也指出不足,提出改進意見及下一步要求,至此本輪活動結束。同時,指定下一個問題,并將問題分解,開始下一輪的學習活動。
(三)考核方式
教師結合培養目標及課程性質改革考核方式,采取多樣化的評分策略。其中,資料查閱、小組討論發言、作業完成質量等都有相應的得分,而期末考試成績在總成績中占一定的分數比例。也就是說,本門課的考核從學生見到老師的那一時刻就開始了,這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課程考核死記硬背知識點的情況,更加注重知識的運用和能力的考核。
(四)教學總結和課程評價
以問題為導向的教學模式實施后的最后一個環節是對整個教學過程的總結和評價,分學生和老師兩個方面進行:一是學生根據老師的意見,修改、完成并提交討論報告。二是教師回顧課程教學全過程,并對所設計的問題及學生完成問題的情況進行總結,對學生運用的理論知識進行梳理,肯定學生取得的成績,指出學生在解決問題過程中存在的不足,及時調整教學方案,為下一教學過程的開展提供經驗和借鑒。
(一)教師要有課改意愿
以問題為導向的教學模式改變過去學生與老師之間的主動與被動關系,教師改變知識“傳授者”的身份,走下講臺,來到學生中間,變成引導學生學習、啟發學生思考的“引導者”。同時,教師要主動探究人才培養目標與課程目標之間的關系,研究該課程在專業人才培養目標中所起的作用,樹立課程教學為專業人才培養目標服務的思想,激發老師的課改意愿。
(二)教師要不斷加強自身素養
教師要能夠把握本專業領域知識前沿,具有扎實的理論基礎,充分了解課程內容并能將課程內容融會貫通;具有很好的課堂駕馭能力及應對能力,預估學生可能提出的問題,在課堂討論中對學生提出的問題應對得當;能夠掌握課程進度,控制課堂節奏,充分發揮教師的引導作用,使學生成為教師引導下的主體。
(三)注意各種教學方法的運用
以問題為導向的教學模式實際是一種啟發式教學方法的靈活運用,這種方法引導學生勤于思考、多提問,然后去尋找問題的答案。傳統的教學方法在該種教學模式下同時存在,如基礎知識的講解、部分教學內容的翻轉課堂,即課下的學習與課上的答疑等。在教學實踐中,應辯證地處理好各種教學方法的關系,使其之間相互促進,做到教學效果的最大化。
注:本文系2016年度遼寧省普通高等教育本科教學改革研究項目《以學生為中心、以解決實際問題為導向的教學模式的研究與實踐》;2016遼寧省教育科學規劃課題《以學生為中心的,高效教學模式的研究與實踐》(項目編號:JG16DB381)階段成果之一
(作者單位:沈陽理工大學高等教育研究所)
責任編輯:張永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