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中國腐敗問題形成機制的國內外研究述評

2017-03-11 06:09:09
廉政文化研究 2017年6期
關鍵詞:制度研究

魏 然

(1.西南科技大學 法學院,四川 綿陽 621010;2.南京大學 社會學院,江蘇 南京 210023)

腐敗是當今世界各國面臨的一個具有共性的難題,同時也是最為古老的社會積弊。然而,作為一種社會發展歷程中出現的事實,腐敗問題的形成不止包括人性的異化,而且是多種社會性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長期以來,盡管西方社會科學界對于腐敗的界定、成因、機制及治理等方面所形成的多元化學科成果構成了我們研究腐敗領域的“中國問題”的宏大理論背景,但如何將這種以西方現代化轉型歷程為參照的理論背景應用于當代中國仍存在巨大的爭議。這是因為,一方面在自改革開放以來的現代化轉型過程中,經濟發展的高速增長與公共管理領域的高腐敗率并存;另一方面,腐敗案件的種種形態特征與中國社會傳統的“人情文化”相融合。中國所面臨的這種融合了獨特社會構造及文化傳統的復雜腐敗形態被一些專家學者喻為“腐敗陷阱”[1]。

對此,不同的社會科學領域都從各自的學科角度進行了研究,如政治學著重于從權力及其監督的角度分析腐敗的成因,經濟學通過理論模型的構建來探究腐敗的本質,心理學注重解析腐敗行為主體的內在動因等。就社會學領域而言,已有的文獻對于中國腐敗現象的機制解釋具有不同的理論背景和問題意識,但觀其大攬,無外乎三種闡釋路徑:側重宏觀社會結構及其變遷影響的結構路徑、側重社會組織規范影響的制度路徑,以及側重社會關系的倫理內涵及其互動效應的文化路徑。

一、側重宏觀社會結構及其變遷影響的結構路徑

所謂結構路徑是指將腐敗視為宏觀社會結構及其功能在轉型與變遷之中產生的“意外后果”。這一路徑來源于迪爾凱姆、帕森斯等人對社會結構及社會變遷的理解,即原本功能穩定的傳統社會結構在社會分工發展、外來因素沖擊等一系列條件下發生了改變,舊有的政治經濟文化秩序被打破,然而新的秩序卻尚未建立,腐敗行為就在這種“斷層”狀態下產生。這一解釋路徑中有代表性的研究觀點包括:

(一)現代化轉型進程中的伴生現象

由于當前腐敗蔓延的現象主要集中于發展中國家及轉型期國家,而在已經邁入現代性文明的西方國家則程度較輕,故對于腐敗的解釋就很容易集中于現代化進程所帶來的社會結構與社會關系的轉變這一焦點上。在這方面最為典型的理論來自塞繆爾·亨廷頓的現代化理論。他依據歐美國家現代化進程中腐敗現象的發生發展規律指出,現代化進程導致“社會基本價值觀的變化”、“開創了新的財源和權力渠道”以及“政治系統輸出功能的擴大”,[2]而這些變化增大了腐敗形成的可能性。

這種將現代化與腐敗問題聯系到一起的研究思路對中國似乎極具借鑒價值。如前所述,在中國腐敗的歷史發展進程中,正是于改革開放之后才出現了“星星之火已成燎原之勢”的局面,因而改革所代表的現代化目標與腐敗的蔓延之間具有一種不可推卸的關系就理所當然地獲得了認可。例如,魏德曼研究了日本、韓國、香港和新加坡等國家和地區的現代化發展過程,發現在其中的高速發展時期也伴生了腐敗現象,他認為中國目前在改革開放階段所發生的腐敗與經濟并行增長的事實與上述東亞國家的經驗類似。[3]但他的研究僅限于對這一相似性的描述而無法解釋腐敗的加劇與現代化高速發展之間的關系。何增科對比了改革之前和之中各種腐敗形式的特征,指出中國向現代化轉型過程中的一系列現象如雙軌制、官僚階層收入的相對下降、政策及制度漏洞、政治改革的不徹底及當前政治體系的漏洞、道德價值觀的滑坡、傳統與現代因素交織等是造成腐敗發生的原因。[4]這一觀點近年來也得到了一些中國學者從經濟學角度的研究驗證。[5]

同時,將腐敗視為現代化轉型的“副產品”的觀念還使一些學者認為隨著市場化改革的推移、各項制度的完善,腐敗就會逐漸減少,也即改革與腐敗之間有一種直接對應的因果關系。[6]但顯然,這種關系并非這么簡單,中國的腐敗有隨著改革愈演愈烈的趨勢,且并不是由單一的經濟因素所能解釋的。故有學者認為所謂改革致腐的真正原因在于改革中所產生的政策而非改革本身。[7]

(二)結構緊張/社會失范之后的越軌行為

由于“社會轉型不僅僅只是經濟制度的轉變,也是整個社會結構的轉型和社會運行機制的轉換”[8],在此過程中,原有的社會價值觀體系和社會道德規范往往被打破,各種破壞社會秩序的越軌行為叢生,這與腐敗行為的社會本質及其蔓延狀況相契合,故社會失范理論也常用于解釋腐敗的形成。其中,較有代表性的社會失范理論為美國社會學家默頓所提出的結構性緊張理論。他認為當社會不斷變遷時,原有的社會文化所塑造的人們渴望成功的期望值大幅度提高、社會動機與社會關系變得迅速商業化,但與此同時,新的社會結構所能提供的成功手段和途徑卻相當有限,這種嚴重的失衡狀態所造成的張力令人們傾向于對經濟目標的變相追逐。[9]

一些研究者就把中國腐敗視為轉型期新舊社會規范交替的“斷層”所致的違背已有公認性規范的越軌行為。例如Tang的研究認為腐敗的盛行是由于改革政策并未為所有人提供平等的致富機會。他指出改革初期“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的政策造成了合法化機會的缺乏,一方面對個人財富的追求發展成為了整體社會認同的目標,另一方面由于改革前長期的貧困,少數人致富的社會現實加劇了默頓所描述的“結構緊張”[10]。而張小虎從罪犯群體中所獲得的調查結果似乎也反證了中國改革開放所帶來的“社會結構緊張”。他于1999~2001年在河北、山東、江蘇等地的多處監獄對596名罪犯進行的問卷調查顯示,大多數罪犯盡管贊同社會改革,卻對改革過程中所產生的財富、社會保障、社會福利、發展機會、工作成就問題有著較大的不滿,尤其對官員廉政、社會道德風尚的評價很低。[11]

總之,結構路徑的研究很好地概括了中國在改革開放前后各種腐敗形態的發展變化特征,也注意到了腐敗所發生的宏觀社會背景因素。但這種歸納式的闡釋路徑并不能揭示社會結構變遷與腐敗之間的真正關系,且大多數關注社會轉型的研究者都是基于西方現代化進程的理論框架和經驗視角,無法對中國這樣一個發展中國家的具體國情做出針對性的解釋。

二、側重社會組織規范影響的制度路徑

所謂制度路徑是指強調社會組織規范等制度性脈絡對行政官員及官僚集團腐敗行為的影響。這種路徑來源于一種被稱作新制度主義的分析范式,所謂的制度是指一切能夠為人的行動提供“意義框架”的象征系統、認知模式、道德模塊,甚至文化都可以被納入其中。該路徑關注的核心在于為何組織當中能夠形成一套特定的制度形式、程序規范或者象征符號,而這種意義框架又是如何使組織內部的成員相互影響并保持行為的穩定有序的,其實質就是“集體行為對個人行為的一種控制”[12]。具體而言,對中國腐敗的制度分析路徑包括兩種類型:一是以委托-代理這種制度化關系中的尋租行為為本質探求腐敗中個體或集團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理性行為,二是強調組織控制,將腐敗視為公共組織規范對個體行為的一種制度化結果。

(一)委托-代理關系中的尋租行為

由于公共權力來源于少數政府官員代替全社會的公眾管理社會事務這一現象,故二者之間的關系常被認為是一種委托-代理關系。但政府官員的雙重屬性就在于,他們既是公眾委托權力的代理者,又是自身利益的承擔者,兩種利益訴求雖然在原則上是目的一致的,但在具體公共事務的處理過程中卻又往往發生沖突,因而就出現了掌握公共權力的政府官員為了自身私利利用代理人身份尋租的現象。但尋租本身并不等同于腐敗,后者只是基于委托-代理關系存在這一前提而發生的特殊尋租現象。

這兩種理論原本是從不同的角度在對腐敗現象進行解讀。委托-代理關系源于西方企業契約理論對所有權和經營權分離的現代公司制企業的考察。其本意是指委托人(股東或董事會)和代理人(經理)之間存在利益目標差異,在激勵、責任、監督等機制不健全的情況下,代理人可能侵犯委托人的利益,造成“代理成本”。而在西方國家的公共政治空間中,現代代議民主制存在多個層級的委托-代理關系,由于不同關系鏈條之間的利益不一致、信息不對稱、契約和監督難以奏效、公共權力被壟斷,故造成了行政官僚(代理人)對公眾(委托人)、行政官僚(代理人)對政治家(委托人)的責任背離,即公權腐敗行為[13]。而尋租理論則從理性選擇的視角解釋了人們如何追求既得的社會經濟利益行為,尋租一方面是尋求對這種經濟利益的再分配,另一方面則是采用阻礙生產要素在不同產業之間自由流動、自由競爭的辦法來維護或攫取既得利益。這兩種現象都與腐敗行為的表現相關,故尋租現已成為對腐敗行為進行模型化研究的首要經濟學分析工具。[14]但實際上,兩種理論的結合才能彌補各自的不足。一方面,尋租并不等同于腐敗,它只是考慮到了腐敗行為主體的理性計算這種行為動機,卻沒有很好地說明腐敗行為其實是政府利用壟斷權力干預市場、利用市場競爭操縱資源的必然結果,反映了國家與私有化團體之間的一種關系。另一方面,委托-代理理論雖然能較為清晰地揭示權力關系的種種路徑,但卻無法解釋腐敗行為主體實施腐敗的復雜動機,且其對委托人“性善”的假設也沒有考慮到委托人也可能存在腐敗甚至與代理人“合謀”的情況。

因此,委托-代理關系中的尋租理論對腐敗的解讀包括了兩點:一是強調了“租”是國家壟斷權力對市場規則和商業運營強行卷入的結果,這種被催生出的租金最終由生產者(如企業)來支付,其原本的用途在于社會福利(即滿足社會公眾的需求);二是科層制體系所形成的多層級委托-代理關系為“租”的轉移支付創造了條件,但同時又令租金的瓜分方案復雜化(如獨謀與合謀),而企業對于借力于壟斷權力所能帶來的巨額利潤的追求也會競相促成租金的轉移支付。因而,腐敗的形成不僅是由于多層級的公共權力代理人背離終極委托人(公眾)所托付的責任、并將其用于謀取私利的主觀行為結果,也是公眾之中不同的利益分化團體(企業)為競爭壟斷利潤而支付租金所造成的客觀環境結果。所有問題的根源就在于國家這一強制性權力機器的存在令政府與公眾之間、企業彼此之間都形成了對于租金的競爭行為,但這兩種競爭行為都是對于資源本身的浪費,稱之為“轉移成本”[15]。用這樣的理論來看待中國的腐敗問題即是在回答社會轉型過程所造成的結構性機遇是如何轉換為以追求私人利益為目的的制度權力濫用行為的。

具體而言,可將中國轉型期腐敗現象分為政府官員個人尋租和政府集體尋租兩種類型。前者視政府官員為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理性經濟人”,以手中掌握的公共權力謀取租金;后者則是一種強國家弱社會關系中科層制政府在體制外政治尋租的方式,稱之為法團主義。政府官員個人尋租的研究實例,如Ngo的研究發現在30年的改革過程中,中國政府采取了一系列設租的手段包括雙軌制、差異化貸款利息、市場準入的限制等。盡管設置這些措施的初衷是好的,但公共官員的自由裁量權過大使得他們有機會從中漁利。[16]Ren和Du的研究顯示在各級政府中權力最大的官員即黨委書記(常被稱為“一把手”)容易產生腐敗,其腐敗表現常常是“賣官”。由于他們的自由裁量權不受監督與限制,其政治決策對公眾不透明,權力界限沒有清晰界定,這種“獨裁式”的管理在制度上是“嵌入”在當前的政治體制中的。[17]政府集體尋租的研究實例,如王達偉研究了廈門私營企業與當地政府之間的“共存庇護主義”(Clientialism)關系,并將之用于解釋政府尋租式腐敗的原因:一方面地方政府對資源和權力的控制使私營企業主往往依賴于政治權力獲取資源和避免政治及政策的任意干涉,另一方面地方政府也依賴于私營企業解決當地的就業問題及經濟合作并獲取賄賂收益等。[18]

(二)非正式制度/潛規則對個體行為的控制

非正式制度是由道格拉斯·諾斯在《制度、制度變遷與經濟成就》一書中首次提出的一個概念,指與正式制度相對應的、在人們長期的社會交往中自發形成并被無意識接受的行為規范,主要包括意識形態、價值觀念、道德觀念及風俗習慣等。[19]該理論視角的闡釋是基于對中國改革開放過程中正式制度控制個體腐敗行為的效果不足,而非明確、穩定的法律規則制度環境中卻存在大量高效的政企合作現象的觀察。這一研究視角引入了較多的社會因素如文化、信任等來解釋腐敗現象的形成,其實也是在強調中國傳統社會關系對正式制度建設的特定影響。例如,嚴霞等人對于公款吃喝屢禁不止現象的研究闡釋了公共權力腐敗的非正式制度運行機制。該研究認為公款吃喝這一現象是政府公務接待正式制度的漏洞與軟約束、傳統社會人情文化的合法性兩大因素對公務員群體內部的制度性互動關系的“嵌入”,其前提是經濟績效至上的考核標準所導致的合法性悖論使公務接待有存在的必要且實際上無法被有效的監管,其后果是導致非正式制度對正式制度的持續瓦解以致于腐敗不斷發生。[20]

當然,非正式制度在有些研究中僅被視為是制度的意外后果或者正式權力的非正式運作,并未明確提出它是制度的另一種形式,但實則也已成為闡釋公權腐敗形成機制的一種理論。例如,有關國家基層治理方面的許多研究也表明[21-24],“項目治國”這種技術化治理的思路雖然已成為了國家治理社會的總體性特征,但其壓力型體制導致基層政權運作的制度化空間減少而被迫成為一種“協調型政權”或“懸浮型政權”。而當這種意外的制度困境遭遇到鄉村社會原本就已存在的非文本化形態時,便出現了基層公務員消極作為或者與地方富人、灰黑勢力“合謀”國家公共資源等腐敗現象。也即是說,腐敗被闡釋為制度設計的意外后果,其消除也將有賴于國家技術治理思路的改良或完善。

另外,史學界也有研究者依據中國封建官場中的實際運行規則與其表層話語體系的不一致現象而提出了“潛規則”[25]這一概念,這也為政治領域闡釋腐敗成因提供了研究視角。所謂“潛規則”是指在長期的交往中無意識形成的一種深層次的、隱藏的辦事規則,它伴隨正式制度(規則)而存在,對社會運行起著廣泛作用。該概念描述和概括了中國人情理與法理交融的復雜社會互動模式,但在經驗研究方面較難得以驗證。

(三)社會控制削弱的結果

作為一個威權體制國家,政治經濟體制對國家和社會的約束作用一直被認為是十分重要的。故有研究者從社會控制理論的視角出發[26-28],將1949~1978年中國改革開放前的低水平腐敗歸因為計劃經濟體制下毛澤東政權對中國人民有效的意識形態控制,同樣,把經濟自由化階段官方腐敗的增加歸結為共產黨的意識形態控制的減弱。他們認為,在毛澤東領導的27年(1949~1976)間,由于共產黨的基本任務是要通過廢除私有制和結構性不平等來建立一個無階級的社會,故對各種經濟活動中的成果的私人占有都是禁止的,腐敗行為被視為資產階級行為,一旦暴露將面臨嚴重的社會后果。在這樣的環境中,腐敗是一種“毫無吸引力且高風險的行為”。但隨著改革在經濟領域的加深,私有化經濟在中國整體經濟份額中的比例越來越大,經濟績效至上的評價標準使官僚精英拋棄了舊的意識形態道德,這種意識形態對于政府官員的控制力就逐漸減弱,從而導致了公權腐敗行為的蔓延。

總之,制度路徑比之結構路徑而言能提供更多關于腐敗形成的因果鏈條的闡釋,其重點在于強調外部制度環境對個體行為的決定作用,也能注意到腐敗與中國特定的國家社會關系的聯系性。不過,這一路徑對于當前腐敗現象中組織化、集團化尤為嚴重的解釋力仍顯不足,無法揭示腐敗網絡內在的互動機制。

三、側重社會關系的倫理內涵及其互動效應的文化路徑

所謂文化路徑是指關注腐敗行為中的文化要素,力圖從中國人社會行為的邏輯上去理解腐敗如何成為一種生活方式。這一路徑區別于前兩條路徑僅關注外在社會環境對腐敗行為主體的決定性作用,注重文化所造就的社會態度及社會情感在腐敗行為中的內生性。同時,將腐敗視為中國社會日常文化生活的一個組成部分,強調大眾對腐敗行為共享意義和實踐的積極建構。該路徑以關系、人情、臉面等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要素作為分析腐敗成因的工具性概念,但依照是否強調這些要素是構筑腐敗的唯一特質,則又可分為以下兩種代表性觀點。

(一)獨特的文化特質:關系、人情、臉面

這種觀點認為關系、人情、臉面等傳統文化是中國腐敗現象中獨特的文化特質。其代表性研究主要來自翟學偉,他關于人情、面子與權力的再生產之間的關系研究表明中國傳統社會文化中存在著腐敗的動力機制。例如,翟學偉采用晚清時期楊乃武與小白菜的冤案史實及官僚體制內部干部上訪或申訴案例的處理結果,說明即使是在組織機構及相關制度非常完善的情況下,偏正結構的社會構造及臉面觀的運作還是可以造成官官相護、欺上瞞下、顛倒是非等官僚作風和技術。[29]同時,他還運用社會學的功能分析法對“土政策”的社會運作及功能的剖析,證明了欺上瞞下、自身權力擴張與泛化的土政策與中國社會轉型中的社會格局相契合。[30]

而國內外其他學者的經驗研究所揭示的腐敗的關系屬性及關系在腐敗行為中的運作機制也印證了這種文化傾向。例如Sun通過分析中國改革時期有著優良出身的政治精英階層中的權錢交易,認為中國的政治經濟體系是一種建構于親屬聯盟基礎上的“裙帶資本主義”(crony capitalism)。[31]王波通過揭示地方權力組織中的關系運作過程,證實了科層制組織中的腐敗現象可以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通過正式與非正式話語體系的分離實現個人利益目標和制度目標的雙贏,后者建立在包含了情感與利益的個人關系基礎之上;二是不同級別權力組織通過關系運作實現了在非正式途徑的聯盟以解決正式制度情境中難以平復的問題(如上訪),從而維持組織外在的正面形象或內在的利益分割。[32]不過,也有研究者對文化與腐敗之間的因果順序提出了質疑,例如李玲通過分析由行賄罪罪犯的自傳體小說《青瓷》所深描的行賄受賄腐敗過程,探討了關系為何在腐敗交換行為中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性,其結論反駁了學界通常所持的中國的關系文化誘發腐敗這一觀點,相反她認為是腐敗制造了關系文化,因為關系作為一種替代市場的非正式交換機制是腐敗的必要組成部分。[33]

另外,以關系運作、蘊含了人情及臉面的庇護主義關系也被一些研究者用于分析中國腐敗的機制問題。中國權力體系中的文化網絡現象早已受到國外學者的關注,如杜贊奇描述了20世紀40年代中國華北農村中地方強人及其親友網絡對農民免遭貪官污吏勒索的庇護主義關系[34];雅各布基于對1970年代臺灣小鎮的基層政治實踐的觀察,分析了特殊主義關系紐帶的形態與功能。[35]

(二)制度背景下的文化觀

另一種觀點則相對模糊了文化與制度的“界限”,雖然承認中國社會關系中的文化要素,但從更宏觀的制度背景中來看待腐敗行為中的文化實踐方式。這方面的代表性研究來自楊美惠,其1994年出版的《禮物、關系與國家》通常被認為是從關系視角闡釋腐敗的典型研究。但她首先認為關系與賄賂完全是兩回事[36]57,也即關系并非是腐敗的文化特質;其次她在解釋文革期間關系學的盛行現象時將關系實踐視為對國家再分配經濟制度的挑戰與顛覆[36]163,這種從特定歷史條件和制度環境來看待關系的方式已經屬于一種“制度分析的轉向”[37]。只不過,楊對關系中所包含的信任、感情、義務、算計等多重屬性的認識有助于進一步識別腐敗的復雜成因。國外也有相關研究持類似的觀點,如Hsu認為關系是一種非正式的關聯系統,其來源于中國過去在典型的計劃經濟中所形成的溝通不足及運轉遲滯的制度體系,因而在改革階段,關系交換的正面效應在于彌補了市場活動中的制度性障礙以及商業操作中所面臨的不可預期甚至敵對的情形,提供了一種靈活的創設信任的方式。[38]

總體而言,大多數從文化路徑闡釋腐敗成因的研究多將韋伯的“特殊主義”、梁漱溟的“關系本位”、費孝通的“差序格局”等理論作為腐敗的文化根源,即視腐敗為差序化社會秩序的體現。同時,部分質性研究能夠通過對腐敗行為的深描揭示出統計數字無法概括的潛在規律,提供一定的機制性闡釋。不過,鑒于文化概念的整合性以及各文化維度的變化緩慢且界限并不清晰等原因,該路徑將傳統文化要素視為腐敗行為的前提與手段也容易陷入“文化的結構決定論”之嫌。

四、總結

綜合來看,目前國內外對于中國腐敗問題的研究成果日漸豐富,但也仍然存在一些局限性:

首先,研究手段及方法逐漸與國際接軌雖值得稱道,但在理論闡釋上傾向于“西方視角”,“中國意識”尚有不足。“中國問題”研究的困境往往在于其特殊性的程度,即到底是該把中國現象僅當做一個可以應用西方理論來解釋的特殊對象,還是認為其從內(成因)到外(表現)都是特殊化的而必須在理論研究上“另起爐灶”?從上述對中國腐敗研究的相關文獻來看,這種基本立場的遲疑仍然存在,且其解決的方案偏重于前一種。

其次,忽視了中國公共管理問題的復雜性對腐敗問題的影響,在研究層次上缺乏更多聯系理論與實踐的微觀與中觀研究。中國現代化轉型的龐大規模與深刻程度都是舉世罕見的,這種獨特的改革道路所造就的城鄉二元對立、區域發展不平衡等現象使公共管理問題具有多層次性,因而從目前階段來講,在研究設計上還需要更為契合我國的國情,注重分區域、分類型的研究內容。

再次,成因與機制問題辨識不清,尤其是腐敗的文化機制研究較為欠缺。所謂機制應該是指事物的構成要素如何協調運作與發揮作用的過程,而成因則是這些要素本身。但相當一部分的腐敗研究并未嚴格區分這兩個概念,從CNKI數據庫中眾多腐敗文獻在冠名上的混亂就可見一斑。同時,雖然關系運作在中國腐敗中的重要性眾所周知,但從文化機制角度進行的研究數量較少。

總之,對于中國這樣一個擁有悠久歷史背景與復雜現實條件的國家而言,腐敗顯然不僅是一個經濟問題,更應是一個社會問題、政治問題以及文化問題,故其研究依然任重道遠。

[1]鄭永年.關鍵時刻:中國改革何處去[M].北京:東方出版社,2014:148.

[2]塞繆爾·亨廷頓.變革社會中的政治秩序[M].李盛平,楊玉生,等,譯.北京:華夏出版社,1988:59-68.

[3]Wedeman A.Great Disorder under Heaven:Endemic Corruption and Rapid Growth in Contemporary China[J].The China Review,2004,4(2):1-32.

[4]He Z K.Corruption and Anti-Corruption in Reform China[J].Communist and Post-Communist Studies,2000,33(2):243-270.

[5]陳剛.腐敗與收入不平等——來自中國的經驗證據[J].南開經濟研究,2011(5):91.

[6]White G.Corruption and Market Reform in China[J].IDS Bulletin-Institute of Development Studies,1996,27(2):40-47.

[7]Ting Gong.Corruption and Reform in China:An Analysis of Unintended Consequences[J].Crime,Law and Social Change,1993,19(4):311-327.

[8]朱力.變遷之痛——轉型期的社會失范研究[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6:1.

[9]Merton R K.Social Structure and Anomie[J].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1938,3(5):91-96.

[10]Tang S M.From Social Control to Disorganization:Official Corruption in China[J].Social&Economic Studies,1997,46(1):135-147.

[11]張小虎.轉型期犯罪率明顯增長的社會分層探析[J].社會學研究,2002(1):91-107.

[12]周雪光.西方社會學關于中國組織與制度變遷研究狀況述評[J].社會學研究,1999(4):28-45.

[13]Bardhan P.The Economist’s Approach to the Problem of Corruption[J].World Development,2006,34(2):341-348.

[14]Lambsdorff J G.Corruption and Rent-Seeking[J].Public Choice,2002(1-2):97-125.

[15]Tullock G.Competing for Aid[J].Public Choice,1975(21):41-51.

[16]Ngo T W.Rent-seeking and economic governance in the structural nexus of corruption in China[J].Crime,Law and Social Change,2008,49(1):27-44.

[17]Ren J M ,Du Z Z.Institutionalized Corruption:Power Overconcentration of the First-incommand in China[J].Crime,Law,and Social Change,2008,49(1):45-59.

[18]Wank D L.The Institutional Process of Market Clientelism:Guanxi and Private Business in a South China City[J].The China Quarterly,1996,147(9):820-838.

[19]溫瑩瑩.非正式制度與村莊公共物品供給——T村個案研究[J].社會學研究,2013(1):113-133.

[20]嚴霞,王寧.“公款吃喝”的隱性制度化——一個中國縣級政府的個案研究[J].社會學研究,2013(5):1-25.

[21]周飛舟.從汲取型政權到“懸浮型”政權——稅費改革對國家與農民關系之影響[J].社會學研究,2006(5):1-38.

[22]歐陽靜.運作于壓力型科層制與鄉土社會之間的鄉鎮政權:以桔鎮為研究對象[J].社會,2009(9):39-63.

[23]陳家建.項目制與基層政府動員——對社會管理項目化運作的社會學考察[J].中國社會科學,2013(2):64-79.

[24]付偉,焦長權.“協調型”政權:項目制運作下的鄉鎮政府[J].社會學研究,2015(2):98-123.

[25]吳思.潛規則:中國歷史中的真實游戲[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0.

[26]Lu H,Gunnison E.Power,Corruption,and the Legal Process in China.International Criminal Justice Review,2003,13(1):28-49.

[27]Lu X,Simons H W.Transitional Rhetoric of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Leaders in the Post-Mao Reform Period:Dilemmas and Strategies[J].Quarterly Journal of Speech,2006,92(3):262-286.

[28]Pei MX.China’s Trapped Transition.Cambridge[M].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2006:48.

[29]翟學偉.人情、面子與權力的再生產[M].第二版.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168-196.

[30]翟學偉.“土政策”的功能分析——中國地方與組織領導的權力游戲關系與中國社會[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2:211-222.

[31]Sun Y.Cadre recruitment and corruption:what goes wrong?[J].Crime,Law and Social Change,2008,49(1):61-79.

[32]王波.關系運作制度化的過程分析——華東地區A縣鄉鎮政府機構改革的個案研究[J].社會學研究,2002(4):55-65.

[33]李玲.“關系運作”究竟“運作”了什么——解讀“關系”與腐敗的關系[J].法律和社會科學,2012(1):28-62.

[34]杜贊奇.文化、權力與國家——1900~1942年的華北農村[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95:170-177.

[35]雅各布.中國政治聯盟特殊關系的初步模式:臺灣鄉鎮中的人情和關系[M]//黃光國,胡先縉,等.人情與面子:中國人的權力游戲.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155-196.

[36]楊美惠.禮物、關系學與國家:中國人際關系與主體性建構[M].趙旭東,孫珉,譯.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9:57.

[37]姚澤麟.社會轉型中的關系學——評楊美惠的《禮物、關系學與國家》[J].社會學研究,2011(3):218-228.

[38]Hsu C L.Capitalism Without Contracts versus Capitalists without Capitalism:Comparing the Influence of Chinese Guanxi and Russian Blat on Marketzation[J].Communist and Post-Communist Studies,2005,38(3):309-327.

猜你喜歡
制度研究
FMS與YBT相關性的實證研究
2020年國內翻譯研究述評
遼代千人邑研究述論
視錯覺在平面設計中的應用與研究
科技傳播(2019年22期)2020-01-14 03:06:54
淺探遼代捺缽制度及其形成與層次
EMA伺服控制系統研究
新版C-NCAP側面碰撞假人損傷研究
簽約制度怎么落到實處
中國衛生(2016年7期)2016-11-13 01:06:26
構建好制度 織牢保障網
中國衛生(2016年11期)2016-11-12 13:29:18
一項完善中的制度
中國衛生(2016年9期)2016-11-12 13:27:58
主站蜘蛛池模板: 99久久精品国产麻豆婷婷| 亚洲国产成人精品青青草原| 在线色国产| 99热精品久久| 中文字幕中文字字幕码一二区| 被公侵犯人妻少妇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精品H在线播放| 欧美日韩中文国产va另类| 亚洲中文字幕在线一区播放| 国产地址二永久伊甸园| 99在线视频免费观看| 欧美亚洲中文精品三区| 曰韩免费无码AV一区二区| 一级一级一片免费| 日韩天堂在线观看| 好久久免费视频高清| 五月激情综合网| 四虎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精品| 精品久久久久久中文字幕女| 毛片一级在线| 久草视频一区| 香蕉在线视频网站| 五月婷婷中文字幕| 亚洲高清中文字幕| 狠狠干综合| 手机在线国产精品| 午夜小视频在线| 成人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中文字幕无码av专区久久| 精品国产电影久久九九| 亚洲中文无码h在线观看 | 九色综合视频网| 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 亚洲视频二| 国产精品性| 在线国产毛片| 久久精品国产精品青草app| 国产男女免费完整版视频| av在线无码浏览| 亚洲性色永久网址| 国产91导航| 永久免费精品视频| 欧美视频在线第一页| 国产一级裸网站| 欧美国产中文| 亚洲欧洲一区二区三区| 精品午夜国产福利观看| 亚洲Aⅴ无码专区在线观看q| 亚洲愉拍一区二区精品| 67194在线午夜亚洲 | 国产乱视频网站| 老司机久久99久久精品播放| 白浆视频在线观看| 久草国产在线观看| 美女视频黄频a免费高清不卡| 免费观看欧美性一级| 丁香综合在线| 久久婷婷五月综合色一区二区| 国产成人高清亚洲一区久久| 国产一级精品毛片基地| 女高中生自慰污污网站| 国产精品无码作爱| 国产精品丝袜在线| 亚洲人成影院午夜网站| 国产手机在线小视频免费观看| 色偷偷一区二区三区| 黄色a一级视频| 欧美日本一区二区三区免费| 国产精品成人久久| 天堂在线亚洲| 亚洲一区网站| 久久网综合| 四虎永久在线| 久久久91人妻无码精品蜜桃HD| 一级毛片免费播放视频| 欧美亚洲激情| 国产成人资源| 91精品国产自产在线观看|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国产精品| 无码免费视频| 网友自拍视频精品区| 亚洲无码高清免费视频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