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露
(江蘇理工學院,江蘇常州 213001)
創新創業教育不僅是新時期國家戰略發展的需要,更是高等教育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需要。《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 》明確提出:“改革人才培養模式, 把大學生創新精神與創業能力作為培養核心,使創新創業教育與人才培養相融合”[1],而良好的校園文化環境對人才培養起著春風化雨的作用。校園文化重在建設,健康良好的校園文化可以啟迪學生心智、能夠幫助學生積極追尋自身價值、刻苦拓展職業素質、努力發揮自身潛能、關心社會需求、激發成功欲望[2]。
高等學校招生逐年增多,辦學資源緊缺,同時缺乏成功的辦學經驗,導致地方本科院校在發展過程中迷茫較多,存在較多問題。地方本科院校能否持續科學發展,很重要的因素在于其培養的人才能否適應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作為服務地方經濟與行業發展為主的地方本科院校,結合地方需求,開展創新創業教育就顯得尤為重要。
當前本科高校應屆畢業生年年增多,而我國勞動力數量供大于求,再加上經濟結構和產業結構不合理等原因,就業壓力已經從家庭轉移到社會,成為當前突出矛盾之一。為解決大學生的就業問題,國家提出萬眾創新、大眾創業的口號,期望以創業帶動就業,然而因創新創業教育系統并不完善,大學生創業成效并不理想。所以高效實施有計劃性、系統性和層次性的創新創業教育尤為關鍵。
知識經濟時代的大學生有著明顯的時代特征,他們對于外部環境有著更多的獨立思考,希望能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華,追求自我價值的實現。創新創業教育不同于單純的知識教育和技能教育,它更加注重對大學生綜合素質和能力的提升,尤其是創新創造性能力的培養,這與大學生的自身需求不謀而合。
人才培養方案是高校人才培養目標體現的具體形式,是在一定的現代教育理論、教育思想指導下,以科學的教學方式、方法和手段,實現人才教育過程的總和。目前,高校的人才培方案實施的是以專業教育為主,兼顧不同性質的課程體系作支撐的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當前創新創業教育在大多數高校人才方案中的體現只是簡單增加幾門創新創業課程,而沒有在人才培養方案的各個環節和各類課程體系中融入創新創業教育理念,這樣的創新創教育只是為學生增加了公選課的內容,并不能達到培養學生創新創業精神的作用。
在國家“大眾創新、萬眾創業”環境的影響下,校內外創新創業教育活動蓬勃開展。目前地方高校大多數都開設了有關創新創業教育的課程或講座,創新創業教育類活動普遍開展。但是,多數的課程或者活動都是由輔導員和團委的老師擔任或負責,具有專業水平能力的創新創業教師鳳毛麟角。課程教師的業余性和活動的課余性,使得創新創業教育不能很好地與學校的優勢學科相結合,發揮不了學校專業實驗場地、儀器設備等方面的諸多優勢。
黨的十七大報告明確提出,要“實施廣大就業的發展戰略,促進以創業帶動就業”。高校的創新創業教育是解決就業和提高學生創新能力的重要手段,并非只是針對少數學生的創業實踐和就業行為。多數高校在這方面忽略了創新思維的鍛煉培養,盲目鼓勵學生脫離專業學習,過早進行創業實踐,在學生創新創業教育過程中,過于強調創業知識和技能訓練,一旦學生創立公司,就簡單地認為其創業成功,忽視了健全人格的養成。
將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培養納入人才培養方案,融于專業教育之中,根據不同專業的需求與定位分別實施不同類型的創新創業教育,注重創新創業教育的專業性與普遍性相結合。深入推進教學方法和教學管理制度創新,學校要依托各級創新創業教學改革項目,鼓勵教師開展教學方法的創新,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合作研究能力。要制定大學生創新創業的相關管理辦法,確定創新創業學分轉換制度,認真落實國家教育部、省級關于鼓勵大學生開展創新創業活動的規定。
高校教師在知識擴散和創新變革中扮演著很重要的角色,如果沒有合格的創新創業教師,那么從事創新創業教育就是“紙上談兵”,創新創業更是無從談起。鑒于實際中,高校教師理論知識豐富,但創新創業能力薄弱,對于市場并無實際經驗。對于創新創業師資力量的建設,筆者認為可以從二個方面入手。一、鼓勵科研教師去創業,現在國家已經部分放開限制教師創業的政策,認可教師創業者,建立健全科研人員雙向流動機制。同時,根據實際情況鼓勵教師與企業進行合作與創業,教師的創業活動不僅會增強其對市場運行的理解,如果整合到教學過程中,更會增加學生的科技發明和轉化商業的潛能;二、充分整合學校現有的教師、成功校友、優秀企業家等方面的資源,積極組織他們作為兼職創新創業指導教師,他們的行業經驗豐富,在給學生指導的同時,也可以給校內的專業教師進行培訓,彌補高校師資缺乏創新創業實踐經驗的不足。
創新創業教育不是學校教務處或者學工處一家之事,它應貫穿于整個學校體系之中,從學校組織領導機構,到以各部門為建設和實施主體,其根本目的都是要為學生形成集創業教育、創業指導、創業訓練、創業實踐于一體的全方位、開放式、一站式創業指導服務,要達到這一點,就需要校內各部門之間的協同合作,建立相關雙創平臺。高校應全面整合校內外優質資源,打造集“創意工坊”、“創業教育”、“創業苗圃”、“公共服務”、“創業孵化”于一體的創新創業平臺,充分發揮學校資源優勢,實現校園內優質資源共享,充分利用重點實驗等科研平臺,面向全校師生開放運行,積極打造專業型創新創業平臺。
創新創業教育離不開學校的育人機制,而學校的育人機制和學生的成長成才與校園文化聯系密切。校園文化要保持與時俱進,要體現特色、推陳出新,才能在水平和層次上達到縱向的提升和橫向的發展。學校應當大力舉辦學生參與面廣的各類活動和比賽,開發學生的創新思維,給學生以指導,引導學生不僅僅只關注最終的獎項,更多地關注在活動過程中對自己創新意識的培養。
當今是創新創業的時代,而創新創業人才必須具有較強的知識運用與實踐能力,因此高校的創新創業教育中在人才培養方案中需要明確定位,加強自身創新創業師資力量建設,提供雙創平臺支撐,完善高校創新創業教育體系,加強校園文化建設與創新創業教育的有機融合,使得停留在紙面上的創意構想轉化為實際可供操作的平臺。
[1]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N].人民日報,2010-07-29.
[2]劉星喜.基于就業實踐指導的獨立學院校園文化模式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1,5:96-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