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耀光
(百色學院管理科學與工程學院,廣西百色 533000)
我國關于創新創業人才培養體系的研究始于2002年。2010年年教育部發布《關于大力推進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和大學生自主創業工作的意見》以來,該領域的研究熱度逐漸提升。自2015年國務院辦公廳發布《關于發展眾創空間推進大眾創新創業的指導意見》之后,該領域成為高等教育工作者的重點研究領域。截至2017年下半年,我國創新創業教育工作者在該領域先后發表了496篇論文,進行了大量的探索和研究。
在高校創新創業人才培養路徑探索和人才培養體系構建方面,我國研究者基本形成如下共識:
第一 、“三段式”人才培養體系;
我國研究者普遍認為創新創業人才培養體系基本由創新創業通識教育、創新創業專業技能教育和創新創業實踐教育三個子系統構成。其中創新創業通識教育負責塑造學生的創業理想,培養學生的創業精神,灌輸創業基礎知識。創新創業專業技能教育負責培養學生的創新創業所需的創新技法、管理學知識和經濟學知識。創新創業實踐教育則主要對學生進行創新創業項目的孵化。
第二、強調創新創業教育的實踐性;
我國創新創業高等教育研究者普遍認為創新創業教育是一種隱性知識的教授過程,實踐教學是培養大學生創新創業素質的關鍵。
第三、強調創新是創業的靈魂;
我國創新創業高等教育理論來源于西方。受到德魯克“既沒有創造出新的令人滿意的服務,也沒有創造出新的顧客需求的創業不屬于創業”觀點的影響,我國基于管理學角度研究創新創業高等教育研究者普遍認為創新是創業核心,失去創新的創業嚴格意義上不屬于創業。
第四、創新創業教育的宗旨是“使所有大學生接受創業普及教育;使部分畢業生接受創業專業教育;使少數學生成功實現自主創業”[1]
我國創新創業高等教育工作者普遍認為并不是所有的大學生都適合從事創新創業工作。創新創業教育本身雖然具有大眾教育屬性,但是創新創業卻屬于精英活動范疇。因此三段式創業教育體系之中除了通識教育部分之外,其他內容應該以選修課形式向具有創新創業潛質的學生開放。而創新創業教育本身就是“遍地撒網重點撈魚”的過程。
目前,我國創新創業人才培養體系的研究主要存在如下問題:
第一、“三段式”人才培養體系各個部分之間界限清晰,并沒有有效融合;
如前所述,我國的“三段式”創新創業人才培養體系是由創新創業通識教育、創新創業能力教育和創新創業實踐教育三個相互聯系的子系統構成的。但是在具體的研究之中學者們主要關注三個子系統的平臺建設,而忽略了三個子系統之間的互動和兼容問題。
第二、創新創業人才培養體系構建和路徑研究中很少有對特定學生群體自身特性的考慮;
我國創新創業人才培養體系主要是以普適的高等教育理論為基礎構建的。而大學生是具有多種鮮明個性的復雜群體,其內部可以根據學習能力、興趣愛好、自制力、性格特點等多種因素進行更深入地次級分解,每一種類型的學生都會對人才培養體系提出特殊的要求。
第三、對地方新建應用型本科院校的創新創業研究尚屬空白;
在496篇創新創業人才培養體系的論文中,針對研究型大學創新創業體系研究的論文有12篇,針對應用型大學的創新創業體系研究的論文有159篇,沒有針對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創新創業體系建設研究的論文。而地方新建應用型本科院校在師資力量、學生素質、基礎設施和人才培養體系建設上均與傳統應用型本科存在差異,針對傳統應用型本科的創新創業體系研究在地方新建應用型本科院校上并不完全適用。
第四、切入點不明,突破口不清,發展路徑單一千篇一律;
針對高校創新創業體系建設和路徑探討的論文主要講研究重點集中在目標系統和平臺系統的建立、復合式創業教育模式的探索和創業文化氛圍的營造方面。上述論文雖然從宏觀上系統研究了創新創業人才培養體系的構建,卻沒有從微觀上研究人才培養過程中具體的切入點、發展方向和突破口。
考慮到既有研究在地方新建應用型本科高校創新創業人才培養方面的空白和路徑研究的不足。本文以地方新建應用型本科院校為研究對象,以學生是有限理性人為假設,通過研究創新創業人才培養過程的切入點、突破口和立足點,探索地方新建應用型本科院校的創新核心概念辨析:
在現代漢語詞典中,路徑是指“到達目的地的路線”或“辦事的門路、方法”。創新創業人才培養是將不具備創新創業素質的人培養為具有創新創業能力和潛力的人的復雜系統過程。也可以將其理解為一個項目。
創新是指以現有的思維模式提出有別于常規的見解或思路,利用現有的知識和物質,在特定的環境中,本著理想化需要或為滿足社會需求,而改進或創造新的事物、方法、元素、路徑、環境,并能獲得一定有益效果的行為。創業是創業者對自己擁有的資源或通過努力對能夠擁有的資源進行優化整合,從而創造出更大經濟或社會價值的過程。在創新創業教育中創新是解決創業問題的智慧源泉,創業是創新賴以產生的土壤,兩者互為因果、相輔相成。
“有限理性人”是與“完全理性人”相對應的一個經濟學概念。它是指認知能力受到限制,對物質利益沒有固定標準,在決策時介于理性與非理性之間的人。它具有如下特點:
1、人的認知能力是限的。決策者是以自己感知到的世界為參照進行決策的,而不是以真實世界中素有相關信息為參照來決策的。
2、現實生活中作為決策者或管理者的人是介于完全理性與非理性之間的“有限理性”的“管理人”,其價值取向和目標往往是多元的,不僅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制約,而且處于變動之中,有時還彼此矛盾。由于“管理人”的知識、信息、經驗和能力都是有限的,所以他們不可能、也不追求達到絕對的最有結果,只以大大滿意結果為目標。
3、人們對于自身物質利益的判斷不僅決定于人的理性,還取決于直覺、感情、態度和記憶等更為復雜的因素。容易以偏概全、以小見大或者用典型代表一般。
4、對于損失的痛苦感受程度超過對于收獲的喜悅感受成都。
5、人們對于財富的相對變化敏感程度超過對財富絕對變化的敏感程度。
6、有限理性人追求的終極目標不是極大化的財富而是幸福。
大學生受到自身的認知水平、知識儲備和人生閱歷的影響,在日常工作和學習的決策與執行過程中體現出鮮明的有限理性特征,本文以“有限理性人”為基礎假設對其進行創新創業人才培養路徑研究。
根據馬斯洛的層次需求理論,人的發展過程是對自身五大層次需求的滿足過程。我們應該根據馬斯洛層析需求理論,柔性的將學生引入到創新創業人才培養體系之中。
喚醒學生的創業興趣和創業需要,將其引入到創業教育體系是無法通過單純地行政命令和說教實現的。作為有限理性人,大學生做出決策的參照時自己的認知水平。他們的判斷不僅要基于理性,更取決于感情、直覺等因素。因此,我們應該從馬斯洛層次需求理論中的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入手,培養學生的創業興趣,發現學生的創新張力,并通過巧妙的手段將學生引入大學的創新創業人才培養體系之中。生理需求是人類維持自身作為一個自然生命體生存的最基本要求,包括對食物、衣物、住房和伴侶方面的要求。在大學生入學時,他們的生理需求是已經得到局部滿足的。比如除了貧困生之外,其他學生都有穩定的生活費,其衣食住行問題都不面臨威脅。但是他們對于伴侶的需求和對于更好的衣食住行的需求則會成為激發他們創業的動力。該類需求雖然是五大需求層次中最第一層的需求,卻是對人產生最大驅動力,也是最容易對人產生驅動力的需求。安全需求人類要求保障自身安全、擺脫事業和喪失財產威脅、避免職業病的侵襲、接觸嚴酷的監督等方面的需要。與生理需要不同,安全需要一旦得到滿足就不會產生激勵作用。具體到大學生來講,安全需要主要是其對順利畢業的需要。因此,應該將創業素質和創業經歷納入到大學生畢業條件之中,使之成為始終懸掛在大學生頭頂的“莫里克利斯之劍”,才能發揮其長期激勵作用。馬斯洛認為,只有這些最基本的需要滿足到維持生存所必需的程度后,其他的需要才能成為新的激勵因素,而到了此時,這些已相對滿足的需要也就不再成為激勵因素了。因此,在大學生初入學時,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將成為激勵大學生創業熱情的主要因素。
作為有限理性人,大學生的終極追求目標是個體的幸福感,而非財富的極大化。根據馬斯洛層次需求理論,大學生的被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是在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得到滿足后凸顯的。被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內涵上存在一定的因果關系。自我實現需要是指實現個人理想、抱負,發揮個人的能力到最大程度,完成與自己的能力相稱的一切事情的需要。而最穩定和最健康的自尊是建立在當之無愧的來自他人的尊敬之上,是個人能力發揮到最大程度的結果。
為了充分發揮自我實現需求和被尊重需求對學生的激勵作用,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應該以施展學生的個人抱負,實現學生的個人理想為導向,以開發學生的個人能力為方向開展。
從心理學角度來講,體驗是指人在具體的環境中接受來自外部的刺激,而產生的內在反應。反應分為感官體驗和心理體驗兩種。感官體驗是指來自視覺、聽覺等外部刺激所帶來的內在反應。心理體驗是指由自我超越、自我升華等產生的感受。在經濟學領域,體驗是一種稀缺資源。它是因人而異的精神需要。體驗的經濟價值通過使消費者感受到獨具意義的感官或心理過程而體現。體驗過程是暫時的,但是體驗的記憶將長期留存于人的心理或意識之中,對人的生活產生深遠影響。體驗已經成為新經濟發展的基本因素和重要產品。
地方新建應用型本科高校往往地處非核心城市。與傳統本科高校相比,在區位、學科、底蘊、師資和生源上都處于劣勢地位。非核心城市往往蘊藏著獨特的自然資源和文化資源,在發展體驗經濟方面體現出獨特的區位優勢。因此,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在創新創業教育的突破口上必須另辟蹊徑,通過體驗經濟將創新創業基礎設施的落后轉化為創新創業資源的優勢。
創新創業本質上是運用既有專業知識創造性地解決新問題或改進原有方法的過程。因此,創新創業高等教育必須以各個專業的職業教育為基礎進行發展。對既有知識進行跨專業融合是創新的重要方式。為了適應創新和創業的特點,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必須重點打造專業性和綜合性并重的專業學習平臺和實踐平臺。
受到師資力量、生源質量和區位等方面的限制,地方新建本科院校的創新創業人才培養面臨著底子薄、條件差、動力不足等多方面問題。要實現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創新創人才培養質量的提升必須在系統分析學生的心理特征、知識結構和興趣愛好的基礎上以學生的需求為切入點,以需求的層次提升為發展方向,以體驗經濟為突破口系統地建設不同于傳統本科院校的人才培養路徑。
政策建議:
(一)打破“三段式”人才培養體系,建設“啞鈴式”一體化應用型本科創新創業人才培養體系。
第一、廣泛開設各個層次的創業啟發課程。
傳統的“三段式”人才培養體系并不能充分適應地方新建應用型本科的師資力量和生源水平,地方新建應用型本科應該根據學生的知識背景和教師的專業特點和行業背景廣泛開設特色創業啟發課程,允許學生自由選擇,從而以較精確的方法將新生引入創新創業高等教育之中。
第二、建設統一、規范的創業技能培訓課程體系;
基礎創業技能主要是由財務技能、管理技能和談判技能等技能構成。應該抽調地方新建本科院校的商科教師開發面向全校的規范化創業技能課程,使校內各個專業的學生都得到平等的技能培訓。
第三、打破二級學院的藩籬,建立校級層面的師生互選創業實踐平臺。
經過系統的創業技能培養,學生會產生自己獨特的創業興趣和創業理想。而學生的創業趨向未必與自己所學的專業相符。因此應由校方出面打破二級學院的組織壁壘,建立起校級規模的創業導師庫。學生在經過系統創業技能學習后,根據自身的創商水平和創業取向,選擇與自己創業方向相結合的導師,從而實現創業學生與導師的最優組合。
(二)發揮地方特色優勢與學校專業優勢,建設特色創新創業課程;
如前文所述,地方新建本科院校通常地處邊緣城市。雖然從商業角度來看,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具有區位劣勢,但是在發展體驗經濟方面卻具有獨特的優勢。為了實現與傳統本科院校的差異化發展,地方新建本科院校應當積極發揮地方特色優勢,并將其與學校的專業優勢結合在一起,打造出具有特色創新創業課程,從而實現創新創業高等教育的差異化發展。
(三)明確教師在創新創業教育中的分工。
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師資力量薄弱,師資隊伍整體呈現年輕化、低學歷化和低職稱化特征。在整體實力偏弱的情況下,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必須對自身的師資隊伍進行優化整合,以發揮其在創新創業人才培養方面的作用。具體來講就是明確“誰來做創新創業基礎教育、誰來做創新創業專業教育和誰來做創新創業項目的導師”的問題。根據前文分析,基本可以按照以下思路進行分工:
第一、年輕教師從事創新創業基礎教學工作;
青年教師具有接受能力強、思想前衛和社會關系和行業背景較弱的特點。創新創業基礎教學工作的主要任務是向學生介紹創新創業基礎知識和培養學生的創新創業興趣。青年教師的特點可以提高創新創業基礎課程的趣味性,更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創業興趣。
第二、商科教師從事創新創業的通用技術教學工作;
各行各業的創新創業工作都需要基礎的財務技能、管理技能等商業運營技能。而上述技能均屬于商科專業范疇。安排商科專業教師從事創新創業的通用技術教學工作可以實現通用技術課程的標準化和專業化發展,顯著提高創新創業技能培養水平。
第三、高職稱教師和“雙師型”教師承擔項目導師工作。
高職稱教師和“雙師型”教師普遍具有較深厚的閱歷、社會關系和行業背景。由高職稱教師和“雙師型”教師擔任學生創新創業實踐項目的導師可以大大提升學生的創業成功率。
[1]仇曉星.從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看大學生創業的必然性[J].出國與就業,2011,(12):19.
[2]童衛豐.大學生創業教育的校企合作人才培養路徑[J].學生工作,2013,(3):133-134.
[3]郁萍.大學生創業教育優化路徑探究[J].經貿實踐,2017,(5):48-52.
[6]車麗萍,李守成.大學生創業心理素質的培養路徑探索[J].思想教育研究,2011(12):93-96.
[7]陶思亮.大學生創業心理素質現狀與教育對策[J].思想理論教育,2012(2):64-68.
[8]南曉芳.地方本科高校大學生創業教育實踐與設計——以昌吉學院大學生創業教育為例[J].現代企業教育,2013(5):348-349.
[9]李祖全.獨立院校經管類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探索[J].2016(4):136-137.
[10]黃潮,何燕.服務地方發展的創新創業人才培養的實踐路徑研究——以玉林師范學院旅游管理專業為例[J].科技視界,2017(1):56-57.
[11]趙放.體驗經濟思想及其實踐方式研究[D].長春:吉林大學,2011.
[12]羅道友.需要——人的發展的內在動力——從馬斯洛需要理論看人的發展[D].湘潭:湘潭大學,2007.
[13]胡春陽,劉曉燕,金懷玉.應用型本科院校畢業生就業能力培養路徑研究[J].長春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6):147-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