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昕
(江西科技師范大學,江西南昌 330013)
文化是一個地區在歷史進程中形成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是彰顯本地區特點和其他地區不同的重要標志,而傳統民俗作為本地區人民奉行的生活娛樂準則,其形成和演變與本地區環境背景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同時它也很大程度上展現了本地區的傳統文化。贛南客家地區其獨特的地理條件形成了無與倫比的傳統民俗,它的內容涵蓋多個方面,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指導本地區人民生產生活和娛樂,很多傳統民俗在當代依然被廣泛推崇,其社會功能有目共睹。作為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本地區的傳統民俗實際上有著豐厚的價值。
贛南客家傳統文化及其傳統民俗是我國漢文化體系中一個獨具風格的標志性文化之一,僅在江西、福建、廣東三省交界地區存在,以江西南部為中心,形成了與周邊地區明顯不同的地域特色,有著深深的地域烙印。這里的客家精神、文化傳說、自然資源等是本地區人民獨有的寶貴財富。獨特的地理位置和人文風格既是顯示本地區獨特性的關鍵,同時也是凝聚本地區人民情感的重要源泉。物以稀為貴,看慣了千篇一律,本地區的不同則顯得尤為珍貴,無論是在旅游開發還是地域創意文化產業上,本地區的地緣價值都是無可匹比的。
據統計,截至目前,全球共有超過1億的客家人,其中6500萬居住在大陸地區,1500百萬居住在港澳臺地區,近3000萬客家人分布在世界其他國家和地區,客家人龐大的人口數量是一個潛在市場,一旦激發客家人心中的文化和情感歸屬,那么則會帶來廣泛的經濟的收益。簡單來說,巨大的人口數量導致打上客家文化標志的產品在全球范圍內都有市場,這個市場對于贛南地區的客家人來說是一個契機,有利于本地區文化產業的發展和繁榮,同時也有利于本地區傳統民俗的推廣和復興。
一個地區的傳統民俗與本地區人民的精神面貌、精神氣節和人生態度有著不可分割的關系。社會實踐決定社會意識,有什么樣的社會實踐,就會出現什么樣的社會意識。同時,社會意識又能夠對社會實踐具有能動反作用,通過社會意識我們能夠看到一定的社會實踐。贛南客家的傳統民俗作為一種社會意識,由本地區的社會實踐決定,同時也反映出本地區一定的社會實踐,通過傳統民俗我們能夠看到贛南地區人生產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中審美情趣在傳統民俗中也能得以體現,人們喜歡什么、厭惡什么都彰顯著本民族的態度,贛南地區獨特的民俗對于美學也有著自己獨特的追求,因此,通過傳統民俗的研究和學習,也能提升審美情趣。
時間觀念也是一個地區甚至一個國家的基本文化之一,通過對于一個地區時間觀念的研究我們甚至能瞥到本地區人民的生活態度和精神面貌。伴隨著時間觀念也會形成諸多的社會民俗,比如農業勞作、節氣、節日、婚嫁等等。贛南客家的傳統民俗很多都和時間有關系,時間作為一個重要的參考指標,對于諸多民俗都有著制約甚至規范作用。
時間對于贛南客家人的影響力度極廣,甚至是伴隨一生的。這一點在一些重大的人生禮儀中更能得以彰顯。舉個常見的例子:給老人過壽時,贛南客家人秉持“逢九不逢十”的觀念,簡單來說,就是選老人年紀逢“九”的那一年給老人做大壽,而不是在老人真正滿十時過大壽,比如在老人五十九歲時給老人做六十大壽,在老人六十九時給老人做七十大壽,以此類推。因為在贛南客家人的文化里,數字“九”和“久”發音相同,代表長久,意思就是祝愿老人長長久久,壽比南山,同時“九”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正在向“十”進發,但又未到“十”,意味著將更為長壽,體現著晚輩對老人的祝福。相反地,“十”在贛南客家人文化里發音和“死”相似,給人不祥之感,同時“十”也是最鼎盛的數字,常言道“月滿則虧,水滿則溢”,意味著老人的壽命走到頭了,是不被喜歡的數字。“逢九不逢十”的觀念在贛南客家人心中根深蒂固,即便在當代科學水平發展程度極高,人們依然去奉行這道“迷信”。
贛南客家人的很多傳統民俗都和時間有著斷不開的關系,而時間民俗也在贛南客家人群中被廣泛利用。這一點通過本地區的討債和躲債方式就能表現得淋漓盡致。在贛南客家人心中,年關是討債的合理期,因為過年家家都需要金錢來置辦年貨,購買生活必需品,如果有債在外面,則會影響一個家庭過好一個新年,于是,在過年之前的一段時間,客家人便會主動上門去收別人欠下的債款。所以,我們總能在年關甚至除夕夜看到上門討債的盛況。但是要記住,一旦新年過了,上門追債則是一件不被看好的事情,因為新年伊始就上門追債會讓別人的新生活從不開心中開始,可能給別人新的一年奠定了悲哀的基調,是一件很不道德的事情,會受到其他人的譴責的。年前躲債,年后出現于是便成了一些人的小竅門,這讓債主十分無奈,但是同時也體現著本地區人民的娛樂精神和樂觀的人生態度。
關于時間民俗,在贛南客家人生活中得到最充分展現的還是本地區人民對于干支的信仰。根據干支的說法,歷史、生命、命運甚至世事的變化都是早有注定的,人間有輪回和循環的概念。和干支相配套產生的就是“生辰八字”,人們把婚姻、愛情、事業、財富等都和人的出生年月日掛鉤在一起,認為人的命運在出生那一刻起其實已經注定了,這就是“生辰八字”的核心。這種觀點加強了贛南客家人對于命運的敬仰以及對于宿命論的信仰。雖然用科學的觀點來說,“生辰八字”不過是一種迷信,沒有依據。但是有信仰終究不是一件壞事,這也算是人們對于生活的一種執念和追求。“生辰八字”和干支對于贛南客家人的民俗習慣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在做一些大事時都會選擇一個合適的日期,即我們通常所說的良辰吉日,日子對于他們來說有好壞之分。
民俗體育是指在民間風俗、民間文化或者民間生活的基礎上產生的體育活動形式,是特定的人民群眾在日常生產生活中創造出來的、并服務于人們日常生活、且不斷發展革新的一種特殊的文化形態。民俗體育不僅僅是一種體育活動形式,因為它不同于傳統的籃球、足球羽毛球等具有廣泛性甚至全球性的體育項目,民俗體育是以民俗文化作為依托的一種特殊體育文化形式,極具區域性和地方特色,和地方民俗的聯系十分緊密,因此,民俗體育既是一種體育文化,同時也是一種生活文化,是對傳統民俗的繼承和發展。在贛南客家人心中,民俗體育的意義十分重大,尤其是一些重要的節慶,民俗體育更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彰顯本民族獨特的精神面貌,既是強身健體的方式,同時也是對傳統文化繼承和發揚的重要途徑。
“瑞獅”是江西省定南縣一個極具特色的民俗體育形式,定南縣地處江西省最南端,和廣東省接壤,自古就是廣東和江西兩省之間的交通要塞,同時,因為其地理位置的特殊性,造就了文化上的包容性,“瑞獅”就是兩省文化碰撞與融合的結果。“瑞獅”憑借其華麗的裝飾、藝術造型和氣勢磅礴的舞蹈動作很快在贛南客家人中流行開來。
定南縣的“瑞獅”主要有三種表演形式:第一個是“進門獅”,這種表演方式和其他兩種方式相比的話就更為自由,表演者自身有更多自我發揮和自我表現的空間,不會受到形式和動作的規定與約束,同時這種表演方式的感情很細膩,為了表現出情感,表演者需要對于獅子動作的細節做出一定的訓練,哪怕一個眨眼也要做到盡善盡美。第二種是“會獅”,當地人也稱“鴛鴦獅”,這種表演形式比較熱鬧,多用于喜慶的場合,獅子和觀眾的互動以及獅子間的互動十分頻繁,同時,為了逗笑群眾,獅子還會做出一些詼諧的、搞怪的動作,讓人捧腹不禁。最后一種表演形式是“武獅”,這種表演形式的動作幅度最大,對于表演者的要求也最高,包括翻滾、卷縮等復雜的動作,也是最難的表演形式。
“瑞獅”作為一項重要的民間體育民俗,首先是一個體育活動,對于人們強身健體無疑有著關鍵性的作用,其次,它和本地民俗的結合,讓人們在舞獅中也看到了文化和傳統,對于現代人依然具有很強的繼承意義。此外,“瑞獅”雖然是體育活動,但是對于其他因素也有著要求,比如音樂,舞獅過程中音樂的跌宕起伏、起承轉合意義無需贅述,很多動作只有在音樂的配合下才能相得益彰,否則經常讓觀眾看的云里霧里。本地舞獅伴奏通常也會采用比較傳統的樂器,如大沙饒、鉆山鑼等,也是對傳統民俗的繼承與發展。
賽龍舟是我國端午節一項極為重要的傳統文化活動,在不同的地區有不同的形式和特點。而賽龍舟已經成為贛南客家一項極具意義的文化活動,當地人對于這項活動的重視程度極高,在賽龍舟之前,人們會先舉行祭龍舟的活動,由此即可看出賽龍舟在贛南客家人心中的地位。
關于賽龍舟,當地人有一個歷史遺傳下來的習慣,當年添丁的家庭要在端午節煮一些紅雞蛋和粽子,并且挑出其中質量最好的送給你賽龍舟的獲勝隊伍,第一是表達對于獲勝者的敬畏和崇拜,第二是希望家中的男丁能夠像獲勝者一樣強壯雄猛。每年賽龍舟的時候,江岸兩邊圍滿了老老少少的人群,人們吶喊歡呼、放鞭炮,景象熱鬧非凡。
賽龍舟是一項極耗體力的體育活動,承載著幾千年的華夏歷史,同時也沉淀著本地區獨特的傳統文化習俗,人們在準備的時候需要付出大量的汗水,同時,賽龍舟也是一項講究團結合作的賽事,選手在訓練時也會看到團結的力量,這種觀念植根于骨髓,伴隨當地人一起成長。
[1]吳玉華.贛南客家節慶民俗體育及其文化特征[J].贛南師范學院學報,2011,32(6):84-88.
[2]鐘福民.贛南客家有關“時間”的民俗[J].贛南師范學院學報,2013,34(1):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