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曉燕
(紅河學院,云南蒙自 661199)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通過的 《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明確指出,“把法治教育納入國民教育體系;要增強全民法治觀念,引導全民自覺守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靠法”,自此拉開了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新序幕。加強大學生法治教育既是全面貫徹依法治國的必然選擇,也是高校提升教育水平,實現大學生全面發展的現實要求。“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以下簡稱“基礎”課)作為對大學生進行法治教育的主要渠道,課程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導致其教學實效不高,因此,增強“基礎”課中法治教育的教學實效、提升大學生的法治素養對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具有重要意義。
當前大學生的法律知識水平較以往有很大程度地提高,這歸功于我國社會法治大環境的熏陶及他們接受的法治教育,但大學生法律基礎知識不全面,非法律專業的大學生對法律知識的理解相對膚淺,法治觀念相對淡漠,加之近些年來,我國高校大學生犯罪問題突出,這讓思政課教師深刻地認識到,強化大學生法治教育的緊迫性。
筆者認為,當前“基礎”課中法治教育存在以下問題。
“基礎”課目前使用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重點教材(2015年修訂版),共八章內容,教材內容涉及哲學、政治學、倫理學、法學、社會學等學科,信息量大、內容豐富,法治教育部分是教材第六章至第八章,所占比重有限,但教材中治教育部分涉及面廣,涵蓋了法學理論的基本內容,可謂體積小容量大。就教材內容而言,“基礎”課中法治教育定位不是講授具體法律知識,而是講授社會主義法治觀念。法學是一門實踐性較強的學科,需要理論聯系實際進行教學,才能使學生對法治體系及法治觀念有所了解并形成法治思維,逐步樹立法治觀念和提高法治素養。這就出現了課時少、內容多的矛盾,如何解決這一矛盾,達到教學目標,是每位“基礎”課教師面臨的挑戰。
由于課時不多,多數教師通常采用課堂灌輸的形式對大學生進行教學,法治教育的內容僅涉及基本法律知識的介紹,使大學生誤認為法治教育內容抽象、枯燥單一,導致大學生對法律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無法運用法律解決實際生活中遇到的問題,從而不能形成良好法治思維和法治觀念。隨著時代的發展,傳統的理論灌輸已經滿足不了大學生的需求,單一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致使大學生學習興趣不高,教學效果評價不高。如何在有限的課時內,采用恰當的教學方法和手段進行法治教育,是每位“基礎”課教師需要思考的問題。
“05新課程方案”實施后,有部分“思想道德修養”課教師承擔 “基礎”課教學工作,由于他們缺少法學專業背景,缺乏實踐經驗,無法做到理論聯系實際講授,致使教學內容枯燥無味。教師專業水平及法律素質的高低直接影響到大學生的學習效果和教學實效。因此,“基礎”課教師素質的提升顯得尤為緊迫。
“基礎”課中法治教育側重法律知識的講授,缺乏實踐教學,為此,多數高校圍繞教學目標進行積極探索,部分高校結合本校實際情況,重視實踐教學,豐富“基礎”課(包含法治教育)的內容和形式。部分高校全面貫徹依法治國方略,構建思政課實踐教學平臺(包含法治教育),采用多種手段豐富實踐教學的途徑和形式。多數高校由于諸多原因,法治教育實踐教學薄弱甚至沒有實踐教學。法學作為實踐性較強的學科,需要實踐教學深化學習效果,因此,“基礎”課教師應當強化實踐教學。
推進全面依法治國,法治人才是保障,法治教育是基礎[1]。高校“基礎”課的教學效果直接關系到大學生法治觀念的培養和法治素養的提高,因此,筆者從以下幾方面探討提升“基礎”課中法治教育實效的路徑。
教材體系,就是指教材所包含的理論邏輯及其組成部分,教材體系的主要內容是理論體系,重點是理論的闡述和知識的講授。而教學體系,是指為達到教學目的,在以教材為基本原則的前提下,在教學活動中所運用的各種教學要素所形成的一個整體,重點是關照學生的問題和生活[2]。“基礎”課具有很強的應用性,而法治教育更應當突出實踐性。因此,教師在教學實踐中須創新性審視及運用教材,注重法治教學內容從教材體系向教學體系轉化,使關注重心實現從理論為主到重視實踐的轉化。具體而言,首先,依照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規律,先講授現實性較強、與大學生實際聯系緊密的內容,做到理論聯系實際、突出教學內容的實踐性。其次,再講授理論知識,這樣的教學內容安排能激發大學生學習的興趣,逐步培養大學生的法治思維和法治觀念。筆者將“基礎”課中法治教育內容調整后的構架如下:
第八章:行使法律權利 履行法律義務,使學生樹立正確的權利義務觀;
第六章:學習憲法法律 建設法治體系,使學生正確認識我國法治建設的現狀;
第七章:樹立法治觀念 尊重法律權威,使學生逐步培養法治思維、樹立法治觀念。
課堂教學是高校法治教育的主渠道,教育的目的就是為了達到不教育[3]。因此,首先摒棄灌輸式教學,理論聯系實際采用恰當的教學方法,從知識層面轉化為精神層面,突出法治思維和法治觀念的教育,才能提高大學生的法治素養。其次,注重教學中發揮大學生的主體性,案例法、討論法是不二選擇。教師通過課前的充分準備,課中組織大學生進行討論、分析和總結,可強化大學生對教學內容的認知,增強大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教學效果。最后,利用信息技術等手段彌補課時的不足,如在課程網頁上提前安排教學討論的案例;根據不同專業大學生的需要,補充相應的教學內容;對與高中政治課內容重合部分,可安排大學生自學并完成相應的作業。
教師素質是影響“基礎”課教學實效的關鍵因素,而法治教育政治性、理論性、知識性、實踐性并重,這要求“基礎”課教師應當具備法學專業背景,遺憾的是,現階段我國擔任“基礎”課教學的教師部分不具有法學專業背景,要改變此現狀,首先應配備專業教師從事法治教育工作;其次,組織教師進行法律知識的學習和培訓,不斷提高“基礎”課教師的專業素養,更好地為教學服務。
在“基礎”課法治教育中,應重視實踐教學。可適當增加課時,采用模擬法庭、旁聽司法審判、參加立法討論等多種教學形式,通過大學生親自分析、親自體驗、親自解決問題來深化教學效果。從長遠規劃來看,高校應當加強法治教育實踐平臺體系的建設,因為法治教育是理論學習與實踐鍛煉并重,通過創設校內法治教育實踐平臺、建立相應的法治教育基地和課程網絡實踐平臺等活動,即豐富大學生的業余生活,也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法治思維和法治觀念。已有的研究表明,課程與實踐聯系越緊密,教學的效果就越好。
[1]付子堂,朱林方.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的基本構成[J].法制與社會發展,2015,21(3):17-31.
[2]武曉婕,王思懷.教材體系向教學體系轉化的方法論思考——以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為例[J].商洛學院學報,2017,31(2):83-86.
[3]鄭永廷.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論[M].北京:商等教育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