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星
(無錫商業職業技術學院藝術設計學院,江蘇無錫 214153)
通過“四維一體”非遺文化進校園模式,探索非遺文化傳承創新的新機制,以建設非遺文化教育場地、打造非遺文化師資團隊、成立“非遺大師特色工作坊”、舉辦非遺學徒班、非遺文化特色主題實踐活動、形成非遺文化優秀作品等方式,創新搭建 “學、做、品、創”的“四維一體”非遺文化進校園平臺,將非遺文化傳承與校園文化建設相結合;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教育和傳播相結合;與高素質高技能的職業人才培養相結合。
隨著文化創意產業的興起,人們更加意識到傳統技藝、民族審美無與倫比的價值。非遺保護傳承的關鍵在人,通過學校教育培養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熱愛,也是高職院校進行人才培養和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應有之義。
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重要組成部分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日益受到黨和政府的重視和社會的關注,作為人才培養、文化傳承重要基地的高等院校,應當承擔使命、有所作為。2011年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1]規定:“學校應當按照國務院教育主管部門的規定,開展相關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教育部、文化部、國家民委等三部委聯合發布的《關于推進職業院校民族文化傳承與創新工作的意見》中也指出,推進職業院校民族文化傳承與創新,有利于促進教育思想和教育觀念的轉變,提高職業院校學生的文化品位、審美情趣、人文素養和技術技能,對于發揮職業教育在文化育人和文化傳承創新中的基礎作用[2]。
作為吳地文化的發祥地之一,無錫有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目前有市級以上非遺代表性項目共196項,其中“惠山泥人”等國家級11項、省級18項、市級166項。政府在經濟社會良性發展的進程中,高度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2016年專門印發了《無錫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專項資金使用管理辦法》等地方法規,為政校企合作傳承非遺文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與此同時,非遺文化的傳承也直面著受眾減少、后繼無人、創新困難、市場化困境等客觀上的制約因素,面臨著制約傳承和創新的“隱形之門”,給非遺人才的校園培育提供了契機。作為地方人才培養、文化傳承重要基地的高職院校,應當承擔使命、有所作為。
以非遺文化為載體,在對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教育和傳播的基礎上,創新搭建 “學、做、品、創”的“四維一體”非遺文化進校園的育人平臺。依托校內的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基地,學大師經典作品,舉辦非遺文化特色主題實踐活動,傳導文化價值;打造非遺文化師資團隊、成立“非遺大師特色工作坊”,傳承工匠精神;舉辦非遺學徒班、品非遺文化韻味;通過師生作品展,創作非遺作品,傳承優秀文化。從而將校園文化建設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創新結合起來,提升學生綜合素質和文化藝術素養,形成校園文化建設品牌。
學校對原有場館進行升級改造,成立了非遺傳承研究中心和傳統文化技藝協同創新中心。中心占地面積約400 m2,是非遺藏品宣教、學生非遺作品展示和非遺社團活動的主陣地,由傳統技藝工作室和學生作品展廳組成。工作室是學生進行傳統工藝學習和作品創作的場所,展廳用于惠山泥人介紹、工藝流程和學生實習實訓作品展示,是對師生進行非遺文化教育和展示的主要場所之一。
協同創新中心融藝術教學、文化傳承、傳統手藝創作為一體,作為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載體,發揮其在大學文化建設和專業人才培養方面的重要作用,進一步弘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讓非遺文化扎根于青年人、特別是從事藝術創作的大學生心中[3]。
實施兼職導師制度,將“傳統的‘師徒制’加上理論系統教育,構建“學院派”的傳承模式,有利于將非遺納入高校的人才培養體系。有計劃、分層次聘請各級各類校外大師和專家來校開展講座和技藝傳承活動。
目前已經聘請國家級工藝美術大師喻湘漣為客座教授,聘請國家級工藝美術大師趙紅育為客座教授,建成以江蘇省工藝美術大師顧惠和惠山泥人技能傳承人華天驊為兼職導師,校內教授、副教授等為技術骨干的專兼職教師隊伍。共同討論制定人才培養方案、課程標準,還編寫《惠山泥人》《非遺專題設計》《旅游工藝品設計》3本教材,開設校本課程。“惠山泥人”怎么捏,學生除了看傳承人示范,還可拿著教材研讀。
在無錫市文廣新局、國家工藝美術大師的支持下,選拔在校學生,組成“惠山泥人學徒班”,每期學員20~25名不等,邀請行業大師每周一次,每次一天,專門開始泥人技術的研習,截至2017年初,累計成功舉辦惠山泥人學徒班三期,培養學員70余名。通過“政府搭臺、大師傳承、學校唱戲”的運作模式,讓“非遺文化”在高職院校落地、在學生心中生根、開花[4]。
學校以非遺元素為主題,組織學生開展校園文化實踐創新活動,塑造了青年學生的卡通形象代言人—“小藝”,根據赤橙黃綠青藍紫等7個色彩,以紅色文化、綠色環保、黃色志愿活動等幾個主題,來組織各年級、各班級、團支部的班團文化建設,開發系列具有“小藝”標識的文化產品,形成具有非遺文化特色的校園文化主題活動。
同時開展非遺文化主題的參觀學習和實踐調研活動,通過組建非遺文化社團、非學生非遺類技能競賽參賽小組、校外特色輔導員,非遺大師等合作平臺,加強學生對非遺傳統文化的深層次理解。組織學生參觀、走訪大師工作室,邀請非遺傳承人、非遺工藝大師指導社團實踐活動。
學校創建專門的非遺特色的微信公眾號平臺,重點宣傳報道非遺大師風采、非遺教學、非遺作品欣賞和非遺主題活動等。利用暑期社會實踐平臺,向中國大學生網等網絡平臺推送非遺社會實踐、非遺專業社團、非遺主建筑調研等專業實踐活動的報道向同學們進行宣傳,學非遺文化、品非遺文化、創新非遺文化。
2017年5月,“錫韻”創意工作坊參加江蘇省第五屆大學生文化藝術節工作坊項目,獲得特等獎。校外非遺大師和校內名師聯合指導的非遺項目——染碧坊、吳文化服飾設計工作坊分獲江蘇省第五屆大學生文化藝術節工作坊項目二等獎、三等獎。
非遺文化主題校園文化建設實施以來,學校舉辦了三期教師優秀作品展,展出工作室指導教師和相關教授的作品。教師在北京、泰州等地舉辦單獨畫展,豐富了校園文化,提升了學校知名度。學生在大師工作室的熏陶下,在泥人、扎染、漆畫等方面創造了一批作品,其中優秀作品180余件。
學校把非遺特色的校園文化建設作為教書育人、全員育人的契機,鼓勵師生在實際踐行非遺文化的基礎上,與學生教育融合將自己的所感所悟形成科學研究,增強文化傳承和創新能力。近年來教師團隊和學生工作團隊共主持非遺相關的省廳級課題4項,指導完成江蘇省大學生實踐創新訓練計劃項目2項,獲共青團中央青年研究課題1項。工作坊教師主持的江蘇省社科聯 “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與活態傳承研究——以無錫惠山泥人為例”順利結題。
進行非遺文化的分類分層教育,選拔優秀人才參加非遺實踐創新活動,重點傳承以非遺班為主,校園文化推廣、大眾教育以參觀學習為主,達到重點項目推進和校園文化推廣的同時推進。
非遺文化博大精深,江蘇省文化廳公布的江蘇省非遺項目有10類245個項目,要在惠山泥人項目,漆畫、錫繡、扎染、皮具等非遺項目基礎上,加強地區和院校之間合作,引進更多的優秀非遺項目,進一步豐富校園文化的內容和范圍。
經常性的開展國家級工藝美術大師、江省工藝美術大師、非遺傳承人等各級各類非遺大師進校園系列講座,擴大非遺文化活動的覆蓋面與影響力,促進校園文化建設的持續化、品牌化和層次化。
在校園文化建設過程中,要進一步堅持立德樹人基本導向,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引領作用,進一步整合各類資源,豐富非遺文化融入校園文化建設的成果,擴寬非遺文化校園主題教育的內容與類別,經常性的開展各級各類非遺大師進校園系列講座,擴大非遺文化活動的覆蓋面與影響力,堅定不移地把非遺文化融入校園文化建設全過程,努力營造大學生健康成長成才的良好文化環境,切實增強學生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大學校園文化建設,形成特色、創成品牌。
[1]中華人民共和國.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R].第四章第三十四條,2011.
[2]教育部,文化部,國家民委.關于推進職業院校民族文化傳承與創新工作的意見[R].教職成[2013]2號.
[3]蘇雁,陳敏,力莎.無錫商院:培育非遺文化傳承“沃土”[N].光明網,2017-0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