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恩海
(山東工業職業學院,山東淄博 256414)
我國就業形勢正在迅速的轉變,傳統模式下高等職業院校培養的學生沒有很好的專業性,就業問題上沒有得到很好的保障,現代學徒制最早起源于英國,在中國還屬于一種全新的人才培養模式,進行學徒制校企合作,可以很好地將以理論為主的學校傳統教育轉變為以實操為主的實踐模式,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專業質量,取得了良好的人才培養效果。
現代學徒制度的現代性是相對于傳統性而言的,學徒制不是一種新型的教學模式,而是一種很早很古老的模式,是指掌握某種技能的師父將技能傳給徒弟的模式,這就屬于早期的職業教育的雛形。我國現代學徒制定義為:基于培養具備必要理論知識和較強實踐技能的高素質、技能型專門人才的培養目標,高職院校與用人單位在政府的引導下通力合作,在實踐教學環節中主要采用“師父帶徒弟”的培訓形式培養人才的過程。校企聯合的學徒制使專業學生在學校中就掌握了職業的實踐內容,是一種滿足社會和企業的新型教學方式。
學校是校企合作中主動的一方,但是在實施的過程中,學校對于企業的服務深度不夠,沒有做到成為企業人才的主要來源地和員工培訓的主體,只是很簡單的表面的單一合作模式,有的學校認識不足,學校課程無法對接企業實際需要。在當前很多校企合作當中,學校對于企業實踐、頂崗實習、校外實訓等較為重視,而對于合作共贏、共同發展等卻缺乏關注。在現實情況下,企業提供了良好的就業機會,但是給企業帶來的好處很少,很多學校的實踐體系和學生的培養不能滿足企業需求,這使學徒制度的執行力和建設大打折扣。
企業作為校企合作的合作方,在學徒制的校企合作的制度下,學生的培養和實踐一半時間要通過企業來進行,企業在此種情況下,參與的積極性和質量決定了合作的成效,從企業的角度來看,企業的積極性不高主要是對于學校人才的依賴性不足,企業不認可學生技能。很多企業認為學校應承擔培養人才的職責,而自己只需要從學校當中選擇優秀的人才,因而在人才培養中缺乏積極性。很多企業名義上是校企合作,但是真正實踐的時候還存在著真空地帶,真正的技術操作和設計不能讓學生真正的實踐。在用人方面,企業沒有認真的選拔,認真的了解學生的情況,這就導致了企業對于學生存在質疑,認可度不高。
現代學徒制的校企合作應該形成“政府主導,校企主體”的合作模式,政府作為指導者應該監督校企合作的落實,充分的發揮政府的作用,企業的行為具有市場性和利益性的,政府要充分發揮主導作用,監督校企合作的流程。
要想使現代學徒制校企合作的機制健康的運行,就要有完善的管理機制,一方面要確立學校在合作中承擔的相應的權利和義務,另一方面要規定企業在和學校合作過程中對學生應有的權利保障,確立雙方的合作的基礎。
政府作為主導作用,要積極的制定相關的激勵政策,對于給學生良好實習工作機會的企業,可以采取適當的減少稅收等優惠政策,或者對于校企合作良好的學校加以表彰和宣傳,對于雙方出現的矛盾積極地處理解決。
在基于現代學徒制的校企合作長效機制的構建中,應當綜合學校、企業、行業、教育主管部門等,建立專門的管理機構,從而審核認定校企合作中企業、學校、專業的準入標準和資質,選擇企業要進行全面的考察,對于相關制度的制定要有創新意識,充分貼合現代學徒制校企合作人才培養的實際需求,在進行學生培養的同時,對于相應的運作機制要加以規范,可以建立校企共育、共擔的模式,實現“校中廠、廠中校”的模式,學校負責學生的日常管理,行為規范,企業負責學生的定崗實習和由一線工人進行實踐培訓,在整個人才培養過程中,學生可以得到很好的教育和實際操作,理論實踐相結合的模式,學生可以在畢業以后快速的進入角色。
對學徒式校企合作的模式,應該創新合作機制,要形成專門的育人平臺,不僅僅學校要主動,在教學團隊人才的選拔上企業也應該積極地參與進來,選拔出一批專業水平強的專業人員形成教學團隊,根據企業的需求和學校的教學主旨來制定特定課程。對于考核標準也要共同研究,對于師資力量和教學項目進行細化,還應該對學生的目標、崗位、監督方式、崗位職責進行明確。學生和企業進行雙向選擇,可以建立相關的討論會和交流會,在雙方相互滿意的情況下進行學習實踐,減少日后不必要的麻煩。
建立校企合作的共同的平臺,利用信息反饋來優化校企資源,可以通過相關的網站、電話會議等保證企業可以全程參與到人才的培養上來。通過信息的傳遞共享,時刻關注市場的變化和校企雙方管理上的變化,不斷地做出相應的調整。同時激勵機制的構建對校企合作長效機制的構建有著重要的影響,良好的激勵機制,能夠更好地吸引學生、企業、學校的參與。在校企合作好的企業進行獎勵宣傳,以及可發放適當的資金補貼、稅收優惠等政策,使企業在校企合作中能夠更加積極主動。對于學校中的優秀學生,相關企業可以通過學費減免、保送入職等方式進行獎勵支持,使得企業可以真正的參與到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當中,讓校企合作得到更好的發展。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和企業進行良好的溝通,做到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的高度對接,將教學計劃與生產計劃有機融合,靈活教學方式,可以對于一個模塊的理論講述完畢后,帶領學生參觀合作企業的實操間,將實際工作崗位任務充分融入課程內容之中,培養學生的輔助開發、生產維護、維修測試等方面的能力,使得多門核心課程的內容充分融入到多個崗位的技術技能訓練之中。學校的專業老師與企業的指導師傅及時溝通,在學習內容和學習時間上充分考慮生產任務或崗位項目的安排,忙時在企業上班,閑時在校上課等模式。
總而言之,要想使現代學徒制的校企合作運行機制可以健康穩定的發展,不僅僅是學校的職責,更是學校、社會、企業共同合作的結果,在實踐中我們要不斷的學習先進的制度,探索出適合我國國情的“現代學徒制”。學校要不斷的挖掘符合當代要求的精品課程,企業要主動參與到校企合作中去,在共同的努力下形成政府主導機制、校企共建機制結合的新型現代學徒校企合作運行機制,實現對學生理論知識與實踐技能的綜合培養,為國家培養出更多的優秀人才。
[1]李建榮,王庭俊,薛亞平.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模式下的高職教學管理體系研究[J].湖南郵電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6,15(1):37-38.
[2]李晴.招工招生一體化現代學徒制實踐途徑探析——以福建省校企合作模式為例[J].高等職業教育(天津職業大學學報),2015,24(4):47-51.
[3]華小洋,王文奎,蔣勝永.校企合作培養工程應用型人才相關問題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3(1):91-94,121.
[4]曲永印,付洪利.破解主要矛盾 推進校企合作培養人才[J].中國高等教育,2012(7):1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