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新軍
(蘇州工藝美術職業技術學院,江蘇蘇州 215104)
當代互聯網技術飛速發展,致使“互聯網+”成為當代流行趨勢,其中加的是各行各業,也就是說各行各業大致都可以運用“互聯網+”。它不是一個簡單粗暴的將“互聯網+”與某行業加在一起,而是在其中應用信息技術和互聯網平臺,使二者完美融合。比如說在“互聯網+教育”方面,完全致力于構建智慧學校的目標,用互聯網技術解決教育中遇到的問題,用知識改變莘莘學子,培養出一批更智慧的,更有益于國家發展的棟梁。
由傳統教育可知,其中一條明顯的弊端就是學習過于枯燥呆板,導致學生喪失興趣,從而學習成績不盡人意。這一弊端的源頭就是因為教育者沒有注重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對其只知道一味的灌輸教育內容,不去考慮怎樣以有趣的形式讓他們接受學習內容以及對待不同的學生采取一種教學方式,從而不能做到因材施教。雖然“互聯網 +教育”考慮到這一現象,想要對學生實施個性化教學,但這一過程的實施需要教育者付出大量的精力和耐心,比如要求教師去探究所有學生的學習層次、性格特點、對課堂的要求等,對教學環境而言,想要實現這一系列相當困難。只能說對于傳統教育而言的確有改善,但目前做不到讓學生個性化學習。
由于時代的變動,復雜性問題接踵而來,在教學中亦是如此。由于教學的目的除了為國家培養棟梁人才,還有一點就是為了讓學生更好的適應社會并找到工作。傳統教學過程中的簡單教學內容已經不足以讓學生應付現實生活中的問題,以及不利于學生找到合適的工作,使其與社會脫節明顯。從而教學過程中急需為學生配備可以解決現實生活中遇到的有難度的問題的能力。雖然互聯網的出現為其帶來了希望,憑借計算機本身的復雜性,鍛煉了學生處理問題時思維轉換能力、抽象想象能力和實際動手能力,但由于操作系統本身的復雜性讓學生在使用過程中出現使用障礙,以及學生的抽象思維可能會跟不上操作系統,從而理解起來也會有困難。這一問題的存在導致不能徹底的施行復雜性教學。
相對于傳統教學而言,盡管互聯網的出現改善了教學過程中的一系列難以解決的問題,但它的出現畢竟有它自身的弊端,致使有一部分人不同意它在教育界的存在。比如說它改變了傳統正式的學習模式,這一行為引起許多人的不滿,這些人以看不到互聯網教育的有效監管部門的證件和國家安排的監管部門的監督管理為由,對這一形式教學持質疑態度。對于一些資質較深的教育機構仍偏向于傳統教育學校,或許是出于互聯網教育本身的建立過程不太完善的原因。由于這一系列的阻礙致使互聯網教育不能完全代替傳統教育,用互聯網教育學生的手段不能完全取代傳統教師教學的手段。總之,想要讓互聯網教學被人們完全接受并大批量的應用尚有一定困難。
將“互聯網+”與教育的結合需要有幾個必須遵循的要點方能做到完美的結合,否則簡單的將二者結合在一起不會起大的效應。傳統教育與互聯網教育的主要區別就是互聯網教育比傳統教育更隨意化和開放化。它的教學方式是可以通過網絡平臺讓學習者在任何有網的地方學習知識。這一形式打破了傳統教學過程中必須去教室學習、學習課堂內容、被動接受教師的授課方法的形式。這一平臺為學習者提供了更好的學習環境、推動了學生更好的掌握知識、擺脫了課堂教學過于呆板的情形。
“互聯網+教育”相對于傳統教育而言,對學生和老師的能力要求更為嚴格,只有這樣才能有益于早日構建出智慧的學校。嚴格體現在老師作為指導者,想要在互聯網中傳遞給學生豐富且精確的知識,自己就必須能夠靈活的運用互聯網并能對學生做到恰當的指導。學生作為學習者不能還像對待傳統教學一樣被動學習,而要主動借助互聯網中的資源學習探索,避免出現跟不上的情況。在互聯網的教學環境中,資源足夠充分,老師以及學生都可以通過網絡平臺自行搜尋資料,主動去提升自身的能力,從而更靈活快捷的運用互聯網。
另外,“互聯網+教育”相對于傳統教育而言,致力于培養智慧的人群,這樣才能培養出適應社會發展的人群以及能夠切實找到工作的人群。期間想要實現這一目的就必須培養學生的能力、有趣化和合理化的學習途徑、文化的廣泛性等。這一環節的進行程度決定是否能建立一個智慧化的校園。為了保證這一環節的施行就必須在無形之中為其創造一個學習氛圍,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加強教育者的教育能力。當準備好一系列構造因素后,對創建“互聯網+教育”有明顯的促進效益。
想要更好的將互聯網應用于教學環境中,網絡教學必須做出改革,避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出現的不適再現。由于傳統教學中的場所為課堂教學,在實施改革后可以采用與傳統教學相結合的方式,一次性的更改可能會出現學生不適應以及學生對操作系統掌握不好的狀況。采用二者結合的方式可以讓學生在某時間內像傳統教學一樣在課堂聽課,由老師講解正常的學習內容和網絡課堂的內容,某時間內去實驗室親自去操作互聯網。期間保障正常的課堂秩序和實驗秩序,為其制定課程表以及規章制度,避免學生出現輕視某一課程的狀況以及出現逃課的狀況。
俗話說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從而在教育界也必須有其自身的規矩。再加之由于學校人員眾多,所以必須設定相應的制度來保證任務的完成以及產生相應的成效。校方在制定課程表的過程中要考慮課時的因素,針對資料的復雜度、重要程度和任務量來為其分配相應的課時,制定規則,強制要求若想順利畢業必須修夠多少學分,每個學分代表的課時是多少等等。在這一過程中老師也需要根據學生在課堂課程和實驗課程中的表現為平時成績作出評定,而它將作為最終影響考試成績的一部分。這一強制性規定可以有效避免學生和老師對傳統教學或者互聯網教學做出極大的偏袒性的行為,有益于調節學生在二者間的關注性。
教育的基本目的是以生為本,不管時代和教育方法是如何變動,教育的中心都是以學生為中心。從而在教學過程中無論是課堂教學,還是互聯網教學,無論是教師傳教,還是學生自學都需要學生與學生之間以及學生與老師之間的交流互動。對于不和其他同學或者老師交流互動的學生可能會嘗試不到學習過程中的樂趣或者由于自己無法解決問題而出現厭學的癥狀。因此在“互聯網+教育”的過程中也要避免這一癥狀的出現,期間注重學生與學生之間以及學生與老師之間的交流互動,以這種形式促進彼此之間的感情交流、幫助對方解決出現的障礙問題以及以相互合作的形式提升對方的能力。
在飛速發展的時代,想要促進教育的發展,就必須好好的將“互聯網+”運用到其中,但其間必須解決其中遇到的障礙,然后分析如何將其恰當的運用才能得到大眾的認可,使學生有較大的進步。
[1]張國超.基于“互聯網+”自媒體思維下的藝術設計教育創新研究[J].藝術科技,2017,30(2):85.
[2]王睿,管笑,楊國超,等.探究“互聯網+”時代藝術設計人才創新與實踐能力的培養[J].山西青年,2016(22):50.
[3]魏群,葛菲.“互聯網+”時代藝術設計人才創新與實踐能力的培養[J].大眾文藝,2016(6):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