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達雯
(常州工程職業技術學院,江蘇常州 213164)
自1977年恢復了受文化大革命沖擊而中斷10年的高考制度以來,從此中國重新迎來了尊重人才、尊重知識的時代,在錄取時確定對重點院校、醫學院校、師范院校和農業院校的優先錄取保證,大學畢業后國家統一分配。回顧恢復高考制度40周年,不僅改變了幾代人的命運,而且對高考制度的發展和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和現實意義。
高考也稱國考,是大學院校選拔人才的途徑,是全國范圍內(除香港、臺灣、澳門)的選拔性考試,具有參加人數多、范圍廣、競爭激烈等特點,是學生邁入高等學府必須經歷的過程,承載著萬千家長和學生的希望。伴隨著大學擴招,大學教育也逐漸實現了精英式教育向大眾化教育的轉變,在今年十九大召開之際,教育部長陳寶生同時作為十九大代表提出了到2020年,我國將全面建立起新的高考制度,這次高考制度改革將是1977年恢復高考以來規模最大、涉及面最廣、難度最艱巨的一次改革。習總書記曾三次主持重大會議研究高考改革方案,由此可見,高考改革勢在必行,能夠進一步促進教育公平,能夠進一步穩定教育系統的和諧發展。
高考制度從恢復發展到今天,經歷了很多重要階段,期間高考制度不斷改革形成了當下的高考制度。其中比較重要的高考改革有:1983年,教育部提出“定向招生,定向分配”辦法以及將英語列入高考科目;1985年,上海試行自主命題,實行3+1方案,并在全國43所高等院校推行保送生試點;1996-1997年普通高校招生并軌改革,學費開始增加;1999年,廣東率先試行3+X改革方案,同年高校擴招開始;2000年開始施行“統一高考,分省命題”,2003年高考時間提前到6月;2004年香港高校允許內地自主招生。總體來講,高考改革經歷了由分科到招生,自主招生,素質教育占比增加的過程,符合教育改革的要求。
第一,目前高考制度存在的問題和改革重點。存在問題基本如下:①評判標準單一,造成學生片面的追求高分數,不能充分發揮因材施教的作用。②分批錄取影響招生質量,無形中將大學和考生劃分等級。③冷門專業遭遺棄,專業和學校發展不均衡。改革重點概括如下:①為實現人才的全面發掘和培養,建議高校多途徑選拔人才,提供更多的升學渠道。②完善高校的名額分配,保證加分的科學合理公正公平。③嘗試進行個別科目一年多考,防止因發揮欠佳給考生帶來的遺憾。④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發展,建立全面的能力評測機制,給大學教育培養新形勢下的創新型復合型高素質人才打好基礎。⑤能夠為進入高校的學生盡可能的量身制定符合自身條件的發展規劃和專業技能培訓。
第二,高考改革與大學教育教學改革的相互關系。一方面,高考改革會促進大學教育教學改革。高考改革能夠為高校培養全面性、綜合性人才提供了可能,能夠促使學科和專業之間相互融合,促進高校學科和專業的綜合化發展,也對高考招生體制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改革方向。高考招生體制改革后,高校利用大數據統計對學生的能力進行統計分析,找到更適合本校教育教學方式的人才,使得本校教育教學質量得到提升,也就是說招生質量的提高更好的保證了教育教學質量的提高,實現了學生能夠有更多機會進入高校,高校對滿足自身需求的學生進行培養和因材施教,實現學生和高校雙贏。
另一方面,高校教育教學改革的前提是高考改革。國家現在提倡“大眾創新、萬眾創業”,如何在新形勢新要求下培養跨學科人才滿足國家需求,這是擺在各大高校面前的重要課題。這就需要培養更多的綜合性高素質人才,為了這一目標的實現還是應該對源頭——高考進行改革,通過改革進行有效引導,通過全方位知識的掌握實現新型人才的培養。那么,通過高考改革能夠實現培養學生全面發展的目標,為教育教學改革提供重要條件。
此外,高考改革能改變高校對人才的培養模式。高考改革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在現代教育中的體現就是保留學生的個性發展,縱觀世界范圍內的優秀人才都有創新的思想和讓人不能抵擋的個人魅力。通過高考改革和高校選擇,當所需人才進入高校后,能否培養出具備創新能力較高的人才就需要高校對人才培養模式的改變。在實現人才專業性的同時,培養人才具備長遠的眼光和頭腦,滿足現代企業需要,是時代發展的要求,也是對未來人才發展的要求。
最后,高考改革能有效推進高校課程以及內容、方法的改進。高考改革在對解決學生知識面相對片面的問題上提供了正面影響,這需要高校針對教學環境進行一系列的改革,其中就包括課程、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高考改革會在一定程度上對高中知識和大學知識的界定變得模糊和交叉,同時學生在選擇專業時也會受到來自家庭和社會的影響,學習的專業未必是自己喜歡的專業,其中也有很多的選擇帶有好就業、收入高等功利性目的。這就需要高校在課程的教學內容和方式方法上進行創新,促進知識間的相互融合,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思維方式。
借鑒世界范圍內的著名院校對學生學分的評估方式和評價標準,通過對學分的創新,引導學生嘗新創新意識的養成,實現大學生的個性化發展,而現階段高校的學分有必修學分和選修學分,比較刻板,通過學分創新增加變通性,讓學習內容和課程更加富有彈性,激發學生的個性化特質,促進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
目前,大學教育中學期末的考試成為了學生拿到學位的主要方式,大部分學生為了考試而考試,死記硬背。通過教師不斷探索多樣的教學方式,拓展學生的思維能力,提高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讓學生在學習中變被動為主動,主動轉變學習方法。
大數據、云端技術、網絡信息等高科技已經進入了人們的生活,在大學教育教學中也應該借助高科技力量豐富教學內容,提升學生對學習內容的理解能力,提高教學質量和效率,提高學生步入社會后的競爭能力。
通過本文的探討和研究,高考改革和大學教育教學改革之間存在著相互依存,相輔相成的關系和影響,為培養新型人才,對高考和大學教育教學的改革缺一不可,因此只有堅持高考改革,才能有效推進大學教育教學的改革。因此,為提高教學質量,為學生提供公平的競爭機會和發展平臺,為國家輸送更多的創新型綜合型人才,需要進行高考、招生、錄取、大學教學等一系列的改革,是落在當下教育工作者身上的重擔,需要不斷的求真務實、改革創新。
[1]孟令軍,辛琦媛.新高考背景下民辦高校招生之困及優化之策[J].天津中德應用技術大學學報,2017(4):45-48.
[2]孫琳.高等院校會計專業“技能高考”學生培養模式探索[J].中國高新區,2017(15):55.
[3]周梅.新高考改革形勢下的高校藝術類招生管理工作探索[J].產業與科技論壇,2017,16(18):224-225.
[4]顧建國,韓盈施.高考改革背景下高校招生宣傳策略研究[J].教育現代化,2017,4(34):320-322.
[5]周梅.高考改革新形勢下天津市高校招生宣傳戰略體系的構建研究[J].教育教學論壇,2017(37):8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