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麗坤
(中國石油大學(華東)經濟管理學院,山東青島 266580)
基于《創業基礎》課程實踐的創新創業教育思考
唐麗坤
(中國石油大學(華東)經濟管理學院,山東青島 266580)
近年來,高校在如何開展創新創業教育上進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和研究,本文結合開設《創業基礎》課程的實踐,認為開展普適性的創業教育更應注重學生思維意識的培養,課程設計需要以學生需求為導向,同時,應該建立系統化的創新創業教育模式。
《創業基礎》;創新創業教育;思維培養;學生需求;系統化
2012年教育部辦公廳印發《普通本科學校創業教育教學基本要求(試行)》,其中提到“在普通高等學校開展創業教育,是服務國家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建設創新型國家和人力資源強國的戰略舉措”,要求各高校把創業教育融入人才培養體系,貫穿人才培養全過程,面向全體學生廣泛、系統開展。2015年5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 《關于深化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實施意見》提出,“到2020年建立健全課堂教學、自主學習、結合實踐、指導幫扶、文化引領融為一體的高校創新創業教育體系”。因此,各高校也在整合各方資源,開拓思路,創新做法,探索如何更加有效的開展相關的基礎課程以及如何將創新創業思維運用到日常的課堂教學中去,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存在一定的問題。筆者結合日常教授《創業基礎》課程的實踐經驗,談幾點對高校開展創新創業教育的思考。
在教育部的要求下,高校都已面向全體學生開設創業基礎類課程,在我校的實踐為將《創業基礎》課程寫入培養方案,作為必修課開設,對全體學生進行創業基本理論與知識的普及。通過實踐得出,普適性的創業教育應更加注重對于學生創新創業思維和意識的培養,而不應局限在所謂的創業理論知識上。因為本身作為一門學科來講,創業既不屬于科學,也不屬于藝術,而是實踐。在新時代背景下,外部市場變化飛快,如果《創業基礎》課程的課堂教學僅僅停留在那些所謂的理論和知識點上,無法滿足學生需求及社會需要。互聯網+背景下,學生獲取信息的能力已超越教師,如果不能在課堂中提供給學生更加實用的東西,是無法吸引學生的。基于此,開設的《創業基礎》課程這類普適性的創業教育課程,不能僅依靠單一的課堂講授知識的形式,授課教師也不能僅將其看作一門普通的必修課,僅讓學生寫寫創業計劃書就了事,而應有更大的格局來設計課程。
《創業基礎》要教學生如何建立創新創業的思維,將課程作為創業教育啟蒙,借由課程,培養學生在未來學習和生活中的創新創業意識[1]。一般在《創業認知》部分,會通過案例分享、活動體驗等方式,讓學生更直觀的感受和了解到,創新創業其實是每個人生存的必備能力,不僅局限于將來的創辦企業,而是開創自己的人生事業。因為只有學生具備了創新創業的思維和意識,將來才能在行動中得以體現,絕不是讓學生通過上一門課就從此走上創業之路。通過多年的探索和調研發現,每年畢業生中真正能夠創業的學生比例極低,大部分學生還是選擇直接就業。既然沒有那么多人想創業,為什么要設置成必修課,為什么讓大家都來聽?學生在課堂中也會有疑慮和抵觸,反正將來不創業,反正課程不考試,那我隨便聽聽,寫寫其他作業就好了。課程開設的初衷全然覆滅,所以為了讓更多的學生能夠明確創新創業教育的定位以及作用,通過“知、情、意”三個層面讓學生了解并非讓大家都去創業,教大家如何去創業,更多的是教給一種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培養一種思維模式,而這種思維將來能夠運用到學習、生活和工作的方方面面,跟每一個人都是息息相關的。當學生能夠理解到這一層時,普適性的創新創業教育才有意義和效果。
北大張海霞教授曾提到進行課程內容的創新和設計,教師必須明確教育主體和課堂主角。教育的主體和課堂的主角,不能僅僅是單一的一方,而應該是教師和學生的雙主體,真正做到教學相長。而其中教師要發揮更大的作用,通過對課程內容的創新和設計,吸引住學生,從而帶領學生進入角色,逐漸找到主體和主角的感覺,主動探索和學習。教師在進行課程內容創新和設計時應該做到知己知彼、圍繞核心、有理有趣、層層深入、與時俱進和不懈努力[2]。其中所謂“知己知彼”,其實就是說要考慮學生的需求。創業界時下流行的 “精益創業”理念,也是注重以客戶需求為導向,進行產品的研發和設計,通過小步試錯和不斷迭代的方式進行產品和服務的升級,一步一步將企業做大做強。而在高校的創新創業教育中,也應該采用這樣的理念,尤其在課程設計與課堂教學環節,要從學生的角度思考,如何更好地通過課程內容的創新和設計來滿足授課對象的需求[3]。
在《創業基礎》課程的內容設計和課堂教學中,要充分考慮學生的專業背景、學習習慣、性格特質、能力素質等因素。例如,理工科的學生思維邏輯性強更加嚴密,對于數據更加敏感;而人文類的學生思維更加發散,對于案例的分析更加深入。因此,在課堂中可以采用更適合學生思維模式的內容引導使學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內容。同時,針對不同學生的特點,也可以設計不同思維模式下的內容和活動讓學生體驗,讓學生更好的體驗其他思維的思考模式,掌握更多的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方法。
另外,鑒于《創業基礎》課程的時效性和實踐性,從學生需求角度出發,在課堂內容的設計上應該更多的采用翻轉課堂、小組合作、案例/視頻教學、角色扮演、情景模擬、基于項目的學習、團體輔導等。這樣才能多維度更全面的滿足學生對于知識、能力、素質的需求,才能有效提高授課效果。例如,讓來自不同班級、專業的學生根據團隊需求和性格沙盤測試結果組建創業小組,進行創業項目的挖掘、資源的整合利用以及商業模式的開發。整個課程是基于項目的自主學習和體驗創業的各個環節,最終通過教師簡短的知識點串講進行課程的總結和提煉。其中還設計有讓學生創業實踐的環節,為學生發放啟動資金,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內以團隊的形式進行實際創業或者創收活動,最終歸還本金,盈利自留,激發學生的創意思維,同時讓學生體會真正創業過程中的不易。而其他高校,還有體驗式跨學科課程建設和基于互聯網進行的創新工程共享課程等實踐,成效明顯。
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深化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實施意見》中明確指出高校要完成九大任務,由此可見,創新創業教育是一個系統性的工程,而且絕非一朝一夕之事,高校都需要進行長期的創新創業教育時間。創新創業教育不是幾個人、一門課、某個活動、某個部門就能全部負責和完成的事,是一件需要各高校高度重視,進行頂層設計、從長計議,是需要各部門統籌參與的一件事。目前很多高校成立創新創業學院,專門引進人才、培養師資進行創新創業教育,甚至進行創新創業類專業的招生,從制度建設、人才培養到課程設計、教學方法、實踐環節等建立一套體系化的方案,更加有效的推進創新創業教育。開設跨學科的創新創業類課程和實踐活動,跨學科進行創新創業教育,更好的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學習效果和成果轉化率。例如,浙江大學成立了創新創業學院,形成以徐小洲為核心的創新創業教育研究團隊,構建以BIE為特色的浙大培養模式。西南交通大學開設跨學科創新創業類課程《運動科技與智慧人生》,在基于項目的學習與跨學科課程建設方面做了較好的實踐。溫州大學試點“團隊—課程群—崗位”的創業教育模式,采取“企業孵化式”教學,學生100%運營真實創業項目。這些成功的經驗都證明創新創業教育是需要系統化開展的。
[1]馮林.大學生創新基礎[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
[2]張海霞.創新工程實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
[3]詹婧.高校國際化人才培養方式的學生需求研究——以首都經濟貿易大學為例[J].中國成人教育,2012(2):103-107.
G647.3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4110(2017)05(a)-006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