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玉華
(佛山職業技術學院,廣東 佛山 528137)
[公共行政管理研究]
民族地區城鎮社區法治文化建設研究
——基于廣西南寧武鳴區紅嶺“全國民主法治示范社區”建設個案
黃玉華
(佛山職業技術學院,廣東 佛山 528137)
城鎮社區法治文化建設是社會主義法治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文章選取被評為“全國民主法治示范社區”的廣西南寧市紅嶺社區作為研究對象,探究了紅嶺社區法治文化建設的成功經驗、存在問題與推廣價值。
法治文化建設;城鎮社區;“全國民主法治示范社區”
社會主義法治文化建設作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關鍵和基礎性工程,是法治社會建設和法治中國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而社區是社會整體的一個子系統,社區法治文化建設更是社會主義法治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加強社區尤其是偏遠民族地區的法治文化建設對于推進法治社會建設、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具有重要意義。為把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精神落到實處,全國各地的基層社區法治創建活動進行得如火如荼,涌現出第六批“全國法治縣(市、區)創建活動先進單位”,廣西南寧市武鳴區城廂鎮紅嶺社區就榮獲此稱號。身居少數民族地區,紅嶺社區是如何依托中國壯鄉文化,把本社區建設成為“全國民主法治示范社區”的?我們從中能得到一些什么樣的經驗啟示?紅嶺社區的成功經驗在其他少數民族地區又有什么樣的推廣價值呢?是本研究的意旨所在。
“社區”一詞作為社會學的基本概念,是指進行一定的社會活動、具有某種互動關系和共同文化維系力的人類群體及其活動區域[1]。社區作為一個特定的地域聚落,其核心內容是社區中人們的各種社會活動及其互動關系。根據不同的形成原因、產業結構和人口狀況,可以把社區分為城市社區、農村社區和城鎮社區。城市社區是由城市管理部門規劃建設、居民主要從事第二、三產業的社區,農村社區是在長期歷史中自然形成、居民主要從事第一產業的社區,城鎮社區是指伴隨城鎮化發展、由政府牽頭建設、居民從事多種產業的社區。本文主要研究城鎮社區。
關于法治文化的涵義,學界出現了諸多不同的界定,但總的來說分為廣義和狹義兩種。其中,李林教授[2]從精神、制度和行為方式三個層面定義法治文化,頗具學術影響力,他認為,“廣義上,法治文化是一個國家由法律制度、法律規范、法治措施等制度文明成果,法治價值、法治精神、法治意識等精神文明成果,及由執法、守法等構成的一種法治狀態。”筆者比較認同這一界定,同時強調精神層面的法治文化是法治文化建設的核心內容。所謂社區法治文化,是指聚落在特定地域的人群,在共同生活的基礎上進行各種社會活動并形成各種關系從而形成的一種法治思維和行為方式。這種文化形態主要有以下幾個特征:
第一,社區具有地域性。社區總要占有一定的地域,如村落、集鎮等,以方便區域內的人群實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務。社區法治文化建設也必須尊重社區的地域性,在區域內開展普法教育,增強社區居民的法治意識和法治觀念。
第二,人際關系具有復雜性。在城鎮社區,人際關系的復雜性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人口集中,異質性強,人際關系較松散。隨著城市化的不斷發展,駐社區單位的不斷增加,農村以及外來人口大量涌入城市,使得城鎮社區人員密集、流動性較大、人際關系較為松散,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社區法治文化培育的難度。二是居民之間人際交往難度加大。城鎮社區中存在結構復雜的各種群體和組織,它們在信仰、語言和生活方式上的多樣性,手機、網絡等通訊工具的普及,都促使居民在社區內面對面交流機會的降低,再加上許多打工族早出晚歸地忙碌工作和生活,因而想聚集更多社區居民參與一些法治文化建設活動,并非易事。
第三,要與傳統文化協調發展。文化是人類對環境的調適。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的協調是社區文化協調發展的重要內容,這種協調并不消滅傳統文化為目標,而是注重兩者的融合。社區法治文化作為現代文化的一種,應與當地的傳統文化進行融合發展。在少數民族地區,社區法治文化建設應注重依托少數民族文化底蘊,將法治文化與民族文化、社區文化有機地融入社區生活,社區法治文化建設成效才會事半功倍。
紅嶺社區的民主法治建設得到了南寧市司法局的大力支持,社區法治文化建設成效明顯。紅嶺社區主要通過建立法治文化公園、成立紅嶺社區藝術團和同步推進社區民主與法治等成功做法來培育本社區法治文化。
紅嶺社區地處“中國壯鄉”南寧市武鳴區,于2001年7月伴隨城鎮化建設而形成,轄區面積6.25平方公里,社區匯集了周邊若干村落的拆遷居民、城市常住居民以及進城務農居民等,總戶數6619戶,總人口31000多人,屬于典型的城鎮社區。同時,其中80%居民為壯族,是一個混合型的少數民族社區。此外,駐社區單位38個,社區黨總支部下轄5個黨支部,現有黨員254名,社區“三委”班子成員14人,其中大專以上學歷9人,高中以下學歷5人。
近年來,為深入推進社區民主法治建設,南寧市司法局大力支持社區建設,并投入近40萬資金建設社區法治文化園。據紅嶺社區黨支部書記陸照芳介紹,2010年前的法治文化園和社區廣場只是一片荒山野嶺,但現在卻成為居民學法、悟法、游憩的好地方,其中社區法治文化建設功不可沒。
紅嶺社區主要通過建立法治文化公園、成立紅嶺社區藝術團和同步推進社區民主與法治等做法,將法治文化與壯民族文化、社區文化有機地融入社區生活,提升宣傳教育效果,力求做到將法治文化入眼、入耳、入腦、入心,從而潛移默化地增強居民的法治意識,培育本社區法治文化。
首先,創建法治文化園,增強居民的法治意識。紅嶺社區法治文化園由法治公園、法治宣傳櫥窗、法治文化舞臺三大部分組成。在園區內,融入法治文化元素的公共設施尤為突出,紅色的法律常識標語、警句尤為醒目,例如有將法治標語、法治格言雕刻其上的法治文化石,記載歷代法典足跡的石凳,融入壯鄉文化的三月三法治銅鼓雕塑、五彩繡球等等,整個文化園實現法治文化與民族文化、社區文化的有機融合,濃厚的法治文化氛圍使得社區群眾在休閑娛樂中也能感受到法治文化的熏陶,從而在耳濡目染中增強法治意識。
其次,成立紅嶺社區藝術團,通過全民參與來提升居民法治信仰。由26支文藝隊組成的紅嶺社區藝術團經常舉辦社區法治文化類的文藝演出,以山歌、小品、壯族歌舞等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宣傳法律法規知識,并讓居民參與到法治節目的編排與表演中,演出的地點不僅僅局限于社區的法治文化舞臺,而是延伸到城廂鎮紅嶺小學、武鳴縣民族中學等中小學校。這樣通過從小抓起、梯級教育、全民參與,將法治文化融入居民的日常文化生活,從而增強法治宣傳的感染力,在實踐中提升居民法治信仰。
最后,同步推進社區民主與法治,讓法治思維深入人心。紅嶺社區是一個下轄29個社區居民小組的混合社區。在社區民主自治方面,社區以三年一屆的方式換屆選舉居民代表,29個居民小組各自民主選出正、副組長,社區的大事就由62名居民代表進行民主決策。除此之外,紅嶺社區做到黨務、政務、財務及時公開,充分接受居民的民主監督。在社區法治建設方面,2014年9月起,武鳴區司法局委派律師進駐紅嶺社區法律服務工作室,為社區居民和周邊群眾提供法律咨詢、法律援助、代書和下戶參加調解工作等公益法律服務。在一些民事糾紛中,居民也常常主動尋求社區領導班子的幫助。僅在2014年,法律服務工作室和社區委員為民眾解決了排污、賭博、贍養老人等40多起民事糾紛案,這說明越來越多的居民懂得運用法治思維、采取法治方式依法維權。總之,紅嶺社區同步推進社區民主與法治,讓依法辦事、依法維權的法治思維深入人心,促進社區和諧。
盡管紅嶺社區在2015年獲得了“全國民主法治示范社區”的殊榮,在民主法治建設方面取得了可喜的進步,但筆者根據調查,發現紅嶺社區在法治文化建設方面還相對薄弱,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第一,經濟基礎相對薄弱,社區法治文化建設經費匱乏。2014年10月,南寧市司法局為積極響應國家司法部、民政部關于“全國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區)”的創建活動,籌措并投入近40萬元建成紅嶺社區法治文化園,紅嶺社區的法治文化建設也由此大有成效,但據社區居委會副主任梁國寧反映,“社區的法治文化建設一直缺乏專項資金,為保持法治文化建設的成效,不得不從每年20萬的慰問金中抽取一部分作為建設經費。”這說明了地處壯鄉的紅嶺社區,由于法治文化建設專項資金的缺乏而采取了“拆東墻補西墻”的資金投入方式。而這種方式并不能從根本上解決經費匱乏問題,最終會導致社區法治文化建設難以長期深入地開展下去。
第二,社區法治文化建設人員配備不足。總人口達3萬多人的紅嶺社區,社區工作人員僅為14人,人手相當不足,再加上街道辦事處常把許多行政工作下放到社區,導致社區工作人員的工作量大大增加。據筆者調查發現,紅嶺社區居委會承擔著社區黨建、志愿服務、教育培訓、普法調解、計劃生育、消防、文化娛樂等100多項行政性事務,需要開展 “健康文明社區”“民主法治社區”“文化科技示范社區”等30多項大型示范創建活動,同時各類的評比、檢查、培訓、會議、文藝演出等,社區工作人員常常不堪重負。面對如此繁重的工作任務,負責社區法治文化建設的2名工作人員根本難以定期組織法治宣傳活動,即便是組織的一些法治宣傳活動,也難免存在走過場的形式。此外,2名工作人員也不是專業的法律工作者,處理問題時更多是憑借工作經驗和生活閱歷,自身法治思維還有待提高。可以說,社區法治文化建設人員的配備和法治素養有待提高的現狀將制約著社區法治文化建設的進程。
第三,參加法治文化活動的人員數量和質量還有待提高。近年來,為了增強社區居民的法治意識,紅嶺社區居委會舉辦多種多樣的群眾性活動,例如法治文藝演出、法律知識有獎競答、山歌普法活動等,得到了廣大居民的肯定,但參加者的數量和質量還有待提高,比如丈夫在武鳴打工的租客盧阿姨就告訴調查人員,“早出晚歸的疲倦生活使得他們在晚上沒空看文藝演出,也很少有機會參加社區活動”。其實,參加社區活動的人群大都是享受低保的人員、退休在家的職工以及部分在讀書的中小學生,因此,如何讓更多的外來人口、常住居民盡可能地參與社區法治文化建設任重道遠。
盡管紅嶺社區法治文化建設還存在有待加強的地方,但是身居少數民族地區的紅嶺社區之所以能夠榮獲“全國民主法治示范社區”稱號,正是因為紅嶺社區在法治文化建設方面采取了切實可行的舉措,其經驗和啟示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其一,開展有民族特色的普法教育,讓法治意識內化于心。由于古代儒家文化和人治傳統的影響,“信官不信法”“重政策輕法律觀念”“權大于法”等人治觀念仍扎根在人們的頭腦中,人治文化仍在現代社會乃至少數民族地區中大行其道,成為推進社區法治文化的一大障礙。而普法教育是一種有目的、有計劃、有策略的社會傳播活動,通過普法教育的宣傳、教化和強化,以全面、長期、系統的教育方式消除落后的人治觀念,讓先進的法治觀念和意識深入人心。所以,開展普法教育固然重要,但要注重與當地民族傳統文化的融合以及形式的多樣化。在少數民族地區,城鎮社區的普法教育應注重依托少數民族文化底蘊,開展有民族特色、民族風情、形式多樣的法治宣傳活動,這樣人們在貼近生活的法治文化氛圍中才會更容易感受到法治文化的熏陶,在潛移默化中增強法治意識和法治觀念,社區法治文化建設才會低成本地向前推進。
其二,通過全民參與,讓法治信仰外化于行。法治信仰就是對法治充滿信任和尊敬,這種發自內心的信任和尊敬不僅表現在口頭上,更要上升為自覺的行動,具體表現為認同法律、信任法律、依法辦事、自覺守法等等。然而,法治信仰的提升和法治共識的凝聚從根本上是源于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對社會公平正義的真實存在感。因為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司法案件中切實感受到社會公平正義的真實存在,心中才會樹立對法治的信仰,才會自覺將內心的信仰付諸行動,自覺尊法、守法、用法。所以,“一切法律之中最重要的法律是銘刻在公民的內心里”[3],推動城鎮社區法治文化建設的關鍵在于社區居民在日常的生活實踐中能自覺地將內心的法治信仰付諸行動,而通過全民參與能有效地讓法治信仰外化于行。因此,少數民族城鎮社區應注重以民族節日為契機,舉辦有民族特色、取材于居民真實案例的法治類文藝演出,并讓居民參與到節目的編排與表演中,讓社區居民切實感受到社會的公平正義、法治社區建設的好處。此外,有條件的社區還可以組建法治文化藝術團,在社區居民比較集中的節假日期間舉辦形式多樣的法治類文藝活動。這樣通過全民參與、真實體驗,居民在生活實踐中提升法治信仰并外化于行,從而自覺地遵法、守法、用法。
第三,社區民主與社區法治同步進行,讓法治文化建設更具生命力。在當代中國,民主與法治具有高度統一性,若離開民主談法治,得不到人民群眾擁護的法治就缺乏生命力;反之,若離開法治談民主,缺乏法律保障的民主政治就無法立足。因此,少數民族城鎮社區的法治文化建設,必須同步推進社區的民主與法治,實行依法自治,同時讓依法辦事、依法維權的法治思維深入人心。一方面,社區要實現依法自治。社區應通過民主選舉的方式產生居民代表,舉行居民代表大會進行民主決策,建立黨務、政務、財務公開欄實行民主監督,這樣社區的民主管理才會得民心;另一方面,完善法律服務工作,讓法治社區建設既有質又有量。社區應與當地的司法局通力合作,成立社區法律服務工作室,為社區居民和周邊群眾提供法律咨詢、法律援助、代書和下戶參加調解工作等公益法律服務。這樣能讓越來越多的居民懂得運用法治思維、采取法律武器依法維權,也讓法治成為居民身邊看得見、體驗得到、能帶來好處的國家治理方略,使其在民眾的支持與擁護下推進社區法治文化建設。
[1]鄭杭生.社會學概論新修(第三版)[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272.
[2]李林.我國社會主義法治文化建設的若干問題[J].哈爾濱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5):1.
[3][法]盧梭.社會契約論[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6:73.
Study on Legal Culture Construction of Urban Community in Ethnic Minority Areas--Based on the Construction Case of"National Democratic and Legal Model Community"in Hongling Wuming,Nanning
HUANG Yu-hua
(Foshan Polytechnic,Foshan Guangdong 528137,China)
The construction of urban community legal culture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t legal culture.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urban community legal culture to promote the rule of law and the rule of law in China.This paper selects Nanning Hongling community in Guangxi named"National democratic and legal model community"as the research object,and aims to explore the Hongling community law culture construction in the successful experience and promotion value.So that more minority urban communities can get some reference value and significance of practical experience.
urban community;legal culture construction;national democratic and legal model community
D638
A
1671-1084(2017)06-0001-05
DOI 10.16221/j.cnki.issn1671-1084.2017.06.001
2017-03-10
廣西民族大學2015年研究生科研創新項目(gxun-yhdc201503)
黃玉華,法學碩士,佛山職業技術學院助教,主要研究方向為馬克思主義文化問題與社會發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