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 俊
(無錫科技職業學院,江蘇 無錫 214028;河海大學商學院,南京 211100)
無縫學習環境下高職文科課程四階段環形翻轉課堂模式構建
莫 俊
(無錫科技職業學院,江蘇 無錫 214028;河海大學商學院,南京 211100)
融合張學新教授的對分課堂教學理念,對格斯丁的翻轉課堂模型加以改進,運用建導法構建無縫學習環境下的四階段環形翻轉課堂模式,強化教師引導式學習的環節,使課前翻轉階段的前置學習、意義建構等環節變得更有目的性和指向性,同時形成課程前后相互銜接、循環往復的翻轉課堂周期。
翻轉課堂;無縫學習;教學模式
當前翻轉課堂的實踐研究對文科課程缺乏關注,致使文科課程缺少翻轉課堂案例參考和經驗借鑒。本科院校實施的文科課程三段式翻轉實驗驗證了課堂教學的有效性,但該實驗揭示了有效開展翻轉課堂的苛刻前提條件,即學生的自學能力與課外學習時間。[1]高職院校文科類課程在翻轉課堂的實施過程中,不能照搬操作性較強的兩分型教學模式??紤]到高職學生學習主動性不高的實際情況,前置學習要求較高的三段式翻轉模式也難以直接應用,而要在翻轉中強化教師的引導作用。本研究嘗試對格斯丁的四階段翻轉模式進行批判性吸收,結合高職院校文科課程的教學實際需要,展開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的全新構建。
翻轉課堂(Flipped Classroom)是一種新興的“先學后教”式的教學理念與模式,自興起以來,在不到十年的歷程中演化出了十余種較具代表性的教學模型,如表1。
上述各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可大致劃分為以陶伯特為代表的兩分型流派 (Talbert,R.,2011)、以拉姆齊為代表的三段式流派(Ramsey,M.,2013)、以格斯丁為代表的環形四階段流派(Gerstein,J.,2011)。各流派的翻轉課堂模式均有其優勢及不適應性,陶伯特的兩分型翻轉課堂多適用于理科類的操作性課程,對于文科類課程還需要進一步完善。[2]拉姆齊的三段式翻轉課堂對于學生提出了更高的前置學習要求,其適用對象受到了較大的限制。[3]格斯丁的環形四階段翻轉課堂偏重于強調學生學習的主體性,對教師在教學中的引導作用有所忽視。[4]
李明華[5]教授將學生的學習活動分為四大類,以便于開展教學過程的優化。第一類活動是指學生和學生團隊操練具有不可替代的功能的學習活動,如自學、做習題等。第二類學習活動由學生和學生團隊自主進行,效率更高,如若干容易自學的知識點和信息的第一次獲得。以上兩類活動一般均可由學生自主進行,教師的指導在一定程度上也可提升學習的效率。第三類學習活動在缺失教師參與的情況下效率低下,如若干較難的知識點和信息的第一次獲得。第四類活動中教師的參與必不可少,如知識的難點講解、知識消化、問題的反饋和討論、學生個人和團隊的展示活動等。這些學習活動的劃分,為建導型教學管理的實施奠定了理論基礎。
張學新[6]教授創建的"對分課堂"教學模式將討論式課堂融入傳統課堂,把教學過程劃分為講授(Presentation)、內化吸收(Assimilation)和討論(Discussion)三個階段,因此又被稱為“PAD課堂”。對分課堂的核心理念是把一半課堂時間分配給教師進行講授,另一半時間分配給學生以討論的形式進行交互式學習。與翻轉課堂的先學后教理念類似,對分課堂實現了教師講授和學生討論的錯時實施,利于學生自主安排課后學習,進行個性化的內化吸收。
現代教育技術的發展推動了學習過程的無縫化,無縫學習的概念被進一步拓展為無縫翻轉學習理論,即應用移動和無線通信技術將家庭學習、課堂活動和課外學習進行無縫連接,由此構建了一個無縫翻轉學習模型。[7]這一以學生為主體的新型學習理論的建立,為翻轉課堂的模型革新提出了新的挑戰。

表1 具有代表性的翻轉課堂教學模型[2][3]

圖1 無縫翻轉學習模型 (黃國禎)
在此情形下,本文以高職文科類課程為研究主體,立足于知識在翻轉課堂過程中的有效傳遞,適度融合野中郁次郎所提出的知識創造理論(SECI模型)、張學新教授的對分課堂理念,結合教學實際對格斯丁的翻轉課堂模型加以改進,運用建導法構建了一個無縫學習環境下的四階段環形翻轉課堂模式。該模式充分考慮到高職學生主動學習和自主學習能力較為有限的現實,強化了教師引導式學習的環節,使課前翻轉階段的前置學習、意義建構等環節變得更有目的性和指向性,并融合同儕互助理論(Peer Instruction),通過小組競賽機制提升了實際翻轉過程中學生展示和應用的質量。該模式同時形成了課程前后相互銜接、循環往復的翻轉課堂周期。下面以"英語閱讀"課程為例,闡述該翻轉模式的基本流程。

圖2 無縫學習環境下的四階段環形翻轉課堂模式
“英語閱讀”課程每周一次,考慮到學生的實際情況,以兩周為一個翻轉周期。在課程一開始,即采用對分課堂模式。第一次課程的前半段先對學生快速進行閱讀水平的前測(評估),以了解學生的學習水平和基礎。課程后半段進入學習的引領,也就是翻轉的準備階段,教師傳授和演示基礎知識點,發布翻轉的內容、要求、任務和形式,根據學生的學習基礎引導水平相近的學生進行分組,并明確課程的評價方式,以敦促學習主動性較差的同學努力參與到翻轉的任務中。在此階段,知識社會化主要表現為教師通過實踐性活動將部分知識預先傳遞給學生。
本階段的知識外化特指學生沉浸在無縫學習環境下完成知識的前置學習。無縫學習是指任何人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基于任何終端設備(一般指“四屏”,即電視屏、電腦屏、手持電子終端屏和手機屏等)獲取任何所需要的學習資源,享受無處不在學習服務的學習過程。[7]用于翻轉的學習資源并不僅僅局限于教學視頻。在兩周課程之間的翻轉準備期,可充分利用各種手段和平臺幫助和敦促學生完成知識的前置學習,并獲得學習情況的即時反饋。如:利用教學視頻傳授閱讀基本技巧,運用原版影視輔助閱讀英文名著,日常使用微信公眾號推送詞匯、語法等學習資源,建設博客、論壇、QQ群等網絡平臺以進行網絡互動和答疑解惑等。
組合化是將零散的知識系統化、有序化的過程,這一階段要求學生在分工合作的基礎上以小組為單位完成翻轉課堂前的展示交流準備任務。就英語語篇閱讀技巧而言,本階段要求學生運用教師演示的閱讀技巧,獨立完成指定的語篇閱讀練習,隨后小組協作共同討論,制作PPT準備匯報閱讀技巧的實際應用方法和閱讀心得,同時進行技巧總結。這事實上也可看作是知識內化的一種準備。針對文科類知識零散造成課堂翻轉困難的現實障礙,可采用小組協作制作個性化思維導圖的方法加以破解。例如,針對在閱讀過程中造成障礙的詞匯及其他知識點,可鼓勵各小組充分發揮想象力, 利用 XMind、MindManager、imindmap 等思維導圖軟件,將相互獨立的知識點進行邏輯性、趣味性串聯,形成知識簇進行課堂展示,并引入游戲化競賽機制促使學生更好地完成這種探究式學習任務,最終實現知識的組合化。
一個翻轉周期的第二次課程是完成知識內化的主陣地,同樣使用對分課堂模式分配課堂時間。各小組利用課程的前半段時間,在PPT的輔助下進行現場匯報,展示和交流小組成果,并伴以隨堂討論。教師在后半段時間即時進行簡要的點評,隨后進行后續的強化練習以促成知識內化,從而完成一個相對完整的翻轉周期。在一個翻轉周期結束時,師生利用已有網絡平臺進行課后階段性的交流、反思和總結。
在下一個翻轉周期的第一次課程中,教師對上一個翻轉周期的效果和問題進行現場的評估,學生隨即總結課程的體會和收獲。在課程后半段繼續實施第二個翻轉周期中的知識傳遞、任務發布,這樣就形成了課程循環往復、周而復始的翻轉周期。
本文構建的四階段環形翻轉課堂模式嘗試彌補以往翻轉課堂模型所存在的某些缺陷,主要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一是考慮到學生學習基礎不一、學習主動性和自主學習能力存在較大差異的實際,適度增加了課堂翻轉前的教師引導環節;二是針對以往翻轉模型學科適應性較差的問題,提出使用思維導圖等系統化工具輔助文科類課程內容實現知識組合化,以推動課堂翻轉的順利進行;三是力圖打破唯教學視頻的翻轉論,提出在無縫學習環境下廣泛運用各種學習資源實現翻轉的主張;四是切實關注知識的傳遞和內化,摒棄概念化的復雜流程,構建務實化的翻轉課堂模式,簡潔明了地演示課堂翻轉的四個關鍵環節。
以四階段環形翻轉模式為基礎開展了為期一年的高職文科類課程教學實驗,取得了十分良好的成效。隨著高校生源多樣化態勢的發展,新生代農民工也將逐步邁入高校的課堂,這一翻轉模式的適用性即將迎來全新的考驗。在后續的實踐研究過程中,將包含和容納新的研究對象,不斷更新教學實驗的數據對其進行定量分析,以驗證其教學有效性。在理論研究方面,也可進一步結合游戲化學習、自帶設備、自適應學習等現代化信息技術和理念拓展本翻轉模式的外延與內涵,對其進行持續的修正。
[1]蔣立兵.文科課程翻轉課堂教學模式構建[J].高教發展與評估,2017,33(1):104-111.
[2]張金磊,王穎,張寶輝.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研究[J].遠程教育雜志,2012,30(4):46—51.
[3]莫?。陣鴥韧夥D課堂教學模型流派演進述評[J].長春教育學院學報,2017,33(4):67-69.
[4]錢冬云,倪步喜,章麗芙.高職類翻轉課堂的教學模式研究[J].中國教育信息化,2015(24):21-25.
[5]李明華.建導法在高等教育“質量工程”中的運用:無形投入以創建教學一流的大學[J].復旦教育論壇,2007(2):22-26.
[6]張學新.對分課堂:大學課堂教學改革的新探索[J].復旦教育論壇,2014(5):5-10.
[7]Hwang,G.J.,Wang,S.Y.&Lai, C.L,Seamless flipped learning—a mobile technology-enhanced flipped classroom with effective learning strategies[J].Journal of Computers in Education,2015,2(4),449-473.
Constructing a Four-phased Annular Flipped Classroom Model in Seamless Learning Environment for Liberal Arts Courses of Vocational Colleges
MO Jun
(Wuxi Professional Colleg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Wuxi Jiangsu,214028,China;School of Business,Hohai University,Nanjing Jiangsu,211100,China)
Combined with Prof.Xuexin Zhang's PAD model theory,this paper improves Gerstein's model into a four-phased annular flipped classroom model via facilitation in seamless learning environment.This model emphasizes the teacher's role in issue-quest learning,making the pre-learning and meaning constructing more purposeful and directional.The model is also characterized by a circular flipped classroom loop.
flipped classroom;seamless learning;teaching model
G436
A
1671-1084(2017)06-0076-05
DOI 10.16221/j.cnki.issn1671-1084.2017.06.018
2017-07-12
2015年江蘇省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項目(2015SJD377);2015年校級教改研究課題(JG2015109);2016年教育信息化專業委員會課題(EMIC201620-078)
莫俊,無錫科技職業學院副教授,河海大學商學院在讀博士,研究方向為英語學科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