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揚博
(大慶師范學院音樂與舞蹈學院,黑龍江大慶 163712)
歌唱是指表演者運用專業歌唱知識和技能,通過音調的高低起伏把聲樂作品內涵表現出來的過程。而朗誦則是將文學作品轉化為口頭語言的藝術創作過程,可以說兩者都是一種特殊的說話方式,都以語言作為共同的基礎,所以是可以互相幫助和促進的。下文中,重點就朗誦對歌唱的積極作用進行了分析。
氣息是歌唱的原動力的,沒有充沛的氣息作為支撐,流暢的演唱也就成為了空談。在聲樂演唱和教學中,很多演唱者和學生都在氣息方面遇到過不少難題,也存在著一些錯誤認識。比如認為氣息越充沛也好,殊不知如果氣息過于充足,反而成為了歌唱的負擔,導致表情夸張、身體僵硬等。但是在朗誦中,卻很少出現氣不夠用或者說不出話的現象,這種差別應該得到深入的思索。具體來說,當下聲樂演唱多采用美聲唱法中的胸腹式聯合呼吸法,旨在獲得盡可能多的氣息支持。但是這種盡可能多是以夠用為前提的,如果氣息需求量很小,但是演唱者卻儲備了過量的氣息,吸得過深過滿,很容易導致表情扭曲和身體夸張,所以并不是氣息越深入越充足才好,而是以靈活夠用為標準。在呼氣的過程中,則要注意形成一種內外對抗的力量,使身體處于一種彈性的平衡中。對此可以通過朗誦進行輔助訓練,實現從日常說話的呼吸狀態向科學氣息控制的過渡。比如在日常聲樂訓練中,可以讓學生先對歌詞進行有感情的朗讀,因為相對于歌唱,朗讀時的氣息狀態與日常說話更為接近,更容易讓學習者找到正確的氣息支點。而且這種朗讀也不是純粹意義上朗讀,更確切的說是一種吟誦,要與歌曲的音高、節奏、情感等要素有機結合起來。經過特殊的朗讀訓練后,演唱者就會對整首作品的氣息要求有全面的把握,進而做出相應的準備,氣息淺、漏氣等現象也會得到明顯的改善。
咬字吐字是聲樂演唱一個關鍵環節,古往今來的許多聲樂大家,都對要咬字吐字的重要性進行過強調。如最偉大男高音歌唱家之一的卡魯索就曾深刻指出,只有一流的嗓音條件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以精準的咬字吐字作為支撐,否則就難以實現和作品、觀眾之間的溝通。可以看出,咬字吐字是演唱者傳情達意的重要方式和渠道,準確自然的咬字吐字,可以使觀眾更加便捷的了解歌詞內容和作品內涵。在我國的聲樂演唱中,也有字正腔圓的審美標準,將漢字分為字頭、字腹和字尾三部分,要求字頭部分快速精準、轉入字腹后要飽滿通暢,最后的字尾要清晰自然。這是一個具有較高難度的要求。很多演唱者之前都沒有接受過專門的訓練,加之我國方言眾多,演唱者的普通話水平有限,所以咬字吐字一度成為了一個棘手的難題。對此還是可以從朗誦上尋求幫助,事實證明,通過朗誦進行專項咬字吐字訓練,可做操行性強,且效果奇佳。著名男高音歌唱家廖昌永曾表示,自己在演唱一首新作品之前,會對作品進行全面的朗讀分析,熟悉和糾正每一個字的發音,然后再進行朗誦。在他看來,朗誦和歌唱都是通過聲音的高低、強弱、長短等來詮釋作品,傳情達意的,先進行朗誦,可以對每一個字進行全面的體悟,包含字的正確讀音、著力點所在以及詞句之間的輕重、快慢、高低規律等,經過多次訓練之后,也就對作品的咬字吐字有了從整體到局部的全面把握。因此在咬字吐字的訓練中,還是應該先從朗誦入手,從每一個字開始,向詞語、語句擴展,直至全面把握。
情感是歌唱藝術的靈魂。當音樂家受到情感觸動之后,會自覺主動的利用個人專業知識和技能,將這種情感以聲樂作品的形式表現出來,實現一度創作。而演唱者則要以此為基礎,用自己的歌唱知識和技能將這種情感表現出來,并獲得與觀眾的情感共鳴,實現二次創作。可見情感是貫穿于聲樂藝術創作、表演和欣賞全過程的。現實中一些優秀的演唱者,不僅打動了自己,也打動了觀眾,一個重要原因就在于其對作品的深入了解和個性表現。聲樂作品作為文字和音樂的結合體,文學和音樂兩個要素是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的。但是在實際中,很多演唱者卻將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放到了音樂訓練上,如氣息是否深入、喉頭是否穩定、聲區是否統一等,對作品的文字部分比較忽視,更不用說透過文字對作品思想和內涵的了解,很多演唱者甚至連歌詞都記不住,經常出現忘詞的現象。對此還是需要從朗誦入手。中國聲樂作品的歌詞都是十分講究的,短短的幾十一百字,卻是詞作者字斟句酌之后的精華,而且大多都是合轍押韻的。所以歌詞正是演唱者全面了解和感受作品的關鍵渠道,在明晰字面意思之后,充分發揮藝術想象力,將自身融入到歌詞描繪的場景和氛圍中,獲得感同身受的體驗,這種狀態下,歌唱就成為了情感抒發的自覺,演唱效果也一定是真摯感人的。反之,如果不利用朗誦進行分析,或者僅僅是簡單的記憶單詞,對作品的理解和體驗也就無從談起。以中國的古詩詞類藝術歌曲為例,其歌詞是中國古典詩詞,本身就是一個有著豐厚內涵的文化集合體,且都是用文言文寫成。對此就要求演唱者先要對詩詞本身進行全面的研究,包含作者的個人信息、作品的時代背景、作品的內容風格等,特別是要將文言文翻譯為白話文,徹底明白每一個字的讀音和含義。然后在此基礎上再進行有感情的朗誦,因古典詩詞本身就帶有音韻美感,所以正是朗誦的最佳對象。“在朗讀的過程中,人體的70%以上的細胞參與大腦活動,對于熟記歌詞和加強歌詞的理解有著關鍵性的決定作用。”[1]演唱者先通過朗誦,對整首作品的情感變化軌跡進行把握和了解,然后再進行歌唱,體會歌唱和朗誦在情感表現效果方面的不同,并予以有針對性的改進和完善。只有通過這種反復練習,才能及時、準確的把握作品風格,表現作品內涵,獲得情由心生,聲情并茂的演唱效果。
中國戲曲界和歌唱界素有“字正腔圓”的說法,“字正”是指咬字吐字,“腔圓”則是指對共鳴腔體的合理運用。“當注意了咬字吐字之后,字正了,字出來了,而且聲音也隨之圓潤通暢了。”[2]這也是歌唱中的一項重要技術。要想唱好一首歌曲,除了要具有良好的嗓音條件、充沛靈活的氣息、準確的咬字吐字之外,還需要對共鳴腔體予以合理的利用,方能唱出自然、美妙的音色。日常教學中,很多教師也采用多種方法對學生的共鳴進行訓練,對此朗誦也是有著自身獨到作用的。聲樂界普遍認為,最佳的歌唱狀態是一種類似打哈欠的狀態,即軟腭稍微抬起,后咽壁提起,喉頭較低且穩定,整個發聲器官處于一種積極開放的狀態中。很多初學者在學習之初是較難適應的,經常將日常說話時的狀態和感覺帶入到歌唱中來,一打開喉嚨后就不會唱歌,而且極易出現緊張和焦慮,導致教學難以順利開展。而如何將說話和歌唱之間進行予以有效的鏈接呢?還是要依靠朗誦。朗誦時候的狀態介于歌唱和日常說話之間,又分別兼顧兩者的特點,所以當學生感到緊張并遲遲找不到歌唱狀態時,就可以暫時停下來讓學生進行朗誦,因為朗誦時候不會有緊張感,所以各個發聲器官可以在自然狀態下和諧流暢的配合,獲得自然放松的聲音效果。
綜上所述,近年來,伴隨著文化藝術事業的大發展,朗誦和歌唱也在理論研究和表演實踐方面迎來了新的突破。其實在之前,已經有很多表演者和教師認識到了兩者之間是可以互相促進的,比如有的聲樂教師要求學生在演唱之前,一定要有感情的朗讀歌詞,有的臺詞教師則要求學生追求歌唱般的朗誦效果,均獲得了良好的成效。本文也正是以此為基礎,重點就朗誦對歌唱的積極作用進行了分析,希望能夠得到更多人的重視和運用,使朗誦成為歌唱水平提升的重要推動力量。
[1] 賈艷陽.朗誦與歌唱藝術學習[J].當代音樂,2016(17):73.
[2] 尚東孫晨旭.音樂化的語言與表演化的音樂—兼議歌唱與朗誦的關系[J].當代音樂,2016(17):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