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 雙
(齊齊哈爾大學大學計算機與控制工程學院,黑龍江 齊齊哈爾 161006)
當代大學生就業價值取向的變化與引導
付 雙
(齊齊哈爾大學大學計算機與控制工程學院,黑龍江 齊齊哈爾 161006)
就業價值取向是在一定的歷史環境中,就業主體在擇業就業過程中對職業價值的認知、評價和選擇的傾向性態度,即一個人在進行職業選擇過程中所秉承的價值要素的集合。 高校畢業生就業困境是諸多因素合力作用的結果,其中個體就業價值取向和高等教育制度的影響尤為突出。正視大學生的就業價值取向變化并進行科學的引導,做好畢業生的就業服務工作,是實現高等教育供給側結構改革的時代需要。
高校;就業價值取向;高等教育改革
近年來,高校畢業生“史上最難就業季”的逐年遞增上演引起了全社會的高度關注,就業作為經濟增長的派生需求,其比率的高低代表著一個國家的綜合國力和社會發展水平。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經濟騰飛,國家的教育制度也在不斷深化改革。從20世紀90年代高校擴招制度推行以來,傳統認知中高等教育的“精英化”模式逐漸被“大眾化”模式所取代,大學畢業生的身份亦從曾經的“天之驕子”逐漸變為“具有大眾學歷”的普通就業者。隨著社會結構轉型以及經濟結構優化升級的持續推進,環境的變革使大學生就業形勢日漸嚴峻,并演變為了棘手并應認真對待和解決的社會問題。
1.個人本位價值取向占據主導地位
在改革開放前的計劃經濟時代,大學生畢業后根據國家建設的需要由政府統一分配,幾乎不考慮個體自身價值和需求。然而隨著改革開放后計劃經濟體制逐漸被市場經濟體制取代,相對應的“自主擇業,雙向選擇”教育就業政策也將“統包統配”淘汰。其中“自主”一詞使個人本位價值觀漸漸占據了就業擇業的主導地位,就業者開始考慮自身發展方面的需求,專注于自身價值的實現。具體表現為以薪酬的高低、個人的興趣愛好、晉升發展的空間等為就業擇業的主要考慮因素。這一功利化特征傾向明顯的個體本位價值取向是等院校大學生就業擇業過程的主導價值取向。
客觀而言,市場就是以高效益為運行宗旨,個人本位就業價值取向與市場經濟發展造就的新時代社會意識形態有相吻合的地方,然而,若社會主流價值觀過多的充斥著功利性色彩,而缺乏對社會責任、奉獻精神和人文情懷的關注,無疑對個體的健全發展,乃至整個民族長久的和諧進步都是不利的。如何使大學生的就業價值取向既符合國家長久發展的價值訴求,又有利于大學生自身價值的實現,是新時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領域的重要任務。
2.新實用主義擇業觀成為主流選擇
當今發達的信息傳播媒介使大學生能快速及時的掌握就業資訊和社會形勢的相關信息,因此他們在進行角色定位、人際交往、職業選擇等方面都表現出更為務實。他們能客觀冷靜的看待嚴峻的就業形勢,積極調適就業心理,合理定位職業范圍,并結合自身知識儲備和技能水平以最高概率覓得理想職位。高校絕大多數學生的“理想職位”是政府公務員、選調生、公檢法單位,地域的選擇優先考慮北上廣等東部沿海城市及各省會城市。他們熱衷于公共服務到位、工作條件優越、職位穩定、待遇可觀、社會地位高的安逸環境和地域,高層社會地位的新實用主義是擇業觀的主流選擇。
然而隨著近年公考制度的改革,殘酷的報考錄取比例使大量畢業生無法一次甚至多次順利實現理想就業,由此引發諸多社會負面效應,例如:相當一部分學生在等待“理想職位”招考過程中選擇“被迫”進入私營企業“先就業”,他們中的大多數表現出較差的工作態度和極差的工作穩定性,這對推動國民經濟轉型升級的第三產業的健全發展負作用明顯;另外,大學生自身一次次報考的時間、精力等機會成本最終淪為沉沒成本,禁錮了就業方向的選擇和職業發展空間,甚至在多次落敗后產生悲觀心理而采取極端行為,造成嚴重后果的案例也時有發生。因此,針對大學生進行科學的、有成效的職業生涯規劃引導是高校義不容辭且迫在眉睫的職責。
3.多元化思想充斥就業擇業過程
就業渠道選擇方面:當代大學生的成長過程見證并親歷了互聯網互交從一種技術轉變為一種生活方式,他們與互聯網一起成長,網絡全球化使他們能第一時間接觸到各種各樣的社會思潮和新興事物。他們善于利用網絡來高效便捷的獲取就業信息,特別是進入以微博、微信為代表的信息傳播“微時代”后,大學生就業渠道日益豐富,越來越多的大學生通過微博轉發就業招聘信息和關注企業微信公眾號來獲得求職機會,最終獵得職位。
就業去向多元化方面:相當一部分學生擇業時不再以所學專業為首要考慮條件,學以致用的專業意識淡化趨勢明顯,即只要能兼顧個人本位價值取向和新實用主義擇業觀,最終的職業選擇與大學期間所學專業可以完全不對口。高校學生的畢業方向選擇主要有考編、考研、不對口就業三種,其中,大部分選擇考研的學生并非出于對專業研究的熱愛,而更多是抱以暫時躲避就業壓力和提升學歷競爭力的目的,且跨專業考研的學生也不占少數。而那些在激勵競爭下“考編無望”以及自認選錯專業的學生,普遍都通過提升自己其他領域的技能并獲得相應證書為途徑,將最終的就業落腳各個領域。
除此之外,當前新興行業涌現以及大學生“慢就業族”頻現也體現了時下就業觀念的日趨多元。日前,騰訊公司發布的 95后大學生就業取向顯示,在近半數的不遵照傳統就業模式①是指就業過程完全遵照傳統的職位謀求途徑:搜索就業崗位、發布求職信息、獲得職位選拔邀請、通過選拔競爭被錄用,從而完成就業。
當然,有許多學生選擇跨入新興行業謀求發展,如“宅文化”熏陶和網絡經濟發展之下做主播上直播、當網紅;亦有相當一部分學生選擇“慢就業”,即不再遵循“畢業即就業”的傳統步調,經濟條件的改善與強烈的自我實現欲望讓他們畢業后的幾年間不著急求職就業,也無繼續學習深造的計劃,而是選擇游學、加入社會公益組織、陪伴家人等方式來度過。雖然這一新現象引起了不小的爭議,但統計顯示,我國加入“慢就業族”的高校畢業生呈現逐年攀升的趨勢,隊伍在不斷壯大。事實上,目前在我國尚屬新現象的“慢就業”,在許多發達國家早已是被社會接受甚至肯定的常態,在國外稱其為“間隔年”,英文為Gap Year。這一選擇被認為有助于大學生更好了解社會、認識并完善自我,提高自身綜合能力,在澳大利亞,甚至有相應的制度保障來支持大學生的“間隔年”選擇。“慢就業”現象在某種層面上可以說是社會經濟發展到相當水平的體現,因為這一現象證明多數大學畢業生都沒有太大的經濟壓力,不用過多的考慮養家糊口謀生計,而可以專注于自身發展的探索,他們選擇通過直面社會來提高閱歷,增長見聞,同時強化自我認知,以就業質量為重來為往后的職業規劃和人生發展做鋪墊。長遠來看,這一現象對社會的進步是有益的。因此,轉變傳統的人才觀,帶頭營造一個摒除封閉思想、沒有傳統觀念的壓力氛圍,也是高等教育領域應當深思的時代命題。
4.整體創業積極性不高
建設創新型國家是當前我國戰略發展的目標,創新創業教育的開展是創新型國家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改變傳統體制下就業價值取向的重要途徑,自主創業堪稱“就業之母”。創業者能為社會創造近80%的新增崗位。在西方,發達國家的個體自主創業比重非常高,其中大學生創業比例達到20%以上。根據麥克思公司的調查統計,雖然近年來國家十分重視對“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宣傳,并提供了相應政策和資金上的扶持,大學畢業生選擇自主創業的比例逐年小幅增加,但絕對比例依舊很低,政法類大學生畢業后選擇創業的更是鳳毛麟角,總體創新創業意識淡薄。
究其原因,主要在于當代大學生的成長過程都享受改革開放的豐碩成果,物質資源豐富,生活無憂,普遍沒有經歷過大的困難和挫折,因此缺少創業的勇氣,不敢承擔創業的風險和艱辛,且我國早期的優秀創業案例多數來自學歷層次較低的民企,知識型人才處于創業的被動、順應的地位,這一傳統觀念更加限制了大學生的創業激情。另外,就大學生而言,普遍還存在相對陳舊的就業觀念,如 只有 “專業對口”,才能施展專業技能,如若改行很可能淪落到一無是處。然而實際上,急速變遷的社會環境給各行業各領域都創造了無限的創新空間,因此高校需要認真思考在制度保障的同時,如何才能有效協助大學生創業意識的強化及創業能力的提升。
高等學校作為培養專門高級人才的主陣地,對大學生就業價值取向的引導責無旁貸。然而“重知識灌輸,輕能力培養”一直是高等教育的痼疾,是高等教育與社會需求相脫節的表現,是高校教育教學改革的努力方向。
1.建立以社會需求為導向的人才培養機制
客觀而言,當前我國高校大學生完全不存在數量過剩問題,除了政府及其附屬機構,私人部門和社會組織對專業人才的需求缺口也很大,因此高校要密切關注勞動力市場供求狀況和發展趨勢對人才的要求,與時俱進的完善人才培養模式,科學的調整學科專業設置,合理配置教學資源,避免課程設置的重復性和盲目性,確保專業培養同社會需求的有效銜接。同時也應當辯證的看待市場經濟與高等教育之間的關系,要正視市場經濟講求利益至上帶來的負面效應對大學生價值觀可能造成的不利影響,高校要重視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加強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使大學生能正視國家、社會集體和個人之間的關系,引導大學生樹立著眼于國家,立足于個人的、正確的就業擇業觀。
2.正視學生主體地位,強化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
高校畢業生就業困境相當程度上是由于總體缺乏就業競爭力,即畢業生綜合素質與社會需求脫節,進而造成了學生“就業難”與企業“用工荒”的無奈狀況。因此高校應該不斷探究學生綜合能力培養的有效途徑。首先,要順應當前高等教育學分制改革的指引,打破專業和院系間的傳統壁壘,鼓勵學生跨專業、跨學科的選擇課程,強化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同時能有效拓展知識維度,為職業發展的多樣性提供基礎;其次,采取多樣化的教學手段,在教學中通過案例教學、情景模擬等方式合理增設實踐實訓環節,并積極開拓社會實踐渠道,加強校企合作,為學生提供充分的課程見習、社會調查及實習條件,提升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 再次,要強化學生人格的培養,要引導學生形成樂觀的就業心理,增強自身的抗壓和調適能力,理性應對可能的就業失敗。
3.重視職業規劃管理,完善就業指導服務體系
職業生涯的規劃和管理作為人力資源工作的核心模塊之一,其對個體的職業成功及組織的長遠發展都至關重要。然而在我國,無論是個體的職業生涯規劃,還是組織對員工的職業生涯管理,長期以來一直未真正得到足夠的重視,對應著高校教育則體現為就業指導工作效果不理想,進而帶來學生就業價值取向不清晰、就業方向搖擺不定等情況。因此,要強化高校職業規劃師資建設,培養專業化的就業指導師資隊伍,嚴格落實就業服務工作責任制;重視就業指導課程的建設,確保程內容和授課技巧的多樣化,如可采取專題講座、外聘專家指導職業生涯規劃和決策能力、職業興趣測評等手段,做到職業規劃管理工作始,要做到分階段、有計劃的開展各個年級的就業指導教育終貫穿大學教育全過程,確保系統化的引導學生就業價值取向。另外,要充分提供就業信息,建立通暢的信息渠道,并完善就業跟蹤調查及信息反饋機制,從而確保對學生的就業保駕護航。
4.增強創新創業意識的提升
在國家大力鼓勵扶持自主創業的基礎上,政法類院校應承擔起當代大學生創業意識、創業精神、創業知識和創業能力的責任,可采取普及創業優惠政策、創業理論教育,模擬創業競賽、邀請成功創業人士分析心得等方式,強化理論結合實踐,增強學生創業意識,培養學生的基本創業能力,進而為學生多元就業價值取向下的擇業過程提供必要的技能支持。同時,也要注重責任意識的培養,將社會責任培育融入日常教學中,從而著力保障學生積極就業價值取向的形成以及整體就業能力的提升。
總之,高等教育的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是一項復雜的、長期的系統工程。無論是哪一層面改革、哪個側面的完善,在要充分調動并科學高效利用資源的同時,更需要在高校組織文化中嵌入一個“‘邊走邊想邊完善’的螺旋槳”,肩負起了時代嬌子揚帆遠航的責任和使命。
〔1〕吳克明.中國大學生就業問題研究〔M〕.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15,3.
〔2〕沈東華.當前大學生就業價值取向變化及對策探討〔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4,(02).
〔3〕高存福,田兆富.當前大學生就業價值取向探析〔J〕.職業與教育,2014,(03).
G641
A
1009— 2234(2017)10— 0126— 03
2017— 10— 05
付雙(1988—),女,研究實習員,碩士,主要從事高校教育管理研究。
〔責任編輯:侯慶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