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鵬
天津市靜海區第一中學 天津 301600
馬克思理論體系核心概念的轉換
——從《巴黎手稿》到《資本論》
陳 鵬
天津市靜海區第一中學 天津 301600
理論是概念運動過程和結果的統一,核心概念作為“概念中的概念”,是對理論基本觀念的高度凝練,也是理論體系成熟與否的重要標志。從學術界對馬克思理論的研究看,歷來認為《巴黎手稿》和《資本論》兩部著作的理論體系和基本觀點存在較大差異,甚至是斷層,本文認為,某種理論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也要經歷一個成長成熟的過程,馬克思同樣如此,剩余價值理論的最終確立,必然要經過異化勞動假說的鋪陳,而這一轉化的關鍵,就在于核心概念的改造和完善。
核心概念;異化勞動;剩余價值
《資本論》邏輯的嚴謹性之所以令人折服,從研究方法來講,就是運用了辯證法,從論述體系來看,就是遵循了概念運動。在辯證邏輯中,各個概念之間都有著內在聯系,它們之間的轉化、發展,構成了一幅巨大的理論圖景。而在概念的運動過程中,處于“中樞”位置的就是核心概念,選擇對馬克思理論的核心概念進行研究,就相當于掌握了理解馬克思理論的“金鑰匙”。
邏輯學將思維的基本形式歸納為概念、判斷和推理,與形式邏輯不同的是,辯證邏輯認為三者并不是平列的,概念處于最基礎、最核心的位置,這一點在馬克思的理論體系中表現得十分明顯。
概念是對矛盾本質屬性最基本的反映,這一特性,使它能夠成為其他思維形式活動的基礎,也決定了它在理論體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概念自身具有內涵和外延兩種屬性,所謂內涵,是指對特定范圍矛盾本質屬性的規定,外延則是對概念所反映的對象范圍及其數量關系等的規定。這兩種規定有機統一在概念之中,也是它凝結全部思維形式成果的兩個方面。這里做一個形象的比喻,如果把理論體系看作一張反映矛盾系統的交織縱橫的網絡,那么其中的概念就是網絡的紐結,而判斷和推理就是一條條網線,概念之所以能夠將判斷和推理之線扭在一起,結成一個紐結,就是因為其所具有的內涵和外延相統一的特性。
由于現實社會的矛盾是多重的、復雜的、有層次的,作為反映本質屬性的概念也應當是有層次的。相應地,概念的存在形式將分為四個層次,即核心概念、主體概念、前導性概念和輔助性概念,在特定的邏輯架構中,這些不同層次的概念是相對穩定的。它們按照自身內在邏輯所構成的一定組合,便搭建了整個理論大廈的框架。從語義表述上也可以看出,核心概念必然在整個理論中處于核心位置,可以說是理論的“精髓”或“靈魂”。而主體概念就是對核心概念的展開,是它的“軀干”。前導概念是對核心概念的鋪墊,或者說是“向導”,而輔助概念則是對主體概念的論證,起到支撐核心概念和主體概念的作用。
核心概念的提出也有一個艱苦的過程,這標志著人類思想認識水平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傳統形式邏輯認為各個概念都是平列的,互不相干的,因此也就無所謂核心與不核心而言。而康德認為,觀念并不是普通概念,而是理性認識的最高形式,這種思想后來經過黑格爾的發展,代之以“絕對觀念”,他將其看作“最后結果的純粹真理”,是“客觀真理”的最高表現形式,是以往全部知識的總結。雖說“絕對觀念”這一提法有著很深的唯心主義烙印,但就這種認識本身來講,對后人有著很大啟發意義。之后經過馬克思的唯物主義改造,并運用在政治經濟學研究中,其科學性的一面便得到了充分發揮。
理論是概念的體系,核心概念是概念中的概念,它是某種學說的基本觀念,即基本觀點的高度概括。一個理論想要表達的思想,主要是由核心概念來界定和闡發的。而各前導概念、主體概念和輔助概念,都是圍繞核心概念這個“軸”運轉的。因而,對核心概念的研究和論證,自然應當成為理論研究的中心環節。毫不夸張地講,核心概念完善與否,標志著其所代表理論的成熟與否,更進一步地,對核心概念的規定、改造和完善,也反映著一種學說或理論不斷完善、走向成熟的過程。從哲學發展史中,特別是從康德到黑格爾,再到馬克思這一發展歷程中,可以更加清楚明確地看到這一點。
人類對事物規律的認識都要經歷一個由淺入深、不斷深化的過程,馬克思也不例外,勞動價值論也好,剩余價值論也罷,這些科學理論不可能一下子就確立起來,都要經過由思想到假說再到理論的發展階段。因此,我們將產生于《資本論》之前的異化勞動學說稱為假說階段,并沒有貶低甚至否定馬克思早期研究成果的意思,反而是遵循思維發展規律得出的結論。
早年的馬克思將異化勞動概念作為研究的核心,這表明,他已經自覺地把研究對象鎖定在資本主義這個特殊的社會形態上,但是從另一個角度看,他對資本主義經濟規律的認識和描述,還僅僅停留在通過勞動的異化進行闡述的階段。異化勞動假說的全部內容主要體現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也稱《巴黎手稿》)中,其中對異化勞動這個核心概念,以及由此出發而設立的雇傭勞動、工資、資本、利潤等主體概念,已經有了明確界定,應當講,這已經是一個相對完整、較為系統的概念體系。
馬克思以對人本質的規定和勞動價值論作為先導,進而對異化勞動這個核心概念進行了規定。他認為,勞動所生產的對象,即勞動的產品,作為一種異己的存在物,作為不依賴于生產者的力量,同勞動相對立。進而,他又指出,工人自身同所創造出產品的關系變成一個同異己對象的關系;異化不僅僅表現在勞動產品上,還貫穿于生產過程中;工人同勞動產品的異化背后的本質是人與人之間關系的異化,即產品的創造者與占有者之間的異化。基于上述分析,馬克思得出結論,如果勞動產品對勞動者來說是異己的,那么它只能屬于工人之外的非勞動者的資本家。通過對異化勞動概念的規定,馬克思揭示了資本主義經濟制度矛盾的本質,并由此作為批判資本主義政治經濟學的依據和出發點。
從異化勞動這一核心概念出發,馬克思展開了對以前政治經濟學所規定概念的改造,首先針對的就是雇傭勞動、工資、資本、利潤等主體概念。馬克思認為,雇傭勞動就是工人為了生活而作為商品出賣的勞動。此時的勞動不再是人自身的本質活動,而是為實現他人目的——賺取利潤的手段,雇傭勞動是異化勞動最直接、最具體的表現形式。對雇傭勞動概念的改造,基本上保留了古典政治經濟學的涵義,但加進了異化勞動這種新的思想,從而為進一步區分勞動和勞動力奠定了基礎。而后,馬克思又進一步講到了工資,認為是雇傭勞動的動因和紐帶,是異化勞動的手段。
與異化勞動相對的,就是資本和利潤。馬克思指出,資本是雇傭勞動的條件,也是異化勞動的結果和使之繼續的手段。對資本概念,馬克思在繼承古典政治經濟學觀念的基礎上,進而指出,“資本也是一種社會生產關系。這是資產階級的生產關系,是資產階級社會的生產關系。”這是一種全新的思想,是對資本概念的實質性改造。與對資本的改造如出一轍,馬克思認為,利潤是異化勞動的產品中不屬于工人,并被作為使異化勞動繼續的手段的那一部分價值。這里,馬克思把利潤和異化勞動聯系起來,顯得更為深刻。此外,馬克思還依據異化勞動這一核心概念,對積累、競爭、地產、地租等概念進行了改造。由此,馬克思把對資本主義經濟矛盾的認識就構造在這張概念之網中,借此也論證了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的對立關系,以及資本主義必然滅亡的歷史趨勢。
與價值這些一般性概念比較而言,異化勞動更能準確反映資本主義經濟矛盾的本質特征,但異化勞動概念也是不完善的,其自身缺陷導致了必將為剩余價值概念所克服和替代。
異化勞動之所以被稱為假說,就是因為其體系存在固有缺陷,這主要來源于三個方面:一是此時的馬克思還沒有擺脫黑格爾思辨哲學的影響,比如未異化——異化——異化的消除這一推斷就明顯帶有黑格爾三段論式的印記。盡管這種思維方式有著很大的適用性,但如果生搬硬套的話,反倒變成了一種程式而被困住了手腳,起到了反作用,不利于具體問題的研究和解決。二是從異化勞動這一概念自身來看,相對比較抽象,其內涵主要包括勞動者、勞動過程和勞動產品的關系,而在外延上并沒有很明確地把資本主義與其他私有制相區分,特別是沒有從價值的角度進行規定,導致與由其展開的工資、利潤等主體概念相脫節。三是概念運動的軌跡還不清晰明確,起承轉合的邏輯體系還不完善。上述這些缺陷是馬克思早期研究的必然表現,也正是由于馬克思意識到了這一點,并自覺加以修正,最終才實現了由假說向理論的跨越。
從《1857—1858年經濟學手稿》中可以看出,馬克思本人已經意識到異化勞動概念的缺陷,于是用剩余價值概念加以替代,對它的最初規定是:“資本在生產過程結束時具有的剩余價值,——這種剩余價值作為產品的更高的價格,只有在流通中才得到實現,但是,它同一切價格一樣,這些價格在流通中得到實現,是由于他們在進入流通之前,已經在觀念上先于流通而存在了,已經決定了,——按照交換價值的一般概念來說,表示物化在產品中的勞動時間即勞動量(就靜止狀態來說,勞動量的大小表現為空間的量,就運動狀態來說,勞動量的大小只能用時間來計量)大于資本原有各組成部分所包含的勞動量。而這種情況只有當物化在勞動價格中的勞動小于用這種物化勞動所購買的活勞動時間時才是可能的。”這個規定,已把內涵放在原有資本價值與新創造價值的關系上,并把外延明確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上,從而使剩余價值概念成為不同于異化勞動的另一核心概念。依據這一概念,馬克思又規定或改造了不變資本、可變資本、雇傭勞動、勞動力等概念,進而規定或改造了絕對剩余價值、相對剩余價值、資本循環、資本周轉、資本積累、固定資本、流動資本、利潤、利息等具體概念。但是這個規定在內涵和外延上也是有缺陷的,后來在《政治經濟學批判》的第二分冊手稿和《資本論》中,馬克思又作了進一步完善,從而在內涵和外延上成為一個成熟的核心概念。
剩余價值的生產有兩個條件,一是貨幣轉化為資本,生產資料以資本的形式存在;二是勞動力轉化為商品,勞動者和生產資料相分離。對剩余價值概念的規定,就是要從這兩個條件入手。馬克思在對勞動價值論進行完善的基礎上,對資本進行了價值構成分析,通過對可變資本和不變資本的劃分,馬克思發現,當購買勞動力的那部分資本以工資的形式轉移到工人手里時,它就被工人用來購買生活資料,其價值不可能轉移到新產品中去。但是,通過資本家和工人之間為勞動力而進行的買賣過程,工人已經把自己勞動力的使用權交給了資本家,從而通過對這部分能夠創造價值的勞動力的運用,再創造出超過購買它的價值,這樣,就達到了資本生產的目的.即價值增殖。
單有關于資本價值構成的分析,還不能全面規定剩余價值,還需要對可變資本所購買的勞動力和勞動進行區分。馬克思指出,資本家所購買的,也即工人作為商品出賣的,不可能是勞動,而是勞動力。“我們把勞動力或勞動能力理解為體力和精神力和總和,它存在于一個人的身體中,他的活的人體中。一個人在生產某種使用價值時,總是要把它發動。”購買了勞動力的使用權,也就掌握了對勞動過程的支配權和勞動產品的占有權。對勞動力和勞動的分析,與對不變資本和可變資本的分析是相對應的,將這兩個分析相綜合,就是對剩余價值概念的規定,即通過可變資本與勞動力相交換,取得勞動力使用權的資本家,超過構成勞動力價值的勞動時間對勞動力的使用,創造出來的超過預付可變資本的那部分價值。剩余價值概念是由異化勞動概念演變而來的,比利潤和工資概念都更深刻地揭示了資本主義本質。異化勞動概念的科學成分,當然已包含在剩余價值概念之中,而異化勞動概念的缺陷,則在剩余價值概念中得到了克服。
《資本論》第一卷是剩余價值理論正面論述的開始,主要分為三大部分。首先,通過對商品、價值、貨幣這些前導性概念的論述,從邏輯與歷史的統一的角度說明了資本主義經濟發展史的前提和來源。第二部分以貨幣轉化為資本開始,論述資本主義生產及全部經濟矛盾的本質規定——剩余價值和絕對剩余價值概念;相對剩余價值及其發展階段;絕對剩余價值和相對剩余價值的統一關系,這是從綜合的意義上對前面的總結性論述。第三部分是從對工資概念的論述開始的,通過對資本積累概念的論述,說明資本主義經濟運動的內容。
第二卷共三篇,主要論述了兩個問題:一是對抽象個別資本運動形式的考察;二是對社會資本運動形式的總體考察。第一篇考察“資本形態變化及其循環”,在這里,馬克思分別考察貨幣資本、生產資本和商品資本的循環及其統一。第二篇論述資本周轉,即連續不斷的循環,在資本周轉過程中,呈現出新的形式變化,而且需要一定的條件,這一篇中對此也作了系統性論述。第三篇是在前兩篇的基礎上,從總體上對社會資本運動形式的具體考察。
第三卷是對社會資本運動總過程中各種具體范疇的論述。一是剩余價值向利潤和平均利潤的轉化,二是從平均利潤到商業利潤和利息的轉化,三是對資本主義地租的規定和論述。關于第一個問題,馬克思先是論述剩余價值到利潤的轉化和剩余價值率向平均利潤率的轉化,緊接著是對利潤向平均利潤的轉化的論述,這在本層次中具有核心地位,是具體論證剩余價值各特殊形式的關鍵。最后,是對利潤率傾向下降規律的論述。關于第二個問題,馬克思著重規定商業資本和商業利潤概念,進而是對利息概念的論述,說明了利潤分為企業利潤和利息的原因,進而對生息資本的各種形式及利息的概念作了論證,并考察了生息資本的歷史過程。關于第三個問題,對地租的論證,也是從剩余價值的本質規定所展開和說明的最后一個具體概念。在這篇中,馬克思規定了地租的本質及其兩種形式——級差地租Ι和級差地租Ⅱ,然后規定了絕對地租,考察了資本主義地租的發生史。至此,《資本論》論述體系的理論部分,已經結束,這是一系列以概念轉化過程為主體的論證。
馬克思理論的科學性,首先源于研究方法的科學性,這主要歸結于對概念及其運動的理解和運用。這里,最為關鍵的一環就是對核心概念的規定,以此為依據,通過對前導概念、主體概念和輔助概念的展開論述,便構成了理論體系,因此,從這個意義上來講,理論是概念運動過程和結果的統一。馬克思對資本主義經濟規律的揭示主要分為兩個階段,一是異化勞動假說,一是剩余價值論,相應地,二者對應的核心概念分別是異化勞動和剩余價值。剩余價值概念是在克服異化勞動概念種種缺陷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因此以此為核心概念的剩余價值論更能揭示出資本主義經濟形態的本質矛盾,也理應定性為馬克思理論體系的高級階段。
[1]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88-90.
[2]馬克思.雇傭勞動與資本,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71-75.
A811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