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會鋒
許昌學院設計藝術學院 河南許昌 461000
非物質文化遺產中視覺設計元素的保護與傳承
張會鋒
許昌學院設計藝術學院 河南許昌 461000
本文分析了非物質文化遺產中視覺設計元素的保護與傳承的意義,淺要剖析了非物質文化遺產中視覺設計元素內涵,提出新時期非物質文化遺產中視覺設計元素保護與傳承的思考:發揮政府主導作用,拓展傳播渠道,擴大效應,引入市場機制,構建市場運作模式,轉變思想理念,積極推動傳統與現代的多元融合。
非物質文化遺產;視覺設計元素;保護;傳承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是中國文化事業發展與建設的一個重要內容,中國作為一個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的古老國家,不僅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而且遼闊的地域滋養了豐富的非物質文化,留下了豐富而寶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視覺設計元素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其保護與傳承不僅具有重要的意義,也是實現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助推我國文化事業發展的重要路徑。
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豐富性,它不僅包含民情民俗,也包括音樂、手工、刺繡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往往借助“活體”,不是以抽象的概念存在的。視覺設計元素就是重要的載體之一,例如廣繡,廣繡的廣泛傳播就是借助建立視覺體系。因此,視角設計元素的保護與傳承具有重要意義,它有助于構建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播平臺,提升傳播平臺的開放性,從而有效實現非物質文化遺產有效傳播。
世界一體化進程加劇,視覺設計元素憑借自身的優勢,能夠有效擴大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播效應。通過研究非物質文化遺產,我們發現視覺設計元素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得以展示與傳播的重要途徑,尤其是現代視覺設計元素的加入更進一步擴大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播效應,使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廣泛地進入大眾視野,走出國門,實現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全球化傳播,極大地擴大了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播效應。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文化背景下的產物,文化的豐富性使得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豐富性特征,極大地豐富了視覺形象,使視覺文化形象更具特色。因此非物質文化遺產中視覺設計元素的保護與傳承將重新審視非物質文化遺產,基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豐富性優化數據庫,凸顯其可視化特征,從而推動保護者、視覺平臺與研究者等主體之間的有效交流與互動,有效實現非物質文化遺產中視覺設計元素的保護與傳承。
文字符號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中視覺設計元素之一,文字符號的發展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隨著人類生活的不斷發展而發展,因此文字符號的保護與傳承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中視覺設計元素的重要內涵。文字符號保護與傳承是一項復雜的工作,具有極大的豐富性,不是孤立的,需要我們了解文字符號構造、書寫、發展歷史與傳播,此外還需要我們將文字符號置于大背景下,考量文字符號與藝術、生活、文化等之間的關系,從而全面地解讀文字發展的歷史,洞悉文字在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中的價值,更好地實現非物質文化遺產中視覺設計元素的保護與傳承。
色彩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中視覺設計元素的重要語言形式之一,它與其他語言、符號等共同構成了視覺設計元素體系。色彩語言的構成要素較為豐富,但是在運用色彩語言時非物質文化遺產往往以藝術性為最高追求,導致色彩符號運用耗時巨大,需要耗費大量的時間與精力,耗費的材料也相對較多,導致色彩符號高成本現狀。這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帶來較大難度,迫切需要基于非物質文化遺產中色彩符號的純粹化現象采取有效的應對措施,以免出現藝人后繼無人現象。
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大多圖形具有精致、細膩、雅致等特征,例如無錫精微繡,不僅能夠有效地繪形,也能夠繪聲繪色,具有神奇的傳神魅力。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傳統圖形符號保護與傳承面臨著一個亟待破解的困境:圖形符號如何融入現代語境。這就需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者與傳承者能夠根據現代圖形符號,運用現代設計藝術手法與技術,對傳統圖形符號語言進行再創造,使圖形符號更好地融合現代語境,凸顯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傳統圖形符號的典型特征,實現傳統圖形符號與現代圖形符號的有機融合,在融合中實現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
非物質文化遺產中視覺設計元素的保護不是一個簡單的工作,而是一項系統工程,它需要整合多方力量,才能有效實現非物質文化遺產中視覺設計元素的保護與傳承。政府作為行政機構,占據著主導地位。政府必須要進一步提升責任意識,充分認識到非物質文化遺產中視覺設計元素保護與傳承的重要意義,出臺相關政策,充分發揮政府主導作用。
3.1.1 強化制度設計
政府要基于非物質文化遺產中視覺設計元素的保護與傳承強化制度設計,從國家與民族文化保護與傳承的高度,重新審視非物質文化遺產中視覺設計元素保護與傳承意義,制定相關政策,加強政府宏觀引領,使地方各級政府在國家宏觀政策引領下積極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中視覺設計元素的保護與傳承,促使地方政府與各級行政部門形成合力。
3.1.2 出臺鼓勵政策
非物質文化遺產中視覺設計元素的保護與傳承不能在短時期產生經濟效益,因此非物質文化遺產中視覺設計元素保護與傳承的傳承者較少。這就需要政府基于人類文化遺產與民族文化遺產傳承的高度,出臺相關政策,鼓勵企業、民間資本參與到非物質文化遺產中視覺設計元素保護與傳承中來,全面吸納社會資金與力量,培育民間組織與社團、作坊等,提升視覺設計元素保護與傳承效應。
3.1.3 加強人才建設
政府主導作用的一個重要體現是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人才建設,這是關鍵工作之一。政府要基于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人才需求,出臺相關政策,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專業人才建設。同時,積極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進基礎教育課程、進高職院校、高校等,從小并廣泛地培育人才,提供強有力的人才支撐。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首先要解決一個認識問題,鑒于此,必須要積極拓展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播渠道,拓展陣地,搭建平臺,善于借助現代傳媒。
3.2.1 教育傳播陣地
教育具有一大批受眾,是一個重要的傳播陣地與渠道。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播要善于借助教育陣地強大的傳播力量,積極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進校園活動。在基礎教育階段,可以開發地方校本課程,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與視覺設計元素知識普及;職業教育、高校可以開設非物質文化遺產視覺設計元素保護與傳承專業課程,為社會輸送專業技能精湛、理論深厚的專業人才,發揮人才的輻射效應。
3.2.2 網絡傳播平臺
網絡像一張大網,具有普遍的覆蓋性與強大的滲透力。非物質文化遺產中視覺設計元素的保護與傳承要借助網絡平臺,包括地方政府官方網頁平臺、企事業單位、各級行政單位以及旅游行業等,編織起一道立體的、全覆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與視覺設計元素保護與傳承宣傳體系,進行全民非物質文化遺產中視覺設計元素保護與傳承普及教育。
3.2.3 微媒體傳播平臺
微媒體的快速發展極大地改變了人們的認知方式,實現便捷的、零碎化信息傳播。非物質文化遺產中視覺設計元素的保護與傳承要借助微媒體平臺,可以基于傳播的需要開發APP,并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與視覺設計元素保護與傳承的市場化傳播。
非物質文化遺產中視覺設計元素的保護與傳承需要我們轉變思想觀念,引入市場機制,構建市場運作模式。
3.3.1 非物質文化遺產入市
非物質文化遺產及視覺設計元素的保護與傳承是一項長效工作,保護與傳承的一個有效途徑是入市,借助市場之力注入強大動力。首先借助市場資金之力。非物質文化遺產中視覺設計元素的保護與傳承需要大量、長效的資金投入,這就需要引入市場資金參與其中,確保非物質文化遺產中視覺設計元素的保護與傳承資金投入。其次,借助市場技術之力。市場化運作下非物質文化遺產中視覺設計元素的保護與傳承將獲得人才支持,在傳承中不斷融合、不斷創新。
3.3.2 加強品牌建設意識
市場化模式下,品牌可以產生巨大的經濟效益。非物質文化遺產中視覺設計元素的保護與傳承要強化品牌建設意識,例如惠山泥人、瓷器人等品牌,這不僅能夠創造經濟效益,更在實現經濟效益的同時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中視覺設計元素的保護與傳承,使其進入公眾視域,為人們所廣泛地了解,并獲得認同感。
非物質文化遺產中視覺設計元素的保護與傳承不是一種固化,更需要在保護與傳承中不斷發展、不斷創新,融合是一條重要的途徑。
3.4.1 傳統元素與現代元素的融合
非物質文化遺產中視覺設計元素的保護與傳承需要實現傳統元素與現代元素的融合,因為時代在發展,視覺設計元素越來越豐富,越來越多元化,這就造成現代與傳統的沖突,解決這一沖突的有效方法是融合,在保持傳統視覺設計元素典型特征的基礎上,適當地融入現代視覺設計元素,使之成為傳統視覺設計元素的補充、點綴,從而獲得更強大的生命力。
3.4.2 傳統工藝與現代技術的融合
傳統工藝與現代技術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中視覺設計元素的保護與傳承面臨的另一個沖突,傳統工藝不僅工藝復雜繁瑣,而且耗時多,成本大。這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非物質文化遺產中視覺設計元素的保護與傳承,我們要積極探索傳統工藝與現代技術融合的路徑,借助現代高科技技術與工藝,在保護傳統工藝藝術魅力的基礎上優化傳統工藝,實現現代工藝與傳統工藝的完美融合。
非物質文化遺產中視覺設計元素的保護與傳承具有重要的時代意義,它不僅可以擴大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宣傳效應,也在順應市場化運作的過程中創造經濟效益,豐富文化內涵,彰顯文化的影響力。非物質文化遺產中視覺設計元素的保護與傳承任重道遠,但只要我們始終懷著一顆責任心,不斷實踐,我們必將迎來非物質文化遺產中視覺設計元素的保護與傳承的春天。
[1] 胡亞希.視覺體系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的作用[J].江西社會科學,2015(4):89-90.
[2] 龍先瓊.關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內涵、特征及其保護原則的理論思考[J].湖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5):12-14.
[3] 阿萊斯·艾爾雅維茨,張云鵬.視覺文化,藝術及視覺研究[J].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5):45-46.
[4] 蔡朝雙.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開發模式探討——以福州市為例[J].長春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4):70-73.
J524
A
2014年度河南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項目《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的視覺設計元素傳承與創新研究》(2014CYS015)。
張會鋒(1976—),女,河南許昌人,碩士,副教授,研究方向:藝術設計教學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