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小強(杭州科技職業(yè)技術學院浙江杭州311402)
在校園文化建設中淺談體育教育的作用
□方小強(杭州科技職業(yè)技術學院浙江杭州311402)
本文通過對體育教育在校園文化建設中地位、作用以及功能的深入探討和研究,闡明了健康、豐富的校園文化中不僅有權威的學術活動,還需要有多姿多彩的文體活動,體育文化教育也是校園文化建設中以其獨特的、最具活力的教育形式,是其他教育形式所不能替代的。在校園文化建設中體育教育功能決定了它的特殊地位與作用,加強體育教育是改進校園文化建設最有效的途徑之一。
體育教育校園文化高校學生
在校園文化的諸多元素中,體育文化是一個系統(tǒng)的、開放的文化形式,他有健全的組織、科學嚴謹?shù)姆椒ā夂竦娜宋乃枷耄诟咝P@文化建設中體育教育發(fā)揮著特殊的作用,有著其他教育形式所不能取代的作用。研究高校體育教育功能,使其更好的發(fā)揮在校園文化建設中的作用,為全面提高大學生的綜合素質,培養(yǎng)學生的終身體育意識,養(yǎng)成良好的生活習慣,以適應社會發(fā)展的需要,創(chuàng)建一個全新的、積極的、健康向上的校園文化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目前許多專家、學者也正在探討校園文化建設問題,本文吸取相關的研究成果,進行更深層次的探討。
體育教育是文化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素質教育要求學生不僅要有文化素質、專業(yè)素質,還要有良好的體育素質。體育鍛煉讓身體能承載知識之舟,因此,體育的這種特殊的功能。讓其在校園文化建設中獨樹一幟。
1.1、基礎性功能
現(xiàn)代教育以“教會學生學習”為主要目標。在《全民健身計劃綱要》中有明確闡述:“要對學生進行終身體育教育,培養(yǎng)學生體育鍛煉的意識、技能與習慣”。這些規(guī)定充分體現(xiàn)了體育教育在學校體育中的基礎性。學校體育應通過體育課教學、課外體育活動、運動訓練和競賽活動,為學生能自覺的鍛煉身體從而打下良好的終身體育基礎。體育教育的最終目的就是要讓學生增強體質,牢固掌握體育的基本知識、技術和技能,養(yǎng)成堅持鍛煉身體的習慣。高校大學生即將步入社會,作為他們受教育的的最后一站,是希望大學生們以此作為全民健身指引地和幅射中心,所以,高校體育教育就是要使在進行體育鍛煉的同時還要掌握進行體育鍛煉的科學方法。
1.2、健身功能
體育的基本功能是健身功能,體育教育的本質要求是增強學生體質。把“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深入人心,健身運動在現(xiàn)代體育教育中的意義非常突出。一般來說,高校的人文環(huán)境良好,體育場地、設施、師資力量都相對較好,為學生們體育鍛煉提供了較好的條件。隨著經濟建設的迅速發(fā)展,我國重視高校的基礎設施建設,極大的改善了教學環(huán)境,在基礎設施建設中高校約占有1/3的體育設施,體育館、風雨操場、封閉的籃球和排球場地、規(guī)范的田徑場地基本上在各高校已具備,一些高校的跑道還鋪上了塑膠和草坪,可以滿足學生日常的鍛煉需求。現(xiàn)在各種場館建設的非常人文化,吸引著學生們進行體育鍛煉,體育項目俱樂部也讓大批學生很感興趣。體育教師在做好高校各項體育工作的同時,積極開展科研活動,不斷改進教學內容、教學手段、教學方法,用科學的方法指導學生進行體育鍛煉。
1.3、人文教育功能
教會學生在社會上如何做人是素質教育的主要任務,素質教育首先要使學生的心理素質、社會適應能力提高。體育教育是身體文化、社會文化的一部分,其在修心養(yǎng)性及德育教育方面有著特殊功能,這種功能是其他教育形式無法代替的。在現(xiàn)今人文主義教育思想的背景下,現(xiàn)代高校體育教育把以前單純的健身與單純的傳授鍛練的技能中剝離出來,越來越突出其人文性和運動中的對抗性等特點,這種特點培養(yǎng)了人的意志品質、頑強拼搏精神;體育運動還可以培養(yǎng)人的團結協(xié)作、相互協(xié)調、社會適應性。把體育文化輻射周邊、社會。再加上建設了人性化的場地設施,這些措施無形中深入人們的心中,從而潛移默化的激勵著他們的精神。
1.4、娛樂功能
現(xiàn)代體育教育還有一個重要的特點就是娛樂性。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體育就是帶有活動性的游戲。對于大眾體育沒有娛樂性就不成其為體育。有人說旋律是音樂的魅力,節(jié)奏是舞蹈的魅力,而娛樂是體育的魅力。過去的體育課教學由于注重運動技術的掌握,其單調使學生產生逆反心理。而不被他們接受,更忽視了體育能愉悅身心的作用。目前,高校體育課教學已經逐漸讓學生接受和喜愛,現(xiàn)在高校的體育教育注重學生的興趣、愛好,改革教學內容和模式,推出如成功體育、快樂體育等有意義的教育方式,這是現(xiàn)代體育教育加強了他的娛樂性的結果。
2.1、體育教育是校園文化建設的基礎
校園文化的主體是學生,學生的體育基礎如何決定了校園文化開展的質量及廣泛性。學生的體育基礎決定校園文化活動開展的氛圍。高質量的體育活動才能營造濃厚的體育文化氛圍,濃厚的文化氛圍又能夠提高體育活動的質量。素質教育要求面向全體學生,對學生的體育素質教育也要面向全體學生。因此,體育教育決定了校園文化建設的廣泛性;體育教育的目的是向學生傳授體育的基本知識、基本技術、基本技能。學生只有掌握了一定的技術、技能才能投身到體育活動中來,良好的體育基礎會極大的提升校園文化的質量并影響參與體育活動的廣泛性。從這兩個層面看,體育教育面向全體學生的廣泛性基礎和傳授體育知識、體育技術、體育技能、體育文化等基礎知識,決定了體育教育在校園文化建設中不可動搖的基礎作用。
2.2、體育教育引領校園文化建設
體育教育的人文教育功能決定了他在校園文化建設中發(fā)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什么樣的教育造就什么樣的學生,什么樣的學生也營造了什么樣的體育文化氛圍。目前,許多高校都創(chuàng)建了自己的特色課,通過特色課,學生對運動技術、運動技能掌握水平普遍提高,校園參加這項活動的人數(shù)就會大大的增加,同時也創(chuàng)建了自己的特色文化。近年來,各高校紛紛組建了高水平運動隊,他們的訓練和比賽影響著大學生的運動傾向,許多學生也因此加入其中進行鍛煉。CUBA積極、健康、向上的形象在全國高校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籃球文化所帶來的生機已成為了引領校園文化的時尚。體育教育對校園文化建設起著導向作用。
2.3、體育教育是校園文化的保障
高校校園文化是由學術活動為框架,以文體活動為血肉組成的。體育活動在校園文化中是持續(xù)時間最長久、參與面最廣、貫穿整個學年和最具活力的內容之一,這是由體育教育的功能決定的。首先是物質保障,高校優(yōu)良的體育設施條件與高校的校園建設協(xié)調統(tǒng)一,保障了學生從事體育文化活動的需要;雄厚的師資力量為學生從事體育文化活動提供科學的指導。其次是精神保障,高校學生具有較高的文化素質,通過高校系統(tǒng)的體育教育,也具備了較好的體育素質,特別是體育文化素質。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和審美觀,較強的體育意識是開展校園文化活動的前提。第三是制度上的保障,高校的體育教育是在國家的方針政策指導下進行的,有著健全的體制,嚴密的組織,保障了體育活動的有序開展。在體育教育的強有力支持下,校園文化建設更加豐滿。
2.4、體育教育為校園文化建設創(chuàng)造良好的人文環(huán)境
在現(xiàn)代體育教育中體現(xiàn)出來的人文教育功能愈來愈重要,尤其是隨著現(xiàn)在高校大學生中獨生子女的增多,體育人文教育充分發(fā)揮出這一特性的強大作用。獨生子女一般都存在個性較強、意志品質弱、社會適應能力較差、缺乏團結協(xié)作能力等弱點,而體育教育正好是解決這些問題的最有效的途徑與方法之一。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申辦成功為校園文化又增添了濃重的色彩,奧運文化深深影響著校園文化的發(fā)展。2008年北京奧運會提出了“綠色奧運”、“人文奧運”、“科技奧運”,力爭打造全新的人文奧運環(huán)境。高校擔負著為奧運會培養(yǎng)大批奧運志愿者的重任,同時也擔負著創(chuàng)建“人文奧運”基地的重任,這是高校體育教育所必須承擔的、責無旁貸的任務,同時也為高校校園文化創(chuàng)建注入新的內容。
2.5、體育教育在校園文化建設中更加積極、健康和向上
體育教育的娛樂性使學生興趣大增并更加的受到學生們的歡迎。體育運動的趣味和對抗性的這些特點正好適合大學生這個年齡段。各項目俱樂部在高校中組建,把大批原來對網吧感興趣的學生吸引出來,讓他們加入到健康的健身運動中,使校園活動日趨豐富多彩。建立了各個體育項目俱樂部進而在高校推動了體育文化的開展。校園體育文化的這種活潑、積極、健康向上的形象,與高校的校園文化深深的融為一體。
校園文化建設這個系統(tǒng)工程,,體育文化在校園文化的各元素中使其更加豐富和發(fā)展。在這個發(fā)展過程中,體育教育使其更加積極、健康和向上。體育教育應該繼續(xù)改革,打造全新和現(xiàn)代的體育教育體制,在創(chuàng)建校園文化建設中,使體育教育發(fā)揮更加積極的作用。
[1]黃欣加.營造校園體育文化氛圍加強學生綜合素質培養(yǎng)[J].體育科學,2004,24(6).
[2]譚日華,何紅.加強體育文化、促進體育教學[J].四川體育科技,2003(1).
[3]莊漢文.高等教育國際化與校園文化整體化建設[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4(2).
[4]曲小鋒.CUBA帶來的校園體育文化思考[J].西安體育學院學報,2003,20(2).
[5]劉偉,王殿國.對高校校園體育文化的探討[J].遼寧體育科技, 2004,26(1).
[6]楊威,劉曉軍.論高校體育文化與大學生道德教育[J].渭南師范學院學報,2004,19(2).
[7]黃欣加,汪人文.高校體育文化與素質教育[J].體育與科學, 2004,25(3).
G807
A
1006-8902-(2017)-05-Z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