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千惠(廣西師范大學體育學院廣西桂林541004)
“互聯網+”背景下高校體育混合式教學設計理論探析
□石千惠(廣西師范大學體育學院廣西桂林541004)
本文通過梳理高校體育教學、混合式教學相關的理論研究基礎,立足于“互聯網+”的時代背景,運用文獻法、實地考察法等分析傳統課堂教學與單純的網絡課程的優缺點,結合當前高校體育課程教學模式現狀進行理論探析。提出將在線教學與課堂教學相結合,構建基于混合式學習的全新教學法,為體育教學研究提供了新的視角,豐富高校體育教學模式,為高校一線教師在“互聯網+”新背景下體育課堂教學中如何合理恰當的使用信息技術提供了參考。
“互聯網+”高校體育混合式教學理論探析
1.1、對于混合式教學的理解
混合式教學,英文中通常表達為“blending learning”、“hybrid learning”、“blended learning”、“blended e-learning”、“mixed-mode instruction”。臺灣地區習慣性的譯為“混成教學”,國內較為流行的譯法有混合式教學,融合型教學和混合型教學三種,為了敘述的方便,筆者在本研究中采用“混合式教學”這一表達。梳理以往的研究不難發現,由于實踐背景和研究取向的不同,教學在現今教育界依舊沒有一個明確的概念,專家學者們對混合式教學給出了不同的定義。但從前人的實踐中我們可以發現,學者們普遍認為過度單一的依賴某種教學方式往往無法取得理想的效果,只有把多種教學方式有機整合成為一個整體,實現互補融合,才能取得最佳效果。基于此,筆者將混合式教學界定為:從教與學的實踐具體問題出發在融合各種理論、方法和技術的前提下,充分發揮傳統教學與在線教學的優勢,而形成的一種全新的學習方式。
1.2、“互聯網+”背景下混合教學的興起
2015年10月以“互聯網+教育”為主題的中國教育信息化創新與發展論壇中提出“探索互聯網與信息技術與教育的深度融合,以期促進我國教育信息化走向新階段”。“互聯網+”教育”讓教育在互聯網大背景下迸發出了新的火花。互聯網時代的發展使網絡學習資源的日益豐富,在線學習和移動學習成為了一種新的發展潮流,各種新興信息技術不斷地融入課堂,如慕課、微課、百度傳課、翻轉課堂、學習空間等等。學習方式的變化促使教學方式的變化,教師們不斷探索、嘗試多樣化的課堂組織形式。遺憾的是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并未明顯加強,教學質量也沒有顯著提升,課堂仍缺乏靈動的氣息。如何解決個性化的學習需求與傳統的教育教學方式之間的碰撞問題引起了大家的關注。將傳統課堂的優勢與新時代下的互聯網技術相糅合成為了變革教學模式的必經之路,也是社會和家長新的期盼和要求。在這樣一種背景下,整合了傳統課堂教學與互聯網教學的混合式教學為教育界學者提供了一種全新的思路和方法。
2.1、建構主義理論
建構主義理論提倡學生主動做為信息意義的構建者,而非被動的接受信息。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學生是主體,教師依據以學生的初始能力和學習習慣,挖掘適宜的網絡教學資源,設計教學,學生根據主觀認知和經驗,進行合理安排完成自主有效的學習。教學方式的改革無一不在強調學生的個性化發展,倡導激發學生自主學習、培養的學生創新能力的構建主義教學理念,是對學習者的激勵,更是對教學者的鞭策。
2.2、教育傳播理論
教育傳播理論包括教育傳播信息、符號、媒體和效果理論。它認為教育傳播的核心手段是教學,教師在教學中扮演傳播者的角色。傳播者將教學中的各要素重組,實現最優配置,然后以教學媒體為途徑傳播給學習者,接收到反饋信息后,傳播者再次對教學要素進行修整、完善,教育信息在這個動態過程中實現流動傳播。在這個過程中想要實現最佳的教育信息傳播效果,關鍵點在于教育傳播媒體的選擇,它是教育信息和符號的載體。在本研究中混合式教學的傳播媒體的配置與重組對教學效果發揮者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是教學設計中的重中之重。
2.3、奧蘇貝爾學習理論
混合式學習即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又要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奧蘇貝爾的教學理論是所有教師主導型教育理論中最具代表性的。奧蘇貝爾認為教學的關鍵在于學習者是否實現了“有意義學習”,只有將新舊知識聯系在一起才能進行有效的教學。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的作用不可取代。另外,和建構主義相同,奧蘇貝爾認為在教學的準備階段,首先應該探明的是學習者已經具備的知識和學習狀態。因此,筆者在進行混合式學習設計時,重視學習者的初始能力和學習習慣分析。
3.1、準備階段
第一,前端分析。前端分析是混合式教學的起點,通過學習者特征、學習目標等要素的分析使我們明確混合式教學所具備的基本條件和約束因素。體育的動作技術較為復雜,只有對學習者的原有知識結構、學習風格、興趣習慣有了一定了解后才能有針對性的進行混合式教學的設計。
第二,導學案設計。課前學習為線上自主學習,練習新動作。為了避免學習者把握不住學習重點和步驟,教師在準備階段提前設計好本次課程的導學案。導學案根據學習者的舞蹈基礎、學習狀態制定設計,它相當于一個涵蓋了課程大綱、ppt教案、相關資源鏈接、理論測試的自主學習攻略,起到引導作用,讓學生對本節課即將學習的新動作有初步的認知。
第三,選擇課程資源。經過前端分析,在初步把握了教學對象所具備的基本條件和約束因素基礎上對知識點進行分解,確定教學視頻。選中的教學視頻必須對體育動作進行準確、細致的分解,分解時要包括動作的鏡面師范、側面師范以及背面師范;帶領練習時要由口令下的慢節奏練習逐漸過渡到音樂伴奏下的勻速練習,確保學生對新動作有一個全面的、立體的初步認識。
第四,網絡教學平臺的選擇。網絡教學平臺是借助互聯網技術構建的一種學習系統,它可以為混合式教學的實施提供在線交流、知識傳授、提交作業等功能,提供一種學習環境。
3.2、課前學習階段(線上教學)
課前學習時間為課堂面授的前一天。為了避免獨自學習的無助感,建議學生4-6人自由組合,分別使用各自賬號登陸Edmodo,再輸入課程組代碼進入“體育教室”。打開導學案對本節課的學習目標、內容、重難點做到了然于胸,然后在資源庫中找到教學視頻,通過觀看教學視頻自主學習、練習動作,小組伙伴之間互相糾錯。實現師生、生生的雙邊互動。也可以通過平臺單獨向教師發送即時消息反映自己所無法獨立完成的問題,獲取解題提示。隨后完成理論測試題,并拍攝自己的技術反饋視頻上傳至的公共討論區。教師通過討論區的互動和學生反饋視頻中的體育動作技術質量判斷出學生們所遇到瓶頸。課前學習階段的具體時長一般為30分鐘左右,學生可根據個人接受能力自由控制和把握學習節奏。這樣通過將互聯網+時代的先進科技引入教學,學習者更多的時間進行思考、分析和解決問題,幫助學習者深入掌握本章知識的重難點。在線上教學過程中教師可追蹤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這就為課堂面授階段的教學設計提供了素材與思路。學生通過初步學習發現自己的知識盲點,帶著尚未解決的困惑投入到第二天的課堂面授中。
3.3、課中學習階段(線下課堂面授)
第一,課堂導入。導入的內容一定要短而精,與教學內容不相關的材料與資源會在一定程度上占據學習者工作記憶中的認知資源,使學習者的專注力下降。進而影響對材料的組織加工。
第二,合作探究。教師首先提出問題,這些問題一般由自主學習階段學生遺留下來的問題總結升華而來。問題提出后先給學生留下足夠的空間由由討論解決,學生解決不了的教師在一旁進行引導和點撥。通過對以上問題的討論學習,啟發學生積極思考,主動探索知識,培養學生思維想象和提煉知識精華的能力。
第三,創設情景、釋疑解惑。經過前一階段的合作探究,教師對學生關于知識點的掌握情況有了更深層次的認識。繼而“對癥下藥”,對動作的關鍵點進行詳細講解。為了讓學生更好的理解舞蹈的內涵,通過給學生設置各種與現實相聯系的教學情景,誘導學生的學習興趣。
第四,自主練習,吸收鞏固。教師對技術動作精煉細致的分析后,給學生自由練習的空間,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運用。教師巡視指導、答疑解惑,針對不同問題的學生因材施教。在這時的個性化的指導階段中學生可以向教師請教知識盲點,也可以和組員討論解決。教師指導時要基于不同的學習者特征區別對待。對于學習起點高、吸收快的學生提出深層次的要求,對初始能力薄弱、學習困難的學生要多給予關注和必要的鼓勵。教師可將學生的易錯點進行記錄整理,課后傳至網絡平臺供同學們課后復習回顧。
3.4、課后評價階段
體育混合式教學的評價設計選取過程評價與結果評價相結合的方法。其中過程評價占50%,評價指標主要來源于課堂記錄,包括Edmodo平臺登陸情況、社區討論中的活躍度、出勤情況、回答問題表現、創編展示得分等。結果評價占50%,其中在線學習測試結果(包括在線理論測試結果和反饋視頻分數)占20%。結課測試得分占30%。與傳統教學評價方式截然不同,混合式教學評價并非由教師一錘定音,而是糅合教師、組員、學習者本人的評判,取平均值。力求測評出學習者的真實水準。凸顯了學生的主體地位。第一,教師評價。為了追求最大限度的客觀公正,教師應做到盡可能關注到每一個學生,多通過學習在線測試的得分情況、探究討論、自主練習表現等多個維度,準確公正的客觀評價;第二,組員評價。學習者從對小組做出的貢獻、小組活動參與情況及和小組其他成員討論問題情況等方面出發,對自己的小組成員做出評價,這有利于學習者更好地參與到小組學習活動中,提高幫助他人及合作學習的積極性;第三,自我評價。學習者的自我價可以通過自己的學習時的心理狀態、動作技術吸收情況、任務完成情況、課堂表現情況等全面自主的對自己的表現進行評判。
[1]劉從梅,陶運三.“互聯網+”視角分析高校體育教與學改革[J].重慶工商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7,(01).
[2]周沖.基于“互聯網+”的混合式教學分析[J].陰山學刊(自然科學版),2017,(02).
[3]孫玉波.“互聯網+”時代體育教學實踐現狀與革新建構的新思考[J].赤峰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6,(19).
[4]孟欣欣.“互聯網+”時代基于O2O的云南省高校體育教學模式研究[J].亞太教育,2016,(07).
[5]林岳.互聯網媒體視角下高校體育教學創新研究[J].教育教學論壇,2017,(02).
G807
A
1006-8902-(2017)-05-S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