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紅梅
(沭陽縣胡集實驗小學,江蘇沭陽 223613)
《語文課程標準》在課程目標中指出,第一學段(一二年級):(1)喜歡學習漢字,有主動識字的愿望。(2)認識常用漢字1600~1800個,其中800~1000個會寫。這就意味著平均每課學生要認15個左右的漢字,其中要求會寫的也多達8、9個。由此不難看出小學低年級語文教學主要是以識字教學為主。如此大的識字量,加之低年級學生年齡小,注意力不容易集中,很多地低年級老師反映識字教學是低年級教學的重難點,老師教的很辛苦,學生對識字也不感興趣,學的很吃力。那么怎樣提高識字教學的趣味性和效率呢?筆者認為主要是培養(yǎng)學生自主識字的興趣。從事低年級語文教學幾年來,筆者從多種渠道學習,努力在教學中采多種帶富有趣味性的方法,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孩子們在輕松的氛圍中愉快自主的識字。從而提高學生的識字興趣和識字效率。
“在游戲中激發(fā)孩子們的思維,是他們最愿意接受的”。例如在復習課文中要求認識的字時,就讓學生玩“認親人”的游戲:把幾個音節(jié)和幾個生字送到學生中去,讓手拿音節(jié)的學生廣播尋人啟事(拼讀音節(jié))拼讀,讓手拿生字的學生去認自己的“親人”,認對的全班笑著讀一遍,沒認對的繼續(xù)認;在學習形近字時,讓孩子們玩“換衣服”的游戲:給一個字連續(xù)換幾個偏旁,讓孩子們讀音、組詞。在教學中,經(jīng)常會碰到熟字相加變成一個新的字,為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教這類字時,讓相鄰的同學就分別手舉一個熟字,然后運用加法熟記。如教學“灶”字,讓相鄰的學生分別代表“火”和“土”,口中還一邊念“我是火,”“我是土”“火加土就是灶,爐灶的灶!”這種由舊知識引出的新知識學生不但掌握了生字,又掌握了學習方法,而且學生的識字興趣也很濃,以后也記得牢固。
教育家陶行知說過:“好的先生不是教書,不是教學生,乃是教學生學”。“教是為了不教”。教學的最終目的是讓學生能夠自己學習。在識字教學中,我不僅教學生識字,同時教運用靈活多變的識字方法讓學生自己去識字,讓學生在輕松、愉悅的環(huán)境中識字,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識字教學質(zhì)量,同時也讓學生牢記已經(jīng)學過的生字。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小學生往往用形象、色彩、聲音來進行思維。”根據(jù)學生的這一特點,在教學時,筆者經(jīng)常利用實物、圖畫等相關的直觀形象教學生識字。如在教學“月”字時,先畫一輪彎月,告訴學生:古時候,我們祖先就是根據(jù)月亮的模樣,創(chuàng)造了表示月亮的字,后來慢慢地變成今天這個“月”字了。然后再教學“月”字的筆畫筆順。這樣教漢字,漢字表義的特點就充分顯示出來了,學生識字的難度也減小了。再如教“木”這個字時,筆者在黑板上畫了一棵簡易的樹,在邊上寫一個“木”,引導學生觀察:上面的一橫好比什么?(好比樹的枝葉)一豎好比什么?(好比樹的主干)那下面的一撇一捺又好比什么呢?(好比樹根)這樣一畫一比,學生對“木”很快就記住了。
在教學中,筆者根據(jù)某些漢字的特點,編了一些富有兒童情趣,符合兒童理解水平的兒歌,讓學生反復誦讀,使學生對字形產(chǎn)生直觀形象,從而提高識字的準確性。如教學“包”加偏旁時,筆者就這樣告訴學生,包加草就是花苞的苞,加水就是泡泡的泡,加飯就是吃飽的飽,加手就是抱抱的抱。在教學第二冊第9課《吃水不忘挖井人》時,部分學生對生字“金”總也記不住,筆者就編了個兒歌:一個人,他姓王,口袋裝著兩塊糖。結(jié)果可想而知,學生一下子記住了這個生字,再也沒有寫錯過。
心理學研究表明,要有效地掌握所學內(nèi)容,就需要對材料作深入加工,以引起學生對學習材料的有意注意。筆者認為,采用特征強化法,可以有效地引起學生對字詞特征的注意。課堂上,筆者會用不同顏色的粉筆,突出漢字的要點,通過鮮艷的顏色對比喚起學生的注意力。如教學“求”時,筆者就用紅色粉筆書寫第七筆點,以引起學生的關注,強化對“求”的記憶。
低年級的課文插圖較多,可以充分的利用起來,圖文結(jié)合來教學識字。比如在教學“歪”時,墻上的畫沒有掛好,不正,就是歪了。還有“尖”,上面小下面大,結(jié)合圖就很清楚了什么樣子。這樣學生很容易記住而且不會忘記。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識字教學要將兒童熟識的語言因素作為主要材料,同時充分利用兒童的生活經(jīng)驗,注重教給識字方法,力求識用結(jié)合。”其實生活就是識字的背景和舞臺。生活是語文的內(nèi)容,語文是生活的工具。那么怎樣將識字與生活聯(lián)系起來呢?首先,要引導學生在生活中找所學的字,如,學了“面”字后,引導學生回憶:平時生活中在什么哪里見到過?學生一下子想起來了:這是“方便面”的“面”,“面粉”的“面”。 這樣,學生就牢牢的記住了“面”這個字。其次,要利用學生生活中的有利條件,形成識字的敏感性和濃厚興趣。比如,校園內(nèi)的文化墻,班級的班訓牌,課程表,同學姓名等;校園外的街頭廣告,商品包裝,電視節(jié)目中的說話字幕等都是學生識字的教材。筆者積極引導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做識字的有心人,見到什么字,就認什么字,并自覺和同學交流識字成果,經(jīng)常組織這樣的識字比賽,交流中,孩子們嘗到識字的樂趣,他們變得更加主動地識字。時間長了,不僅提高了學生的識字量,還培養(yǎng)了孩子們的觀察能力,也明白了生活中時時處處都有語文,從而學會在生活中學語文。
孩子們喜歡用自己的方式去認識事物,得到肯定后往往會很高興,然后會用更高的熱情,用更積極的方式去學習新事物。教學中筆者想方設法保護學生這種熱情,鼓勵孩子們用自己的方式識字,而不強求統(tǒng)一。如,學習“唱”時,有的學生說是“口”加昌,有的說是“口”加兩個“日”,筆者都給予肯定和鼓勵,這樣有利于激發(fā)學生識字的興趣。
學生的識字量多了,時間長了,往往會出現(xiàn)“回生”的情況。防止熟字“回生”,筆者常用的方法如下。
每隔一段時間,筆者都會把某一課的生字集體出示,讓學生認讀鞏固,以重復的方式鞏固識字的效果。
閱讀課文,可以讓熟字在新的語言環(huán)境中出現(xiàn),也是以新帶舊鞏固識字的最好辦法。給新學的生字擴詞也是鞏固識字效果的簡單易行的方法。
筆者針對某些生字的特點,編了一些貼近孩子語言的字謎。如“閃”字:門兒大大開,一人跑進來。如 “春”字:三人同日去看花。如“告”字:一口咬掉牛尾巴。如“午”字:遠看像頭牛,近看牛沒頭,要問是啥字,看看日當頭。
總之,低年級的識字教學非常的重要,它要為以后的語文教學打好基礎,所以我們低年級語文老師要非常的重視。在課堂上,筆者努力創(chuàng)設形式多樣、生動有趣的教學情境,運用多種形象直觀的教學手段,幫助學生識字、寫字,鞏固識字效果。在課堂外,筆者還注重引導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做識字的有心人。經(jīng)過教學實踐,不僅培養(yǎng)了學生對漢字的感情,對漢字有了濃厚的學習興趣,還使學生養(yǎng)成了主動識字的習慣。
[1]趙景瑞.優(yōu)質(zhì)小學語文閱讀教學透視[M].北京:中國林業(yè)出版社,2008.
[2]陳志平.語文課程新探[M].吉林: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3]丁艷.激發(fā)識字興趣,提高低年級學生識字能力[J].教育觀察(下半月),2016,5(3):98,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