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卓
(長春健康職業學院,吉林長春 130000)
網絡信息化時代的到來,對大學生的求知途徑、思維方式、價值觀念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大學生作為具有強烈參與意識和傳播意識的網民群體,其輿情導向直接關乎著高校的穩定與社會的和諧發展。網絡時代對大學生學習方式、生活方式、交往方式、思維方式、娛樂方式的改變,引發廣大高等教育工作者對高校管理工作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思考。
輿情是由個人以及各種社會群體構成的公眾,在一定的歷史階段和社會空間內,對自己關心或與自身利益緊密相關的各種公共事務所持有的多種情緒、意愿、態度和意見交錯的總和[1]。大學生網絡輿情,指在互聯網時代,大學生這一社會群體通過網絡對校內外自己的興趣點和關注點表達情緒、態度、意見并以網絡媒介實現傳播。
大學生網絡輿情的內容一是大學生群體對自身所處境遇及校園文化生活的關注作出表達。二是大學生群體對于時事焦點和社會熱點問題表達的情緒、意愿和態度。對是否形成輿情的考量可從強度和廣度兩個標準加以確定,此外大學生表達自我見解、立場、情緒、觀點的指向性和傾向性極為明顯,能夠造成較大的社會影響力。
網絡傳播途徑廣泛、傳播方式便捷,網絡環境開放且網民身份隱匿,這為大學生抒發個人情感、表達個人情緒提供了寬松自由的輿論氛圍。大學生這一特殊群體,一方面樂于接受新事物、新觀點,勇于發表帶有自我感情色彩的品評言論;另一方面因認知與閱歷的局限性,且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尚處于形成期,因此某些帶有煽動性和蠱惑性的言論,極易吸引大學生網民的關注并成為傳播不良信息和負能量的助推器。不可否認,網絡輿情已然成為高等學校大學生思想動態的方向標。
隨著手機微信、微博、QQ、直播等網絡軟件的普及化應用,網絡信息的傳播呈現出實時性和交互性的特點。任何突發事件和公共事件都會在分秒的點擊上傳中進入公眾視野,成為公眾關注的焦點和討論的話題。網民會同步在互聯網平臺對討論話題各抒己見,碰撞交鋒,出現不同的思想陣營,最終形成網絡輿情。
網絡輿情的主題涵蓋政治、經濟、科技、文化、軍事、外交等國內外各個領域及民眾生活的各個層面。輿情主體是全體網民,而網民在產生輿情的過程中對信息的發布、評論、轉載使輿情在形成與傳播中呈現多元性和發散性。從學生的情感訴求來講,網絡輿情又可分為交流、求職、意見、求決、發泄等多種類型[2]。網絡輿情多元性和發散性的特點使得大學生熱衷于這種自由表達和自我宣泄的途徑,其中難免存在著非理性和群體極化現象。
當前,網絡輿情對大學生的影響作用之大不容忽視,高等學校應將網絡輿情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常態化,適時把握網絡輿情引導的主動權,線上線下同步開展輿情利導工作,優化思想政治教育方式,開展思政教育新嘗試,借互聯網的“東風”打開網絡輿情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局面。同時警惕網絡輿情給高等學校思想政治工作帶來的沖擊,規避管理風險和思想危機。
網絡輿情的飛速蔓延和全覆蓋性,使高校在極短時間內感受到了網絡帶來的巨大沖擊,對大學生學習與生活產生的影響具體又直接。加之大學生網民本身獵奇欲較強,個性鮮明,言行自由,感性年輕,容易在輿情的傳播中因短時間內看不清事物的本質,無法理性分析問題而發表激進言論,走上錯誤的路線。特別是在國際問題、政治問題、社會問題等熱點問題中,年輕人更易被影響被煽動,難免在道德觀念和行為方式上出現偏差,威脅到身體與心靈的健康成長。而且輿情的傳播擴散極易以小帶大,以點帶面,肆意蔓延,對學校及社會造成惡劣的影響。顯然,互聯網的迅猛發展,在為高校開展思想政治工作提供現代化的手段,拓展工作的空間和渠道的同時,也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內容提出了新的要求,產生了新的影響[3]。
(1)便于更直接、更具體、更全面的了解學生信息,深入開展思政教育。主動適應網絡時代對高校大學生生活的改變,把握住網絡輿情引導的主動權,既可以幫助大學生提高民主意識,接受更多更為先進的理念和知識,又可以改變和優化對學生的教育方式和教育嘗試,多途徑多角度了解學生的成長變化和心路歷程,便于有針對性地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實現對高等學校學生的正確管理。(2)便于借網絡“東風”增進師生情誼,占據輿情制高點廣泛開展思政教育。網絡為高等學校師生間的交流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網絡輿情下摒棄現實面對面交流的角色束縛,實現師生間平等的互動發聲,利于增進感情,達成無障礙溝通。教師對學生的影響教育也能在潛移默化中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同時大學生群體在全方位展示真實自我的同時,為教師打開了一扇心門,雙方在網絡平臺中打造出思想溝通和心靈相融的特色溝通渠道。
思政課傳統的教學手段在互聯網時代受到了巨大沖擊已成事實,高等學校在教學內容頂層設計和教學方法中需作出新的嘗試,借助互聯網思維,實現思政教育向全學員、全過程、全方位的創造性轉化,積極探索高等學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學改革,努力尋求思政理論課“抬頭率”的辦法,利用網絡技術拓展新領域,做到教學手段與網絡時代的合理契合,實現德育工作的科學化、現代化。
高校管理者可重點在班團微信群、QQ群、交互式界面、校園網站、聯網點播直播等網絡平臺中加強引導和影響,使高校學生間網絡輿情的核心載體真正發揮優勢作用,形成具有正確導向性和規范性的輿情陣營和宣傳陣地。同時對大學生心理咨詢、就業指導等服務類網站應加大建設力度和投資力度,不斷充實德育內容,在校內形成全方位的德育工作網。
網絡輿情的傳播既不同于傳統輿情,也不同于網絡新聞策劃,其主體、課題和議程設置的主動權已經被淡化,使大學生網民在享受輿論自由的過程中所需承擔的責任與義務無法界定[4]。網絡的隱秘性、虛擬性和開放性,無形中成為了部分大學生宣泄私欲的保護傘,甚至出現了一部分違反倫理道德的行為,對校園乃至社會的穩定造成惡劣影響。因此高等學校應加強大學生網絡世界規則和道德約束教育,明確大學生應肩負的社會責任,幫助大學生健全人格,避免在虛擬空間與現實空間的轉換中形成雙重或多重人格,在發生心理沖突時能自行作出合理的判斷和選擇,避免道德失范和情感失調。
[1]劉毅.網絡輿情研究概論[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59.
[2]劉燕,劉穎.高校網絡輿情的特點及管理對策[J].思想教育研究,2009(4):46-48.
[3]鄭永廷.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32.
[4]李海峰.大學生網絡輿情新特征要求創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J].東方企業文化·文化教育產業,2012(19):268-269.
[5]曾潤喜,王國華,徐曉林.高校網絡輿情的控制與引導[J].情報理論與實踐,2009(1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