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 凱
(上海出版印刷高等專科學校,上海 200093)
持續而穩定的培養實用型、創新型、復合型的人才,是保障我國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及國家經濟戰略調整的必備條件,同時也是建立環境友好型社會和資源節約型社會的智力保障。面對全球經濟一體化、知識經濟和信息時代的到來以及當今世界大發展、大調整、大變革和科技創新的大環境,迫使傳統產業進行產業結構調整,對人才的要求更高,要求具備相當強的學習能力和應變能力。近年來黨中央國務,做出了一系列關于高等教育改革發展的重要決策,這些重要決策以及重要部署,歸結到一句話,就是提高高等教育質量,是黨中央國務院關于高等教育改革發展的核心要求,著力提高培養具備自主創新能力,具備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人才的水平,總之,科技創新是關鍵,人才培養是核心,大學教育是重點。
示范效應是指某些消費者個人或家庭的消費支出和收入的高低變化對其他消費者和家庭消費支出的影響作用,即消費者在進行消費時在空間上進行相互比較,試圖在消費水平上超過別人或至少不低于同一階層的其他人。所以,消費者的消費支出不僅受自身收入的影響,也受他人消費支出和收入的影響。在大學生校園創業實踐中,如果能夠恰當地運用校園創業環境的示范作用,有時可以造成很大的影響,對提升大學生創業就業能力起到積極作用。但是,校園創業環境的“示范作用”和大學生盲目從眾心理如果發展得太過頭,可能形成盲目的創業攀比,如果相應的促進機制制定不完善,會形成厭學風潮。同時,因為一些大學生接受示范效應時,另一些大學生不斷地起帶頭作用,所以,鼓勵、推動示范作用比較明顯的校園創業行為,應該給予大學生正確的創業引導和不斷完善相關的環境氛圍,以便愿意領導校園創新創業新潮流的大學生有更多新的機會。這樣,校園創業需求就會一浪接一浪得到擴大,大學生的創業項目也會一浪接一浪得到豐富和提高。
近幾年政府持續出臺一系列鼓勵大學生畢業生創業的優惠政策,說明國家政府對青年大學生創業寄予厚望,但是現階段還存在著大學畢業生創業意識的缺失、創業智力的缺乏、創業能力的缺少問題,因此,增大對大學生校園創業教育與創業指導、創業實踐的投入是作為完善高校創業環境的重要舉措。畢業生創業是大學生職業選擇中最有積極意義、最具有挑戰性的人生選擇。大學生畢業創業選擇是對一個人的人生進行職業生涯評價、選擇的過程,如果沒有良好校園創業環境、沒有高校創業教育及配套措施支持,大學生畢業就創業,創業帶動就業的政府期待難實現,并且風險很大,支持大學生創業的政策效果就顯得更差。但是經歷過校園創業歷練的大學生,其對創業的認識、商機的識別、風險的把控、組織的管理等等均有較深刻的認識,畢業后創業會更有把握,對利好政策的利用會更充分,創業成功率會更高。
大學生校園創業環境促進機制是我國為建設創新型國家,實現青年大學生創新創業意識的培養和創新創業能力的提升而制定的一系列激勵策略。大學生校園創業環境對大學生校園創業具有較強的導向功能,比較容易受到大到國家層面,如:國家經濟發展方向、產業結構轉型升級、新能源、生態環境建設等宏觀發展方面的影響,同時還更容易受到高校行政決策和領導層面的影響,如:涉及高校校園快遞管理、后勤服務管理、項目創新研究、師生生活服務等方面的管理機制、利益分攤、風險管理等等方面。因此,環境保障機制制定的全面性、針對性、開放性對培育大學生創新意識和創業精神,引導在校大學生轉變就業觀念、培養創新意識、提高創業能力具有重要意義和積極作用。通過不斷完善和豐富大學生校園創業環境的內涵,幫助和鼓勵更多的大學生參與到創業實踐中去,通過扶持引導,幫助他們去識別商機、了解創業過程、學習創業知識、豐富人生閱歷等均有重要的意義。
教育部專門出臺了《關于大力推進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和大學生自主創業工作的意見》,明確要求各級政府積極設立大學生創業實習或孵化基地,為大學生創業提供場所、資金、實訓等方面的支持,并提供項目推薦、財務、人事代理、管理咨詢、稅務、工商、法律、項目融資等方面的創業政策咨詢和服務,以及多種形式的資金支持,另外還從稅收、貸款等方面給予了優惠政策。這些相關扶持政策涵蓋創業起步過程的較多方面,對于沒有相關知識和工作經驗在校大學生或有創業夢想的大學生來講,是非常寶貴的資源,有效利用創業政策能起到事半功倍的創業效果。完善的大學生校園創業環境保障體系,能有效提升青年大學生對創業的認識,激發他們的創業興趣,減少他們在創業初期遇到的各種困難與障礙,有效提高他們的創業成功率,因此校園創業環境的健全與完善對幫扶大學生校園創業起著重要的作用。
(1)解決畢業大學生或在校大學生缺乏實際工作經驗的瓶頸。在大學畢業生“就業難”的同時,用人單位也普遍存在著“選材難”,普遍抱怨即使招到合適的畢業生后還要經過較長時間的崗前系統培訓后方可上崗,耗費財力、人力又浪費時間,用人單位往往傾向于選擇既具有專業知識又具有實際工作經驗的大學畢業生。
(2)倡導一專多能,提高就業實力。近年來,一些高校盲目追求擴招就業前景好的專業學生或增加新的專業,導致熱門專業人才過剩,專業相同的人多,就業時相互競爭更加激烈,通過創業積累閱歷,增加獲勝的籌碼。
(3)鼓勵自主創新,提升實踐能力。長期以來,我國的高等教育是按照統一的標準進行人才的培養,培養出的專業人才大多缺乏個性、缺乏社會實用性,缺乏實際動手能力、操作能力以及自主創新能力。通過鼓勵參加創業活動,提升大學生上述綜合能力素養。
(4)開拓視野、增加社會適應性。通過校園創業實踐,增加對社會和自我的認知,調整心態,形成良好的就業觀念,確定符合實際的就業期望,為畢業后走向社會做好各方面的準備。
(5)培養創業精神,緩解就業壓力,為就業和畢業創業打下堅實基礎。通過創業實戰積累相關經營管理知識、提升個人綜合素質、拓展人脈社會關系,實現自我價值和創業夢想,為畢業創業和業務拓展提供成功的保障。
大學生校園創業具有公共示范效應,在不完善的保障促進機制下,大學生校園創業政策信息可能知曉率底或利用不足;甚至會導致項目受挫,最終會導致大學生校園創業行動的延緩。校園創業信息不對稱,可能會出現創業過程中項目風險加大,底層次、低質量的項目重復推行,導致整體校園創業的質量偏低,從而使校園內創業項目的數量持續下降,最終影響大學生校園創業的積極性。隨著大學生對校園創業優點的認知能力、投入時間精力等的不斷增加,其結果將導致需求者追逐“心動就行動”的校園創業行為,而校園市場創業項目或環境保障支持不足會導致校園創業效果大打折扣。總之,大學生校園創業市場并不完美,其與其它商品市場一樣存在信息不對稱現象。
高校的創業環境保障機制必須堅持“以學生為本”的原則,把學生綜合就業能力的培養放在第一位,增加就業是環境保障機制制訂和執行的最終目標。從高校大學生校園創業環境支持的必要性分析可以看出,大學生校園創業環境保障機制的支持可行性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分析:
保障大學畢業生能夠充分就業是政府和高校制定大學生校園創業政策和機制的最終目標,校園創業環境健全與完善,可以引導更多的在校大學生關注大學生向校園創業,可以有效保障大學生在校園創業初期的項目存活率,幫助他們轉變就業觀念,使創業成為他們畢業就業的一種常態方式,真正體現以學生為本的人才培養觀念,能夠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支持和理解。就業是民生之本,創業是就業之源。黨的十八大明確提出要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將大力支持青年創新創業作為我國提升自主創新實力的根本。教育部袁貴仁部長在上海市大學生科技創業基金會進行調研時,高度肯定基金會“以創業帶動就業、以創業推動創新”的理念。強調大學生創業反映了時代的主旋律,大學生創業能夠造就人才、培育企業、造福社會,要深入推進。
隨著我國經濟增長方式轉變和產業結構調整升級,急需高校培養出越來越多的具有自主創新能力、創新創業精神和具有創新責任感的高素質人才來推動我國整體競爭力的持續提升,因此,高校大學生校園創業環境的完善與健全勢在必行。
大學生校園創業環境保障促進機制的制定和實施主體是高校,而高校本身就是一個組織結構體系比較嚴謹、科學,規范的育人場所,各部門的職責分工明確,人員配置充足,為創業促進的實施提供了有效的組織保證。近幾年各高校根據大學生創業需求的發展趨勢陸續成立了一些創業政策咨詢辦公室、大學生創新創業基金委員會等負責大學生創業咨詢及全國性大學生創業比賽組織事宜。
充沛的資金供給,是保障大學生校園創業環境的充滿活力、有序、健康、創新力的重要環節,目前從國家到各省市均有比較豐富的創業基金儲備,只要符合申請條件,均可獲得一定數量的啟動資金。從國家層面每年舉行的創業挑戰大賽資助基金,到各省市和各高校設立的專項創業基金,近年來資助基金逐漸豐富、獲貸額度逐年提升。總之,關鍵是要通過校園創業環境的優化開拓和豐富資金渠道,將資金用好,發揮其最大化的校園創業促進作用。
[1]葉淦奎.德國青年就業創業工作考察及啟示[J].中國青年研究,2010,(4)
[2]陳瑞英.顧征.新世紀日本高校的創業教育:現狀與課題[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2):
[3]李志永.日本大學創業教育的發展和特點[J].比較教育研究,2015,(3):40 -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