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天博
(吉林農業大學黨委宣傳部,吉林長春 130118)
習近平總書記在2016年12月的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提出:“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直以來都是高校工作的重中之重,高校在牢固樹立“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下,把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擺在各項工作首位的同時,伴隨時代的發展,也應該積極探索新形勢下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途徑、新方法,打造適應時代發展的新型模式。
新模式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體系,要以提升學生思想政治素質為根本,以推動思想政治工作創新發展為重點,建立健全課內與課外、校內與校外、教育與養成緊密結合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體系,力求形成育人為本、德育為先、務實求是、開拓創新的良好局面。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擺脫傳統模式下的“灌輸式”教育,要堅持“高站位、大格局、快動作、新思路、多形式、穩落實”的原則,實現思想政治教育與課堂教學、科學研究、社會實踐、校園文化、企業文化、就業創業相結合,力求形成各環節聯動,多點輻射、立體交叉,具有鮮明特色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模式。爭取培養出大批理想信念堅定、實踐創新能力強的高素質人才。
高校黨委應高度重視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進行調查研究的基礎上,制定符合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規律,富有創新性、針對性和可操作性的具體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實施方案,自上而下的設立相應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關的各類工程和規劃,將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學校事業發展各個階段、融入學生工作各個方面、融入學生成長成才各個環節,從提高學生的實踐創新能力入手,堅定學生理想信念,占領學生的思想主陣地,力求實現思想政治教育與課堂教學、科學研究、社會實踐、校園文化、企業文化、就業創業相結合,將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學生工作各個方面、融入學生成長成才各個環節,從提高學生的實踐創新能力入手,打造產學研結合的思想政治教育平臺:
搭建科技創新平臺,激發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力。 通過共享大型儀器設備網絡管理平臺,保障學生免費使用高精尖儀器設備進行科學實驗。通過發揮科技示范區、專家大院、地方建設幫扶點等“校內專用型、校企聯合型、示范園區型”校內外教研基地作用,為學生提供科學研究和實踐創新空間,促進科學研究與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機結合,激發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力。
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與就業創業工作有機結合,搭建就業創業平臺,豐富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途徑,建立提高學生就業力的長效機制。積極構建設施完備、服務功能完善的具有相當占地面積的大學生創新創業園,設立創業模擬實訓室、孵化項目辦公室等。構建創業園“中心+園區+基地”的三級管理模式,不斷強化入園項目管理,做到“入園有遴選、在園有管理、孵化有支撐、出園有推介”的大學生創業工作模式,形成“多渠道項目開發—創業項目遴選—入園孵化—成功創業”的一條龍孵化體系。讓學生通過就業創業的過程,提升自身能力,潛移默化的加強思想政治學習。
積極挖掘本地思想政治教育資源,為青年學生精心打造黨史教育平臺,創建紅色教育基地。讓紅色教育成為新生、入黨積極分子、學生黨員的必修課。把歷史和現實結合起來,把優良傳統和時代精神結合起來,把思想教育與實踐活動結合起來,豐富愛國主義精神教育內涵,以實現大學生愛國主義思想教育潛移默化、潤物無聲的效果。
搭建校企聯合平臺,拓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空間。吸引社會力量,結合知名企業,以特色學院、特色專業、特色學科為突破口和著力點,創建校企合作辦學體制,將產學研直接結合,讓學生在實踐中學習,在實踐中成長。同時與地方政府對接,形成校地合作機制、學生掛職模式,讓青年學生通過深入地方服務和基層掛職鍛煉等模式,直接為地方經濟建設服務,在學生在學習中創造價值,同時強化了思想政治教育結果,將思想政治教育落在實處。
打造品牌自學組織,將理想信念在理論與實踐中深化。高校思想教育新模式下,應以黨建帶動團建,區分學習層次,理論聯系實踐,積極扶植和指導大學生自學理論組織,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武裝學生頭腦,幫助大學生走正人生路、走好人生路。
伴隨著黨的理論的不斷創新,要打造大學生理論踐行社,大學生學習實踐團等學生自學組織,引導青年學生在開展理論學習的同時,利用雙休日和寒暑假等課余時間,開展社會服務活動,深入基層,建立科技服務站點,開展不同規模、不同層次的社區服務、科技服務活動,幫助政府、居民解決生活難題,創造社會價值。使學生在實踐中感受國家的發展變化,鞏固專業知識,增強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強化思政工作者隊伍日常工作長效建設,打造服務型隊伍。定期舉辦思想政治教育輔導員能力提升培訓,堅持開展理論學習活動,打造學習型隊伍,形成以熱點播報、讀書分享、專題研討、案例分析等為主要內容的學習模式,提高學工人員理論素養,促進業務素質提升。舉辦輔導員職業能力大賽,強化輔導員業務素質。制定相應規章制度,進一步規范輔導員工作。創設學生工作精品項目,打造創新型隊伍。
以師德師風建設為載體,發揮教師,特別是名師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示范引領作用,在言傳身教、傳道授業過程中,在帶領學生進行課題研究、項目推廣、社會服務活動中,陶冶學生情操,砥礪學生品質。
成立高等教育管理研究系列職稱評審,將黨務人員納入該職稱評審系列。為認真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及上級部門相關文件精神。積極向上級部門爭取有利政策,調整崗位數量及崗位結構比例,設立單獨的思政職稱評審系列。結合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及上級部門相關文件要求,制定完備的思政系列職稱評審標準。力爭上級部門政策支持,突破一人一崗、任職時間間斷等情況,實現思政系列工作人員的“雙線”晉升。
學校應探索符合本校學生特點和工作實際的科學理念,創新且具有延續性的開展相應具有學校特色的思想政治工作。
制定并實施本科生綜合素質測評辦法,在學生中實行綜合素質評價,以科學的評價機制促進學生綜合發展。結合時代特色,每年推出一個貫穿全年的主題教育活動,全面引領大學生思想。
在新形勢下,針對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高校需要提升政治意識,提高政治站位,強化政治責任,突出政治要求,著力在貫徹落實上下功夫,加強頂層設計,明確任務目標,完善政策措施,落實具體責任,真抓實干、精準發力,不斷提升學校辦學質量和育人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