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立杰,劉 茜
(1.2.梧州學院,廣西 梧州 543002)
繼2014年9月李克強總理在達沃斯論壇上首次提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理念后, 2015年3月,國務院出臺《國務院辦公廳關于發展眾創空間推進大眾創新創業的指導意見》[1];2015年6月,國務院出臺了《關于大力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見》[2]; 2017年7月,《國務院關于強化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進一步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深入發展的意見》也正式公布[3]。至今中央層面已經出臺至少22份相關文件來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深入發展。當前我國經濟發展已進入重要的戰略機遇期,需要更多依靠人才、科技、體制機制等創新要素來驅動。地方高校作為我國高等教育的主力軍,目前數量已達到1106所(含423所民辦高校),占普通本科高校總數的90.7%[4],理應在創新創業文化建設、創新創業平臺搭建和創新創業人才培養等方面發揮關鍵作用。
面對我國經濟發展的新常態,地方高校應深刻認識加強創新創業教育的必要性、緊迫性和重要性,將創新創業教育主動融入人才培養的全過程,積極探索、研究、尋找和嘗試新的教育模式、教育結構和教育方法,提高大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業能力是地方高校主動服務和融入“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國家戰略,建設創新型國家和人力資源強國的現實責任與使命。
近年來,地方高校為在更大范圍、更高層次、更深程度上推進創新創業人才的培養工作,協同地方政府積極制定落實推動雙創的各項政策措施。大部分地方高校都成立了創新創業教育學院,并出臺了相關的管理制度。以梧州學院為例,學校成立專門的創新創業教育學院。同時學校積極爭取梧州市政府在資金、信息、政策、技術、服務等方面的支持,制定了相關的政策措施,使得學校的創新創業教育走在了省內外兄弟院校的前列。
在創新創業平臺建設方面,地方高校結合各類雙創支撐平臺的特點,充分調動地方政府和企業的積極性,建立多種類型的雙創示范基地。探索創新平臺發展模式,不斷豐富平臺服務功能,引導社會資源支持雙創。近年來,梧州學院先后依托各種社會資源,建成了一大批大學生創新創業平臺,對創新創業教育形成了有力的支撐。
在創新創業教學體系建設方面,經過多年的努力,許多地方高校已初步構建了以創新創業精神為核心的教育教學體系。在課程選修環節設置了創新創業類公共課選修課程。在教育教學過程中,鼓勵教師積極參加大學生創新創業實踐活動,為學生系統講授創新創業精神,幫助學生探尋創新思路和創業商機,并提供全程指導和幫助。
為推動創新創業教育的發展,地方高校認真謀劃、提前著手,充分利用學科競賽、創新創業項目資助、挑戰杯系列比賽、國家和地方政府實施的創新創業訓練計劃等載體,強化大學生的創新創業教育實踐。形成了涵蓋基礎科研、專長訓練、自主創業、技術創新研發等方面的創新創業實踐體系。
經過多年努力,地方高校以打造創新創業團隊為主線,在創新創業教育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績。以梧州學院為例,自2010年開展至今,已建成廣西高校首批國家級眾創空間、廣西第一批高校大學生創業示范基地、廣西高校第一個大學生微型企業孵化園等一批創新創業平臺。學校依托各類創新創業平臺,已引進各類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500多個,直接參與的學生人數達1.1萬人次。
由于我國創新創業教育起步較晚,大多數高校沒有把創新創業教育作為高等教育主流教育體系中的一部分,創新創業教育的學科定位模糊;多數高校尚未將創新創業教育納入專業教育的人才培養體系之中,僅限于操作層面和技能層面,使得創新創業教育執行與專業教育體系分離;再有就是高校創新創業人才培養方面的師資、教材、資金以及教學方法等資源與手段缺失,嚴重制約了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的開展。
地方高校創新創業的人數和發展速度都呈現迅速增長的態勢,但相對于地方高校龐大的在校生規模,其所占比例嚴重偏低。雖然地方政府和高校提供了很多創新創業的實踐機會,但大學生創新創業的意識差,真正主動參與的人很少。其次,一些地方高校只重視學生課堂知識的傳授,對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的培養卻嚴重不足。再加上很多學生創新創業目標不明確,創新思維運用不足,缺乏創新創業應有的知識和經驗儲備,使得很多創新創業項目很難成功實施。
隨著“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深入推進,地方高校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數量、參與學生人數、投入經費數均出現大幅增長。與此同時,大部分創新創業項目規模小、資金分散、成活率低、低水平重復等問題也逐漸顯現出來。推動創新創業項目從簡單的數量擴展向質量提升方向發展,將成為地方高校創新創業工作的重點和努力方向。
近年來,各級政府和地方高校結合本地區實際,相繼出臺一大批鼓勵創新創業的政策措施,對促進創新創業的蓬勃發展起到了關鍵作用。但由于各類政策缺乏頂層設計,系統性差,有的政策針對性不強,可操作性差,交叉重復嚴重。一些政策操作程序繁雜,落地周期較長;政府與高校之間出臺的政策缺乏有效銜接和協調聯動,使得許多政策措施未達到預期效果。
學校應通過公共微信、科創微博、校園網、創業沙龍、新聞宣傳等形式,培養和提升大學生對創新創業的認知。積極打造推崇創新、尊重創業、容忍失敗的校園文化。啟迪學生的創新創業思維,激發學生創新創業的激情。通過開展專題講座、學科競賽、科創項合作、創新創業實踐等活動,打造良好的創新創業環境氛圍。為更多的大學生搭建更廣闊的平臺,提供更多的創新創業機會。
團隊協作能夠形成強大的力量,能夠為個人發展提供廣闊的舞臺。高校應鼓勵和支持在校學生跨院系、跨年級、跨專業組建創新創業團隊。培養學生的大局意識、責任意識、配合意識、協作精神和服務精神,從而提升大學生的創新創業實踐能力。
為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創業精神,地方高校努力爭取國家、省市各級政府科研經費,并在校內設立專項經費用于支持品學兼優且具有較強科研潛質的學生開展科研創新活動。并鼓勵教師帶領學生開展科研項目研究工作。地方高校應積極鼓勵社會組織、公益團體、企事業單位和個人設立大學生創業風險基金,支持大學生開展創新創業活動。地方各級政府部門和高校應強化創新創業政策的系統性、可操作性和落地性,做好相關政策的有序銜接,確保政策形成合力,真正發揮作用,從而推動大學生創新創業工作的有序進行。
地方高校應充分發揮自身的區位優勢、產業優勢、人才優勢,圍繞培養大學生創新創業精神,提高大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實踐能力,進一步優化人才培養方案。通過創新培養機制,不斷優化創新創業人才培養的體制和機制。依托校內外教學科研實踐平臺和基地,積極與行業、企業和創新創業成功人士合作,開展形式多樣的創新創業教育教學活動。將創新創業教育落實到學校人才培養的全過程,探索形成一套卓有成效的人才培養體系。
地方高校應根據創新創業教育各個環節,結合人才培養及教學工作,制定切實可行的創新創業教育考核細則與實施辦法,將創新創業教育納入到學校教師職稱評聘和教學考核體系之中,充分調動教師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不斷提高創新創業教育質量。
[1] 國務院辦公廳關于發展眾創空間推進大眾創新創業的指導意見(國辦發〔2015〕9號)[EB/OL].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5-03/11/content_9519.htm.
[2] 國務院關于大力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見(國發〔2015〕32號)[EB/OL].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5-06/16/content_9855.htm.
[3] 國務院關于強化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進一步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深入發展的意見 [EB/OL].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7-07/27/content_5213735.htm.
[4]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發展規劃司.2015年中國教育統計年鑒[R].2015.